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
第一条明确自己的职业特点λ
λ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播火者,是一个在渴求的心田里播种知识的人。

撒播的火种越多,野蛮与荒芜就越少了,文明与繁华就会多起来。

λ“传道、授业、解惑”被定为教师的天职,因为传道,就显得神圣,因为授业,就赢得了尊重,也因为解惑,就得到了称赞。

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

这是人们对教师的礼赞,也是对教师职业的歌颂,也可以说是世人的对教师的一种良好的祝愿。

λ第二条保持一颗平常心
λ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一直在走,一直不停地在走,走过了一程又一程,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可是,我们却很难走出自己。

人生最短的路是心路,人生最长的路也是心路;人生最大的障碍是心的山,心的河;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人生最大的困惑也莫过于不能走出自己,超越自己。

λ第三条抛弃浮躁,立即行动
λ当人们享受着以往梦寐以求的较为富裕的生活的时候、当人们从以往过于严酷的统治中获得初步“自由”的时候,我们的压力反而变得越来越大,我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因为人的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时代的滚滚潮流逼迫你不得不去拼搏,不得不去奋斗。

λ第四条策划自己的未来
λ“人生无处不策划”,生活中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策划,怎样“由一到十,由十到百……”这可能最能形容策划的职业魅力了,“超级女声”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目共睹。

这样的效果离不开策划的努力,教师也不例外,教学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事业,事业是需要策划的,惟有策划,才能让自己的未来更精彩。

λ第五条永远不要说校长的坏话
λ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但很多时候,你或许会觉得校长不如自已,最常见的是校长教书不怎么样,科研也不过如此……尤其当你用自己的长处与校长的短处相比时,你不免要发出感慨,这个校长的位置真是坐错了人,世上伯乐真是太少了!
λ第六条用笑声感染每一个人
λ笑是理解,笑是关爱,笑是温情。

笑有春风化雨的魅力将我们与乐观积极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燃亮心灵中黑暗的角落,给困境带来希望。

笑有灵丹妙药的魔力将我们与健康向上的心态维系在一起,唤醒青春的脚步,带来明媚的人生。

笑容如同阳光,会温暖身边的人,会在心中播种快乐。

λ第七条做一个受欢迎的教师
ν教师,请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如何像个老师;你也无须刻意地把自己弄成一个师爷似的,不必过于深沉和老练。

如果你有学问,你可以尽情地在学生面前展露;如果你有才气,你可以全力在学生面前发挥。

也许你的身材不够高大,外形不怎么漂亮、潇洒,但由于你有学识,有奉献精神,在学生心中你就是最美的,最有魅力的。

λ第八条着眼细节,造就专业
υ生活中总有些细节会深深打动我们,烙进我们的记忆,改变或决定我们对人、事的看法。

有时细节如照片,留给别人难以磨灭的印象;有时细节如闪电,照透情感和灵魂深处。

成功的教育者深知细节看似简单,却简单中孕育深刻;看似平常,却平常中蕴含智慧。

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λ第九条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
λ也许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慈祥的笑容,却可以拉近心与心之间的
距离。

老师,你的关注如同炎炎烈日下的一眼清泉;饮之沁人心脾,你的关注如同苍茫大漠中的一抹绿色,唤醒无限希冀;你的关注如同冬未春初的拂面春风,安抚人情冷漠。

老师,请你多关注学生,并且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

λ第十条引导学生快乐地思考
ν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

问题是学习的纽带,它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

λ第十一条让学生学会自己“捕鱼”
ν一个小孩一天遇到了一位点石成金的老人。

小孩不要金山,而要点石成金的指头。

因为小孩知道,金山总有用完的一天,而有了指头,却可以无穷无尽地点石成金。

λ第十二条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你的个性
ν个性是一个教师教学经验、教学特色和灵性的折射。

有个性就显灵性,就有特色,就有创新。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实施的需要,是创造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

一个有理想的教师只有铸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

君不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引申过来也可说“有个性的才是有魅力的”。

λ第十三条做一个用心倾听者
ν如何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倾听还是一种你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倾听是一种丰富情感的体现,更是一种美德。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孙子问爷爷: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却有一张嘴巴呢?”爷爷告诉小孙子:“这是让人要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呀。

