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资料
心理辅导员培训基础理论1-3章
第二节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龄前期指儿童入学以前的阶段。具体包 括婴儿期和幼儿期两个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经 历着生长发育的第一次高峰。 一、学龄前期儿童的认知发展 (一)学龄前期儿童注意的发展 (二)学龄前期儿童记忆的发展 (三)学龄前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四)学龄前期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习动机、态度、兴趣、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高涨 (二)反抗心理 原因:自我意识的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增强、独立意识的出现。 (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具体表现在:情绪的强烈、狂暴与温和、 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 表现性共存。 (四)人际交往上的心特点
三、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 程。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1、编码(识记) 2、存储(保持) 3、提取(回忆与再认) (三)遗忘 记忆是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发生了遗忘。 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进行了研究并绘制出遗忘曲线。
四、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性和间接性 的认识。 (二)思维的种类 (三)常见的思维形式 1、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无关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知识 经验等。
二、学龄前期儿童的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最初发展
●婴儿的依恋和婴儿的同伴交往 (二)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 理学家,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 道德转化的过程。 3、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4、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5、同伴关系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选择题)二、注意概述(选择题、简答题)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选择题)四、注意的品质(选择题、简答题)五、注意的认知理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意识的种类(1)非意识过程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的范围内,很少进入意识。
例:血压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监控,觉察着我们生理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我们本身并不觉知。
但某些时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例:通过练习来有意识地控制个体呼吸的模式。
(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当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其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的存在。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①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
例: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问题,或与他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动作,如挠鼻子等。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被试所听的材料包含了一些歧义词,其含义并不确定,如bank 可以指河岸,也可以指银行,当bank出现在追随耳(要求听内容的)时,非追随耳(尽量避免听内容的)呈现可以帮助确定歧义词的单词,如money或river,随后要求被试解释所听到句子的含义,尽管被试根本不记得呈现在非追随耳的单词是什么,却明显倾向于将歧义词解释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词义。
③盲视: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信息加工,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正确感受刺激的位置等信息,但都声称自己的这种判断是一种猜测,而没有意识到对刺激的某种加工。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课后习题
第三章课后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___________。
A.情绪B.动机C.思维D.需要( )2、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C.动机与目标D.动机与行为效果( )3、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结构,当一个人希望成功的动机高,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低的时候,他最终的(合成)成就动机是怎样的?A 高B 低C 中间程度D 难以确定( )4、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控制感B、自我效能感C、习得性无助感D、社会支持感( )5、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___________。
A.正比 B.反比 C.正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6、研究已证实,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B. 动机C. 需要D. 思维( )7、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________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的任务。
A.10%B.20%C.50%D.100%( )9、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0、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1、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动机B.生理动机C.社会赞许动机D.交往动机( )12、交往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性动机B.生理性动机C.物质性动机D.原发性动机( )13、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__________。
认知过程_精品文档
认知过程1. 简介认知过程是指人类获取、处理和理解信息的心理过程。
它涵盖了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方面。
认知过程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思考和决策,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主要阶段和影响因素。
2. 认知过程的主要阶段2.1 知觉知觉是认知过程的首要阶段,它是指通过感官系统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
人类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知觉的过程涉及感知、选择、注视和识别等子过程。
2.2 注意注意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刺激或任务上的能力。
注意力的分配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注意力可以是外向的,即集中在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上;也可以是内向的,即集中在内部思考和感受的过程中。
2.3 记忆记忆是指将之前获取的信息存储、保持并在需要时检索出来的能力。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类型。
短时记忆是对信息的短暂存储,容量有限,需要通过加工、复述等方法将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则是对信息的永久存储,它对于学习、思考和决策起着重要作用。
2.4 思维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环节,它是指通过内部加工和组织信息来生成新的认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
