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引领下文言阅读教学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问题”引领下文言阅读教学的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文言课堂教学中问答比较肤浅琐碎、学生活动时间短暂、学生不能把握阅读要领等现象,以《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例研究为载体,对“主问题”引领下的文言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

“主问题”的设计能引导学生全面解读文本,引领学生缜密体验、思考,深度探究,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构建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主问题设计有效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首次提出“主问题”教学设计,“妙在这一问”的主问题教学方法犹如一阵春风,给沉闷的文言阅读教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与问题。

它能引导学生全面解读文本,引领学生缜密的体验、思考,深度探究,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构建真正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课堂。

本文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为例,结合这课的常态教学设计及笔者两次磨课的实践体会,谈谈对“主问题”引领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常态课的教学流程
下面是一节《始得西山宴游记》常态课的主要教学流程。

1.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作者在游西山之前是如何游玩的?
3.在游这些山的时候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4.作者游西山的感受又是什么?
5.西山有哪些特点?
6.作者为什么喜欢西山?
7.作者游西山和游诸山得到了怎么样的人生感悟?
8.如何理解标题中“始得”一词的含义?
不难发现,一节课40分钟,而主要的教学问题就有八个之多,还不包括一些细节性的问题。

除去朗读所花的时间,粗略算了一下,每个教学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大约3分钟;而且,这些教学问题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犹如一盘散沙。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精疲力尽,学生疲于奔命,能看到学生在琐琐碎碎的问题轰炸下,频频应招,却看不到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热情和智慧。

二、第一次磨课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一次磨课教学的过程中,我用了两个“主问题”来领起全文的教学。

1.品读“醉”意。

在文中,作者游西山和游其他山的时候,都“醉”了。

你觉得这两个“醉”字含义相同吗?这两处酒的味道一样吗?(游他山,品醉意 / 游西山,品醉意)
2.感悟西山。

假如你是当时的柳宗元,面对西山,你会感悟到什么呢?即抓住文中两个“醉”字,以“醉”字牵引全文,也就是说把教学主问题设计为——品读“醉”意,引导学生从“醉”字入手,
联系上下文,玩味咀嚼:品酒味,解醉意,赏醉情;感悟西山,感悟人生。

【个人体会】
由上述两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活动呈“板块式”结构,都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思路清晰。

同时,两个主问题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但两者设计的落点都是从文本的关键字词入手,这样的设计使教学内容充满了“语文味”。

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主问题”的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在自我发现过程中实现真正的阅读。

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教师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引导,大部分学生只能在游离文本的基础上,粗略地回答问题。

比如学生很容易回答“游他山”时作者的“醉”意是心情不好,喝醉了。

而从他们漫不经心的语气不难看出,这只是他们的表面认识,他们并没有走进文本,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如何把学生的理解深化?笔者发现,为了主问题的顺利解决,还需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贴近文本,理解古人,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

三、第二次磨课
于是,在第二次的磨课教学过程中,我在原来的教学流程中增设了三个环节。

【增设环节一】补充材料
教学实录片段(1):
师:借着“醉”意,你能体验作者的心情吗?请说明理由。

生:作者心情不大好,他喝醉了。

师:从文章哪些语句你能具体感受到作者的心情?
生:“居是州,恒惴栗”,作者心中一直忧惧不安。

师:还有吗?
生:……
师:补充,柳宗元与朋友的书信材料
(幻灯示)
“宗元以罪大摈废,居小州,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纆索,处则若关桎梏。

”“永州于楚为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则有蝮蛇大蜂,仰空视也,寸步劳倦,近水则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
师:被贬永州,精神上,柳宗元觉得自己是个罪人,前途无望;外界环境又是如此恶劣,使得他步步都心惊胆战;再加上他自己水土不服,身染重病,不久又因老母病故,住处几次无情的火灾,更使柳宗元身心俱疲,一度蓬头垢面,失魂落魄。

