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卡夫丁峡谷”的跨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卡夫丁峡谷”的跨越

[摘要]马克思在致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卡夫丁峡谷”的跨越设想,这一问题成为落后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者不懈探求的课题。我国在该问题探索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毛泽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枝独秀,实现了该设想的中国化。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两代领导人对我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贡献。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881年,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这样写到:“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它不象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同时,它也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存在的。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1]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创造性的提出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的具体途径与手段,为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一举跃为世界第二,一时间,学界,普遍认为“卡夫丁峡谷”已经被跨越。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经济下滑,使得理论界众口不一,各有说辞。从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根据理论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判定条件,我认为中国在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中央领导人的带领下,已经为这一世界课题得出了最优解。

一前跨越阶段

在领导中国人民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过程中,为了回答中国要不要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毛泽东反复阐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报告中说,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出现,许多富裕中农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许多贫农因生产资料不足仍处于贫困地位,有的人欠了债而出卖土地或出租土地。这种情况如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继续处于贫困的农民将要埋怨我们见死不救,不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那些富裕中农也将对我们不满,因为我们如果不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话,就永远不能满足这些农民的要求。这个问题只有在新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解决。必须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新的社会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6%。毛泽东对这一发展作了科学的分析,指出,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2] 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跨越仅仅是制度的形式跨越,因为当时的中国生产落后,人民生活基于温饱,就人民生活水平来说,还看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优势。“卡夫丁峡谷”并不是指资本主义阶段,

马克思定义“卡夫丁峡谷”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相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波折”以及产生这些“波折”的生产阶段。我们在60~70年代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曲折和失误。所以,这还不能算是中国已经完全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可以算作是前跨越阶段。

二后跨越阶段

邓小平正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总结和借鉴了国内外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的经验教训,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真正完成“卡夫丁峡谷”跨越的这个艰难课题划上了一个较为完满的句号。

第一,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间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全世界范围的经济就越加融为一个整体,现在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追都难追上”[3]。把自己封闭起来,只能越来越落后。

邓小平同志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的一系列思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管理方法,经营方式”[4]。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了全方位对外开放,大胆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创办“三资”企业,建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博采世界各国之长,补己之短,活跃了中国经济,短短十几年,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吸收外资,合资经营,不可能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社会主义经济。再过30年、50年、7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更加发展了,等到那一天,社会主义的主体经济发展得更加强大了,更不怕冲击社会主义主体经济了。

第二,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