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规划原理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一定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者说为手段,利用土地特性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活动过程。

2.衡量土地利用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是经济、生态、社会。

3.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

4.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重点是对土地在产业部门间的合理分配,以及各类土地的结构与布局问题,而不涉及土地利用的具体方式、方法,它仅仅是实施土地利用的相关措施。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土地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及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运筹协调,合理安排的长期性战略计划。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配置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与特点:1)总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宏观指导性5)政策性6)综合性7)动态性

8.按国土资源部的要求,为便于对土地利用实行分级管理,划分为五个基本层次,即全国、省(市、区)、地(市)、县、乡(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明确规划期间的土地利用目标、任务和基本方针。(二)确定各类农业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三)确定规划区域建设用地——城乡居民点、交通、矿工企业、水利工程、旅游、特殊用地等的规模和布局。(四)提出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并把指标分解到下一级规划。(五)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六)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七)因地制宜的开展专项规划工作。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工作方法:1)现有资料分析与实地勘测相结合,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部门、单位土地规划相结合,3)土地的数量分配与空间配置相结合,4)坚持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工作方法。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普遍采用的模式有总体蓝图模式、指控控制模式、土地利用分区控制模式。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一)图件成果: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土地利用现状图3)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二)文字报告成果: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3)专题研究报告4)总结报告。(三)附表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2)耕地规划平衡表。3)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明细表。4)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5)土地利用分区面积统计表。6)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方案。7)乡(镇)规划前后各类用地面积表。

1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全区域各类土地的利用类型、质量,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的生产率和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明确本区域土地资源潜力及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规划依据。1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数量、质量、结构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后备资源及其潜力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评述。

1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1)发展过程纵向对比法。2)发展过程纵向相关分析法。3)发展过程地域对比法。4)同类地域横向对比法。5)不同地域横向对比法。6)不同级别地域对比法。7)多维灰色评估模型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的应用。

16.1)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2)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3)农业用地率=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4)耕地复种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5)粮食作物复种率=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占耕地面积×100%

6)建设用地占地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交通用地面积)×100% 7)载畜量=放养各种畜生总头数/放牧草原面积

草场载畜量指数=草场实际载畜量/草场容许载畜量

8)水面利用率=以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9)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地面积/用地总面积

10)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

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2、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3、土地生产力潜力的概念

土地生产力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一定区域内的土地针对某种用途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

4、土地生产力潜力的影响因素:(1)人类难控制因素(2)人类可控制因素

5、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概念

土地需求量预测是指对一定区域、一定规划期内各业用地规模和动态变化所进行的预测。

6、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任务

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任务是从规划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条件入手,分析研究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需求量,寻求解决规划地区人地矛盾的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对策,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步骤、方法和途径,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7、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内容:(1)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2)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8、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类社会逐步向城市方式的生存状态不断推进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一般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种。主要指标法描述城市化发展的程度,常用指标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比例指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土地利用指标是指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比例。

复合指标法是采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四方面指标,即:(1)规划区域的

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2)人口密度,即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3)城市建成区的大小;(4)城市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

9、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土地的综合属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特点、潜力、利用方向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理,对区域内土地利用进行科学分区,揭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1)土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土地质量的相对一致性原则(2)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相对一致性原则(3)土地利用方向、途径和措施的相对一致性(4)综合效益最佳原则(5)保持某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原则

土地利用分区的依据:(1)土地利用方式的区域差异性(2)土地质量的区域差异性(3)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异性(4)土地生产效益的区域差异性(5)区域内有关区划、规划是分区的参考依据

11、土地利用分区的程序:(1)准备工作(2)分区划线(3)对用地分区与规划用地指标的初步结果相互对照和修正(4)拟定各用地地区的土地利用原则和管制规划(5)用地区的核实(6)各类用地区面积量算与汇总

12、土地利用战略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所做的总体的、长期的宏观决策,是远景的、宏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蓝图。

1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为了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的和任务,依据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规划前的各项基础工作,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参数值,具体确定和调整各类用地的规模和结构。

14、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1)编图资料的选取与分析(2)上图内容(3)编图方法(4)土地利用现状图各要素的表示方法(5)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面设计

15、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2)土地利用分区图的编制(3)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的编制

16、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一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度、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

17、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2)城市经济密切配合,实行城乡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3)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4)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5)生态环境的原则

18、居民点布局形成(1)卫星式布局(2)条带式布局(3)块状式布局(4)自由式布局

19、居民点性质的依据:(1)区域地理条件(2)居民点的资源条件(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4)居民点的历史条件(5)居民点的现状(6)居民点的物质要素

20、居民点性质确定的方法:(1)产值与构成(2)劳动人口构成(3)居民点用地构成

21、农田水利工程系统的类型和组成一个完整的灌排水系统应包括:(1)水源及取水枢纽(2)输配水系统(3)田间调节系统(4)排水泄水系统(5)排水枢纽和容泄区(6)灌溉系统上的建筑物

22、土地开发:是指对那些尚未利用和利用不充分的土地,通过人们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扩大其有效利用范围和提高其利用深度,以便不断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需要的活动过程。

23、土地开发规划:是指在保证区域生态安全的条件下,通过对区域内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进行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评价,确定与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土地开发目标、方式和土地开发规模,制定现实土地开发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和途径。

土地整理:是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方式、结构和利用关系进行调整,改善24、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措施和手段。

25、土地复垦:是对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政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26、土地复垦的对象:(1)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各种活动造成破坏和废弃的土地;(2)各种工业生产排污造成对土地的化学污染而废弃的土地;(3)因道路改线、建筑搬迁废弃的旧宅基地、城镇生活垃圾压占等废弃的土地;(4)因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和村庄四旁以及各种边角、坡、田埂和零散废弃土地;(5)因其他社会活动和自然灾害而废弃的土地。

27、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耕地的总需求,从全国、省、市、县逐级控制,最后到乡村、到地块,对耕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病通过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措施加以限制和保护的一种综合科学管理土地的方法。

28、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措施制定:(1)基本农田的数量管理;(2)基本农田的使用管理;(3)基本农田的维护管理;(4)基本农田的环境保护管理。

29、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验收:(1)验收内容:1基本农田是否已经落到地块,2实地是否已核实,3标志建立是否正确,4档案建立是否规范,5建章立制是否完整可行。(2)验收方法与步骤:1自查,2初检,3复检,4公布,5总结。

30、公路的组成:(1)主体部分:包括路基、路面、路肩、、道沟;(2)交叉建筑物:包括桥梁、涵洞、隧道等;(3)排水设备:包括道边截水沟、跌水、过水路面等;(4)防护工程物:包括护栏、挡土墙、护脚(坡道)等;(5)附属建筑物:包括行车标志、加油站、路用房屋、里程碑、通讯设备、绿化带等。

31、公路的分级:高速公路(平均昼夜通车量在25000辆以上);一级公路(5000辆以上);二级公路(2000~5000辆之间);三级公路(2000辆一下);四级公路(200辆一下);等外公路。

32、公路技术等级指标(交通量):A=2N/dp 其中A---昼夜平均通车量(辆/昼夜)N---货运强度(净吨数)d---汽车运输天数(天)p---每辆汽车载重量(吨)

33、公路用地配置包括:现有公路网的调查、公路选线和公路技术指标的确定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