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G戴蒙德模型: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说课材料

OLG戴蒙德模型: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说课材料
OLG戴蒙德模型: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说课材料

戴蒙德模型: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限生命和不同生命阶段的假设,戴蒙德模型中的总体经济出现了本质上不同于拉姆齐模型的特征,而且该模型中的一些经济特征甚至同微观经济学原理也是相反的。

现有经济学文献在运用代际模型分析宏观问题时,采用的基本上都是戴蒙德模型的框架。可以说,如果没有生产部门的引入,OLG模型不可能获得如此强大的分析能力和如此广泛的应用。

在2010年度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当中,最为我们国内经济学者所熟悉的可能就是彼得·戴蒙德。尽管戴蒙德是因为他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而被授予诺贝尔奖,但是,戴蒙德在经济学界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却是宏观经济学中以其名字命名的戴蒙德模型。

具有生产部门的OLG模型

戴蒙德模型是为宏观经济模型建立微观基础的两大基本模型之一(另一个是拉姆齐模型),也被称为代际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以下简称“OLG模型”)。从经济学史的角度来看,该模型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莫里斯·阿莱斯在1947年的一本教科书中提出的,然而阿莱斯的工作在经济学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1958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讨论利率的决定问题时提出了一个纯交换经济的OLG模型,并用来讨论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1965年,戴蒙德又建立了一个具有生产部门的OLG 模型,并用来讨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以及国债在经济中的作用。正是由于戴蒙德的OLG模型引进了生产部门,所以该模型得以成为现在教科书中的标准模型,有的教科书甚至直接称之为戴蒙德模型。

戴蒙德模型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只有一种产品的经济中,假设该产品由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共同生产,该产品既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作为投资品用于投资。再假设个人的生命分为两期:年轻时期和老年时期。年轻人具有生产能力,但老年人没有生产能力。由此,整个社会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只包括两种类型的人:具有生产能力的年轻人和没有生产能力的老年人。当然,还可以假设整个社会的人口规模具有一定的增长率。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中,戴蒙德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首先,如果存在一个中央决策者,那么它应该如何安排整个社会的资本积累路径以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消费路径,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其分析结论认为,最优路径应该是社会的利率水平即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人口增长率。这也是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提出的资本增长黄金律,戴蒙德模型为其建立了更严格的微观基础。然后,戴蒙德分析自由市场经济下社会的均衡状况,其分析结论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均衡并不是社会最优状态,自由市场均衡状态的资本存量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黄金律下的资本存量。特别在自由市场均衡状态的利率水平低于黄金律下的利率水平时,由于资本积累过多,整个社会甚至不是帕雷托最优的,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资本积累动态无效率。最后,戴蒙德运用这一模型研究了国债在经济中的作用。他发现,如果自由市场经济均衡状态是动态无效率的,则引入国债可以改善社会福利,并且能使经济达到资本积累黄金律状态;但如果自由市场经济均衡已经处于帕雷托最优状态,那么引入国债反而会损害社会福利。

戴蒙德这一关于国债作用的分析结论同“李嘉图等价”原理完全相反,这在宏观经济学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由此引发了对于“李嘉图等价”原理的大量研究。

在戴蒙德模型中市场失灵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为了理解戴蒙德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有必要把它同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模型——拉姆齐模型进行比较,来看看它如何改变并加深了经济学对现实经济的理解。

同拉姆齐模型相比,戴蒙德模型最主要的不同就在于对个人生命特点的假设。拉姆齐模型假设个人是具有无限寿命的个体,且在任何时期都没有任何差异,由此,在经济社会中,个人之间无论是先天经济特征还是后天经济特征都不存在任何差异。戴蒙德模型则采用了一种更现实的假设,即假设个人是有限生命的个体,且个人生命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由此,在经济社会中,虽然个人在先天特征方面没有任何差异,但是,同一时期的人群却分为老年人和年轻人两个不同的群体。正是由于这种有限生命和不同生命阶段的假设,戴蒙德模型中的总体经济出现了本质上不同于拉姆齐模型的特征,而且该模型中的一些经济特征甚至同微观经济学原理也是相反的。

