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总第83期)

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张西平

提要 本文对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展开初步讨论,作者认为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是:汉语作为外语研究的历史,或者说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历史。由于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从而对其研究的方法也具有多样性,可以运用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其展开研究。对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提示我们应重视学科史的建设,这一研究必将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 世界汉语教育史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引言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王力, 1980:1)他认为,为了研究汉语史应该注意对汉语的亲属语言的研究,例如,对汉台语群中的各类语言的研究,对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群的研究。为研究汉语古代语音,还应对日语、朝鲜语、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展开研究。但从根本上讲,汉语史首先是和中国史、汉族人的历史密不可分的,因而,汉语史的研究基本上是以中国史为背景、以汉族人的语言认知活动为内容展开的。到目前为止,所有已出版的汉语史研究著作基本上都是以此为基点展开的。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但汉语的历史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汉语作为外语研究的历史,或者说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不仅在中国发生,也在世界各地发生。对于汉语这样的历史也应给予研究和重视,本文对如何研究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学习、研究的历史做一简要的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兴起的标志是董明古代汉语汉字对外传播史!(2002)和张西平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调查!(2003)的相继出版。2005年首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讨会#在澳门召开,会议期间在澳门注册成立了?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并在澳门出版了首届会议的论文集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这标志着这个学科的正式确立。2007年在日本大阪的关西大学召开了?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第二回会议#,会议主题为?16-19世纪的西方汉语学习#,并将在澳门注册的?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转移到日本大阪正式注册,选举产生了新的学会领导,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西平教授当选为会长,学会决定2010年在罗马召开世界汉语教育史第三届国际研讨会,这些标志着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成熟。

122

张西平: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世界汉语教学史的研究对象

世界汉语教育史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历史过程。这一定义已经大略地确定了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把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学习和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鲁健骥先生最早明确提出这个问题,他说:?有史有论,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近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在%论&的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史&的方面,显得十分不足。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一些很零散的记述。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尽快地开展起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鲁健骥,1999)毫无疑问,对外汉语教育史是世界汉语教育史的最主要内容,但并不是唯一的内容,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应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外汉语教育史。汉语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汉语的对外教育始终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国家政策,作为语言教学,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给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如董明(2002:639)所说:?闹清中外古人汉语教学的内容、特点及方式、方法,寻求其中有规律的东西,总结其经验教训,继承其优秀传统,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便探索出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文化底蕴、符合汉语汉字特点的对外汉语教学之路,搞好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促进学科的发展、建设,使之日臻完善、成熟。#这点出了展开对外汉语教育史的重要理论意义。只有做好学科的历史研究,才能真正走出完全盲从于西方的二语习得理论,用其裁剪中文作为外语教育的特点,从而完全忽略了汉语汉字特点的研究路向。历史研究会给予我们新的智慧,汉语作为外语的教育有着比西方更为悠久的历史。我们必须承认对于中国古代的对外汉语教育史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亟待开拓的学术研究领域。学术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施光亨的长文历史上的汉语教学:向着第二语言教学走出的第一步!(2005)对对外汉语教学史做了一个系统论述,给我们展示了对外汉语教育史的丰富内容。

目前急需对中国古代到当代各个时期的对外汉语教育史展开断代史的研究,对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育史的重要人物和文本展开深入的个案研究,只有将断代史研究和重要的个案研究做好了,我们才能真正写出一部较为完备的对外汉语教育史。近年来学术研究已经开始向这样的方向发展。例如,张宏生编辑的戈鲲化集!(2000)就是一个很好的对外汉语教育史的文献整理个案。在澳门召开的首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讨会上,鲁健骥先生的 ?践约传()))19世纪中叶中国人编写的汉语简易读物!、鲁宝元先生的人在海邦为俊杰,学从中华问渊源:乾隆23年琉球王国第四批派遣留学生北京学习生活调查!、刘丽川的清末的韩、中?外国教师合同(比较研究!、张美兰的掌握汉语的金钥匙:论明清时期国外汉语教材的特点!、施正宇的汉语教师戈鲲化出使哈佛初探!等论文(详见李向玉等, 2005)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对外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内容。程裕祯主编的新中国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史!(2005)则对当代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史做了系统的梳理,从而开启了对外汉语教育研究史断代史研究的先河。

第二,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史。中华文化的历史就是一个汉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汉字的传播直接影响了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文字的形成和

123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总第83期)

发展(陆锡兴,2002:99-274),而且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存在着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接受汉语教育的历史事实。戴庆厦、董艳(2006)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分别经历了从秦汉到明清、从清末到民国和新中国时期的双语教育。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满族入关后的汉语学习,他们留下了一系列的汉语学习的历史文献,这对我们研究汉语教育史都是很珍贵的。从现实来看,目前正在进行的少数民族的汉语教育给我们提供了现实的材料。虽然,这不是对外汉语,当仍是将汉语作为目的语的教育,也同样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吕必松,2001)?因此,对中国国内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的历史、学习汉语的历史的研究同样是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三,国外华文教育史。这是指对在国外生活的华人的汉语教育。?有水井之处就有华人,有华人之处就有华教#。这说明华文教育历史的久远。华侨的汉语教育一般都是在双语背景下进行的,汉语也是作为目的语来学习的,因此也应作为汉语教育史的研究范围。郑良树先生三卷本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简史!(2007)给华文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典型的范例。近期出版的黄昆章先生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2007)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国别华文教育史的范例。这方面的研究也亟待展开,需要我们从不同国家的华人历史情况出发,研究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华文教育的重要人物、著作和教材,研究在不同语言背景下展开中文教育的方法和特点。

第四,国别汉语教育史。由中国政府主动派出教师进行汉语教学的历史并不长,但汉语作为目的语学习的历史却很长,凡国外自主进行的汉语教育,并不能归为对外汉语教育。对各国汉语教育的历史、人物、教材和研究著作做系统的研究是世界汉语教育史的重要和基本的研究内容。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六角恒广的日本中国语教育史研究! (1992)和牛岛德次的日本汉语语法研究史!就是这种研究的典范(见吕必松,1993);白乐桑的法国汉语教学史浅论!(1993)、金基石的韩国汉语教育史论纲!(2004)都是最早进行这一研究的论文。在世界汉语教育史首届国际研讨会上丁超的罗马尼亚汉语教育的发展!、潘奇南的二十世纪新越南成立后的汉语教育!、李明的20世纪的瑞典汉语教育!、梁志桦的新西兰的中文教育历史及其教学模式!、董淑慧的保加利亚汉语教学史概论!等论文(详见李向玉等,2005)都是近年来国别汉语教育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是做好国别汉语教育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历史学的所有研究都是建立在材料和文献的基础上的,这是它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区别。近来这方面也有可喜的进展,汪维辉教授整理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2005)开启了国内国别汉语教育史文献整理工作,在国外做得较好的是日本,日本学者六角恒广中国语教本集成!(1998)系统整理了日本各个时期的汉语学习教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些学术进展说明,如果推进国别汉语教育史的研究,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历史文献,对这些基础性的文献加以整理和翻译是展开研究的第一步。除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外,对各国重要的汉语研究者的著作和各个时期的汉语教材做个案的深入研究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木哈白提+哈斯木(2001)指出:?对少数民族来说,汉语虽然不是外国语,但它毕竟是一种非母语的外族语,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母语的习惯,同样也会对汉语的学习产生干扰甚至抗拒作用。#

124

张西平: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在理论上,国别汉语教育史研究中有两点较为重要:一是注意在历史研究中展开对比语言学的研究,研究汉语与其他外国语言接触中的特点,注意吸收对比语言学的成果,,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各国的汉语教育的历史著作中总结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二是注意各国汉语政策和语言政策历史的研究,发生在国外的汉语教学不仅可以从对比语言的角度展开,也应注意语言外的影响,即别国的语言政策和汉语政策对汉语教学的影响。语言政策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但在以往的汉语教学研究中较为忽视,但一旦我们将汉语教育的历史研究扩展到国外,语言政策问题就成为一个事关各国汉语教育成败的大事。

