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文献的校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狭义的校雠指改正书面材料 上的文字错误,广义的校雠兼指研究 书籍的版本、校勘、目录和典藏等方 面的学问。
2、校勘的功用
主要功用是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 符合接近原稿的书面材料。
①读书治学只有根据符合或接近原貌的 书面材料,方能得出正确或较为正确 的结论,而这样的材料需要通过精审 的校勘。
②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简言之,所谓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 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 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 学。
校勘又称校雠,《风俗通义》解 释道:“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 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 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校雠的原意 就是校勘,但校雠事业并不限于校正 文字,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全面 的治书之学,即校雠学。
(三)衍文
衍文,又称为"剩文",是指古籍在流 传过程中较原文多出的文字。
1、抄刻致衍
(1)涉上下文而衍 (2)涉注文而衍
(3)因误重致衍
2、妄加致衍 (1)不明训诂妄加 (2)不知通假妄加 (3)不懂语法妄加
3、错简致衍
(四)倒错
倒错,是指古籍原文位置的颠倒错乱。 从倒错的形式看,主要有错简和倒置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但都 属于原文位置的颠倒错乱。
1、抄刻致误
(1)形近致误 包括一般的形近而误、古文形似而误、篆
书、隶书、草书形似而误、俗文形似而误等原 因。 (2)因音致误
①音同而误 ②音近而误 (3)文字相近致误
①偏旁类化②误增偏旁③偏旁移位④分字 致误⑤合字致误⑥涉上下文致误
2、臆改致误
(1)不识古字误改 (2)不懂古音误改 (3)不知古义误改 (4)不明语法误改 (5)不知专业用语误改
1、错倒的形式 ⑴ 倒置
①前后字词互倒。 ②句间文字互倒。 ③节间文句互倒。
⑵ 错简
原指秦汉以前简策、帛书次第错乱造成的文 字错误。后世已将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而把古 籍中一切位置错乱而相距较远者,统称为错简。
2、倒错的原因
⑴ 抄刻错位 ⑵ 臆改错位
(五) 异文、句读和避讳字
1、异文
异文是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版本之间、或同书前后文句之间、或相关书籍 之间的文字差异。其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类:第 一类是由于抄刻不慎或臆改原文导致的误脱衍 倒,是校勘的主要对象,前已论及。第二类是 由于时代变迁、字体演变、书写形式不同造成 的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和避讳字, 属非错误性异文。第三类是由于臆改或其他原 因造成的难以判定是非的文字差异。
校勘举例
• 敦煌卷子《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 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 三更见月头。月头——日头。
二、校勘的对象和错误产生的原因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讹,在 形式上多表现为误、脱、衍、倒等文字差 异,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理解分岐。
“勘”:徐铉《说文》新附云:“勘, 校也。”“勘”亦作“刊”。勘或刊有削 除覆定的含义,与中国早期图书利用竹木 作载体有关,因此,“勘”字也是指校正 文字错误。
校勘一词可能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在唐宋 时更流行,这一术语在宋代使用已经很普遍。
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云:“董生之书流散而不 全,方俟校勘。”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每获 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籤题。”
2、句读
古书最初均无标点符号,一篇文章往 往连贯写刻,难以阅读。为了便于习读,人 们便用"、"或"。"作句读的标志。后来又用"、 "表示停顿,用"。"表示文句。故一般称文句 语意已完的地方叫做"句",称语意未完而需 要停顿的地方叫做"读"。现在则多采用新式 的标点符号对古籍进行标点。
3、避讳字
封建社会里,人们在言语或书写文章 时,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帝王和尊长 的名字,称为避讳。避讳改用的字,叫做 避讳字。由于避讳而改动古书,不仅给阅 读带来某些困难,同时还容易把讳字当作 正字,造成理解错误,或造成脱文、衍文。
●历代避讳采用的方法
⑴ 改字
⑵ 空字
⑶ 缺笔
●避讳涉及的范围
⑴ 因避讳改姓氏 ⑵ 因避讳改人名 ⑶ 因避讳改官名 ⑷ 因避讳改地名 ⑸ 因避讳改干支名 ⑹ 因避讳改物名 ⑺ 因避讳改常语 ⑻ 因避家讳而改字
三、 校勘的程序
• 广搜异本,对其异同优劣作出判断。 • 确定底本、主要校本,参考校本。 • 校勘。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 成果处理:定本附校勘记、底本附校勘记、
校勘的意义
• 古书流行于世,传抄、翻刻和印刷过程 中都很容易产生错误。所谓“书三写, 鱼成鲁,虚成虎”。
•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书,都是经过前人 多次转抄、翻刻或印刷的,其错误自然 也就更多了。
• 校勘,就是要订正书籍在流传过程中产 生的错误,恢复古书的原貌。
“校勘学的任务是要改正这些传写 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 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校勘学的工作有 三个主要的成分,一是发现错误,二是 改正,三是证明所改不误。”——胡适
一般而言,校勘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文 字的差异,也就是指出和改正古籍在流传 中发生的各种文字错误,以恢复原本真貌, 而对于原书内容上的错误,一般不作为校 勘的主要对象。
(一)误字
亦称讹,指古籍在传写和翻刻过 程中出现的错字。古籍中的文字错误 分有意致误和无意致误两种情况。凡 因编校者臆断妄改者,属有意致误; 凡因抄刻疏忽者,属无意致误。
第五讲 文献的校勘
• 一、校勘的含义及功用
• 二、校勘的对象和错误产生的 原因
• 三、校勘的程序
• 广搜异本 • 确定底本 • 校勘的方法 •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一、校勘的含义及功用
1、校勘是什么?
“校”:《说文解字》云:“校,木囚 也。”本意是指犯人带的木枷。做动词时 有比勘核对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校正书面 材料的文字异同。
3、符号误为字
(1)重文号致误 (2)空围误为“口”字
(二)脱文
脱文又称“夺文” ,是指古籍在传写 翻刻过程中脱落遗漏了的文字。脱文有脱 一字者,有脱数字或一句者,有脱行或脱 数句者,甚者有脱页者。秦汉以前简帛形 式的书籍,在流传过程中脱失部分简帛而 形成的脱文,一般称为脱简。
1、抄刻致脱
2、误删致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