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_清代学术概论_理论创构探析.
《清代学术概论》成书的学术因缘及梁启超科学观之折射

《清代学术概论》成书的学术因缘及梁启超科学观之折射’◊梁苍泱M摘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的早期面目有赖梁氏《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而存世。
两者比勘,可推原该学术史名作从原稿到《改造》初刊至商务印书馆定本的成书过程,可視缕梁启超与胡适学术因缘,尤其是他在胡适建议下对原稿的增删;可窥见梁氏通过该书出版支持共学社丛书、推扬浙籍友人蒋百里著述之深心。
梁启超于清学研究的对象实体外,提炼出一种普适的、适应现代的科学精神;为了避免清学研究的方法论价值随着本体论价值一起被边缘化,梁启超暗示不必在意清学研究的对象实体作为手段是否经世致用,而应将重点放在它们作为学问之目的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之上。
这与梁氏旨在整理国故、致就新文化又反对“科学万能”的思想相通。
关键词: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胡适蒋百里科学精神对学术史等专门史的建构,是20世纪初“新史学”的重要内容,而《清代学术概论》(下称《概论》)为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五种计划中唯一完成,且为后世学术史研究者无法回避的一部名著,其重 “论”,贵在梳理和点评,在史学上突破了学案体的旧模式,《概论》成书速度之快,常为人感佩。
但正如梁氏早就自我意识到* [基金项目]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自设课题“浙江近代文化转型人物研究—以夏曾佑、项兰生、魏易为中心”,项目编号:2019YWHJD15。
**梁苍泱,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及近代文学与文化。
①刘永祥:《文明史学:20世纪初“新史学”建构的知识谱系》,《济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②刘永祥:《梁启超与历史编纂学的近代转型》,《求是学刊》2018年第2期。
38《清代学术概论》成书的学术因缘及梁启超科学观之折射2020. N o.2的,作文太快,不规则之处难以避免,《概论》中“舛漏当甚多,惟读者教之”®之言,并非虚作谦逊或推卸责任。
但幸运的是,此书最早的几位读者,如胡适、蒋百里、林志钧三君,各有所是正。
试析《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的自我评价

《 代 学术 概论 》 得 巨大 成 功是 有 诸 多方 面 清 获 的 因素 , 者认 为有 如下几 个 重要 的方 面 : 笔
首先 是文章 的 内容 , 启 超 不是 思 想 家 , 对 梁 但
中 #- 今 的 思 想 学 说 都 极 感 兴 趣 。 他 也 不 是 纯 学 1 古 者 , 也许 是饱 受 康 有 为教 导 的缘 故 , 其爱 好 考 但 尤 察 “ 术 源 流 ”。2 梁 启 超 在 此 著 作 之 前 曾 经 写 过 学 I3 1 《中 国学 术 思 想 变 迁 之 大 势 》, 第 八 章 是 论 清 代 其
许吉敏 , 孙 玮
( 宁师范大 学 历史文化旅游 学院 , 辽 辽宁 大连 162 ) 109
摘 要 : 清代 学术概论》 《 是清学史研究 中的经典 名著 , 中梁启超对 自己的评价是 此书成 功的重要 原 因之 一。书 其
中梁启超 自我评价 表现在其论述 “ 梁启超 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 梁启超 与康 有为 的分 歧” 与“ 二处。通过此 二处 可
论 列 之 , 以现 在 执 笔 之 另 一 粱 启 超 , 评 三 十 年 即 批
学 术 的 。 而 且 梁 启 超 久 报 抱 著 《中 国 学 术 史 》之 志 , 此 书 遂 题 为 “中 国 学 术 史 第 五 种 ” 从 此 两 故 。 点 我 们 看 出 , 然 梁 启 超 著 《清 代 学 术 概 论 》自属 虽
研 究。
中 图分 类 号 : 2 7 9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5 0 6 (0 1 o — 10 0 收 稿 日期 :0 0 0 — 0 K 5. A 2 9 — 0 3 2 1 )2 0 1— 3 21—9 3
梁启超学术文化研究视野浅探——以《清代学术概论》为例

细的评价 , 阐释了学术 文化史发展与政治 、 社会 等的关 系。 他注重从 中西文化 比较研究 中发掘规律 , 出了广 阔 展示
的学术文化研究视野 。
余 年 , 以称为 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他说 :‘ 可 “清代思
潮’ 果何物耶 ? 简单言之 , 则对 于宋 明理学之一大反动 , 而以 ‘ 复古 ’ 为其职志者也。 动机及其 内容 , 其 皆与欧洲
之‘ 文艺复兴 ’ 绝相类 。”口 口
、
揭示了学术发展 的一般规律
梁启超提 出的学术研究 “ 通则 ” 括不 同的层面 , 包 有学术文化史发展 中总纲性 、 纲领性 的一般规律 , 还有 对具体学科及学者研究 方法 的评判 ,以及学术与外部
