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超微结构及病理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类和氨基酸在线粒体内被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 所释放的能量则转给ADP生成ATP.
线粒体是细胞内最为敏感的细胞器之一。许多 病理情况下,线粒体常首先发生各种形态改变,如 线粒体肿胀、增生、肥大以及线粒体内包含物行程 等。
核蛋白体
核蛋白体又称核糖蛋白体或核糖体,是细胞内 最小的颗粒状细胞器。
在胞质中,核蛋白体的单体和多聚体总是随着 细胞的功能状态不同而处于不断结合和分解的动态 变化之中。游离核蛋白体合成的蛋白质主要供肝细 胞自身生长、分裂、更新所需。
肝细胞的细胞质
在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部分称为细胞质或细胞浆, 是肝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状态下为透明的 胶状物。细胞质包括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
细胞器是分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执 行不同生理功能的细胞内小器官,包括线粒体、核 蛋白体等。
线粒体
肝细胞的线粒体较多,每个细胞大约有1000~2000 个,约占细胞体积的20%,遍布于细胞质内。
窦内皮外侧无基底膜,这使肝窦与Disse腔之间具有良 好的通透性。
内皮细胞细胞器不发达,细胞膜下及胞质内均可见较 多胞饮泡,此结构说明具有活跃的吞饮作用、
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内皮细胞的窗孔明显减少。 靠Disse腔侧有断续的基底膜形成,是肝窦逐渐演变为 毛细血管,称肝窦毛细血管化,可造成微循环障碍。
Disse腔内除有丰富的肝细胞窦面微绒毛外,还有 少量不规则散在分布的Ⅲ型胶原纤维及肝星形细胞。
Ⅲ型胶原纤维构成肝脏的网状纤维支架,以肝小叶 周边带分布较多。
肝星形细胞旧称“贮脂细胞”或Ito细胞。在生理 状态下,静止性肝星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贮存维生 素和调节肝窦的血流量。当肝细胞损伤特别是慢性 肝病时,肝星形细胞活化并发生表型转换,成为肌 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胶原纤维,是肝纤维化形成 的物质基础。
新的产物。当细胞受损时,自噬溶酶体增多。
异噬溶酶体的作用底物为外源性的,正常细胞 内异噬溶酶体不多见。
病理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溶酶体过多。
常见肝细胞的超微病理改变
1.肝细胞肿胀和气球样变 为各种致病因子如病毒感染、中毒、缺血缺氧等
导致急性肝细胞损伤的形态学表现。常为细胞轻度 或中毒受损的表现,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
细胞化学检查表明,肝细胞窦面的 胞膜,特别是微绒毛出,呈核苷磷 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强阳性。从而证 明了肝窦面胞膜的物质运输和吸收 功能。
肝窦内细胞
组成肝窦的细胞有4种:内皮细胞、肝巨噬细胞 (Kupffer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肝星形细胞
内皮细胞扁平而纤薄,含核的部分凸向窦腔。
窦内皮细胞含有丰富的窗孔,成串聚集
这种类脂双分子层具有 极低的通透性是很好的隔膜。
膜蛋白质都是球形蛋白 质。分为嵌入蛋白和外周蛋 白。
前者嵌入或贯穿类脂双 分子层,与磷脂以疏水键结 合,后者则吸附在脂质分子 层表面。
嵌入蛋白约占膜蛋白总 量的70%~80%。
肝细胞膜的三个面
肝细胞膜因其功能和接触环境的不同分为三个面, 即窦面、胆小管面和肝细胞间面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乙肝患者,也出现肝细胞内SER的增 生,在其小管内形成乙肝表面抗原。
高尔基体 每个肝细胞内大概50个高尔基体。 常见的高尔基体病理改变为肥大或萎缩。
高尔基体肥大多见于分泌障碍并伴有高尔基大 泡内分泌物滞留。
高尔基体萎缩则常见于核蛋白体。合成功能下 降时。
溶酶wenku.baidu.com 自噬溶酶体见于正常细胞内,是细胞成分自我更
肝细胞的细胞膜
构成细胞外界面的膜称为细胞膜或质膜 包围各种细胞器以及细胞核的膜,为细胞内膜。 根据膜的液态镶嵌学说,细胞膜的结构不是固态的,
而是在液态的类脂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以横向移 动的球形蛋白质
细胞膜分子结构
细胞膜类脂分子兼具亲 水性和疏水性两种基团。亲 水端朝向细胞膜表面,疏水 端朝向膜中央的双分子层薄 膜。
Kupffer细胞有变形运动 和活跃的吞噬能力,可清 楚血液循环中的有害物质, 是机体单核巨噬系统的重 要组成成分。
此外,还参与吞噬破坏衰 老的红细胞,分解血红蛋 白形成胆红素。
大颗粒淋巴细胞是肝脏特有的NK细胞。
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是,大颗粒淋巴细胞可从肝窦游 出进入Disse腔,与之接触的肝细胞可出现变性或 再生。实验证明,大颗粒淋巴细胞还具有抗肿瘤和 抗病毒作用。
当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时,细胞膜上的钠泵受损, 是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受到阻碍,从而导致 肝细胞肿胀。
2.肝细胞嗜酸性变和嗜酸性小体形成
3.肝细胞脂肪变性
脂肪变性是肝细胞极为常见的基本病变之一。正 常肝细胞内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如果肝细胞由于 某种损伤因子作用,使其胞质内出现较多脂滴,则 为脂肪变性。
肝细胞超微结构及病理改变
概述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器官,担负着分泌、物质代 谢、解毒等极其重要而复杂的生理功能
这些复杂的功能都是在组成肝脏的基本细胞成分— —肝细胞中进行的。
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细胞膜及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 分别担负和执行着不同的功能,并相互协同、彼此 配合,有条不紊地共同执行着复杂的生理功能,成 为维持多种重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内质网 内质网按其囊膜表面是否附着核蛋白体分为粗面内质网
(RER)和滑面内质网(SER)。 RER主要功能为合成输出蛋白,RER的发达程度反映了肝
细胞的功能状态。肝癌时,RER数量与肿瘤细胞的生长率及 恶性程度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在分化较高、生长缓慢 的癌细胞中,RER较发达。
SER与胆汁分泌有关,同时肝脏的解毒也在SER上进行。 由于SER内含有混合功能的氧化酶系,其中终末氧化酶即细 胞色素P-450对许多有害物质均可加以代谢,在慢性药物中 毒过程中可见SER膜增生。SER膜增生还见于长期用抗组胺药 物、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和避孕药时。
窦面
肝细胞靠肝窦的一面称窦面,主要 担负着肝细胞与血液循环之间进行 物质交换的任务。
肝细胞窦面直接位于窦周隙(Disse 腔),窦面的肝细胞膜形成许多纤 细、不规则、长约0.5~1.0μm,直径 约0.1 μm的微绒毛深入Disse腔。
微绒毛结构使肝细胞与血液循环之 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表面积增加了约 6倍,以利于物质吸收和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