第五,国外汉学史。各国的汉学家在他们进入中国各个具体学科研究之前,第一步就要学习汉语,因此,各国的汉学史为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文献。关注海外汉学史的研究,从中提取有关汉语教学历史的材料是展开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在历史上,不少汉学家本身就是汉语教学的实践者或领导者,他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汉语教学的著作和文献,如法国的雷慕莎(Abe lR m usa,t1788)1832)的汉语启蒙!既是他从事汉语教学的教材,又是西方汉学史的重要著作。实际上,如果做海外汉学史研究,忽略了这一部分,那也将是不完整的。(参见张西平,2003;姚小平,2004;许明龙,2004等)这样,我们看到,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对象是包括对外汉语教育史和国内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史在内的世界各国汉语学习和展开汉语教育的历史。我们倡导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就在于,试图通过对各国汉语教育史的研究,探讨汉语在与世界各种语言接触中各国汉学家和语言学家对汉语的认识和研究,总结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教育的特点、规律和方法,以为今天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研究提供学术和历史的支撑。

二 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方法

通过以上我们对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范围已经大大超越了单纯的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研究范围的扩大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展开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多样的,笔者认为在多样的研究方法中以下四点较为重要:第一,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方法。

对外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只是对外汉语教育研究的一种历史延伸,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外语教学,其方法的特点和独特性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外汉语教育史是世界汉语教育史的重要部分,因而,在展开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时,对外汉语的语言习得理论自然成为它的研究方法。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方法,刘珣(2001)讲得很清楚,他说:?语言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把语言的规律弄清楚,它的任务就完成了。语言教育学科则不能到此为止,它不是为研究语言而研究语言。因此,除了对汉语这一客体的研究外,本学科还需要研究教学活动的主体即学习者,研究学习者汉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以及学习者的生理、认知、感情等个体因素)))这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这就是说,在对外汉语教育史的研究中要特别注意总结历史上的汉语习得的历史过程和规律,学习者的各种因素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对比语言学研究成果可参见潘文国、谭慧敏(2006)。

125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西方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基础上的,这些西方语言学家大多对汉语没有研究,因此,这

样一种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理论是有局限性的,这点西方的语言学家也是承认的。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在我们把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应用于汉语教育史研究时,要考虑到它的局限性。在这方面,对外汉语教育界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字本位的提出就是一个证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对于建立基于汉语本身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几千年中国本土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在研究世界各国汉语教学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真正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普遍性规律,并从这种历史的研究中提升出更普遍的规律和理论,丰富一般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

这就是说,在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中,一方面要善于使用当下语言习得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历史研究,另一方面,又不要局限于当下的那种以印欧语的语言习得为经验所总结出的一般的原理,而是创造性的从世界汉语教育史的历史经验中丰富、发展出真正从中国语言文字特点出发的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

任何语言的发展都是在与其他语言的相互接触中变化与发展的。王力先生早年明确作过论述,这已经被中国语言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对中国的宗教和思想产生了影响,对中国的语言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参见王力,1980)基督教自明末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对语言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近代以来,中国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的变化都和基督教的传入有极大的关系。从语音来说,现在我们的汉语拼音系统的基础就是传教士所确立的。罗常培先生早年的论文至今

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近年来杨福绵(1995)对利玛窦、罗明坚 葡华辞典!的研究,张卫东

(1998)对 语言自迩集!语音的研究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语法方面,姚小平(1999)最早对将 马氏文通!作为中国近代第一部语法书的观点提出批评,2003年在北京召开了?西洋汉语史研究国际讨论会#,并出版了万济国的 华语官话!一书/。实际上万济国也并不是第一个写出中国语法的传教士。对法国入华传教士马若瑟 中国文法!的研究已经开始(李真,2003)。词汇方面,最有影响的是意大利汉学家马西尼所写的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1997)一书,此书使我们对近代以来中国语言的形成历史有了一个新的看法。这方面日本关西大学的沈国威等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参见沈国威,1994)这些都说明,在我们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时,其实已经进入了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领域。

这样一个事实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无论是佛教的传入还是基督教的传入,这些126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总第83期)

?.

/英国社会语言学家R.A.Hudson 在 社会语言学!的中文序中说:?一件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书中)一次也没提到中国,这一方面反映出我本人的无知,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没出现在我所读过的著作和论文之中这一事实。#转引自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第130页。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大多局限在对 西儒耳目资!的研究上,实际上传教士所留下的大量语音文献至今尚未被系统研究。国外已经开始注意这一研究领域,参见Breitenbach (2004)。

张西平: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外来者最初只是汉语的学习者,他们汉语学习的历史材料显然是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他们的汉语学习反过来影响了汉语本身的发展。研究这种语言接触对汉语的影响,就使我们进入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范围。对做中国语言学史的人来说,汉语教育史是其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特别是传教士汉语的研究,将会对中国语言学史的书写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样,对于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者来说,如果仅仅局限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仅仅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放在对汉语教育史的研究中,已经不能更好地推进其研究。我们应该从更大的学术视野,从整个中国语言学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运用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才能将其学术价值更好显现出来。

第三,汉学史的研究方法。

当中国语言从传统走向现代之时,在西方也正经历着一场?普遍语言学运动#(M unge l l o,1985),从大的历史背景来说,这是和地理大发现紧密相连的;从具体背景来说,西方各国的汉语学习是和当时西方各国汉学的兴起和发展密不可分的,或者说,西方各国的汉语教育本身就是西方汉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文化界对中国语言的认识最早都是从入华传教士写的有关中国的书籍上看到的。据说中国方块字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书籍中是在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的中华帝国史!中,影响较大的是基歇尔(K ircher)的中国图说!,他在这本书中首次公布了中国的一些象形的古文字,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特别是他首次将大秦景教碑!的碑文编成了拉汉对照词典,使汉字在欧洲第一次可以根据罗马拼音读出,可以根据拉丁文释义来理解,这在当时的欧洲是破天荒的大事。这恐怕也是在欧洲最早出版的欧洲人学习汉语时的第一部拉汉词典。(K icher,1979)

第一次把中国语言放入世界语言研究范围内的著作是英国人韦伯(John W ebb,1611) 1672)的论中华帝国的语言可能是原始语言的历史性论文!(1669)。这本书在西方影响很大。虽然韦伯本人从未来过中国,但他通过阅读传教士的著作提出了这种惊人的观点。从中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价值不大,但从西欧思想文化史的演变而言倒有一定的地位,所以对西方人学习汉语、研究汉语具有重要意义。汉语教学史的研究不能仅仅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还应从比较文化和比较语言学的角度考虑,关于这一点下面在讲方法论时还会提到。

德国早期的汉学家米勒(AndreasM ller)是欧洲本土最早研究汉语的人之一,他在自己著名的C lavis S inica一书中称他已找到了学习汉语的钥匙,可以很快地读懂汉语。这个消息曾一度使莱布尼茨十分动心,多次给他写信。(M ungello,1985)在俄国的德国早期汉学家巴耶(T.S.Bayer,1694)1738)也是最早学习汉语和研究汉语的人,他既研究中国文学也研究中文文法。(Lundbaek,1986)

1814年12月11日法国法兰西学院开设了汉学讲座,从此?传教士汉学#与?专业汉学#并存的时代开始了。?这个日子不仅对于法国汉学界,而且对于整个欧洲汉学界,都是有决定意义的#。(戴仁,1998)从此,汉语、汉语语法及大学!等都成为法兰西学院的正式课程。第一任汉学教授雷慕沙(Abel R m usa,t1788)1832)第一次讲中文文法时借助的是马若瑟的手稿,几年后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汉语教学著作中华帝国通用的共同语言官话!,奠定了他在汉语教学中的地位,而汉文启蒙!(E l m ens d e la G ra mm aire Chinoise)很长一段时