思维涉及概念形成、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技巧会对认知过程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3. 影响认知过程的因素3.1 遗传因素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些基因与智力、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能力有关。
然而,遗传并不是唯一决定认知能力的因素,环境和经验同样对认知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3.2 环境因素环境对认知过程具有塑造和促进作用。
良好的环境刺激有助于提高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能力。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对认知过程产生差异性影响,例如,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认知过程的发展和表现。
3.3 外界刺激外界刺激对认知过程具有直接影响。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 课后习题解析
第三章课后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___________。
A.情绪B.动机C.思维D.需要( )2、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C.动机与目标D.动机与行为效果( )3、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结构,当一个人希望成功的动机高,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低的时候,他最终的(合成)成就动机是怎样的?A 高B 低C 中间程度D 难以确定( )4、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控制感B、自我效能感C、习得性无助感D、社会支持感( )5、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___________。
A.正比 B.反比 C.正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6、研究已证实,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B. 动机C. 需要D. 思维( )7、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________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的任务。
A.10%B.20%C.50%D.100%( )9、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0、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1、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动机B.生理动机C.社会赞许动机D.交往动机( )12、交往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性动机B.生理性动机C.物质性动机D.原发性动机( )13、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__________。
心理学基础知识(基础心理学)
THANKS
感谢观看
情绪的分类
根据情绪的性质和强度,可以将其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根据情绪持续的时间,可以将其分为短暂情绪和长期情绪;根 据情绪的表达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外显情绪和内隐情绪。
情绪的理论与生理机制
情绪的理论
情绪的理论包括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和沙赫特-辛格理论等。这些 理论试图解释情绪的生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05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
心理发展的定义与阶段
定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 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阶段
心理发展可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 定的心理发展任务和特点。
心理发展的理论与影响因素
情绪的生理机制
情绪的生理机制涉及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例如,当人们 感到恐惧时,自主神经系统会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 促等。
动机的定义与分类
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它引导人们朝着特定的目标努力,以满足自身的 需要。
动机的分类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其 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近景性动机和 远景性动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1
02
03
04
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行为 表现,记录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过程(1)
(二)注意的功能
3. 调节功能 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 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 时转移。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 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 为三类: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1、 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 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 努力的注意 。
第二节
注意的含义 注意的种类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规律及运用
注 意
双耳分听实验
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的门户, 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 才能进来。 ——乌申斯基
一、注意的含义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 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 独立的心理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 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 试者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 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等。通过对脑电波 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 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 的现象。
2. 感觉的测量
感受性(sensitivity)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 是不同的。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段时间的 刺激量。
在生活中,排字工人、打字员、汽 车驾驶员、体育裁判员等职业都需 要有较大的注意广度。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 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 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注意保持在一定的活动上,随着活动的进 行变换注意的具体对象。
认知心理学(详解)
第三节 什么是认知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定义: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定义: 奈塞尔(Neisser,U.,1967)认为: (Neisser,U.,1967)认为 奈塞尔(Neisser,U.,1967)认为:“认知是指 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 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 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李德(Reed,S.K.,1982)认为: (Reed,S.K.,1982)认为 李德(Reed,S.K.,1982)认为:“认知通常被简 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 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技 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 能,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 问题解决、决策等” 语、问题解决、决策等”。