【个人体会】
由于客观上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有较大差别,学生缺乏语感基础,难以跨越时空,去理解和感悟特定背景下的古人的思想和情怀。

所以,教师通过补充作者的相关生平资料,再辅之以一段沧桑语调的范读、讲解,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体验悠悠岁月里不同人生的况味,更容易让学生去体
会柳宗元的内心世界。

可见,有效创设学习情境,对主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增设环节二】补充提问
教学实录片段(2):
师:让我们一起轻轻地朗读上面的文字,你看到当时的柳宗元了吗?
(幻灯示)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学生联想,表达)
生1:“施施”“漫漫”,表明柳宗元当时走路是缓慢斜行,漫无目的。

师:这里的“而”是什么意思?
生1:表修饰,说明柳宗元走路的状态。

生2:“日与其徒上高山,……无远不到。

”告诉我们,当时作者在游山玩水。

师:能说说句中“日”的意思和用法吗?
生2:“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师:“上”“入”“穷”,短句,节奏快。

作者每天于山水间,是被永州的山水吸引了吗?
生2:应该不是。

师:为什么,课文中有依据吗?
生2:有。

他当时“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觉而起,起而归。

”也就是说,他当时到一个地方,坐下就喝醉,喝醉了就睡了,睡了就梦了,醒了就起来了,起来了就回来了,挺没意思的。

师:真好,他特别强调了一个虚词,就是……
生(齐声回答):“而”,表承接。

生3:这五句其实运用了一种修辞——顶真,给人一种无聊、乏味的感觉。

我好像看到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近乎只剩肉体的柳宗元了。

……
【个人体会】
上述划线句,是教师的补充提问。

相对于“主”问题,这些“子”问题是对主问题的具体化,是主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交流。

如,揣摩虚词“而”的意思,能更好地理解柳宗元当时的精神状态,进而领会游他山时作者的“醉”意。

有时候,面对一篇好作品,由于学生体验不够,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学生很可能会无动于衷,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我们能够适当地补充提问,让学生贴近文本,应有助于他们看到、听到,能够更加有效地体验作品中的那个有活力和生命的世界。

【增设环节三】多形式诵读
教学实录片段(3):
师:直到一次,他偶遇西山。

柳宗元才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游览。

从他山到西山,借着“醉”意,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
(请自由诵读第二段。

结合文章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生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已经从前面的忧惧不安解脱出来了。

生2:上他山醉后,是毫无留恋;上西山醉后“致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留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

生3:前面是“倾壶而醉”,这里是“引觞满酌”。

在他山,作者喝酒用壶,好像有意把自己灌醉;而上西山后,作者喝酒换杯,是在享受。

师:你真是柳宗元的知音。

一倾一引、一壶一殇。

游他山,作者醉了,那是酒醉,是麻木自己;游西山,作者醉了,这是……
生(齐声回答):这是心醉,是享受(陶醉)山水。

最后比较诵读(第一段及第二段“悠悠乎……与万化冥合”),再背诵。

【个人体会】
多种诵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读进去”,再“读出来”。

“读进去”是感知走向文本,“读出来”是用声音表现对文本的理解。

苦酒也好,乐酒也罢,借着“醉”意,经多次、多重的诵读,直至“油然不能自已”,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体验到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柳宗元特立的人格精神内化、升华,从而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至此,第二个主问题“感悟西山”环节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形成的经验
经过两次磨课,这节《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展示课受到了听课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成功之处我以为主要在于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主问题“醉”的设计抓住了文眼,引领了大范围、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自然段,每一个关键的句子和词语,使学生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

同时,多形式的朗读以及教师适当的引领,更是让简约、明快的课堂增添了文本情感的温度与思想的厚度。

总之,在“主问题”引领下文言文的有效教学中,我们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字词的解读上,更多的是去读文本中的丰富内涵,让学生能够感受文学的魅力,能够在鉴赏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可见,只要在实践中努力摸索,我们的文言阅读教学一定会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