127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总第83期)

间内也成为法兰西学院的汉语教材。

德国汉学和汉语教学的奠基人是硕持(W ilhel m Scho t,t1802)1889)。他于1833年在柏林开设中国语言文学课程,拉开了德国专业汉学的序幕。他于1826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是中国语言的特点!(D e Indole L inguae Sinicae)。(张国刚,1994;简涛,2000)他1857年在柏林出版的可用于讲课、自学的汉语课本!(Ch i n esische Sprachlehre,zum Gebrauche be i V orlesungen und zur Selbseunter w e isung)很长时间内是德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

俄国汉学和汉语教学的奠基人是雅金夫+比丘林,他在北京呆了14年之久,其间他努力学习汉语,并最早开始编纂辞典。1831年比丘林在哈克图开办了俄罗期的第一所汉语学校,并亲任教师,1838年返回彼得堡后,又从事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30多年。?他的办学为俄国开办汉语学校提供了经验,所编汉语语法!(1835)长期被沿用,直到20世纪初仍是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的教材#。(李明滨,2000)

英国的汉学和汉语教学则落后于法国和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入华以后,英国的汉学和汉语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理雅格(Ja m s Legge,1815)1897)的英译中国典籍奠定了他在十九世纪西方汉学史上的地位。而翟理思(H erbert A llen G iles,1845)1935)在继承威妥玛汉字罗马拼音法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威)翟式#拼音也使他在汉语研究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美国传统汉学的兴起是和基督教新教入华传教联系在一起的。按费正清(1997)的说法,它是?西方入侵的一部分#,美国大学的第一个汉学系是由卫三畏(Sa m ue lW e llsW il lia m s,1812)1884)1876年从中国返回耶鲁大学后所创立的。?在卫三畏的主持下,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汉语教学研究和东方学图书馆。翌年,哈佛大学也设置汉语课程,并设立东方图书馆。#(侯且岸,1995)

我在这里罗列这些历史事实是想说明:如果我们做国别的汉语教育史,那实际也就进入了汉学研究的领域,不从这个角度把握,我们很难摸清各国汉语教育史的线索。

第四,对比语言的研究方法。

研究汉语在世界各国的教学与研究就必然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就必然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任何一个外国人在他从事汉语教学和研究时很自然要受到其母语的影响,原有的母语对其学习汉语和研究汉语都有着内在的影响。因此,从语言对比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的汉语研究者的汉语观是我们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时所必须掌握的方法。对比语言学最早是由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B enja m in Lee W hof)提出来的,在西方语言学史上最早将西方语言和中文进行对比研究的是德国的语言学家洪堡特(W ilhe l m Von H um boldt),他所提出的汉语与印欧语系之间的比较的观点至今启发着所有从事汉外语言比较的学者。近年来中国学者在比较语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们所提出的比较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成为我们研究世界各国汉语教育史时所必须遵循的方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掌握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世界各国汉语教育史的研究。

三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意义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世界汉语教育史的课程是对外汉学专业一个重要的进步,任何学科都有理论与历史两个方面,学科史是学科理论展开的历史支撑,一个没有学科史的学

128

张西平: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科是不成熟的学科。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学习世界汉语教育史的重要意义。

第一,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对外汉语理论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提出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世界各国的汉语教育和汉语研究的历史已经有二百多年,中国自身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历史则更长。世界汉语教育史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范例,通过认真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的重要著作和人物,我们可以为汉语教学的理论找到历史的根据,进一步丰富当前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例如,鲁健骥(2005)通过研究语言自迩集!中由中国文人所编写的教材践约传!,认为践约传!作为汉语学习的泛读材料有着启发意义,因为?泛读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还不落实,由践约传!开创的精泛互相配合的教学方法,没有继承下来#。他通过对践约传!这个世界汉语教育史上的历史泛读教材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泛读和精读的结合的必要性。所以,他呼吁?应该重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史的研究,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发展。当时从事汉语教学的外国人和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师思考的问题,也会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有所启发,大有裨益的。#

第二,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将直接推进对汉语本体的研究。

文化间的交往必然带来语言间的交往,当汉语作为外语在世界各地被学习时,学习者会不自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母语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汉语学习。但很少注意到,学习者的这种习惯力量也同时推动着语言间的融和。

王力先生说:?中国语言学曾经受过两次外来的影响:第一次是印度的影响,第二次是西洋的影响。前者是局部的,只影响到音韵学方面;后者是全面的,影响到语言学的各个方面。#(王力,2006)这两次影响的启端都是从汉语作为外语学习开始的。佛教的传入,印度的僧侣们要学习汉语,要通过学习汉语来翻译佛经,结果,直接产生了反切。王力先生说,反切的产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是汉族人民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西方语言学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得更为突出,来华的传教士正是为了学习汉语编写了汉语语法书,如卫匡国(M arti n M arti n,i1614)1661)为了读中国的书,写下了汉语文法!;传教士们为了阅读中国典籍,发明了用罗马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法;为了以中国人听懂的语言来布道以及翻译圣经等宗教书籍,创造了一系列的新词汇,包括至今我们仍在使用的大量词汇。这说明,当一种语言作为外语来被学习时,它并不是凝固的,它也会随着学习的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化;反之,学习者虽然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但学习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学习者也会对自己的目的语产生影响。语言间的融合与变迁就是这样发生的。直到今天,现代汉语形成的历史并未完全说清,而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则可以直接推动汉语本体的研究,可以直接推动近代汉语史的研究。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关于明清之际中国官话问题的讨论,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明清之际的官话是北京话,但最近在传教士的很多汉语学习文献中发现,他们的注音系统是南京话,这些传教士在文献和他们的著作中也明确地说他们学习的官话是南京话。不仅西方传教士的汉语学习材料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在日本的汉语学习材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日本江户时期冈岛冠山所编写的唐话纂要! 唐译便览! 唐话便用! 唐音雅俗语类! 经学字海便览!等书,六角恒广研究了冈岛冠山的片假名发音后,明确地说:?这里所谓的官音是指官话的南京话。#(六角恒广,1992)这说明汉语学习的文献直接动摇了长期以来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结论。

129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总第83期)

至于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有更多的文献和材料说明只有在搞清世界汉语教育史的情况下,才能更清楚地研究好近代中国语言学史,甚至可以说,随着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深入,原有的前辈学者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结论将被重新改写。

第三,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将加深海外汉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以往在海外汉学史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者是不把汉学家们的汉语学习历史和文献作为研究内容的,认为这样的著作和文献是很肤浅的,海外汉学史研究的是汉学家们专题性的研究著作。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的展开使我们对以往海外汉学史研究重新反思,汉学家们的汉语学习文献和著作同样是海外汉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例如,张西平对罗明坚(M i chelRugg ier,i1543)1607)汉语学习史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天主教早期最早的汉文写本,揭示了罗明坚汉诗的学术意义和价值,这些都是在罗明坚的正式著作中所不可能发现的。

同样,正是在从事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中,我们才能掌握中华文化外传的轨迹,看到中国典籍向外传播和翻译的具体历史过程,这种研究将大大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四 结论

世界汉语教育史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必将极大地拓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范围,使学科有更深厚的历史根基,从而使我们在总结和提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时,不再盲目地追随西方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而是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悠久历史中总结、提升出真正属于汉语本身的规律。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在这一研究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做出我们的贡献,将我们的历史经验提升为更为一般的理论,使其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尽管这还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在学术上则是必须要确立的一种文化自觉的理念。先后两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大会的召开,是我们向这个目标迈出的第一步,?世界汉语教育史学会#的成立,则表明了中国学者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

世界汉语教育史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多学科,必须有多种方法的结合。我们在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和中国语言学史的方法相结合。在一定意义上,中国语言学历史的研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育历史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那种将汉语国际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经验研究的方法是其学识不足的表现;反之,那种无视甚至轻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育历史的观点同样是一种学术上的短视。如果忽视了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将无法揭示出中国近代以来语言变迁的真正原因。