学过宏观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拉姆齐模型中,自由市场经济同中央计划者经济的总体经济特征完全相同,自由市场经济的均衡结果既是帕雷托最优的,也是社会最优的,体现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成立。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微观经济学中标准阿罗—德布鲁范式的基本结论,因此,微观经济学中阿罗—德布鲁范式的结论同宏观经济中的拉姆齐模型完全一致。但是,在戴蒙德模型中,自由市场经济和中央计划者经济的加总经济行为特征并不相同。在均衡状态下,戴蒙德模型中自由市场经济的均衡结果并不是社会最优的,有时甚至连帕雷托最优也不满足。具体来讲,同中央计划者经济相比,戴蒙德模型中自由市场经济的长期均衡可能资本积累不足,也可能资本积累过度。特别是在资本积累过度的情况下,存在对均衡状态的一种帕雷托改进,它可以使得自由市场经济中的任何人都受益。令人奇怪的是,戴蒙德模型经济完全满足标准阿罗—德布鲁范式中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成立的四个条件:没有私人信息,没有公共产品,没有交易成本,也不存在外部性;但是,自由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不再起作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也不再成立。当然,现有的研究已经证明,戴蒙德模型中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戴蒙德模型中产品“种类”的无限性。正是由于戴蒙德模型中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失灵,给予了政府在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戴蒙德模型也就成为经济学家理解政府在经济中作用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拉姆齐模型中,经济中长期均衡的利率水平主要由人口增长率和个人的主观贴现率决定,这一结论也印证了欧根·冯·庞巴维克和欧文·菲歇尔所谓的利率是由人们的不耐性决定的时差利息理论。但是,在戴蒙德模型中,社会最优状态下的利率水平等于人口增长率,最优利率水平和资本积累黄金律完全由社会经济中的人口结构决定,最优利率同庞巴维克和菲歇尔所谈的不耐性完全无关。这一结论也推翻了所谓资本收益——利息来源于个人节俭行为这一假说,它再次印证了利率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交换价格——跨期交换价格,利率作为资本的跨期交换价格,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格没有本质区别。

戴蒙德模型还表明了经济中“泡沫”存在的可能性,而且“泡沫”有时甚至会改善经济状态。也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重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

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 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课 教 案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观) 授课班级国贸、营销本科 授课时间 授课课时68 授课教师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GNP、GDP、NI、充分就业等重要概念,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 教学重点: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几个概念和计算方法,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国民经济循环恒等式。 教学课时:10 教学方法:讲解和经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 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经济关系。这些总量经济关系主要有:国民收入,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投资量,失业率,货币流通量等等。在国民经济的这些许多总量中,国民收入是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总量。因此,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波动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理论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和概念基础上的,所以要研究宏观经济学运行关系,首先我们要详细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 2课时)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GNP、GDP与NI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也称国民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在这里,最终产品是相对中间产品而言的。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和消费的产品,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等。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者说中间产品是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 例1:一个经济中,棉花的价值为2000万美元,棉花纺成棉纱后的价值为5000万美元,棉纱织成棉布后的售价为10000美元,棉布做成服装后的价值为15000万美元,这一过程为: 棉花——棉纱——棉布——服装——消费者 2000万 5000万 10000万 1.5亿 2亿美元 在这一过程中,棉花,棉纱,棉布都为中间产品,服装为最终产品,那么GNP为2.5亿美元。 例2:某农民去年收获稻谷10000斤,市场上稻谷价格为1.00元/斤。其中,3000斤稻 谷被该农民留下自己家人吃,5000斤稻谷被私人酒坊老板买去造酒销售,2000斤被市民买回家吃。那么该农民当年生产的GNP是多少呢?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和GDP是相同的概念,只是二者考察的标准不同。GNP是以本国国民为标准,而不管国民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是否来自国内或国外。而GDP是以本国国境为标准,而不管创造者是本国居民还是居民,只要是在本国境内实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都属于GDP.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不相等。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