第 2 4卷 第 1期 21 0 2年 2月
重 庆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 n l fC o g i g Ra i o r a h n q n do& T Un v ri o V i e s y t
VO . . I 24 No 1 F b2 e .01 2
《 清代 学术 概论》 于 12 写 9 0年 , 是第 一部 系统 地
总结清代学术思想史的著作 。 9 0 1 , 12 年 0月 梁启超应
邀为蒋方 震先生 的《 欧洲文 艺复兴史 》 书作序 , 为 一 认
“ 泛泛 为一序 , 以益其善美 ”不如 “ 无 , 取吾 史 中类 似之 时代 相印焉 ”3 比较两 者的异 同 , [。 1 以总结 历史 的经 验 教训 。于是 , 他采用西学理念和研究方法 , 中国近三 对 百 年学术史作 了一 番论 述 , 并独立 成书 , 日《 名 清代学
梁启超_清代学术概论_理论创构探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OCEAN UNIV ERSIT 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年第 3期 NO. 3. 200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理论创构探析 3陆信礼刘付霞(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 山东青岛 266003摘要 :《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 。
在这部著作中 , 梁启超提出了三个有创造性的理论学说 , 即:“ 论, “ 说 ,构既加深了梁氏著作的理论内涵 , 。
关键词 :梁启超 ; 《清代学术概论》; “ 时代思潮” ;中图分类号 :B259.1 (2006 0320088203著作。
, 也是他后期治学的代表作。
:梁启超“ 后期的著述更谨慎、细致 , 注重系统性与科学化 , 摆脱了乾嘉考据学派细碎、繁琐的狭小格局 , 而代之以成型的理论框架结构材料。
从定义入手 , 经过论证 , 做出判断 , 从而使学术研究进一步规范化。
” [1]《清代学术概论》一书最能体现梁启超后期的治学特点 , 因为它就是在梁氏所做理论创构的基础上加以研究的 , 现将其分别做如下评析。
创构之一:“ 时代思潮” 论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起始 , 梁启超便专辟一节 , 从理论的高度对“ 时代思潮” 加以概括。
他指出:“ 今之恒言 , 曰‘ 时代思潮’ 。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凡文化发展之国 , 其国民于一时期中 , 因环境之变迁 , 与夫心理之感召 , 不期而思想之进路 , 同趋于一方向 , 于是相与呼应汹涌 , 如潮然。
始焉其势甚微 , 几莫之觉 ; 寖假而涨———涨——— , 而达于满度 ; 过时焉则落 , 以渐至于衰熄。
” 又说:“ 凡时代思潮 , 无不由‘ 继续的群众运动’ 而成。
所谓运动者 , 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 , 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
其参加运动之人员 , 每各不相谋 , 各不相知。
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 , 各各不同。
论《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的科学精神

论《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的科学精神作者:吴晓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7期摘要:《清代学术概论》写于梁启超思想转变期,研究此书中梁启超的科学精神,有利于了解梁启超对待科学的态度。
在此书中,梁启超的学精神即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来说包括“善疑、求真、创获”三个方面。
关键词: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科学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一、前言——“科学万能说”破产等于“反科学”?科玄论战时,胡适把梁启超归到了“反科学”的阵营,认为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提到的“科学家的人生观造成了‘抢面包吃’的社会”这一观点为“反科学”阵营推波助澜。
梁启超在书中也写道:“读者切勿误会,因此菲薄科学,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
” 但胡适并不领情。
“科学万能说”破产等于“反科学”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清代学术概论》正是梁启超在出游欧洲回来之后写的第一本关于清代学术的著作,此时的梁启超正是处于思想转变期,研读此书并把研究范围限定在梁启超的科学精神,也可以以此证明梁启超并非“反科学”之人。
