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文化建设下的学校德育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下的学校德育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25T09:56:50.2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5期作者:许向霞[导读] 另一种则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对接。或从理论出发,针对某种特定问题的解决。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长征小学730913
德育模式研究是德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切实提高德育成效,德育模式成为研究者和相关德育工作机构的研究热点,反映德育新理念的德育特色模式纷纷构建,推动了我国德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建构。
学校德育模式的研究,总体上有两种类型:
一种主要集中于学校德育模式的自身理论研究。或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此进行分析,或对学校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或对不同国家学校德育模式的特征进行比较和深入思考。如《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社会学研究》、《国外学校德育模式的比较研究》等,这类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另一种则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对接。或从理论出发,针对某种特定问题的解决,运用类比、演绎、分析的方法,经假设而构建,成形后再运用于学校德育实践中加以论证和完善。或从实践出发,对学校德育实践中正在运作的或已经初具成效的德育运作模式,通过概括、归纳、综合,使之上升到抽象理论形态。如《实践性德育研究及其基本模式构建》、《互动德育模式研究》等,这类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了现实支撑。
纵观学校德育模式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学校德育模式研究将更加注重相关学科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更加关注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学生的发展及品质的养成是教育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下,会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主要也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深化校园文化理论研究,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指导。从1986年提出校园文化概念至今,国内外很多学者从多角度对校园文化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涉及校园文化的概念、性质、功能和形态等诸方面,标志着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逐步延伸到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很多学者直接将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承担的功能作为探讨的主题。如《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论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等。
纵观校园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探索,突出强调校园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为新时期校园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寻求与实践的结合找到了载体和依托。综合学校德育模式研究和校园文化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这两方面的研究已经分别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这就为深入探索新时期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推进学校德育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发挥指导、陶冶与规范的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校园内处处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提升健康的审美趣味,达到促进师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
首先要对校园内的教学楼、校内道路、运动场所以及绿化区有统一规划,使其布局合理、规范,给人以整洁、美观之感。校园绿化要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绿化区、绿化带、绿化树划到班级或处室,实行责任管理,为学校的花草树木建立档案,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人文环境。精心布置校园环境,使校园内呈花园式布局,翠柏青柳交相辉映,迎春花傲霜斗寒,沙枣花香远益清,环境幽雅,把学校打造成一块美丽的大花园。学校提出要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让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着每一个学子,起到了很好的育德功能。
二、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一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树立新课程理念,大力推进高效课堂,深入开展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构建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课程文化。
二是结合实际,以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成长教育、环保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弘扬民族传统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学校德育文化。
三是以“图书进教室”为契机,通过古诗文朗诵比赛、新歌汇唱、诵读中华经典、学生读书笔记展等途径打造“书香校园”,形成全体师生好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构建读书文化。
四是通过举行体现本校特色的入学、毕业、入队、入团、升国旗仪式等,构建校园仪式文化。
五是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通过校际运动会的开展构建体育运动文化。
六是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广泛建立学生舞蹈队、合唱团、美术、书法及其他兴趣小组,做到“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月月有活动、人人有项目”,构建艺术教育文化。
七是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取其精华,开展家乡地理、风土人情、民俗传统、民间艺术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乡土教育文化。
三、精神文化方面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校意识和文化观念,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主要体现在班风、教风、校风建设上。班风、教风、校风表现在校园内多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让人时时处处切实感受到它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置身其中,受教育者无需教育者更多的说教,便会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感悟它对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探求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的规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具体计划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