字母定义: X:出口M:进口NX=X-M:净出口 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性支出 To:全部税收收入,Tr:政府转移支付T政府净收入T=To-Tr 国内生产总值GDP:Y=C+I+G+NX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Yd=Y-T 一、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消费者,企业) Y=C+I (支出) Y=C+S (收入)(总需求=总供给)I=S 投资=储蓄恒等式 2、三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 Y=C+I+G (支出) Y=C+S+T (收入)I=S+T-G 3、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国外部门) Y=C+I+G+(X-M) Y=C+S+T+Kr 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二、产品市场 消费函数: c=α+βyα:自发消费,β:边际消费倾向(MPC), y是可支配收入,Yd=Y-T 储蓄函数:s=y-c=y-(α+βy)= -α+(1-β)y (1-β):边际储蓄倾向(MPS) 1、两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c=α+βy; 联解得:y=(α+i)/(1-β) 投资乘数: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是投资增量的k倍,k为投资乘数,k=1/(1-β) 2、三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g; c=α+βYd=α+β(y-t);联解得:y=(α+i+g-βt)/(1-β) Yd=y-t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β) 税收乘数:kt=-β/(1-β)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 3、四部门的收入函数进口函数m=mo+ry ;出口函数x=Xo-ry y=1/(1-β+r)*(α+i+g-βt+βtr+x-mo) 对外贸易乘数:k=1/(1-β+r)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word精品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 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 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 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 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 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 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 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1.GDP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2.GDP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戴蒙德模型-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戴蒙德模型: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王弟海 正是由于有限生命和不同生命阶段的假设,戴蒙德模型中的总体经济出现了本质上不同于拉姆齐模型的特征,而且该模型中的一些经济特征甚至同微观经济学原理也是相反的。 现有经济学文献在运用代际模型分析宏观问题时,采用的基本上都是戴蒙德模型的框架。可以说,如果没有生产部门的引入,OLG模型不可能获得如此强大的分析能力和如此广泛的应用。 在2010年度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当中,最为我们国内经济学者所熟悉的可能就是彼得·戴蒙德。尽管戴蒙德是因为他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而被授予诺贝尔奖,但是,戴蒙德在经济学界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却是宏观经济学中以其名字命名的戴蒙德模型。 具有生产部门的OLG模型 戴蒙德模型是为宏观经济模型建立微观基础的两大基本模型之一(另一个是拉姆齐模型),也被称为代际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以下简称“OLG模型”)。从经济学史的角度来看,该模型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莫里斯·阿莱斯在1947年的一本教科书中提出的,然而阿莱斯的工作在经济学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1958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讨论利率的决定问题时提出了一个纯交换经济的OLG模型,并用来讨论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1965年,戴蒙德又建立了一个具有生产部门的OLG模型,并用来讨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以及国债在经济中的作用。正是由于戴蒙德的OLG模型引进了生产部门,所以该模型得以成为现在教科书中的标准模型,有的教科书甚至直接称之为戴蒙德模型。 戴蒙德模型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只有一种产品的经济中,假设该产品由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共同生产,该产品既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作为投资品用于投资。再假设个人的生命分为两期:年轻时期和老年时期。年轻人具有生

教案A宏观经济学习题(中文)

宏观经济学(习题) 1、国民收入的核算 一、计算(每题10分): 二、选择(选择最合适的答案填入括号内,并简要说明,每题1分):1.以下变量,不属于流量的是 A、个人可支配收入; B、消费支出; C、个人财富; D、GNP 2、名义国内生产总值随下述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A、商品的数量; B、商品的价格; C、商品的数量与价格; D、商品的质量; 3、已知某国1995年和1990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3630亿美元和910亿美元,如果以1995年的价格指数为100,1990年的价格指数等于48。这样,1990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 A、910亿美元; B、1900亿美元; C、4368亿美元; D、436.8美元; 4、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过程中,哪两项不能简单相加() A、政府支出和工资、薪金; B、个人消费与个人储蓄; C、消费支出与净投资; D、政府支出与净出口; 5、已知某个国家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时为2000亿美元,它在本年度生产了5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折旧是300亿美元。这样,这个国家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 A、500和200亿美元; B、2500和2200亿美元; C、500和300亿美元; D、2500和500亿美元; 6.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 A、不算入GDP,因为出租房子不属于生产行为; B、算入GDP,按若出租可得的租金计算; C、不算入GDP,因为房子由房主本人居住;