二、梁启超的科学精神梁启超在文中提出的治学六步骤,即注意、虚己、立说、搜证、断案、推论,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梁启超对证据的重视,而且这些证据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是伪造的。
同时,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在梁启超提倡的科学方法背后的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的自序中引用了他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写的一句话:有清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饶有科学的精神,而更辅以分业的组织。
在梁启超看来,清代学者坚持实事求是,是有科学精神的体现。
所以,我们可以以实事求是来概括梁启超提倡的科学精神。
具体来说,科学精神包括“善疑、求真、创获”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
所谓研究精神者,归著于此。
(一)“善疑”是做学问的出发点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多次提到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浅析《清代学术概论》

5海外文摘1 作者简介梁启超,生于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卒于公元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子,別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1920年梁启超欧游归国后,仅仅半月时间就著成《清代学术概论》一书。
当时,好友蒋方震著有《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请梁启超为其作序。
梁启超觉得,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于是梁先生把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下笔不辍,写出5万多字,因其字数太多,遂独立成书,名曰《清代学术概论》。
从总体上看,《清代学术概论》仅仅只是一本概要式的学术论著,书中很多问题并没有展开,值得我们深挖,但它毕竟是关于清代学术的首部专著,梁启超先生之后的学者,基本是按这本书的框架来研究清代学术的。
2 就导读而谈朱维铮在导读中开篇即言,“作为总结清帝国二百六十七年学术变迁史的《清代学术概论》,既不是同类课题的首出之作,更非具有专门史经典意义的佳作”[1]。
但是此书却成为研究清代学术入门的必读书,一方面原因在于此书的内容,另一方面可能是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声望所致。
其次,朱维铮在导论中详细介绍了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如《清代学术概论》初稿问世之际,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一年有半。
梁启超虽没有直接卷入北京的“五四事件”但是却是引爆这次事件的重要人物。
如书中所述梁启超“迷梦的政治活动”,即流亡日本期间是保皇党的一员,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转向支持共和。
朱维铮在此用了较多笔墨记述梁启超由保皇党到支持共和的转变及政治活动对其心灵的影响。
从朱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其对梁启超在政治上的作为评价并不是很高。
尤其是梁启超反对科学和民主的态度,朱维铮对此进行了批评。
最后,导读专门用了一章节介绍章太炎和刘师培二人,此二人对梁启超撰写《清代学术概论》影响深远,特别是章太炎的《清儒》一书。
以上是导读部分,笔者读完之后有以下两个方面感触:第一,梁启超个人的政治主张是反复无常的,一段时间保皇,一段时间共和。
清代学术概论笔记(1)

《清代学术概论》笔记(1)《清代学术概论》,作者梁启超。
一、序1.动机:著者亲身经历参与了晚清今文学运动,宜有以纪之;为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作序。
2.著者曾著《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其中第八章论清代学术,当时多有为而发之言,结论往往流于偏执,今改之。
3.清代学术潮流,前半期为“考证学”,后半期为“今文学”,此书记述以两潮流为主,其它为附庸。
4.中国学术史可分为五个部分:先秦学术---两汉六朝经学及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学,故此书本欲题为“中国学术史第五种”,待五部完成之后更改之。
二、论时代思潮“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时代思潮由继续的群众运动组成,所谓运动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不能分谁主动、谁被动。
同一运动之下,必有一种或数种共通观念同为思想出发点。