”故事很短,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的“听”对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细心;二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

λ第十四条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ν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充满人性化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对儿童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鲜活生命的尊敬。

怀着爱与尊敬,我们宁愿如医生那样,不放弃,绝不放弃。

让我们专注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我们绝不放弃,我们永不放弃!
第十五条艺术地表扬与批评学生
ν表扬的力量对孩子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

哪怕是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个眼神都能给孩子们的精神以极大的激励,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表扬不是“好”、“棒”的简单而又笼统的表扬公式。

新课程下的表扬一度泛滥,仿佛没有了批评。

其实,我们的教学,表场与批评缺一不可。

作为教师既不要吝啬表扬,也不要放弃批评;既要学会表扬,又要学会批评。

λ第十六条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ν教师要学会宽容。

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只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能与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和谐相处,如果我们不能与任何物质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进行有效沟通,那么我们还没有学会宽容。

但是,宽容不等于一味迁就,缺失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

λ第十七条永远保持求知者的姿态
学习是人类永恒的事业和追求。

学习能丰富人的内涵和修养,拓宽视野,引导思考。

νλ古代大教育家荀况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 在“终生学习”成为了未来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需的同时,教师的自我发展就更需要不断的学习探究。

因此,教师应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活到老,学到老!
λ第十八条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ν“反思”是近几年来被不断强调和凸显的这样一条路径。

它被解释为成功教师成长的一个共性特征。

反思的重要性正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同。

但是,仅仅知道反思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
的。

“反思”在现实中的含义要丰富得多,反思在教学应用起来要难得多,反思与实践结合给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也要大得多。

建立在反思精神与习惯之上的,反思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才能真正促进教师成长。

在反思基础上的实践则是反思的检验与更深入反思的催生,是增强反思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λ第十九条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教学创新
ν在封闭的学校里,教学创新可以拓宽学生的求知视野,在教条的学校里,教学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一陈旧的学校里教学创新可以为学校注入源头活水。

教学创新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λ第二十条走可持续专业发展之路
ν成功的经验是不能移植的,未来不是回家的路,过去的成功经验不可能保证以后也一定成功。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也要求教师不断调适自己坚持不懈的寻求专业发展。

教师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种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道德、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λ第二十一条致力于成为一名研究者
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口号。

未来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研究者,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队伍中的成员。

这样,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社会更愿意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新问题会更敏感、更有思考、更有创见。

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也必将随这提高。

λ第二十二条做健康快乐的教师
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成就伟大事业的条件。

拥有健康,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

对教师而言,只要你打开自己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

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是教师自己。

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启示
一、教师的三个角色
新课改中,教师扮演三种角色:教育者、学者、研究者。

成为教育者是一名教师成长的起点和归宿,成为学者是一名教师成长的“常规动力”,成为研究者是一名教师成长的“核心动力”。

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
体罚伤及皮肉,“心罚”伤及的是内心世界,要惩罚,不要体罚,更不要“心罚”。

教师有权利对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施加某种影响和控制,有权做出职责范围内的专业性行为,教师的惩罚权利需要限度。

三、批评来自真诚,语言可以是甜的,是批评,绝不是责备;表扬要发自内心,要着眼于行为,针对需要表扬的行为,而不是人本身。

四、教育是一种平等的帮助,平等中的“首席”就是真诚的不带任何杂质的帮助。

五、教师教学个性化成长的三个层次
厚积博学——“腹有诗书气自华”;
整合创新——“他山之石可攻玉”;
因长施教——“彰显个性成一家”;
读书的三个境界
《教师走向成功的的22条军规》中,对读书的境界进行了描述:
第一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书要静心,守住心灵的宁静,耐住寂寞,不怕孤独,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境界。

第二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读进去。

读进去才会沉醉其中,才会人书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

第三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高屋建瓴,看事物更加通透。

关于读书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描述,当代文人王国维曾经描述过做大事者的境界,其实也是读书的写照: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说的是寒窗苦读,读书是个体行为,要像练习书法一样,“为求一安稳,耐得半宵寒”。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读书,不仅仅是眼睛,要用心读,安心、静心、潜心;用神读,渐入佳境,读到精髓。

