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推荐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

广义: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材料。

狭义: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说的教科书。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有四方面: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第1节从课程视角看语文新教材

正因为语文教材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所以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一直顶替着课程,研究的重心一直放在教材与教学上。20世纪90年代,“语文课程”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焦点。下面,从课程视角呈现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1、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教材比较好地演绎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理念,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善的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

为此,新教材不但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作品,而且还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文章。

新教材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2、新教材贴近生活世界

(一)课程与生活

课程是什么?课程即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此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强调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的作用的动态的情境,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2)新教材与生活

传统的语文教材几乎把注意力全部投向“选文”,坚持选文的“文质兼美”,然而在反映“生活”、联系“生活”方面却有明显不足。而新课程语文教材在坚持选文标准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新教材重视言语实践活动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全面整合语文学习的诸多要素,言语实践不再是局部的、单项

的,而是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具体表现在:

第一,为学生创设言语实践的生动活泼的情境;

第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

第三,提供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四、新教材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目标首次按“知识和能力”、“过程

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改变了传统语文教材偏重于“知识和

能力”的局面,实现了语文课程改革重大的飞跃。

五、高中实验教材努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课程标准》对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解释分别为:

(1)时代性:教科书编写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

(2)基础性:教科书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践稿)》的要求,全面达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各项目标;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教科书编写应以教育

科学理论为指导,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

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3)选择性: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根据部分学生的需要开设选择课。

第二节语文教材编制的基本框架

1、语文课程框架的构建

无论是从语文教育的实际出发,还是从语文课程理论来看,语文课程由语言、文学、

文化三个组成部分来构成是被国内外研究者所普遍认可的。就语文课程理论来看,依照夏

特的观点,语文课程的构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关于语言的学习。

(1)学习语言

“学习语言”主要是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

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

潜能,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应用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这一过程中应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美

的陶冶。需要辨明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内容,而是具有实践意义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

(二)通过语言学习

“通过语言学习”是指学生透过文学讨论及文学作品来探究自己关心的问题,并在此

过程中学会读写。他们不只习得文学技巧,更能针对阅读内容,作深入、批判的思考。它

不仅包括文学和文化内容,还包括使用语言来学习科技、数学、艺术、音乐等内容。

步接触文化内容。

(3)高中阶段:教科书的重心由文学内容逐步过渡到文化内容。文化内容是高中(中高)年级学习的重点。

上面的各阶段教科书内容的构成并不是绝对的,这只是表明各阶段的学习应该有个重点。事实上,任何一个阶段的学习都应该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化三部分内容。总之,三个部分在语文学习的整个阶段都要有机安排,既要兼顾整体,又要突出重点,既要考虑到各部分内容的层级性,又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衔接。

(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言语实践活动

早在五四时期,叶圣陶先生就提出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重视读、写,还要重视听、说,他一贯主张将听说训练列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已有的实践证明,听、说、读、写技能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来支撑,或者说,技能的形成更主要来源于实践。基于此,语文教科书应把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言语实践活动内容作为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语文知识与策略

语文教科书中的知识与策略,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内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含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是语文学习中更高层次的知识。

目前语文的教科书中最为缺少的是策略性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可以使用的策略。例如:

1.如果发现不合理,则自我修正;

2.重新阅读一段难念的段落,以便获得新的想法;

3.在阅读前先读一读题目、标题、插图或大意。

第三节语文教材的“选文”和练习

一、语文教材的“选文”

(一)传统经验:近几十年来对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的研究,比较为大家接受的观点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

(二)当代趋势及存在问题

在实践层面,语文教材的“选文”,越来越重视兼顾“文学作品”与“实用文章”。

从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选文来看,这两类“选文”都还存在一些问题。

1.关于“文学作品”这一类的选文

我国几千年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到底该选择哪些进入教科书?文言文作品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入选?以及选择哪些种类的文言文?

2.关于“实用文章”的选择,选文的数量、种类、范围与国外教材来比,还远远不够。什么样的标准算是“实用”,还没有一个定论。在“实用文章”的选择上,我们的思路还没有打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