D、算入GDP,按造房成本的若干分之一计算; 三、简答(每题6分): 1.为什么GDP不等于全社会的销售总额。 2.政府公债的利息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2、收入—支出模型 一、计算(每题10分): 1.已知:Y=C+I+G C=0.9Y d Y d=Y-T N T N=10+0.2Y I0=60 G0=33; 求:Y e,C e,T e; 2.已知:Y=C+I+G+(X-M)C=20+0.75Y d Y d=Y-T N X=5+0.25Y M=5+0.10Y T R=5 I0=20 G0=10 T X0=20 T X=T N+T R T X0=20 求:Y e,C e; 二、选择(选择最合适的答案填入括号内,并简要说明,每题1分):1.在总需求与总供给不相等时,国内生产总值所以发生变化并趋于均衡,是因为() A. 居民的储蓄带来经济的收缩; B. 厂商的投资带来经济的扩张; C.厂商因为利润发生了变化而改变产量; D. 政府的转移支付带来经济的变化 2.假定某个经济目前的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为5500亿元。如果政府要把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6000亿元,在MPC等于0.9的条件下,应增加政府支出()A.500亿元, B. 50亿元, C. 10亿元, D. 100亿元; 3.哪一对变量对国内生产总值有同样大的乘数作用() A. 政府支出和进口, B. 消费和投资, C. 政府减税和投资, D. 出口和政府减税; 4.在引致投资的条件下,如果边际消费倾向等于60%,边际投资倾向等于为20%,100万元的新增投资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A. 250亿元,B125亿元, C. 500亿元, D. 400亿元; 5.收入-支出模型的节俭悖论表明,在每一收入水平都增加储蓄的意图将导致:A.投资不变,国民收入下降; B.投资下降,国民收入不变; C.投资下降,国民收入下降; D.投资不变,国民收入不变;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2014年6月修订) 学院 二○一四年六月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首页

备注: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导论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水平、运行、波动、增长以及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应用方法上。 微观经济学:使用传统(物理学、牛顿力学等)方法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其内部作用,解释经济现象。利用个量方法分析经济,研究的是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学:归纳总结各类经济现象,用总量的方法研究经济(综合法)主要研究: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环保等问题。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662年威廉·配弟英国《赋税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其核心思想是保持财政平衡,通过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国民财富。 1758年魁奈法国《经济表》开创宏观总量分析的先河。其核心思想是研究一个农业国家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采取固定体价格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流通总量和货币流通总量、社会总产品和总收入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作了宏观静态分析。 马克思《资本论》将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上分成两大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次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成物资资料产品税补偿金(c)、工人工资收入(v)和资本家剩余价值(m),最后再对社会再生产(产品的实现)进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的不可避免性。奠定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 1929年,西方爆发经济大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问题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热闹话题和紧急任务。 1936 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第一部代表作。其主要思想有:(1)否定充分就业;(2)否定萨伊定律,即否定法国萨伊的“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理论,认为供给并不总是与需求相等,宏观经济经常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主张国家干预。 1963 阿克利美国《宏观经济理论》比较完整地建立起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前提假定 一、资源稀缺假设 指可用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一切要素、环境、条件和人工资源,小于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最大需求。 二、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三大特征:(1)追求最大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因;(2)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外人支配;(3)具有完全的理性行为,可以准确比较和权衡各种经济活动的得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 三、多元经济主体假说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即经济人)是多元化的。在计划经济中,只有居民、企业和

宏观经济学公式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的计算: 1.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支出法:)(M X G I C GDP -+++= 收入法:T S C GDP ++= 2.国民收入恒等式: T S C M X G I C ++=-+++)( 消去C ,得到: T S M X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则: T S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和政府活动: S I =——两部门经济中IS 均衡条件 二、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均衡:I=S (两部门)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收入y 为自变量: ⑴消费函数:)(Y C C = 平均消费倾向:Y C APC = 边际消费倾向:Y C MPC ??= =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⑵储蓄函数:)(Y S S = ※ 边际储蓄倾向递增规律 2.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⑴假定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Y C βα+= ⑵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Y S C Y ++=+=βα ∵0I I S == (I 0为自主投资) 于是 0I Y Y ++=βα ? β α-+= 10I Y ——(Ⅰ) ⑶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C Y += ∴Y Y Y C Y S )1()(βαβα-+-=+-=-= Y C βα+=)] ([Y C C =即S I =S I Y +=