同时,我们在这一研究中将会强烈地感到,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中国本土,中国语言对国外语言发展的影响正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历史中产生的,这不仅表现在东亚一些国家的语言形成和发展之中,也表现在西方近代以来的语言变迁中。将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纳入学术视野,将使我们对中国语言的思考,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扩展到一个更为宽阔的学术空间。

参考文献

白乐桑(1993)法国汉语教学史浅论,中国文化研究!第2期。

程裕祯(2005)新中国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戴庆厦 董 艳(2006)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见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05256565.html,/20011205/

130

张西平: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012866/sht m l。

戴仁主编(1998)法国当代中国学!(耿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董 明(2002)古代汉语汉字对外传播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费正清(1997)新教传教士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见费正清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黄昆章(2007)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简 涛(2000)柏林汉学的历史和现状,国际汉学!第4期。

金基石(2004)韩国汉语教育史论纲,东疆学刊!第1期。

侯且岸(1995)当代的美国?显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明滨(2000)俄国汉学史提纲,见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四集,北京:中华书局。

李向玉 张西平 赵永新主编(2005)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澳门:澳门理工学院出版社。

李 真(2003)马若瑟对中国语言学史的贡献,西洋汉语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北京)。

梁晓虹(1994)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刘 珣(2001)谈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研究,见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编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六角恒广(1992)日本中国语教育史研究!(王顺洪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

六角恒广编(1998)中国语教本集成!,日本:不二出版社。

鲁健骥(1999)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编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鲁健骥(2005)践约传!)))19世纪中叶中国人编写的汉语简易读物,见李向玉、张西平、赵永新主编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澳门:澳门理工学院出版社。

陆锡兴(2002)汉字传播史!,北京:语文出版社。

吕必松(2001)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吕必松主编(1993)国外汉语研究丛书!,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马西尼(1997)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木哈白提+哈斯木(2001)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引进对外汉语教学成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见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潘文国 谭慧敏(2006)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的思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沈国威(1994)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日本:笠间书院。

施光亨(2005)历史上的汉语教学:向着第二语言教学走出的第一步,见李向玉、张西平、赵永新主编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澳门:澳门理工学院出版社。

汪维辉编(2005)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北京:中华书局。

王 力(1980)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王 力(2006)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许明龙(2004)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北京:中华书局。

杨福绵(1995)罗明坚、利玛窦葡华辞典!所记录的明代官话,中国语言学报!第5期。

姚小平(1999)汉文经纬!与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历史功绩重议,当代语言学!第2期。

姚小平(2004)西方早期汉语研究再认识,17)19世纪西方汉语研究史简述,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国刚(1994)德国汉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张宏生(2000)戈鲲化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张卫东(1998)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

张西平(2003)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调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31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总第83期)

郑良树(2007)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简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编(1999)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Bre i tenbach,Sandra(2004)L eit f den i n d er M iss i onarlingu istik.F rankfurt a m M a i n.

K ircher,A t hanasius(1979)Ch i na I llustrat a,K ath m andu N epa.l

Lundbaek K nud(1986)T.S.Bay er(1694)1738)P ioneer S i nologis t.Curzon Press.

M unge llo, D.E.(1985)Curious Land:J esuit A cco mmodation and The O r i g i ns of Sinology.Stuttga rt.

W ebb,John(1669)A nH ist or ical Essay Edeavour i ng a P robability tha t t he Language of t he Emp ire of Ch i na is t he Pr i m itive Language.London,P rinted for N at h.Brook,at t he A nge l i n G res ham.

作者简介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主编。

(通讯地址:100089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第三届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举行

为促进汉语的国际化传播及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与研究,第三届对外汉语词典学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南京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国际汉语出版中心主办,中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协办。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本届研讨会组委会主席、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张柏然教授出席了会议,并致开幕词。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周宪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守仁教授分别致词,祝贺本届研讨会顺利召开。

出席本届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马来西亚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和双语词典学领域的50多名专家学者,此外还有3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全面反映了近期对外汉语词典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入选论文均经过精心筛选,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原创性,从总体上体现出对外汉语词典学在研究模式上的系统性、开放性、创新性,代表了当今对外汉语教学与双语词典学领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与会代表在会议上宣讲的论题范围广泛、阐发深入,其中包括对外汉语词典的类型、收词立目、释义、句法和语用信息的处理问题、例证的选择、插图匹配和语料库的使用等问题。

本次学术研讨会还于12月1日晚专门举办了青年学者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翻译学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与对外汉语教学和双语词典界的专家前辈面对面,进行了相关论题的广泛交流和探讨,论坛气氛热烈,青年学者们感到受益匪浅。

大会于12月2日下午举行闭幕式,香港城市大学郑定欧博士致闭幕词。

(第三届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组委会 供稿) 132

contex t and l a nguage acti v ities.It d iscusses ho w the teacher designs and selects TI C for facilita ti n g t h e studen ts&language acqu isition.The author asserts that the idealT I C should:1)have concrete,authentic and re levant i n for m ati o n;2)create an infor m a ti o n gap and co mm un ication m oti v e;3)carry appropriate cogn itive burden and positive affective e le m ents;and4)lead to m uch m ore d i v ersifi e d and effecti v e classroo m i n teractions.

K ey w or ds:teacher i n itiated conten,t language activ ity,c lassroo m i n teraction

The m echanis m of Chinese local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eaching

………………………………………………

W ANG Guangquan and LI U Y ingl ,p115 In m any cases,there is no spec ifi c referentia l for m for a particular location,but there is localization m echan is m i n any language t h at he l p s to generate referentia l for m s o f locations. Th is paper,on t h e basis of classificati o n ofw ords thatm ay be loca lized,defines and catego rize t h e l o calization m ar kers,disti n gu i s hes self referred l o calization constructi o ns fr o m other referred localization constr uctions and su mm arizes the r u les for Ch i n ese localizati o n.Fina ll y,it d iscus ses ho w to app l y the r u les to teach i n g.

K ey w or ds:loca lizati o n,loca lizati o n m arker,loca lizati o n constructi o ns,nouns of loca lity, teach i n g Chinese loca lizati o n

On t he subj ect and m et hodology i n the hist ory of world w ide Chi n ese l a nguage education …………………………………………………………………………

ZHANG X ipi n g,p122 The paper d isc usses t h e sub j e ct and m ethodo l o gy in the history of wo rldw i d e Ch i n ese lan guage educati o n.The author holds the op i n i o n that the sub j e ct is about the h istory o f st u dies or learning of Ch i n 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S i n ce the research i s m ultidiscipli n ary in nature, t h ere should be various approaches in the research,.i e.a ll the approaches to study related d i s ciplines can be i n vo lved.The research o f the h istory of Ch i n ese language education i n t h e w orl d suggests thatw e must attach i m portance to the developm ent of th is histor y as a d iscipli n e w hich is bound to push fo r w ard the establishm en t of t h e theoretica l syste m o fCh i n ese language educa ti o n i n the w orld.

K ey w or ds:history of wo rl d w i d e Ch i n ese language educati o n,sub j e c,t m ethodology

An analysis of t he first sche m e for t he scientific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 ers i n19t h century in R ussia)a syste m deve loped by V.Vasiliev for recognizing and m e m ori

…………………………………………………

zing Chi n ese characters WU H e,p133 V.V asili e v w as a great S i n o log ist in19th century,who m ade re m arkab le achieve m ents i n m any aspects i n t h e fi e l d of si n o logy i n Russia after the great sino l o g istY.B ichuri n.This paper i n troduces and analyzes an i m portant acade m i c production of V.V asiliev in Chinese li n gu i s tics:t h e syste m f o r recognizi n g and m e m orizi n g Ch i n ese characters effic i e n tl y w h i c h m ade a breakthrough for learning Chi n ese characters by Russian students w ho had learnt the m by rote and w ithout any m ethodica l n ess.Obv iously,it helped the students l e ar n Chinese characters m ore efficientl y.Therefo re,V.V asiliev&s syste m is a very i m portant contr i b ution to the h istory of si n ology asw e ll as the h 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 n Russia.

