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始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始末
黄帝,是中国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人物。传说他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部落首领,生于黄土高原,长于姬水之旁,曾居轩辕之丘,因此取名轩辕。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上,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高3.6米,周长48米,有千年古柏8万余株,是全国最大的古柏群。陵前有祭亭。祭亭后竖一明代嘉靖年间的石碑,上刻“桥山龙驭”四字。祭亭前数十米处有一高台,台旁石碑上刻“汉武仙台”四字。相传,汉武帝在征战朔方的归途中,曾在这里祭拜黄帝,并筑台祈仙。陵的前方还有成组的黄帝庙建筑,它们和陵园共同组成一处完整的祭奠、瞻仰圣地。
千百年来,前来拜谒祭奠黄帝陵者络绎不绝。不论是皇亲贵族,还是草泽布衣;不论是海外赤子,还是方内裔胞;祭祀时无不虔诚备至。哪怕政见迥异,也都共祝民族强盛,兴我中华。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曾组织五个省的代表于重阳节祭扫黄帝陵。由郭希仁和张赞元起草的《祭黄帝陵文》中,有“驱除鞑虏,光复旧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共赴国难,艰巨不辞”之誓言,代表了国家衰微时期,一批志士仁人复兴中华的决心。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同年3月,孙中山委派15人组成代表团,专赴陕西省黄陵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并亲笔写了《祭黄帝陵文》,并题诗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他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正是基于此,1935年清明节,蒋介石决定中国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与陕西省政府一同致祭黄帝陵,同时,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每岁举行仪式”。
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先是中共中央于1937年2月10日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要求。国共两党开始正式谈判。3月,蒋介石和周恩来在杭州谈判期间,蒋介石突然提出,国共共祭黄帝陵。周恩来没有思想准备,考
虑到这是一件好事,便连夜给延安的毛泽东发电报。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认为事情紧急,马上召开会议,决定由林伯渠作为共产党方面的主祭人,并亲笔赶写祭文。
清明节这一天,天气特别晴朗。国共代表赴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桥山,共祭黄帝陵。上午10时,祭典活动正式开始,众人列队致祭。主祭人张继,陪祭人顾祝同、孙蔚如、林伯渠等。首先由张继宣读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其文曰: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特別委员张继、顾祝同,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天国建极,临治黎元。
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
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
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
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
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
尚飨!
紧接着,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代表国民政府宣读祭文。其文曰: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谨以香醴庶羞代表致祭于桥陵,其辞曰:
惟帝智周万物,泽被瀛寰。拯群生于涂炭,固国本于金汤。涿鹿徵诸侯之兵,辔野成一统之业。干戈以定祸乱,制作以开太平。盛德鸿规,于今攸赖,今值清明之良辰,援修恸祀之旧典。园寝葱郁,如瞻弓剑之威仪;庭燎通明,恍接云门之雅奏。所冀在天灵爽,鉴此精诚;默启邦人,同心一德;化灾疹为祥和,跻一世于仁寿。庶凭鸿贶,以集丕功。备礼洁诚,
伏维歆格!
最后,林伯渠代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宣读祭文。其文曰: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硫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河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认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履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山河,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毛泽东撰写的这篇祭文,感情真挚自然,情绪慷慨激昂,文笔流畅,语言精炼,堪称千百年来祭文的典范。
祭奠仪式结束后90多天,七七事变发生,国共两党在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下,捐弃前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从而吹响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号角。
1938年4月5日,国共两党第二次同祭黄帝陵。主祭人蒋鼎文,陪祭人孙蔚如、张国焘等。
1939年4月6日,国共两党第三次同祭黄帝陵。主祭人张继,陪祭人蒋鼎文、林伯渠。共产党方面参加公祭典礼的还有八路军代表莫文骅、边
区参议会代表高岗、抗敌后援会代表毛齐华、文化界代表艾思奇、妇女代表张琴秋、商界代表白振邦等。
民国二十八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祭黄帝陵
帝德荡荡,民无能名。茫茫神州,实始经营。
奋其神武,万国咸宁。肇开文治,亿载作程。
后圣缵绪,未备厥全;文有光大,武每逊焉。
蛮夷猾夏,有虞已然;祸至季世,弥酷于前。
东胡僭据,几三百年;吾党崛起,一扫腥膻;
如拨云雾,重睹青天。于昭在上,颔焉。
未逾二纪,岛夷逞凶,犷犷,来自海东;
巨灵障日,精光岂蒙? 巴蛇吞象? 骨梗咽中。
少康复夏,一旅树功。四百兆众,岂不足雄?
越栖会稽,吴终获凶。敢忘申儆,不厉兵戎?
收功西北,历有明征。亿万一心,勃尔其兴。
峨峨子午,寝庙斯凭;祥云时出,郁此山陵。
云门遗意,拳拳服膺。涿鹿之绩,倘许绍承!
尚飨!
1940年至1947年的清明节,国民党、国民政府均派官员到黄帝陵祭祀。由于国共两党时起摩擦,共产党方面便中断了和国民党同祭黄帝陵活动。1948年和1949年,由于战争原因,国民党便在西安设灵堂遥祭。
1944年7月,经国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改中部县为黄陵县。1948年3月10日,黄陵县解放,共产党即派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刘景范、西北人民解放军副司令员赵寿山、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于清明节祭奠黄帝陵。1949年清明节,又派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贺连城和黄龙分区专员黑志德等人到桥山祭奠黄帝陵。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至1961年每年都举行祭典活动,但均为省级领导主祭。以后祭礼中断,直到1979年才又恢复了祭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