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翻译研究语言学探索的几个问题_黄国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00年起,笔者一直试图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去探讨翻译问题。第一篇这方面的习作《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黄国文 2002a)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随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的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8期全文复印转载(第122-128页),也引起翻译界的专家和学者的注意。此后,笔者还先后在《中国翻译》、《外语与翻译》、《外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这方面的习作。根据这些年的习作编写而成的《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于2006年8月作为“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中的一本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下面从研究范围、理论根据、功能语篇分析、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所使用的语料等五个方面谈谈该书的一些情况。
1. 关于研究范围
该书是英汉语语篇对比分析方面的习作。我国学者对英汉语对比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形成大规模的研究队伍是在成立了“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1994)以后(见刘重德 1994,杨自俭2000、2002,杨自俭、李瑞华 1990,李瑞华1996,罗选民2000)。英汉语比较涉及的面很广,有语言本身(如: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的比较,有文化方面的比较,还有涉及到翻译的比较,当然还有语篇的比较。近年来有关英汉语语篇对比分析的论文和著作越来越引人注目,我们手头这方面的著作就有:彭宣维(2000),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胡曙中(1993),罗选民等(2001)。彭宣维(2000)和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的著作的理论基础是Halliday(如,Halliday 1985,1994;Halliday &Hasan 1976)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Linguistics)。和上述两书一样,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的理论指导也是主要来自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这个理论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在语篇分析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据Halliday(1994:xv)自己说,他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分析框架。我在《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黄国文2001a)一书中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些理论用于广告语篇分析。该书是从另一个方面进行尝试,分析古诗(词)(该书所说的古诗包括唐宋诗、宋词、元曲)的英译本。
因此,该书的研究范围也属于翻译研究。作为一个学科,翻译涉及面很广,除了本体理论外,还从语言学、哲学、文学、文艺批评、人类文化学、认知科学、符号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历史学、美学、逻辑学等学科吸收营养和精华,为我所用。因此可以说,翻译学这块领地像是一个胸怀宽广的母亲,有海纳百川的气魄。翻译学是一门经验性的(Empirical)学科,有人把它当作科学,也有人把它看作是一门艺术。无数优秀的翻译家长期积累的丰富翻译经验和翻译方法,为理论探索者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多少年来,翻译研究者不遗余力地试图建立一种可以被多数人接受的翻译理论,目的之一是想摆脱传统的评点式、随想式和印象式的翻译批评方法。早在
关于翻译研究语言学探索的几个问题
中山大学 黄国文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一书,主要谈五个方面的问题:该书的研究范围、理论根据、功能语篇分析、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所使用的语料。从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所涉及的一些因素和问题。
关键词:翻译研究;功能语篇分析;古诗英译
作者简介:黄国文(1956-),男,英国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威尔士大学“功能语言学”博士,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应用语言学、翻译研究。
本文的研究得到“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2005)的资助。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总第15期
1965年,Catford(1965)就试图用 Halliday的语法思想来建立一个基于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模式,他所说的“语境”(Context)和“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是源于Halliday及其老师、伦敦学派的奠基人J.R. Firth的理论,这两个概念对后来的翻译研究有深远的影响。
语篇分析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近十多年来英国出版的关于语篇与翻译的论著(如:Hatim & Mason 1990/2001,Bell 1991/2001,Baker 1992/2000,Hatim & Mason 1997,Hatim1998/2001,Munday 2001)可以看出,语篇分析理论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而其中最为突出的理论是来自Halliday(如:Halliday1985,1994;Halliday &Hasan 1976)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这些以语篇分析作为理论基础的翻译论著中,到处都可看到Halliday(1985,1994)关于“纯理功能”(Metafunction)的论述,像“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主位”(Theme)这类概念是每本论著都会花大量篇幅来讨论的。
比起西方一些先进国家(如英国、德国),我国的翻译研究在采用语篇分析理论方面起步较晚,这与我国其他学科的研究情况一样,是有历史原因的。最近几年,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学术刊物上有越来越多的论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例操作。理论方面,除了论文外,还有一些涉及语篇与翻译研究的论著问世,例如李运兴的《语篇翻译引论》(2001)和萧立明的《新译学论稿》(2001)。这些论著虽然还未能提出一个系统的、基于语篇分析的翻译理论框架(这点与语篇分析本身缺乏一个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理论模式有关,见黄国文1988:7,Hatch 1992:1,Schiffrin1994:1,黄国文2001a:28),但它们对于翻译理论的语篇语言学探讨无疑起了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山大学在语篇与翻译的结合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并已经做出了成绩。例如,2001年12月10至14日我们举行了“系统功能语法学术周”
(主讲人是:James R. Martin,MohsenGhadessy, 张德禄、张美芳、黄国文),参加活动
的有来自全国10多所高校的100多名教师和研究生,学术周的主题之一是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见戴凡、王振华2002)。我们在语篇与翻译的研究方面也初步做了一些尝试(如:张美芳、黄国文2002,黄国文、张美芳2003,张美芳1999,2000,2001a,2001b,2002a,2002b,2003,2004a,2004b,张美芳、柯飞 2001,黄国文2002a,2002b,2002c,2002d,2002e,2002f,2002g,2002h,2003a,2003b,2003c,2003d,2004a,2004b,尚媛媛2001,2002,2003a,2003b);我们的研究也已引起同行的注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62-63)。正是在上面所说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下,我们于2002年7月24至26日主办了“语篇与翻译”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如Basil Hatim,Mona Baker,ChristinaSchaffner)到会指导,希望通过这次学术会议与同行切磋,把这方面的研究提高一个层次。从2000年起,我已有三位博士研究生(尚媛媛、李发根、司显柱)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问题,并已做出成绩(如,尚媛媛2001,2002,2003a,2003b,2005;李发根2003,2004a,2004b,2004c,2004d;李发根、张友香、李琪 2005;司显柱2004a,2004b,2004c,2004 d,2005a,2005b,2005c,2005d,2005e,2005h,2006a)。
正如笔者在“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研究”(黄国文2005)中所说的那样,中山大学的王东风教授近年来发表了几篇借用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要概念探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论文(如:王东风 1998,2005a, 2005b),是国内翻译界热心或有志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学者之一(其他人包括中山大学的张美芳教授、清华大学的罗选民教授、江西财经大学的司显柱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的李发根教授、深圳大学的尚媛媛副教授等)。
2. 该书的理论根据:功能语言学
如书名所示,该书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主要讨论汉语古诗词英译分析的语言学途径。理论基础主要是M.A.K. Halliday(如:Halliday1985,1994;Halliday & Hasan 1976)的系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