K ey w or ds:Ch i n ese l a nguage teach i n g in Russia,for m al syste m o f Chinese characters, constituents of Ch i n ese characters,V.Vasiliev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本文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具体方法以外的有关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总结性研究,目的是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标签: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综述 外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要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语言要素。其中,词汇习得是对外汉语习得的核心,贯穿于汉语习得的全过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和开端,而且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处于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的中心位置。近五年来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据统计,从2004年1月到2009年6月仅发表在四种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研究文章就有36篇。即《世界汉语教学》8篇,《语言教学与研究》13篇,《汉语学习》4篇,《语言文字应用》11篇。本文主要基于以上四种核心期刊的36篇相关文章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作一个综述。 一、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近五年来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章有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 在近义词、同义词等词汇方面:敖桂华(2008)阐述了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对策,揭示了近义词辨析的途径和方法,即辨析近义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辨析语义,探究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深入语境,捕捉用法的差异;区别词性,认知词性的语法功能。对教师教学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近义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琳(2008)针对同义词教学的复杂性提出了运用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建立分层有序的同义词异同对比项目系统,这样同义词就有了一个具体的操作流程,教起来更加方便。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还可以用来解决其他易混词语的教学,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材编写以及辞典编纂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春梅(2007)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单双音同义名词的应用实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0.59%的单音词和30.23%的双音词在使用中有偏误,并且这些偏误分布是不均衡的;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的主要类型有语义差异引起的偏误、色彩的偏误、音节限制引起的偏误、受量词修饰引起的偏误等。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有教材、教师和工具书等。 孟凯(2009)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义属性词教学及相关的词汇教学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重视反义属性词语义与构词以及义项上的显著对应性;反义属性词中容易引起过度类推的语义与构词或义项上的不对应要着重强调;教师应帮助留

“新课程下的汉语拼音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精品资料

“新课程下的汉语拼音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有关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映一直比较强烈,主要是汉语拼音难教,教学时间长,学生负担重,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等。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主要是汉语拼音教学功能的定位不适当。教学汉语拼音,抄写字母的作业普遍较重,即使是抄写生字也总要带上拼音。其实,汉语拼音只是识字的拐棍,主要是认,有什么必要抄这么多呢?80年代推广“注?提”实验,因为要提前读写,所以“大纲”又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基础上增加了“帮助阅读”,并提出了直呼音节的要求。汉语拼音的教学时间由本来的四个星期增加到六七个星期,有的甚至要用八九个星期,使本来就比较难学的汉语拼音雪上加霜,一年级师生普遍感到苦不堪言。 未来的课程标准应如何给汉语拼音定位呢?我们认为,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来看,只能将其功能定位在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上。 2.改革汉语拼音教学的突破口。 首先是降低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 ①重认读不重书写。认读什么?认读声母、韵母,要读得准,记得牢。有个问题值得研究,开始阶段,声母、韵母、音节是不是可以只认不写?识字可以先认后写,汉语拼音为什么不能先认后写? ②求拼读不求直呼。汉语拼音以训练拼读能力为重点,要确保拼读练习的时间。 相关的语音知识不讲或少讲。如教声母,就读呼读音,只是要读得轻一点儿。不要讲声母的读音跟音节的不同,也不要讲呼读音后面还有个元音。非讲不可的要尽可能地深入浅出,最好是用童话故事或歌诀的形式。有的可以推到以后去讲,不要都集中在开头,希图毕其功于一役。 其次是要减轻负担,激发兴趣。 在安排上,允许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集中在开始一气呵成。也可以将拼音教学分为若干单元,拼音与识字交叉安排,以拼音助识字,通过识字又进一步巩固拼音。如学过了拼读单韵母音节,遇有单韵母音节的生字,如“木马”、“大米”、“拔河”等,就借助拼音来读准字音。在这个过程中,拼读的技能也得以巩固。然后再接着学复韵母音节,练习拼读复韵母音节的生字注音。依此类推。 编写拼音教材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并要有趣味性。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是陌生的,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编写汉语拼音教材,要注意从儿童已经熟知的事物引入,并尽可能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或儿歌的形式。如学习一组字母,除了为每个字母配上形象的表音表形图外,还可以将它们组织在一幅图中,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并用一首包含该组字母的儿歌来巩固。这样寓教于乐,儿童学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据此,我们拟进行《借多种方法,有效落实拼音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慧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每一个人最少包括8种智慧,它们分别是: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肢体运动、人际、内省以及自然观察等多种基本智慧。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慧不断受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开闭,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是在发掘并引领这些智慧的发展。多元智慧理论对于规划孩子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智慧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尝试着用多元智慧理论来指导汉语拼音教学。在课堂上,不断变换讲课的方法,从语言到视觉再到音乐等等,经常以创新的方式激活孩子不同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号变得具体可感,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2.《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为了提供基础教育质量,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体系所制订的。这个标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漫谈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漫谈 程棠 汉语进修学院举办这个讲座,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问题,邀请我参加,我很高兴。那我就先说,跟大家聊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问题,从宏观的角度谈点看法,不一定有什么系统性。 一、学科和专业的正名及定位问题 关于我们这个学科的名字,目前意见不一。为了说起来方便,我还是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字。 上世纪80年代,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发生了几件大事。大事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大事之二,是在高等学校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这两件事,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科建立之后,“增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意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就成了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近30年的时间里,学科建设应该说是很有成效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不用我多说,在座的老师都能看得到。我也曾应邀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不过,今天咱们主要不谈成绩,而想说说还存在什么问题。年轻的老师对过去的事,没有我知道的多。我就讲讲老故事,可能对大家有点参考价值。 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是学科和专业的名称问题。给学科起个名字,本来是很简单的事,但在我们这个学科里,却搞得非常复杂。这是开始没有意料的。 在1983 年以前,也就是“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之前,没有“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一般是说“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或简单地说“汉语教学”。上世纪50年代,有过“外国留学生语文专修班”;周祖谟先生写文章,用过“非汉族学生汉语教学”这个名称。80年代初,开始酝酿成立学会。1982年4月在北京召开学会筹备会;会上讨论起名问题。有人提议把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叫做“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这是一个解释性的陈述,虽然能表明我们这个学科的外语教学性质,但用来作为学科的名字,觉得不怎么妥当,说起来也有点儿拗口。最后,大家决定采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称。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学会的名称也就这样定了。学会叫“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学科自然也就叫“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了。后来又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还有一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是“国家汉办”。于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就被普遍使用,并深入了人心。 但是,在这个术语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有人觉得不妥。一是这个名字学科性质不明确,因为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不见得都是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二是在国外的汉语教学就不能叫“对外汉语教学”,只能说“汉语教学”,如后来成立的世界性的学会就叫“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曾有学者建议用“华语教学”代替“对外汉语教学”。可是,“华语教学”是指海外华人和华侨的汉语教学,用来代替“对外汉语教学”也不妥。大家一时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名字,也就只好这么用着。反正大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再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名字也不能随便改。 学科的名称,大家有不同看法,跟着专业的名称也很费思量。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正式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培养对外汉语教师。 本科专业的名称跟学科的名称一致,起初大家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后来遇到学科定位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 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 陆俭明 提要 本文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本体研究问题进行了论述,文章强调,必须区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并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本体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说明。 关键词 汉语教学 汉语教学本体研究 汉语本体研究 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以前称作“对外汉语教学”,以下简称“汉语教学”)的本体研究,我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最早,认为“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支撑”;后来又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支撑”,而“汉语教学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汉语教学对于汉语本体研究也起着推动作用”,“汉语教学拓展了汉语本体研究”。(陆俭明,2005a、2005b)这些认识不能说错,但还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本文想进一步说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的问题,着重说明二者的区分。 这里首先要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不是一码事。 汉语本体研究是指对汉语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诸种现象及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进行考察、描写、分析、解释,并升华为理论,以建立相应的理论系统这样的一系列研究。汉语教学的本体研究则是指围绕和服务于汉语教学的汉语应用研究。 区分汉语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是极为必要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第一,二者研究的范围不一样。汉语的本体研究,如上所说,是就汉语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诸种现象及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描写、分析、解释,而且进一步升华为理论,以建立相应的理论系统。当前不管是运用形式派的理论方法(包括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生成语法学的理论方法),还是运用功能派的理论方法,还是运用认知派的理论方法所作的汉语研究,都属于汉语本体研究。而汉语教学的本体研究,则是指以下一些方面的研究: 一是开展服务于汉语教学的汉语要素(如语音、词汇、语法等以及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及其教学之研究,其研究成果应该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且能获得预期教学效果,以解决