又∵)(0I I S == ∴0)1(I Y =-+-βα β α-+= ?10I Y ——(Ⅱ) 可见,用消费函数推倒国民收入和用储蓄函数推倒国民收入能得到相同的结果。(Ⅰ)式等于(Ⅱ)式。 ⑷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收入决定: 设G=G 0, T=T 0,则加入税收后,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变为Y d =Y=T 0,于是有: )(0T Y Y C d -+=+=βαβα 于是:0 00)(G I T Y Y G I C Y ++-+=++=βα β βα-++-= 10 00G I T Y ——很重要的推导基础 3.乘数理论——对“推导基础”中所求变量求导 ⑴投资乘数:对I 求导 β -= 11 dI dY ,即为投资乘数。 于是由于投资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 -? ?=?111I I Y ⑵政府购买乘数:对G 求导 β -= 11 dG dY ,即为政府购买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购买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 -? ?=?111G G Y ⑶税收乘数:对T 求导 β β--=1dT dY ,即为税收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税收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β β -?- =-- ??=?11T T Y ⑷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支出同时变动。即,把⑵和⑶中乘数相加: 1)1(11=--+-β ββ,也就是说,平衡预算乘数为 1。于是,政府支出及税收同时变动ΔG (或ΔT )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

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word版本

精品文档 字母定义: X:出口M:进口NX=X-M:净出口 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性支出 To:全部税收收入,Tr:政府转移支付T政府净收入T=To-Tr 国内生产总值GDP:Y=C+I+G+NX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Yd=Y-T 一、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消费者,企业) Y=C+I (支出) Y=C+S (收入)(总需求=总供给)I=S 投资=储蓄恒等式 2、三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 Y=C+I+G (支出) Y=C+S+T (收入)I=S+T-G 3、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国外部门) Y=C+I+G+(X-M) Y=C+S+T+Kr 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二、产品市场 消费函数: c=α+βyα:自发消费,β:边际消费倾向(MPC), y是可支配收入,Yd=Y-T 储蓄函数:s=y-c=y-(α+βy)= -α+(1-β)y (1-β):边际储蓄倾向(MPS) 1、两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c=α+βy; 联解得:y=(α+i)/(1-β) 投资乘数: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是投资增量的k倍,k为投资乘数,k=1/(1-β) 2、三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g; c=α+βYd=α+β(y-t);联解得:y=(α+i+g-βt)/(1-β) Yd=y-t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β) 税收乘数:kt=-β/(1-β)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 3、四部门的收入函数进口函数m=mo+ry ;出口函数x=Xo-ry y=1/(1-β+r)*(α+i+g-βt+βtr+x-mo) 对外贸易乘数:k=1/(1-β+r) 三、货币市场 投资函数:i=e-dr e:自主投资,-dr,投资需求与利率有关,r,利率货币需求 两部门经济中: 1、货币需求 Y=(α+i)/(1-β)= (α+e-dr)/(1-β) r=(α+e)/d-(1-β)y/d IS曲线 2、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量L=(ky-hr)P P为价格指数m=ky-hr实际货币量 则有y=hr/k+m/k R=ky/h-m/h LM曲线 精品文档

经济学说课程说课稿

一、课程设置 《经济学基础》是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开设,开课时间为第二学期,周课时2节。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完管理学、商品知识等后学习该课程,了解并学会分析价格变动、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分类、经济政策等经济学知识,为之后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经济学意识较薄弱,数学基础不牢固,且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经济学本身课程较枯燥乏味,所以我们将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此方面入手,带领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常见的问题,并引入经济学,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带学生对经济学有一定兴趣和了解后,再进入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 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带入生活实践,引导学习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生活、工作中常见的现象和问题,展现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课程资源 我们教研室共有教师5名,其中中级职称3人;高级技师3人。教师团队老、中、青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授课及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丰富。 教室内设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亦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经济学基础》,刘日星、赵亚芬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第5次印刷。该教材旨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培养目标,在介绍经济学基础理论时,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三个主要部分,提炼其最基础、最重要、最实用的经济学知识,引导学生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利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本课程共12个项目,项目1为经济学引入,2-7为微观经济学部分,项目8-10为宏观经济学部分,最后两个项目为国际经济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部分最为重要,和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授课时会联系实际生活做出相关分析,所以分配时间较多,基本上每个项目分配四课时,旨在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经济学基础理论。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我还选用了两本经济学趣味读物作为教辅,以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此外,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演示,采用动画、颜色对比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播放课堂内容相关视频,并向学生提供二维码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延展课堂授课。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打破西方经济学固有理论框架,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三个部分