第六节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西蒙 乔治· 乔治·米勒 奈瑟 纽厄尔
1.西蒙(Hebert 1.西蒙(Hebert Alexander 西蒙 Simon,1916-2001) Simon,191620世纪美国科学家 世纪美国科学家, 20世纪美国科学家,认知 心理学和人工智能开创者 之一, 之一,世界上第一位获诺 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现代认知心理学有 时与其他流行的心理学思潮是对立的: 时与其他流行的心理学思潮是对立的:与行为主 义的对立,反对它只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 义的对立,反对它只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强 调研究人的内部认知结构;与精神分析的对立, 调研究人的内部认知结构;与精神分析的对立, 反对它过分关注潜意识,强调意识的主导地位; 反对它过分关注潜意识,强调意识的主导地位;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立,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立,反对它只关注个人成 长和人际关系,强调应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 长和人际关系,强调应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步,给我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它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比如我们看到太阳,而不仅仅是看到红色的、圆形的,这就是知觉现象。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通过感觉可以认识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而通过知觉能够把由各种感觉通道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以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三、记忆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四、思维思维是人脑间接的概括的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其中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是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认识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包括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概括性的认识和对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五、想象和表象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他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
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象。
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六、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健康心理学第三章-疾病认知
结论:疾病信念
• 1、确认 • 2、结果 • 3、时间线 • 4、原因 • 5、治疗或控制
讨论
• 回忆一下你最近的一次生病(如头痛、感 冒、骨折等)。想象你是如何理解这次生 病的,这些信念与你的应对策略有什么关 系。
健康心理学假设
应对过程
• 过程1:认知评价 • 过程2:适应任务 • 过程3:应对技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适应任务
• A、疾病特有的任务
•
a、克服疼痛及其他症状
•
b、克服医院的环境和治疗程序
•
c、建立并维持和健康专家的联系
• B、共同任务
•
a、保持情绪的稳定
• 力
b、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保持自己的能力和控制
•
c、和朋友家人保持联系
第三章
疾病认知
1
本章主要内容:
• 1、保持健康意味着什么 • 2、生病意味着什么 • 3、什么是疾病认知 • 4、对疾病认知的测量 • 5、利文赛尔关于疾病认知的自我规范模式 • 6、症状感知 • 7、应对 • 8、疾病认知与健康结果
一、保持健康意味着什么
• 1、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 会各方面的良好状态”
•
d、做好准备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应对技巧
• A、以评价为中心
•
a、合乎逻辑的分析和精神准备
•
b、认知的重新定义
•
c、认知逃避或否认
• B、以问题为中心
•
a、寻找信息和支持
•
b、采取问题解决行为
•
c、确认回报
• C、以情绪为中心
心理学认知过程
心理学认知过程心理学认知过程是指人类进行认知活动时所经历的一系列步骤。
它涵盖了注意、感知、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是人类思维和智力表现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并对其影响和应用进行分析。
一、注意注意是认知过程的起点,它是指人类在面对复杂刺激时主动选择关注某一特定刺激或信息的能力。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和情绪等因素决定注意的方向和范围。
例如,当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他们会选择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二、感知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收、选择、解释和组织刺激,以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觉信息来感知世界。
感知的质量和准确性对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起着重要影响。
三、记忆记忆是指人脑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它分为感知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个阶段。
感知记忆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意识到的短暂记忆。
短期记忆是指人们在短时间内对信息进行临时存储和处理的能力。
长期记忆是指人们对信息永久性存储和回忆的能力。
记忆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学习、思考和决策等认知活动至关重要。
四、思维思维是指人类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活动来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思维的方式有多种,如概括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困难和做出决策时都离不开思维过程。
五、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指人类面对挑战、困难或需求时寻找解决方案的认知过程。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运用各种认知策略和技巧,如分析、归纳、联想和抽象等,以期求得有效的解决办法。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思维和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认知过程的运作机制,心理学家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提高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和认知训练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对认知过程的研究还有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促进人际关系和沟通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第一章绪论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
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著名代表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实例包括严重脑震荡和海马切除 病人的短时记忆丧失。 典型的实验现象是系列位置效应 。
短时记忆的特点
❖ (1)信息保持时间很短,在无复述的情况下 只保持 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 (2)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组块 ❖ (3)短时记忆易受干扰。 ❖ (4)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向长时记忆系
➢ 联系
❖ 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 基础与发展
➢ 区别
•反应内容 •生理机制 •复杂程度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选择性
选择性:指知觉过 程中把知觉的对象 从纷繁复杂的事物 中区分开来,使感 知对象清晰,而背 景模糊的感知现象
你看到 的是一 个女孩 还是一 位老妇 人?
