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赵氏孤儿》与电影《赵氏孤儿》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赵氏孤儿》与电影《赵氏孤儿》的比较
09汉语本一班90211041 贺丽梅
摘要:《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一部经久不衰的历史剧作品,多次被搬到舞台上演绎。2010年,导演陈凯歌以独特的草根立场将其搬上电影银幕。电影版《赵氏孤儿》消解了原有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而将个体生命在历史事件中的情感体验作为重点表现对象,从而试图展现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性和道德。而《赵氏孤儿》的剧本改编,引起了众多非议。电影版本的改编,究竟是对经典的颠覆还是对经典的开掘?
关键词:《赵氏孤儿》、纪君祥、陈凯歌
“赵氏孤儿”一事最早见于《左传》,至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这一故事的基本形态得以确立,君臣矛盾演变成忠奸矛盾:赵盾卒后,屠岸贾因君命灭赵氏全族,赵朔遗孤由程婴救出得以存活。为保全赵氏孤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取他人婴儿冒充赵氏孤儿藏于公孙处,并由程婴出卖于屠岸贾。公孙与假孤儿殒命,程婴携真孤儿藏匿深山十五年,在韩厥帮助下得报大仇,程婴遂自杀。此事后经元代纪君祥改编成杂剧《赵氏孤儿》。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替孤儿而死的婴儿被演绎成程婴亲子,程婴入屠府作门客,孤儿认贼作父二十年后始知真相,这一变化无疑更具传奇性和戏剧性。另有戏文《赵氏孤儿记》、传奇《八义记》等铺陈其事,虽有增减,皆不偏离纪氏杂剧所述情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窦娥冤》、《长生殿》及《桃花扇》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悲剧。王国维曾评价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相对于《史记》中的故事记载,纪氏的《赵氏孤儿》做出了一些文本上的改动,如那个代死的孩子由孤儿变成了程婴的亲子;公孙杵臼由门客变成了与赵盾同朝为过官的“老宰辅”;史称赵朔临终托孤于韩厥:“‘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纪氏中韩厥变成了为保赵氏孤儿顺利脱险而自杀;程婴携赵孤隐居深山变成了做屠岸贾的门客,赵孤也认贼作父了二十年等。
每一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凝结了那个时代的创作心态与大众心理,是时代文化精神与民族心理的共同结晶。作者总是站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焦点上,将两者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创作心态、审美趋向融入其作品。纪氏的赵孤在文本上的这些变动,跟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联系,处在外族统治的朝代,大力宣扬汉族传统文化中的“忠”与“义”变得尤为重要。这些变动无疑极大的增加了此故事的悲剧性,更突显了“复仇”的主题,这从剧本的别名《赵氏孤儿大报仇》也可看出作者写作的主旨意图。剧本通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复仇主题,宣扬了正义必胜的精神信念,赞颂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作品也以隐喻的手法,反映了作者的民族意识。剧作表现出震人心魄、催人肝胆的悲剧美。伏尔泰认为《赵氏孤儿》乃“具有历史真实性及感染力的好剧”。
2010年,导演陈凯歌将《赵氏孤儿》搬上了电影帷幕。影片就是根据纪君祥的赵孤改编而成。然而,陈凯歌的赵孤几乎完全颠覆了纪氏元杂剧的内涵,仅仅保留了故事的雏形。无论在人物形象、剧本主旨,表现的思想上都有了巨大的不同。自上映以来,引起强烈的反响,褒贬不一。这样的改变究竟是新时代对传统的新阐释还是对经典的一种颠覆?