初兴起时,实力微弱,越运动越扩大,逐渐成为一种权威,显现出宗教的色彩。
等权威渐立,成为公共所尚,就成为一种“流行”或“风气”,此时就是这一思潮成熟之时。
思潮的流转分为四期:1.启蒙期(生):对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
破坏旧思想,孕育新精神。
2.全盛期(住):旧思潮屏息慑伏,新思想结果粲然:思想内容,日以充实;研究方法,日以精密;门户堂奥,次第建树,继长增高。
3.蜕分期(异):进行“窄而深”的研究,出现派中小派。
4.衰落期(灭):希附末光者日众,陈陈相因,固已可厌。
进入第二思潮的启蒙期。
三、略论“清代思潮”清代思潮:对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以复古为其职志。
动机与内容与欧洲文艺复兴相类。
1.启蒙期:顾炎武、胡渭、阎若璩。
清学规模建立。
此期复古,由明以复于宋,且渐复于汉唐。
梁启超_清代学术概论_读后

学 、文学 、哲学等各个方面 。他对清代学术的 理解尚不够深入 ,存在一定偏颇 。
四阶段分期 ,是对清代学术史发展规律的尝
在论述一些具体问题时 ,梁启超也有意
试性归纳 ,在考察不同阶段的兴衰衔接时 ,注 重揭示内在因果关系 ,对启蒙期的兴起 、全盛
识地汇通中西文化 。他认为晚明理学的弊害 有如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基督教 “, 能使人
顾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
□王云云
的研究 ,无疑对思想史 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
一 “、时代思潮”论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
史的研究是以“时代思
潮”为 着 眼 点 展 开 的 。
在本书开篇 ,著者认为
时代思潮的形成与历史
环境 、人们的价值观及
心理取向有一定关系 。
因此他将清代考证学与
汉之经学 、隋唐之佛学 、
宋明之理学并列为独立
四个阶段 。“第一步 ,复宋之古 ,对于王学而 定的是他以开放的眼光面对问题的意识 ,至
得解放 ;第二步 ,复汉唐之古 ,对于程朱而得 于是否如其所言“绝相类”,值得商榷 。“清代
解放 ;第三步 ,复西汉之古 ,对于许郑而得解 放 ;第四步 ,复先秦之古 ,对于一切传注而得
思潮”与欧洲“文艺复兴”本质绝然不同 :清学 生存发展的环境是中国封建文化 ,文艺复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6 页 ,以下仅 盲目自大 ,而是主张中西文化互相沟通 、比较
标页码) 四 、衰落期 ,蜕分期也是衰落期 ,俞 樾 、孙诒让是这个时期的最后大师 。综观这 四个时期 ,梁启超认为它们代表了“复古”的
而共进 。在他看来 ,清代思潮“其动机及其内 容 ,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同上 ,第 3 页) 。对于他的这种一家之言 ,我们需要肯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对现今治学的启示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对现今治学的启示作者:李春燕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9期摘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轨迹清晰,脉络彰明,对清代学术史研究多有创获,而于学界影响深远。
虽然《清代学术概论》是对清代学术史的总结,但通篇也贯穿着梁启超为学做研究坚持学术本位的基本态度,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保持思想独立而三者结合有所创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这给我们当今治学提供了诸多启示,值得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与学习。
关键词: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治学;启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175-02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清帝国267年间学术的演进历程作了鸟瞰式的勾勒,轨迹清晰,脉络彰明,实在是清代学术史研究中一项伟大的创举。
此书是作者应邀为友人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写的序言,然正如作者自言“既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1],历时仅15天,便成书付梓。
自1921年出版以来,大受欢迎,屡次再版而影响深远。
虽然《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作者率性之为,无心插柳之果,且篇幅短小,形式上亦不合后世之学术规范,然通篇著述轮廓清晰,思想独立,一气呵成,足见作者胸中宏阔之气象与厚积薄发之功力。