汉语拼音教学研究开题报告材料

汉语拼音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年级组 一、研究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语言工作委员会。他们的基本职责是“推广普通话,维护汉语言的规范性。”从这个机构的设置看,我们国家相当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汉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民通用语言,是中国的行政、贸易与教育的主要用语,具有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汉语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要学好、用好汉语,首先就要学汉语拼音,由此可见汉语拼音的功能、以及汉语拼音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2.课程发展的需要 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阶段目标”的“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一项中又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声调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所以,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汉语拼音教学的准确定位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 汉语拼音是汉字的注音符号,是帮助小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小学生在学习拼读方法,熟练拼读音节后,可以利用它来

识字、查字典、阅读注音读物,学习使用诸如“智能ABC”等各种拼音方法输入汉字……这些都是在使用工具为自己未来学习、扩展学习服务。它能帮助学习普通话。使用汉语拼音来正音正字,正确地使用普通话交流、阅读、朗读。它能辅助小学生的习作。孩子在书面交流或习作练习中,遇到不会写的字或一时想不起来的字,都可以先用汉语拼音音节来替代,方便时,再查字典确认汉字。 3.现状分析的需要 国内外大量有关拼音教学研究已表明,语音是儿童在阅读中获得语义的重要途径,加速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关键是帮助他们解决书面字词的形——音转换问题,儿童一旦掌握了“形——音转换的规则”,就获得了经书面词汇转换为口头词汇的工具,从而可以顺利阅读。汉字作为以表意为主的非拼音文字,不存在真正的形——音转换规则,生字障碍对汉语儿童早期阅读的影响尤为严重。为此,人们常常把拼音作为促进汉字形——音转换的工具。拼音可以为一种线索工具,在儿童已有音——义联系的基础上,为字形提供语音信息,顺利通过词义,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儿童克服阅读困难。也可在阅读理解等测验情境中作为线索工具,提高儿童的成绩。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与全文注音和全无拼音条件相比,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在生字注音条件下的学习效果不同。能力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借助多种渠道获取语音信息,如认真听讲、借助图画或文字信息进行推测等,对拼音的依赖很小。而能力较差的学生过于关注是否顺利读出字音,而不关心语音信息来自字形还是拼音,相比之下,读拼音是一种他们

对外汉语学科都有哪些研究领域

对外汉语研究可以定位于应用语言学研究范畴之内,它应该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交叉地带,结合“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学”构成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三角形框架,可以包括四个层面的研究。 第一层面——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研究目的是“教什么”。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话语、功能和文化因素等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研究。 第二层面——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研究目的是“如何学”。包括对学习中语言的研究,学习者普遍性的认知规律与习得方式的研究、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个体差异研究,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 第三层面——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理论基础是教育学,研究目的是“怎样教”,包括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法研究、教材研究、汉语测试研究等。 第四层面——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目的是“用什么技术手段”。 “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对外汉语研究是一种会通的研究。因此,我们应走出单项研究模式,走向四个层面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格局,把对外汉语研究看作一个系统工程。 以下介绍两方面主要研究成果:

(l)语法教学研究。迄今为止,语法教学一直是现代的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因此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一个中心。有学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可分为三个层面:教学语法研究,即为教外国人汉语进行的语法研究;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即为教外国人汉语制定语法体系;语法教学研究,即研究教授外国人汉语语法的策略、原则、方法。分别简述如下:1.教学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跟一般的汉语本体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它的研究目的、内容、重点、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有学者把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点归纳为以下基本类型:体系型语法点,如补语系统、表示比较的句式、“把”字句、动态助词“了”;自立型语法点:如量词;格式型语法点,如“跟〃〃〃〃〃一样”、“是……的”等。其中,体系型语法点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重点,应该自始至终地加以安排,并反复重现。2.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1958年《汉语教科书》所体现的教学语法体系称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奠基之作。刘月华等编著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代表作之一。以后的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3.语法教学研究。由于语法教学一直是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研究语法教学的文章是最多的,除讨论语法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之外,比较集中在如何教授汉语语法教学的难点上,如“把”字句、“T”、“的”、趋向补语等。 (2)汉字教学研究。学界普遍认为,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第二语言教学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世界汉语教学中,汉字是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挑战之一。汉语教学只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论文关键词:语言教育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论文内容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关于如何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探讨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词汇教学入手,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拓展和教学实践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几乎每一篇关于词汇教学的论文中都谈到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教育的重要性做了详细论述:杨惠元先生从词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关系角度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 ①的观点;齐春红先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对词汇教学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理论阐释,详细论述了词汇教学的特点与认知理据②;胡明扬先生以语言的实质情况为视角,认为“语言说到底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离开了词语也就没有语言可言。”③总之,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此,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提升留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它贯穿学习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整体水平。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种种语法关系,因此,词汇的学习也涉及到语音和语法。词汇的本质就是人们对现象的分类、归类和命名,词汇具有音节的整齐性、组词的灵活性以及复合词的构成方式跟词与词的结合方式的一致性等特点④。词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汉语认知能力的一门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什么,如何通过对词汇本质和特点的把握来实现词汇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以汉字为基础的词汇讲解是基础,因为学生学习汉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与中国人交流,能够应用。所以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要能够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汉语应用起来,就是教给他们如何应用和怎样应用,让他们分清日常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的不同,并加以运用。同时需要学生明白,书面语词汇与口语词汇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很多时候书面词汇的东西也需要在口头上来表达,在初等阶段需要的是汉字(语素)与基本词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词汇认知能力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目标,词汇认知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词汇意思表达的准确性、词汇运用的正确性和词汇使用的得体性,这种能力要建立在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词汇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任务非常繁重,因此教学要分阶段、有侧重地完成目标。 二.词汇教学的难点

汉语拼音教学研究

汉语拼音教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语言工作委员会。他们的基本职责是“推广普通话,维护汉语言的规范性。”从这个机构的设置看,我们国家相当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汉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民通用语言,是中国的行政、贸易与教育的主要用语,具有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汉语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要学好、用好汉语,首先就要学汉语拼音,由此可见汉语拼音的功能、以及汉语拼音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2.课程发展的需要 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阶段目标”的“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一项中又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声调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所以,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汉语拼音教学的准确定位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 汉语拼音是汉字的注音符号,是帮助小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小学生在学习拼读方法,熟练拼读音节后,可以利用它来

