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故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故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一) (共1题;共6分)

1. (6分)(2017·葫芦岛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慈善理念以“养济”为主,直接向各类弱势群体提供衣食救助。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粥厂、栖流所、留养局、全节堂等多是秉持这一思想。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发现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在注重“养”的同时,忽略了“教”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教养并重”、“教养兼施”开始成为晚清以来我国慈善理念转型及实践的主要内容。

“教养并重”理念的最初实践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道光年间,裕谦在武昌设立恤孤局,对孤儿因材施教,聪颖者读书识字,平庸者教之纺花、织布、结网、打蕈鞋等手艺。

清末,清政府也开始逐渐将实践“教养并重”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教授贫民习艺的教养院、工艺局和习艺所也纷纷设立,先在京师五城设教养局以“拘收初犯轻罪之民、给以衣食,教以粗浅工艺”.光绪三十三年,民政部奏请“责成地方官绅以育婴堂附设蒙养学堂,养济院、栖流所、清节堂附设工艺厂”.此后,各地教养局也纷纷建立,譬如天津东门内贡院旧址就设有教养局,设织布、染色、地毯三科,聘用三名日本技师教授简单文字、算术和技艺。

与此同时,在“民生日蹙,失业日多”的背景下,针对社会普遍的流民问题,“教养并重”理念的实践往往与振兴工艺相结合,并力图使其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此外,晚清江南地区还设有洗心局、迁善局等,在教以工艺的同时,对流民的思想教育也有所关注,北京工艺局亦然,他们考虑到游民“闲荡日多,骤难就范”,收养之初,先送入迁善所进行思想教育,再教授工艺.这些习艺所、工艺局均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部分监狱也开始附设习艺所,敦助对象远远超出传统的老弱病残废疾者,在当时强调工艺的背景下,这些机构的教养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将传统手工艺与近代.机器工艺和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光绪三十一年,广仁堂扩充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除规定时间教以习字外,大部分时间教授女工西式花辫、机器缝纫、刺绣、草帽辫、毛巾、织布、鳊绒等七科手艺。在倡导“教养并重”理念和相关政策激励下,原有的慈善组织也开始增加了工艺或近代教育的比重.光绪三十年,天津广仁堂筹办了女工厂和女学堂,天津育耍堂创办了女工厂,组织女童半日学习,半日劳动.保定府全节堂附设私塾改为两等小学,并设立直隶女学分校;第二年保定育要堂附设直隶女学堂,堂内所有成耍尽数入学。

进入民国以后,“教养并重”的实践继续发展.1917年京直大水灾救济中,除办理传统的赈济、平粜、粥厂外,

还特别强调设立因利局、籽种贷款所、贷纱所等,通过向灾民提供小额贷款的形式,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合。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各地方救济院规则》,对原有传统慈善组织进行改组和整顿,设立官办救济院,下设养老、孤儿、残废、育婴、施医,贷款六所,贷款所就是“寓教于养”理念的主要体现,该机构向贫民借贷小额资金,不再以教授工艺为主,与清未已有很大的不同。

(摘鳊自郝红暖《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养济”是中国传统的慈善理念,它的方式是直接提供衣食来救助,救助对象是各类弱势群体,它的机构有养济院、育婴堂、粥厂等。

B . “教养并重”是近代西风东渐的结果。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借鉴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做法,改造中国传统的慈善思想,既“养”又“教”。

C . “教养并重”最初大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恤孤局、抚教局等慈善机构在教救助对象读书识字的同时,又教他们学习手艺。

D . “教养并重”在清朝末年由政府推动而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政府设立教养院、工艺局、习艺所等教习技艺,有的甚至请来外国技师。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膏教养并重”突破了中国传统慈善注重“养”而忽视“教”的局限,是晚清以来我国慈善理念的转型,“教”有读书识字、习艺、思想教育等多种内容。

B . 清政府设立的习艺所、工艺局大多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后来救助对象逐渐扩大,教养内容逐渐与近代机器工艺、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

C . 天津广仁堂、育婴堂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组织女童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在慈善活动中增加工艺、近代教育的比重,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D . 民国后政府设立贷款所,向灾民提供小额贷款,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合。这体现了“寓教于养”

的理念,表明“教养并重”实践的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普济堂、栖流所、全节堂等是以“养济”为主的慈善机构,而工艺局、习艺所等是实践“教养并重”理念的慈善机构,它们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B . 清末“教养并重”的理念与振兴工艺相结合,曾经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生日蹙,失业日多”背景下普遍的流民问题。

C . 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个人与慈善机构的自发行为,又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引导,也是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

D . “教养并重”理念及其实践不仅拓展了传统慈善事业的内涵,也使慈善组织的日常事务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转交,综合类善堂日益成为慈善组织发展的主流。

二、现代文阅读(二) (共1题;共18分)

2. (18分)(2017·宜宾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

1936年11月19日,萧红在给萧军的信里写: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它是那么自由。’那个时候,萧红身在日本,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同时也想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空间。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狂风骤雨般的爱情和烽火漫天的故国都蒙上了一层怀想的轻雾,而漂泊了那么久,她奉为宗教的写作在导师鲁迅的提携下日益自由,终于可以停下来感叹一句: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

仅仅是在笼子里的平安,她也是又爱又怕的。写信的一个月前,鲁迅逝世了,震惊和悲恸过后,萧红好像隐隐找到了一种悲痛化出来的力量,这是她微小的坚强。事实上,这平安确实是短暂的,不久后,萧红就不得不提前回国,踏上了更加颠沛流离的悲剧之路。如今去回望萧红对‚黄金时代‛的感叹,实在是饱含凄凉的。

文学与人生,是萧红的两条交叉线。这两重世界曾经合二为一,但最终渐行渐远、无法弥合:她在文学中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