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平仄知识入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诗词的平仄

欲知平仄,先悉四声。

其实我们于四声并不陌生,只是这里面有个差别而已。

在《汉语拼音方案》里,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符号,也就是我们自小学起就熟悉的俗称一、二、三、四声的声调,如妈、麻、马、骂的声调。

但我们所熟悉的四声,只是现代汉语的四声,而格律诗词里使用的四声,却指的是古汉语的四声,这就是差别。也正因为这个差别的存在,所以在格律诗词里,平仄对于现在来说,最不容易掌握好。

古汉语里的四声(以下简称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在《康熙字典》的前面有“分四声法”的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虽然现在看来这样的分法不是很科学,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让现在的我们多少知道古四声的大概区别。

古四声与现代四声比较起来,是“平分阴阳,入声消失;上去仍在”。

“平分阴阳”,也就是古音里的平声在普通话里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两种声调(也有变为去声的,如看:看守与看见),此处略过,后面再提。

“入声消失”,不是自推广普通话后开始的,最早应当是自宋朝以后,在当时的北方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细究元曲,就基本上没有入声了),而现在有些方言里,仍然保留了入声的声调,比如从1数到10,用上海话或者广东话说一遍,再用贵州(或者贵阳话)说,比较一下就基本清楚入声调的变化,江浙和广东等地的方言里还保留有入声的音调,而西南的方言(属于北方话语系)里,入声一律变成阳平音调了。比如一、六、八、十、月、雪等等。

但入声的消失(相对于现代普通话而言),并不仅仅是转进阳平这一个声调里。就普通话而言,按王力先生的说法,是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上去仍在”,主要是从形式符号上来说的,部分字在上声和去声之间的变化,一般的不影响平仄关系,因为上、去声的字均同属于仄类声调。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以下粗略的古今四声对应关系:

古四声现代普通话四声

平阴平

阳平

上上

去去

入阴平、阳平、上、去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写格律诗词,如果用今天普

通话的读音(即今韵或新韵)来写,一般要在题目后特别说明,否则用古声调来套格律,难免误会。如果是多音字,还得注意字义上的区别。

四声既明,平仄易懂。

平仄是诗词格律里的一个术语,只是一种符号象征,硬要探究这个词组的意思,那就权作“平和不平”(仄的字义为不平)解释。

作诗填词者把古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声为平类,上、去、入声为仄类。按照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则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有人把普通话的阳平也划为仄类,就阳平的个别字而言可以如此,因为今古音的变化,不排除有的字古音为上、去或入声,今音已变为阳平,但把普通话的阳平划作仄声我认为是不太妥当的。

格律诗句一般为五言、七言(言,代指字数),一般是两字一顿作为一个音节的节拍,节奏点在每个音节的第二字上。因此,一般地,五言诗有三个节奏点:第二、四和最末一字;七言诗有四个节奏点:第二、四、六和最末一字。因此,平仄与节奏点有直接关系。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是“句中交替,句间相对,联间相粘。”

“句中交替”,意思是说,每一句子中节奏点上的字,除句末一字外,第二字用平类声调的字,则第四字用仄类声调的字,第六字又换平类声调的字;反之亦然。这样平仄交替,目的是使声音有高有低,灵动又悦耳。符合该标准的称律句,否则称拗句。

“句间相对”,意思是说,一对句子的上下句之间,句中节奏点上的字,除句末一字外,在声调上要相对。即如果七言句中上句节奏点上的字(第二、四、六字)在声调安排上是“平仄平”,那么下句节奏点上的字(相同位置,即第二、四、六字)在声调安排上就应该是“仄平仄”,反之亦然。符合该标准的称为“对”(即平仄相对),违反了则称“失对”。

“联间相粘”,我们知道,绝句一共四句,律诗一共八句(排律除外),按照两句为一联的说法,绝句第一、二句组成一联,称为首联,第三、四句所组称为尾联。而律诗除首联和尾联(第七、八句)外,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六句称颈联。故“联间相粘”的意思,就是本联的末一句,与下一联的第一句,句中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声调,必须相同。这称为“粘”。违反了称为“失粘”。

粘对是包含在平仄中的,作用主要是使声调跌宕起伏多样化。

既知平仄,可看格式。

以这首七绝为例来看看格式:

欢歌唱罢舞翩跹(1)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海花儿与少年(2)仄仄平平仄仄平

策马昆仑天路上(3)仄仄平平平仄仄

冰泉玉树水晶妍(4)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中交替:

第(1)句中节奏点上的字“歌、罢、翩”的声调为“平仄平”。余不一一。

句间相对:

第(1)节奏点上的“歌、罢、翩”三字声调为“平仄平”,和第(2)句节奏点上

的“海、儿、少”三字声调“仄平仄”相对。第(3)句和第(4)句也是相对。

联间相粘:

本联[首联<第(1)、(2)句>]的末一句[第(2)句]节奏点上的“海、儿、少”的声调是“仄平仄”,与下一联[尾联〈第(3)、(4)句〉]的第一句[第(3)句]节奏点上的“马、鞭、路”的声调是“仄平仄”,相同。

律诗的平仄同理,此不举例。

从上例中可以印证:

1、上例的格式称为“平起式”,即第一句第一个节奏点(第2字)用平声字。同理,“仄起式”就是第一句2一个节奏点(第2字)用仄声字。

2、上例的格式第一句最末一字用的是平声字,称为“平收”,有的又习惯称“平脚”,把头尾结合起来,称为“平起平收”式,有的又习惯称为“平平脚”。

3、把头和尾进行排列组合,格律诗的格式有四种:平起平收、平起仄收(平仄脚)、仄起仄收(仄仄脚)、仄起平收(仄平脚)。要注意的是每一种格式全篇的平仄次序都不一样。

4、首句用不用韵不强求,格律诗是偶数句必须用韵,且必须是平声韵(这也是前面介绍平仄节拍时多处提到“除最末一字外”的主要原因),韵位上的字还要不重复。奇数句末不用韵,且必须用仄类声调的字。

5、“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句中第1、3、5个字可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一般情况下可以说如此,但不绝对。特殊情况下一三五也是要讲究的。

6、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把头上两字去掉就是五言。五言格律诗无论是五律或五绝,同样得遵守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

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规则确立以后,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和(元)曲。格律诗中平仄规则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避免孤平。一般的说,就是除最末一字外,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二是句末避免三连平和三连仄。即句末三个字(术语称“三字尾”)不能连着都用平类声调或仄类声调的字。

三是写古典诗词不可因噎废食,毕竟抒情表意才是根本,如果出现拗句现象,可以采取本句自救、对句相救(术语称“拗救”)的办法弥补。不过拗救是一种技巧而非格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