识字、查字典、阅读注音读物,学习使用诸如“智能ABC”等各种拼音方法输入汉字……这些都是在使用工具为自己未来学习、扩展学习服务。它能帮助学习普通话。使用汉语拼音来正音正字,正确地使用普通话交流、阅读、朗读。它能辅助小学生的习作。孩子在书面交流或习作练习中,遇到不会写的字或一时想不起来的字,都可以先用汉语拼音音节来替代,方便时,再查字典确认汉字。 3.现状分析的需要 国内外大量有关拼音教学研究已表明,语音是儿童在阅读中获得语义的重要途径,加速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关键是帮助他们解决书面字词的形——音转换问题,儿童一旦掌握了“形——音转换的规则”,就获得了经书面词汇转换为口头词汇的工具,从而可以顺利阅读。汉字作为以表意为主的非拼音文字,不存在真正的形——音转换规则,生字障碍对汉语儿童早期阅读的影响尤为严重。为此,人们常常把拼音作为促进汉字形——音转换的工具。拼音可以为一种线索工具,在儿童已有音——义联系的基础上,为字形提供语音信息,顺利通过词义,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儿童克服阅读困难。也可在阅读理解等测验情境中作为线索工具,提高儿童的成绩。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与全文注音和全无拼音条件相比,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在生字注音条件下的学习效果不同。能力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借助多种渠道获取语音信息,如认真听讲、借助图画或文字信息进行推测等,对拼音的依赖很小。而能力较差的学生过于关注是否顺利读出字音,而不关心语音信息来自字形还是拼音,相比之下,读拼音是一种他们

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

第七章亚洲名族大迁徙和欧洲的法兰克国家 名词: 1.《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人古代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朝初期国王克洛维(481—511年)在位晚年用拉丁文编成,共65章,后又有增补。法典反映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初期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以及农村公社的经济生活与风俗习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2.民族大迁徙:公元4—6世纪,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日耳曼部落,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向罗马境内大规模的迁移过程,历史称作民族大迁徙。从376—568年,前后近二百年。民族大迁徙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并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些日耳曼人的封建王国。 3.凡尔登条约:于843年8月正式签订,条约规定虔诚者路易去世后其三子三分查理曼帝国的具体事项,其中长子保留皇帝头衔,兼任意大利国王,领地为“中部法兰克王国”,三弟成为法兰克王,统治莱茵河以东地区,幼弟秃头查理为法兰克王,其统治区轮廓近似中世纪法国。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4.采邑制改革:没收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和教会,采邑的受领者必须为赐予者服骑兵役,并向他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领受着,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采邑封分,只限终身,不得世袭。这一改革是查理·马特为了加强王权、强大国家军事支柱而采取的,它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奠定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为组建新行的骑兵创造了条件。 问答: 1.名族大迁徙的意义: ①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变迁,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 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②罗马帝国晚期,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欧洲民族大迁 徙具有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进步性质。 ③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日耳曼人摧 毁了西罗马的国家机器,为封建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罗马因素日、耳曼因素各含那些? 罗马因素:①农业中生产力的新发展、新技术新农具的出现。

北大考研-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施正宇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施正宇 [个人简历]1983年--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1994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文字应用管理司,任副主任科员;1994年至今,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学术研究]一、发表论文1.现代汉语离合动词的结构和特点,《语言学与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8;2.现代汉语形声字形符表义功能测查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增刊;3."缩略"也要使人明白,《词语评改千例》,语文出版社1992.1;4.洋学生眼里的中国语文,《国际人才交流》1992.3;5.现代汉字形声字形符表义功能分析,《语言文字应用》1992.4;6.外国人对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的批评和建议,《汉语学习》1992.4;7.繁体字书写环境面面观,语言文字报1993.3.21/《语文建设》1993.10;8.现代形声字形符意义的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9.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汉字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8;10.现代汉字的几何性质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意义,《语言文字应用》1998.4。并收入《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届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11.论汉字能力,《世界汉语教学》1999.2;12.外国留学生形符书写偏误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并入选《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13.论对外汉字教学的基本内容,《语言研究》增刊2001;14.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0.1;15.日本学生汉语汉字书写偏误分析,《汉字的应用与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016.从童蒙识字课本看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语文建设》2001.8;17.论双音复合词中的"一字之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18.两岸常用字之比较,载《文字学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2004年1月;19.汉语教师戈鲲化出使哈佛初探,载《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澳门理工学院出版2005年7月。20.从《说文》所收、《十三经》未见之字得到的启示(合作),《说文学研究》第二辑,崇文书局,2006年6月。22.戈鲲化与美国早期汉语教学,载《对外汉语研究》第三期,商务印书馆2007年10月。22.对外汉语教学各类大纲的统计分析,TheoreticalandEmpiricalApproachtoAppliedChineseLanguageStudies,Yuan,B.(Ed.),CypressBooks, London;23.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字词计量研究,载《汉语教学学刊》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24.词?语素?汉字教学初探,《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2期,该文后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08年第8期;25.汉语教学本位之争的历史回顾与思考,载《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第四册,世界华文出版社2009年; 26.再论近代中国语文拉丁化的历史进程,载《汉语教学学刊》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7.从汉字教学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本位问题,载《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28.汉语中的字与汉字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载《汉字教学与研究》第一辑,北京语言大学2011年。二、著作及教材1.中国语文大词典,现代出版社1995.8(合作编写);2.汉字的故事(增订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8出版;3.汉字的故事(英文版),新世界出版社,1997年出版;4.汉字津梁(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教材);5.新编汉字津梁(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教材);6.原原本本说汉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汉语教与学词典,商务出版社,2011年。(合作编写)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一、基本教学情况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教学对象:中低级水平留学生 学生人数:3名 授课学时:45分钟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图示使学生学习第三课关于“在饭馆儿”的个生词,并学会其读音、写法; 2、通过讲解新词语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并能在交际中使用; 3、适当对这些关于“在饭馆儿”的词语作出解释,从而扩大词汇量。 三、教学要求 1、要求能正确的掌握每个生词的读音; 2、要求能够正确书写每个生词 3、要求能运用本课生词造日常用的句子,并知道其运用的场合。 四、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owerpoint或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语境具体,有助于理解。教师可采用动作表演、自由对话、分组对话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更好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常出去外边的饭馆吃饭?” “有。” “那你们都是怎么点菜的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好吧,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关于“在饭馆儿”的的词汇,认识一下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生词导读: 给学生发印有18的生词一张纸,生词上方标注有拼音,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熟悉。接下来用ppt展示生词,分成三组,分别让每个学生读6个,如果学生发音错误,教师进行纠正。 (三)讲解生词: 1、“正好”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上展示一张同学们坐在一起吃饭的图片,教师给出一个情景,“大家正在吃

饭,Adam正好来了” (3)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正好”的意思,引导后讲解时“这时候,刚刚好”的意思 (4)练习:模仿上面的情景,让学生分别造一个有“正好”的句子。 2、“门口”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走到教室门口,向学生提问:“老师站在哪里?” (3)向学生讲解“门口”的意思是站在门外面的意思。 3、“清蒸”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插入一个关于“清蒸”的短视频,向学生讲解清蒸是做菜的一种方法(3)向学生拓展其它的做菜方法,如炒,煮等。 4“味道”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上展示四张关于“酸甜苦辣”的图片 (3)提问学生图片中的四种事物尝(吃)起来怎么样? (4)向学生讲解味道是舌头对于食物的感知,只有吃东西的时候才有感觉。 (5)练习:让学生就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造一个关于“味道”的句子。 5、“嫩”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婴儿和老人”“嫩芽和大树”,采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嫩字的理解。 (3)讲解嫩的意思是“初生而柔弱”或者“幼稚” (4)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嫩的东西,教师加以引导和纠正。 6、“香”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准备两个东西:香水和樟脑丸 (3)教师将香水拿到鼻子前面做深呼吸的动作,表示很香水;当把樟脑丸拿到鼻子前,捂住鼻子,表示难闻。用动作演绎加深学生对“香”的理解,并告诉学生香的反义词是“丑”。 7、“菜单”“叫菜”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首先先展示菜单的图片,让学生清楚什么是菜单 (3)教师准备好一份菜单,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当服务员,一个当手里拿着菜单的客人。让学生演绎一个情景:你在餐馆拿着菜单该怎么做 (4)当客人将菜单上想吃的菜告诉服务员时,跟学生说这就叫做“叫菜”。 8、“新鲜”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展示一组图片进行对比:一个鲜红的苹果和一个放久了的苹果 (3)向学生讲解新鲜的意思是:新鲜形容物品生产日期很近,没有遭受过多的污染。 (4)练习: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新鲜的东西,举出几个。 9、“清淡”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展示两组关于食物的图片:大鱼大肉和蔬菜水果,很浓的汤和很清的汤。 (3)向学生讲解清淡的两张意思:颜色、气味等不浓;食物含油脂少的