读书是一件苦事,苦的是身是力,读书也是一件乐事,腹有诗书气自华,气定则神闲,神闲而愉悦。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词中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
雕车香满路”等句,说明读书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也要在茫茫书海中找寻能读可读之书,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读有所得。

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所描述的境界。

孔子《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说,原本是关于教育的三个境界,实际也可以作为读书的三个境界。

正如当代出版界资深编辑徐宗文的理论“为知、为己、为人”,首先是为了求知,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再就是内化吸收知识,“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用以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为人”,不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人”,而是有远大的抱负,为国家为社会,用自身的人格和魅力去影响他人,这是读书的终极目标,也是快乐自己,愉悦他人,和谐社会的好事。

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感悟之一
一、思考是思想形成的基点
思考是人的意识行为,会思考,才会在表象层面发现问题,才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积累和总结经验,厚积而薄发,才会有价值和创新,才会有自己的思想。

二、教师成长的三个时期:探索期—成熟期—创造期
教师生涯的态度变化
职业——以教书为谋生手段;
专业——为适应职业而专于教学;
敬业——在从事职业中具有了事业心;
勤业——有意识而在行动上有所改变;
爱业——敬而生亲,久而生情,对自己的工作和岗位有事业心;
乐业——心态平,情绪乐,心有大爱,乐此不疲,终会成就思想。

三、备课三部曲:有它(教材)无我,有它有我,有我没它。

这是一个教师从经历从无到有,从有而精的过程,熟悉教材,结合自身实际,做到记于脑,熟于心,因长、因材施教。

四、上课三境界:形动——心动——神动
形动,从最初的表象刺激入手,千方百计的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课,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心动,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用真情和关爱感化学生,创设和谐的氛围,达到用心学的效果;神动,具体表现既要有形动的特征,更要有深层次的思考,让知识内化,学生学到精髓,得到神韵,在形动的表象和心动的促进下,达到神动的效果——入心入脑。

良药可以是甜的
作为家长,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因语言、批评方法的不当造成亲子冲突、对立,我们生了一肚子气,觉得我怎么养了这么个孩子,孩子宁死不屈,最后在呵斥中结束。

作为老师,我们经常感到困惑难解:自己尽心尽责的教育学生,
一门心思为他们好,他们为什么就不接受不理解呢?难道孩子犯错后就不该批评吗?对那些软硬不吃的学生,说教不听,打骂不可,我们怎么办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发现他的女秘书长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经常出现差错。

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

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你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处理的公文也能和你一样漂亮。

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

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好奇地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说:这很简单,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

我们许多人在批评教育时,总是抱着这样一个观念: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管他愿不愿意,灌进去就行。

殊不知,良药若是苦得让人难以入口,功效从何而来?忠言若是逆得进不了耳朵,何来作用?上述事例中,美国总统柯立芝的批评方法却反映了他的另外一种观念: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而且更利于行。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心理容易接受肯定、赞美、欣赏的信息,排斥否定、批评、讽刺、挖苦的信号。

教育必须遵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就像《军规》中的“教育是一种帮助,这种帮助是和谐的,充满亲切感的,就像一个哥哥以自己的经验和先知,帮助弟弟进步。

这种帮助是真诚的,清澈的,是不带任何杂质的——这就是平等中的首席”。

赏识、爱护、体贴孩子,孩子就会把人性中最美、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反之,一味地批评、责怪甚至打骂孩子,逆反心理驱使他们把身上最丑陋的东西暴露无遗,这与我们抑恶扬善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

师长批评教育孩子,无不出于爱的目的,也只有让孩子得到被爱的体验时,他才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批评,进而改正不足,“唤醒比改造更加重要,引领比要求也更有效”。

这则故事,对如何驾驭批评的艺术很有启发。

孩子年纪幼小,辨别是非能力差,犯错误是难免的事。

如果不讲究批评的艺术,不计较批评的言词、场合,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只能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引发逆反心理和敌对意识,这不仅不利于孩子认识和改正借误,反而会加深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可见,批评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高明的批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