❖ 视觉 30英里以外的一烛光 ❖ 听觉 安静环境中20英尺以外的手表滴答声 ❖ 味觉 两加仑水化的一匙白糖水 ❖ 嗅觉 弥散在6个房间中的一滴香水 ❖ 触觉 从1公分距离落到你脸上的一个苍蝇的翅
膀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10限例0:g,手那上么原至有少的必重须量增是加?
❖ 差别感受性:个体对两个同g类,人刺们激才物能间感的觉刺到两激个差别 量的感觉能力。或者刚刚感受到重最量小的差差别别。量的能力。
第三章个体心理
第一节认知过程
本章教学内容: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与表象 ◇注意
本章教学重点
一、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熟悉感受性及知觉的变化规律
二、1、掌握记忆的概念 2、熟悉记忆的的过程 3、熟悉遗忘及关于遗忘原因的假说
三、1、掌握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2、熟悉思维的过程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3、了解思维的种类
❖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
个体感受性与感受阈限的关系?
(3)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 感觉的适应性 ❖ 感觉的相互作用 ❖ 感觉的发展与补偿
感觉的适应性
❖ 指感受器因受连续刺激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 象。 例:对压力、温度、味的适应、明适应 提高 视觉的暗适应
感觉的相互作用
❖ 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在神经-体液系统 协同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 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 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够引起人 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 相应的感受能力我们称之为 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物理量——心理量
380-780nm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
❖ 感觉器官对这种微弱刺激的觉察能力,叫绝 对感受性;
❖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 阈限。
(1)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色觉与皮肤觉、色觉与听觉、动觉与内脏觉
(2)感觉对比
明度对比
颜色对比
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
❖ 在实践活动中感觉的水平会逐渐提高,学习 活动就是感觉的发展的过程。
临床医生的感觉训练 触 听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一感觉通道障碍,其他感 觉通道超常的发展,以补偿某一感觉通道的 缺陷。
Visual Acuity
Newborn 4 weeks
8 weeks
3 months
6 months
二、 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 在人脑的反映,或是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作 出解释、分析和综合。
感觉与知觉的比较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意义
感觉剥夺实验:
(sensory deprivation)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 的意义
(三)感受性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要作用; 3、记忆联系者心理活动的过去和
现在。
行为反应
信息 瞬时 注意 记忆
复述
短时 记忆 提取
长时 记忆遗忘遗忘遗忘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1.瞬时记忆(sensory memory )
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 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 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瞬时记忆的特点:
(1)感觉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信息保持的时间极短,大约为0.25-2秒。 (3)记忆容量较大,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像、思维等 情绪和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性格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对客观世界 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注意等心理活动。
感
觉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如何形成的?
一、 感觉概述
恒常性
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 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 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 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大 小 的 恒 常 性
形状的恒常性 1
形状的恒常性 2
❖ 错觉: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 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黎明与黄昏(视错觉)
数数看有几个黑点 (形重错觉)
一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容量为9-20个 bit。 (4)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过程中只有能够引 起个体注意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 钟左右的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例如:我们打电话通过114查询。 我们听课时边听边记下教师讲课的内容。
大象有几条腿?(时间错觉)
你能找到几张脸?(方位错觉)
婚 前 与 婚 后
三、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memory)是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事物识 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 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 的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作用: 1、记忆与其它心理活动密切联系; 2、记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重
你看到了 什么?
一个老人 还是一对 情侣?
整体性
整体性: 指人们在知觉事 物时,总是把 事物的不同部 分,不同属性 综合起来作为 一个整体来反 映。
组织原则: 接近性 相似性 连续性 对称性 封闭性
体现了哪一条组织原则?
相似性
连 续 性
理解性
理解性: 指人在感知某对 象时,总是用以 往获得的知识经 验来辨别当时所 知觉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