宏观经济学 公式总结

《宏观经济学》公式总结 1 P21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在 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 即:GNP=GDP+NFP 2 P22 国内生产净值NNP 。 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之后的产值。公式为 NNP=GNP-D 3 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 4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 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5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个 人所得税+各种所得税 6 p23 价格指数=某一年度的名义变 量值/实际变量值 7 p25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A 支出法 GDP=C+I+G+NX (其中NX表示净出口) B p26 收入法 GDP=要素收入+间接税=工资+利息+利润+地租+间接税 C 增值法 GDP=各部门的增加值的和 8 p29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经济恒等式1)简单的两部门(只包括生产和消费)经济恒等式:C+S=Y=C+I 或 S=I 2)三部门的经济恒等式:政府的作用 I+G=S+T 即I=S+T-G。其中T-G是 政府的储蓄。T>G时,差额为预算盈余, T1)APC=C/Y 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d 14平均储蓄倾向APS=S/Yd 边际储蓄倾向 MPS=ΔS/ΔYd =1-b 储蓄函数:S=Yd-C=-a+(1-b) Yd 15 p42 APC+ APS=S/Yd +C/Yd=1 MPS+MPC=ΔC/ΔYd+ΔS/ΔYd=1 16 p47使用消费函数Y=a+I/1-b 17储蓄函数Y=1/S(I-So)=(1/1-b)/(a+I) 18 p30投资乘数K=ΔY/ΔI=1/1-b 19 p31 Yd=Y-T+Tr 其中T表示税收,Tr转移支付 20 p52政府的收入来源于税收: A定量税收:T=To B.比例税T=To+tY 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的购买支出G和 转移支付T. 21p52(1三部门的国民收入均衡收入: Y=C+I+G I+G=S+T 得:C=a+bY=a+b(Y-T) 2)三部门收入决定模型:

宏观经济学说课稿

《宏观经济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利率的决定》。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内容、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所选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由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五版。该教材以全面反映新知识、新信息为主要特色;在内容上:坚持基础性、针对性原则,根据经济学基础理论选择教学内容。本次说课的内容在教材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三节,是首次介绍货币市场,进而学习LM模型,掌握IS-LM理论。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给”、“货币供求均衡”和“货币供给与需求曲线变动”等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本着教学大纲的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给”、“货币供求均衡”和“货币供给与需求曲线变动”。 教学难点:“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求均衡”和“货币供给与需求曲线变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谈一谈。 三、教学目标 根据《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这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货币市场的供给、需求、均衡等理论。 四、教学方法