教批评孩子时也要体现爱心,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力争给孩子以良性刺激。

1.避一避批评惩罚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与暴打孩子。

2.缓一缓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雷霆震怒,这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摧残。

此时最好先忍一忍,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方式批评教育孩子。

3.选一选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融洽的气氛中,孩子处于轻松的心境,乐于接受批评。

4.绕一绕借助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适当的引深发挥,从侧面启发诱导孩子,含蓄委婉地批评教育孩子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冷一冷有时故意冷淡孩子,使之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6.激一激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激将法刺激孩子,使之改正缺点错误。

7.笑一笑用幽默做为批评的手段能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之在笑声中认清错误、改过自新。

我们应该知道,每个孩子的本性中都存在着善和恶的两面。

有时候善据主导地位,表现出天使般的可爱;有时候恶据主导地位,表现出魔鬼般的憎恶,会不断犯错。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唤醒并激发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逐步抑制和消除人性中恶的一面的过程。

而抑恶扬善的过程,不应该完全是一个灰色阴暗的过程,也应该有美丽灿烂的阳光。

正如《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第三篇所言:“批评可以是甜的”,就像良药,也可以是甜的。

《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学习体会
《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使我真正领会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的真正内涵,让我学会了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明白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魅力,懂得了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

这本书,让我改变了教育态度、改变了教育行为,改变了对学生的看法。

按书中的观点,方法去尝试、去面对教学,确实使我重新为师,重新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和愉悦。

以前也曾读过这样的文章,介绍人家是怎样宽容、善待一个学生,但自己总也不知道怎样才算最大限度的理解、宽容、善待学生。

读了《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一书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

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英国科学家迈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在玩耍中杀死了校长家的一只狗,这个错可犯大了,大家都为他担心,为他捏把汗,不知校长该会如何处罚他,哪知他遇到了一位宽容大度的校长,允许他解剖那只狗,不过要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就算对他这次行为不当的处罚。

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迈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从而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原来宽容、善待也能很好地融入惩罚,关键是要用对方法。

因而,我结合这个事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以前的教学态度,教育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以前的教学中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都是靠对学生惩、压、挤、吓逼出来的,真正没有好好地
善待他们,是逼他们学、压他们读,罚他们做、骗他们考,一步一步的高压政策,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不断地往里塞,特别是对待问题学生、学习差的学生,只要看到他们就没有好心情,就有一种厌恶感,只一点小错就会拉下一张脸,怒目圆睁,甚至于高声大骂,象训贼一样说的一无是处,批得狗血淋头,纯粹把学生当犯人对待,既伤害了学生心灵,又侮辱了学生人格,失去了学生尊严,现在回想起来真不应该,总有点内疚感。

此后,我一改常态,对待学生满面春风,关怀倍增,热爱有加,心里总是有一颗相信、信赖学生的心,决心既当他们的老师、长辈、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伙伴。

让学生有话跟你说,有事帮你做,有问题向你请教,喜欢与你亲近。

一学期下来,发现每个学生确实都有优点,都有可爱之处,都是可塑之才,例如我们班上的赵松岩同学,是个学习基础差,经常不交作业,书写极为马虎了事的学生。

我沉着性子,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找他谈话,指出他的错误和毛病,并发现他很乐意助人,经常帮助同学抹黑板扫地,我每次都表扬他。

以后,他作业也能按时交,而且书写得越来越好。

从中可以说明宽容、善待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学生产生的错误,多数是心理问题,有时是好奇心导致,有时是行为过失,有时是表现欲所致,有时是一时冲动。

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平等、信赖、尊重去走近学生。

多走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你会发现学生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管教者、而是一个让他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积极模仿的榜样和示范者,是一位有宽容大度的慈祥温和的长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因材施教,才不会因为你的惩罚而失去尊严、失去自信。

因此,读书能让我陶醉,读书能让我思考,读书能改变我的行为,读书能伴我成长,走向更加成熟的自我。

请看如下两条学生学籍上的评语:
A:该生在校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

望今后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