一,剧情及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改动
剧情方面,元杂剧里晋灵公没被害死,并是屠岸贾灭赵氏满门的推动者,赵朔是用短刀自杀而死,赵盾被灵辄救出不知去向,韩厥将军为救赵氏孤儿自杀而死,公孙杵臼为救赵氏孤儿自己撞死,程婴没有死并在最后受到赏赐(明刊本)。而在电影里改成,晋灵公被屠岸贾与宦官合谋害死,赵朔遭屠岸贾暗算被杀,灵辄没有成功救出赵盾,两人都死了,韩厥没有死但却被屠岸贾毁了容,公孙杵臼被屠岸贾杀害,程婴被屠岸贾杀害。这是电影对元杂剧的主要改动,但没有改变故事的主要内容,与故事的主线———屠岸贾杀害赵盾一家只剩下赵氏孤儿,程婴牺牲自己的儿子救出赵氏孤儿并把他抚养长大,最后赵氏孤儿为赵家报仇雪恨相一致,因此在故事框架上电影版还是遵循原著的,这些改变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电影版则极大的颠覆了元杂剧。
首先,屠岸贾的“反面性”被淡化。纪氏中的屠岸贾是个凶残、不择手段的残暴形象,为了斩草除根,不惜杀掉全城的婴儿。而电影中的屠岸贾的反面性极大的被淡化。从最开始的受到晋灵公的挑拨离间,代替晋灵公认错,遭到赵盾及子赵朔的讽刺、侮辱等,相对来说屠岸贾的隐忍,似乎更容易让人赋予其一丝同情。赵氏满门的惨灭也让人觉得“目中无人,嚣张跋扈”的赵氏是“罪有应得”的,屠岸贾的凶残性便带有了那么一丝报复、报应的意味。这同时也淡化了救赵孤的必要性,这样蛮横无理、甚嚣尘上的赵氏家族,其婴儿为什么一定要牺牲那么多人,牺牲另一个孩子的命去得以保存呢!影片前半部分,屠岸贾杀光赵氏家族的冷酷无情、挥刀劈向韩厥的阴险毒辣及摔死程婴儿子时的凶狠,所有这些到电影的后半部分好像全都没有了,转而来的是一位溺爱、慈祥的父亲形象。甚至在他知道程勃就是赵孤时,在程勃遭人围困时,凭着那句“干爹,救我”,毅然而来的只身冲入敌群中。这样的屠岸贾没有了元杂剧中那样单一的凶残,人物形象更半满,丰富。事实上,对于无子的屠岸贾,对赵孤十五年的养育,其浓浓的父子情远胜于其想杀死赵孤的残酷,影片这一塑造则更符合人性的真实。
其次,程婴的形象得到重点突出。元杂剧中更侧重于奸臣屠岸贾凶残的步步紧逼与多位义士的前仆后继的牺牲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突出的是群体英雄形象。电影则集中刻画程婴,讲述其救孤和养孤的过程,剖析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使程婴这一人物形象更为饱满,而其更重要的还是对程婴这个人物的英雄气息及忠义精神的瓦解这一全新人物塑造。电影中的程婴只是个草泽医生,只是个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民。他救下赵孤更多是被赵庄姬的死而感动加之其对赵孤的同情,带孩子回家也只是出于人性想让孩子吃饱再送走,之后的失去自己孩子救下赵孤都是因为一系列的巧合冲突把他推到事件的风口浪尖,而他只是无奈的被迫接受一切,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被刻画的很明显。稀里糊涂的被卷入,失去妻儿的程婴最终违背了庄姬的遗言,决定成为屠岸贾的门客,让赵孤认贼作父,他要等程勃长大后带到屠岸贾面前告诉他真相,因为他认为杀一个人杀心比杀身更残忍,他是这样被对待的,他也要用这种方式进行报复,这里的复仇不再是为了正义,不是正邪之争而更多的是个人私怨的报复,程婴赋予赵孤的不是三百多条人命的血海深仇,而是把赵孤当成其为妻儿报仇的工具。至此,元杂剧中那种“因果报应”、“忠义”等精神内涵被消散殆尽,程婴不再是一个传统戏曲中的忠义英雄,没有崇高,没有神圣,只是演绎着一个庸人、俗人、常人的命运。
再者,其他人物的塑造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动。如韩厥不再是一个充满正义的对屠岸贾不满,为了保留赵孤甘愿自刎的英勇将军,而是屠岸贾的一个更近于“贪生怕死”的手下,最后因为震撼于庄姬的死,而在认为自己可以侥幸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放走了程婴及赵孤,被屠岸贾毁容之后,便日夜处心积虑想要报仇,这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