本次课我将采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理论逻辑与数学关系相结合以及图形分析”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货币市场,并且缺乏对货币市场的感性认识,所以拟合产品市场均衡的实现过程,即需求供给均衡。然后,告诉学生货币市场有同样的实现均衡的过程,只是货币价格是利率。 2.讲授新课:(40分钟) (1)货币需求三个动机:每一个都由案例引入,由函数关系结束。 (2)流动偏好陷阱:从利率极低的经济现象引入,最后形成结论。 (3)货币需求函数:使用图形和数学关系结合的方法介绍,强调特殊的流动偏好陷阱部分。 (4)货币供给:说明存量和外生性。 (5)货币供求分析:结合图形说明货币供求均衡决定利率,并且具有稳定性,以及货币供求曲线移动时对于均衡利率的影响规律。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采取三板式教学,主副板结合,主板一分为二,图形在左,文字在右,相互呼应。 5.布置作业。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讲解学习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汇总 国民收入核算 一、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核算GDP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量GDP 。 GDP=C+I+G+(X-M), 即: GDP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 2、收入法核算GDP ——把企业为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向居民户支付的所有收入加总求和来衡量GDP 。 GDP=工资或薪金+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五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1、GDP -折旧=NDP (刺激投资时一般加速折旧,造成GDP 和GNP 差值增大) 2、NDP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NI 3、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PI 4、PI -个人所得税=DPI 三、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㈠、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 :Y C I Y C S C I C I S G D Y P S =+?? =+??+==+===?-从支出的角度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总支出总产出度:国民收入储蓄投资恒等 ㈡、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 ,()[(] :)Y C I G Y C S T T C I I G G S T I S T G T G S Y C T =++??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度:国民收入表示政府净收入即表示政储蓄投资等府储蓄恒 ㈢、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 )r r r r Y C I G X M Y C S T K C I G X M I G X M S T K I S T G M C S T X K K Y =+++-?? =+++??+++-==++-=++=+--+?-++++即从支出的角度从收入的角度:储蓄投资恒等 投资和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相等 消费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GDP=NDP=NI=PI ) 一、均衡产出 y E y c i E c i =??=+? =+? 以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的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 ? 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非意愿存货投资 UI-Unintended investment ) ?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指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 二、投资等于储蓄 :,E c i y c i y i s =+?? =+??=? 1 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 2 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 3 均衡条件:E=或 注意:与国民收入核算I=S 的不同 此处的i=s 中,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这是一种均衡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两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宏观经济学计算公式-考研必备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的计算: 1.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支出法:)(M X G I C GDP -+++= 收入法:T S C GDP ++= 2.国民收入恒等式: T S C M X G I C ++=-+++)( 消去C ,得到: T S M X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则: T S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和政府活动: S I =——两部门经济中IS 均衡条件 二、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均衡:I=S (两部门)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收入y 为自变量: ⑴消费函数:)(Y C C = 平均消费倾向:Y C APC = 边际消费倾向:Y C MPC ??=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⑵储蓄函数:)(Y S S = ※ 边际储蓄倾向递增规律 2.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⑴假定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Y C βα+= ⑵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Y S C Y ++=+=βα ∵0I I S == (I 0为自主投资) 于是 0I Y Y ++=βα ? β α-+=10I Y ——(Ⅰ) ⑶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C Y += ∴Y Y Y C Y S )1()(βαβα-+-=+-=-= Y C βα+=)]([Y C C =即S I =S I Y +=

又∵)(0I I S == ∴0)1(I Y =-+-βα β α-+=?10I Y ——(Ⅱ) 可见,用消费函数推倒国民收入和用储蓄函数推倒国民收入能得到相同的结果。(Ⅰ)式等于(Ⅱ)式。 ⑷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收入决定: 设G=G 0, T=T 0,则加入税收后,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变为Y d =Y=T 0,于是有: )(0T Y Y C d -+=+=βαβα 于是:0 00)(G I T Y Y G I C Y ++-+=++=βα β βα-++-=1000G I T Y ——很重要的推导基础 3.乘数理论——对“推导基础”中所求变量求导 ⑴投资乘数:对I 求导 β -=11dI dY ,即为投资乘数。 于是由于投资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111I I Y ⑵政府购买乘数:对G 求导 β -=11dG dY ,即为政府购买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购买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β-?=-? ?=?111G G Y ⑶税收乘数:对T 求导 β β--=1dT dY ,即为税收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税收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ββ -?-=--??=?11T T Y ⑷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支出同时变动。即,把⑵和⑶中乘数相加: 1)1(11=--+-β ββ,也就是说,平衡预算乘数为1。于是,政府支出及税收同时变动ΔG (或ΔT )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

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经贸学院各专业及其它管理类专业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 任课教师:宏观经济学课程组

一、课程介绍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核心,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具体来说,它主要研究国民收入问题、失业问题、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开放经济问题(国际收支平衡和贸易平衡问题)及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等。宏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为分析总体宏观经济行为和政府调控经济提供解释和指导。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等。宏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经济模型等。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等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 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判断分析题、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

宏观经济学-公式总结

《宏观经济学》公式总结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国在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 即:GNP=GDP+NFP 2.国内生产净值NNP 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之后的产值。 公式为NNP=GNP-D 3.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 4.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5.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各种所得税 6.价格指数=某一年度的名义变量值/实际变量值 7.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A支出法GDP=C+I+G+NX(其中NX表示净出口) B.收入法GDP=要素收入+间接税=工资+利息+利润+地租+间接税 C.增值法GDP=各部门的增加值的和 8.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经济恒等式 1)简单的两部门(只包括生产和消费)经济恒等式:C+S=Y=C+I或S=I

2)三部门的经济恒等式:政府的作用I+G=S+T即I=S+T-G。 其中T-G是政府的储蓄 T>G时,差额为预算盈余,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