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13】民族大融合及汉族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13】民族大融合及汉族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是更高层次上的同化和融合.。北方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内迁诸族,因长期与汉族错居杂处,在汉族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和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经济体制。从民族特点而言,他们与汉族的共同性日益增多,隔阂及差异性逐渐减少,最后多融合于汉或其他民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及少数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杂居局面,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形式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随着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我国各民族先进、优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交融汇聚,汲取精华,为隋唐的繁荣昌盛、汉族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节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北方少数民族,主要如鲜卑、匈奴、羯、氐、羌等·与汉族-·498 ·之间无论是社会发展阶段、经济生产水平和文化习俗、居住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而各族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更是民族隔阂存在的重要因素。要消除民族隔阂以及各种阻碍民族融合的社会因素,既要有各族之间互相接近的社会条件和机遇,又要有促进融合的社会斗争,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魏晋南北朝的北
方,则具备了这样的历史环境。一、北方民族大迁徙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周边各族大规模向内地迁徙及其与汉
族错居杂处,促进了各族之间的相互接触和经济文化交流,而经济文化交流在民族融合中又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依照这一时期政治斗争发展变化,北方民族大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三国至晋末。长期的军阀混战,使中原人口锐减,这就给北方民族内迁造成了有利条件。因此,不仅早已内迁的氐、羌、匈奴等族更向中原发达地区深入,而且原居于东北的乌桓和东部鲜卑,也大量内迁。与此同时,汉族人口大量流入东北和凉州,与鲜卑及氐、羌杂居。从而,某种程度地改变了中原民族分布格局,一向是汉族居住的广大地区出现多民族杂居的局面。当时,内迁各族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保留其部落组织,仍有自己的酋长,但却受地方官吏的管a或派遣监督。如对内迁匈奴的统治,“都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①。另一类型,其部落组织完全解散,直属州郡,成为编户,如关中氐帅齐万年所率领的氐民。第二阶段,十六国时期。北方先后建立了以汉、匈奴、羯、氐、①《晋书》卷97《北狄匈奴传》。羌等族为主的政权。各个政权为掠取兵源和劳动力,都大规模地把被征服地区的民户集中于其都城或军事重镇,以便控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民族大迁徙。这次迁徙与三国及北魏时期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强制性迁徙表现得更为突出,各个政权为驱使更多劳动力为其服役,经常掠夺人口。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统治中心不断转移,强迁人口也随之流动,规模大、民族复杂,又往往是大区域性调动。如永嘉六年(312年),匈奴汉国刘聪放弃长安,将关中士女八万余口驱掠回平阳①。前赵刘曜徙上郡氐、羌二十余万口以实长安②。后赵石虎徙氐、羌十五万落于司、冀州,徙雍、秦二州华戎十余万户于关东③。苻坚灭后燕,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等等④。第二,由于战乱、天灾和阶级压迫、民族压迫,造成北方人口的大量流亡迁徙。北方少数民族除自沿边迁居中原外,还往往以逃亡作为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斗争方式,在关中和中原地区辗转流徙。中原地区的汉人也大批背井离乡向江东、辽东、陇右、河西、蜀汉等地迁徙。第三,由于北方各地人口大量交错迁移及军队民族成分更复杂化,内迁各族不少打破原有组织,分散地与汉人或他族错杂而居,不再各成区域。第三阶段,为北魏时期。前期虽有“徙山东六州人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署百工伎巧十余万口以充京师”,以及大量掳掠北方柔然、敕勒等于边地之举?,但总的看来,武力强制迁徙比十《晋书》卷102《刘聪载记》。《晋书》卷103《刘曜载记》。《晋书》卷105《石勒载记》下。《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魏书》卷2《太祖纪》。第十三章民族大融合及汉族的发展^ 一,-
~fa. ^―> . I . II—I ■—II I ■! ■■■■! .?■■■■—I.IW I—■■卿旧■?!—III. ■——I II !■—I ■—I. ■—I.IIMIII _■I I六国时大为减少。后期,已经定居在中原的各族基本上稳定下来。而民族迁徙则主要是仍在周边居住的鲜卑等族的大量南移。其中包括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大批代都附近鲜卑等族的南迁。六镇起义后,北部边镇鲜卑、高车、稽胡等南迁。同时,由于拓跋珪采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户”的措施①,孝文帝以编户齐民为基础的均田制的实行,多数内迁少数民族已打破部落组织,形成按封建编户重新组合的更广泛的民族杂居。在封建社会中,民族迁徙往往伴随着暴力和压迫。尤其是强制性大迁徙曾给各族人民带来无比痛苦,他们不仅被迫离幵田园故土,辗转流徙,而且往往惨遭杀害或被贩卖为奴。但大迁徙在客观上造成北方广大地区内胡汉人民的杂居。或同一地区居住着几个不同民族,或一个民族分居若干地区。这种杂居越广泛,越交错,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就容易发挥作用,同化或融合的速度也就可能越快。二、各族人民在共同斗争中逐步消除隔阂十六国以来的北方政权,基本上是“胡”汉贵族的联合专政。“胡”汉统治者虽然也存在矛盾,但他们对各族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却是一致的。各族人民不仅在经济上惨遭压榨,而且还受到残酷的民族压迫,甚至经常成为统治阶级进行民族残杀的牺牲品。尽管“胡”汉
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制造民族仇杀、对立和严重隔阂,但由于各族人民阶级地位的一致性,因而北方各族人民在
反抗‘胡”汉统治者的斗争中,往往互相支援,采取联合行动,形①《魏书》卷113《官氏志》。成“华夷之民相聚为乱”的局面⑴。如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 年),关中巴氐为反对刘曜压迫起事,“四山羌、氐、巴、羯,应者三十余万”
②。东晋太宁元年(323年),秦陇汉族人民在陈安领导下起义,陇右氐、羌人民纷纷响应,众至十余万。在反抗羯族后赵政权时,汉族梁犊领导的起义队伍中,除了汉人外,也有不少胡人。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卢水胡盖吴领导的起义,得到“诸戎夷普并响应,有众十余万”@。仅见于史载的就有汉、卢水胡、蜀、氐、羌、屠各、徒何、山胡等族,并得到南方人民的支持。北魏末年发生的六镇、河北、关陇大起义,则是北方人民最大的一次联合斗争,起义队伍包括了北方所有民族。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斗争不仅有助于沟通彼此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解,消除隔阂,.而且有力地打击了统治阶级,使封建王朝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在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三、各族统治者采取的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措施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不管由哪个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建立的政权,大多与汉族地主联合,利用汉族统治阶级的统治方式,学习汉族的封建文化传统和生产技术。在这过程中,也促进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