(完整word版)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墨洛温王朝,或梅罗文加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481~751年),是一个在欧洲中世纪的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相传以创立者克洛维的祖父法兰克人酋长墨洛维的名字命名。其领地包括大部分高卢,也就是现今的法国,统治时期间于公元5世纪至8世纪之间,最终被卡洛林王朝所替代。 卡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查理(法语、英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e、拉丁语:Carolus Magnus,(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或作查里曼,查里大帝,卡尔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年-814年),800年由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于罗马,后人称其查理曼。 他建立了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引入了欧洲文明,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查理曼还是国际上最流行的法国式扑克牌上的红桃K人物。 凡尔登条约(法语:Le traité de Verdun;英语:Treaty of Verdun)是分割查理曼帝国的条约。843年8月,加洛林帝国皇帝“虔诚者”路易一世的3个儿子在凡尔登(位于今法国东北部)签订了这一分割国土的条约。这一条约是查理曼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该条约所划分的疆界经过870年《墨尔森条约》的调整,形成西法兰克王国、中部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三国,成为后来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三个国家的雏形。 阿尔弗雷德(古英语:?lfrēd,英语: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也译作阿佛列、艾尔弗雷德等,是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韦塞克斯王朝的国王,他也是英国历史上真正第一位称呼自己为“盎格鲁-撒克逊之王”的君主。由于其英勇的统帅臣民对抗北欧维京海盗民族的入侵,被后世尊称为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同时也是英格兰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帝”(the Great)名号的君主。 诺曼征服加速英国封建化的进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目的骑兵,并亲自率领他们为国王作战。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给下级,也要求他们提供骑兵。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在统治机构、法律上仍沿用英王旧制。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礼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国封建主都须以对国王效忠为首要义务的原则,同年还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 末日审判书: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由于他派出的调查员个个如凶神恶煞,调查内容又极细致,使被调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审判一样,所以调查结果被称为《末日审判书》。

国内外关于汉字教学的研究动态

国内外关于汉字教学的研究动态 201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刘北北在1996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法国汉语教师协会主席白乐桑在题为《汉语教材中的文、语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或分离?》的发言中指出:“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危机。汉语教材虽然有一方面的改进,可是因为大部分教材没有抓住汉语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即怎样处理“字”这一语言教学单位),可以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仍然处在落后的状态。他还说:“无论在语言学和教学理论方面,在教材编写方面,甚至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承认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以及不正确地处理中国语言和文字的特有关系。正是汉语教学危机的根源所在。 200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举办的由世界汉语教学会,牛津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举办的“对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汉语教学研究会”上原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吕必松在发言中提出:就当前而言,改革汉字教学和加强书面语言教学是关键。他认为,目前的汉字教学,是把字作为词的附属品加以处理的,而没有把字作为独立的教学单位,没有按照字的规律进行教学,这是造成汉字难学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汉语书面语言滞后的原因之一。他还提出,应该建立专门的汉字教学系统,把汉字作为融形音义为一体的语言单位,由易到难进行教学。这样做,可以使汉字学习化难为易,同时提高书面语言的教学效率。 在汉字教学与策略方法方面,借鉴国内汉字教学方法运用到对外汉字教学上的研究中,有的人认为汉字的本体是字形,汉字教学须从字形出发,因此(朱志平 2002)从汉字构形说、汉字学习和习得规律三个方面论证了汉字构形学说作为汉字本体理论与汉字教学的密切关系。除此以外(邓琳、李雅琴2007)也提出了主张利用汉字构形规律开展汉字教学。(叶德明 1999)对在台湾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做的一项汉字识记和书写策略探讨结果指出,有一半的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移师日本关西大学世界汉语教学史研究学会

或問W AKUMON143 No.16,(2009)pp.143-148 简讯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移师日本关西大学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是2004年7月在澳门注册、以“推动各国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建立汉语教育学科史并促进国外汉学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增进各国汉语教育领域及本领域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为宗旨的国际性学术组织。现该学会拥有中国(含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西兰、波兰、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美国等国家的会员近二百名,学会成立至今已召开两届学术年会,学会理事会每年召开工作会议1-2次。鉴于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抛点在近代汉语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经学会理事大会通过,2007年10月,“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将注册地点更改为日本关西大学,学会在中国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日本大阪(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基地)两地分设秘书处,同时展开工作。 关于“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 (一)2004年7月,在澳门召开的“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应与会学者的要求,在澳门注册成立了“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学会章程如下: 世界汉语教学史研究学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会名称为“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属国际性民间学术组织,会址在澳门。 第二条本会宗旨是:推动各国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建立汉语教育学科史并促进国外汉学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增进各国汉语教育领域及本领域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 作,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第三条本会任务是根据上述宗旨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促进和组织理论研究、人员交流、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定期出版书籍和有关中国古代对外汉语教育史研究、中国现当代 对外汉语教育史研究、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史研究、16—19世纪西方入华传教士汉语研 究、近代各国汉语教育史研究、20世纪各国汉语教育研究以及汉语教育史方法论研究的 资料和成果。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得名。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1917年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同年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广大群众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并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了四月示威、六月示威和七月示威。七月示威失败后,1917年7—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准备武装起义的方针。9—10月间,革命形势完全成熟: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暴动和各民族地区的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0月10日(公历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党举行中央全会,通过列宁提出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起义。占领各重要据点,并与次日凌晨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同时,10月25日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宣布政权归苏维埃。次日,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奠定了苏维埃政权胜利前进的基础。从1917年俄历10月到次年2月,各地起义纷纷胜利,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四月提纲”:1917年4月16日,列宁从瑞士回国,第二天,在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会议和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联席会议上先后宣读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4月20日在《真理报》上发表,史称“四月提纲”。提纲明确指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制定了“过渡”的方针和策略。列宁还着重指出苏维埃共和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提纲”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21时45分,该舰官兵按照列宁的起义计划,发出攻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第一炮,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1923年起改为练习舰。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内有关汉语本体的研究较多,成果也比较丰富,从研究范围和研究成果看,以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文献较多。总结而言,国内对汉语本体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本体研究 这是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重点,也是目前对汉语本体研究中研究较为成熟的领域。如陆俭明曾对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汉语本体研究进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其多年对汉语本体研究的过程中,探讨了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本体研究的含义差异1;分析了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交互关系2;从学科建设角度探求汉语本体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支撑学科研究现状3;同时,他还在对以往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对新世纪汉语应用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分析4,为后继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有关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及应用研究中的,出版的专著也比较多,如赵金铭5、李开6、肖奚强7、罗青松8等对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我国汉语本体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手段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可实施途径。 2.汉语本体研究与教学 对于汉语本体研究应用于教学的研究也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沈光浩9就语言学本体研究和语言的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他认为这两个方面同属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这与陆俭明有关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10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蔡伟、张先亮11和邵敬敏、罗晓英12几位学者选取了汉语本体研 1陆俭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 2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58-62 3陆俭明,关于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和汉语教学的本体研究[C],第五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应用语言学大会,2007年 4陆俭明,跨入新世纪后我国汉语应用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5赵金铭,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6李开,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肖奚强,现代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8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沈光浩,语言学的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J],科教文汇,2008年第3期 10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58-62 11蔡伟、张先亮,语法教学与语感培养[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 12邵敬敏、罗晓英,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