同时,他把清代学术史研究引向深入,为我们现今治学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值得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与学习。
一、学术本位的治学态度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把有清一代学术大致分为前半期考证学和后半期的今文学。
他极赞考证学派“为学问而治学问”的学术本位的治学态度,把其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归功于此。
认为“凡真学者之态度,皆当为学问而治学问”,而“学问即目的”,并无“有用无用之可言”。
即不图政治上的功利目的,不求思想上的新闻效应,“非如此则学问不能独立,不能发达”[2]。
恰若,晚期所谓“新学家”者,其治学之笼统、粗率、浅薄,根源便是“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为手段”。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名著通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梁启超是一位集政治家与学问家于一身的显赫人物。
从戊戌维新到护国战争,他演出过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政治话剧;从万木草堂到清华研究院,他又留下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理论著述。
《清代学术概论》就是梁启超的一部力作。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生于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卒于公元1929年。
少年梁启超聪慧过人,11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受业于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
在康有为的教育熏陶下,梁启超接受了今文经学的思路和学风,又于国学书籍外读了许多由传教士翻译的西学著述,这使他学问大长,眼界大开,由追求功名的少年士子,成长为忧国忧民的维新派志士。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他悲愤填膺,追随康有为集合18省千余名举人,上书光绪帝,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要求。
此后,梁启超便走上了职业政治家的道路。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任《时务报》总撰述,积极鼓吹维新;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任长沙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培养了林圭、蔡锷等一批出色人才;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奉命进总理衙门查看章奏,直接参与策划新政。
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大量文章,广泛介绍西学,继续鼓吹改良。
其文半文半白,半雅半俗,笔带情感,言甚畅达,呼风吹雨,惊心动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极大的煽动性,因而脍炙人口,风靡一时。
但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崛起,他的思想巳渐趋保守。
自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起,梁启超与革命派分别以《新民丛报》和《民报》为阵地,展开持续数年的大论战,其改良主张受到革命派的尖锐批判。
同时,他又积极参与策划清末立宪运动,主张以日本和英国的宪政为蓝本,建立中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于1912年结束流亡,返回祖国,受到热烈欢迎。
浅说梁任公之《清代学术概论》

袭 了一点宋学 ,那么全盛时期的正统派则是完全的反动 , 自固壁垒 ,将 宋学置之不议论之列 ,其代表人物有 :惠栋 、戴震 、段玉 裁及 二王 。正 统派完全 以考证而考证 ,几乎不议 经世致 用 ,此派 中又有吴 、皖二 系 , 其考证精神不 同,惠栋过于信古而不疑古 ,笃守家法 ,盖凡学说 出于汉 儒者 ,皆当遵守 ,这 就 出现 了 “ 不 问真不 真 ,惟 问汉不汉 ” 的盲 从局 面。而戴震则 “ 不 以人蔽 已,不以 己自蔽”,无论何 人之言 ,决不轻信 , 必求其所 以然 。梁任公 曾说 :苟无戴震 ,则清学能否卓 然 自立? 由此 可 见任公 贬惠褒戴 之明显也 。也许任公褒奖 的莫过于戴震 的科学精 神 ,其 对现代之学术亦是积极 的作用 。此亦 即西方 的实证法 。但 正统派不 问经 世致用惟有求考证 以复古 ,此也正埋下 了清学分裂 的火 种 ,也让朴学 最 终 陷入 窄而深 的无可 自拔 的境地 ,最终走 向衰落 。 “ 由复古得解放 ” ,任公言之 “ 综观 二百余 年 学史 ,其 影 响及 于全 思想界者 ,一言以蔽 之 ;以复古为解 放。清人复古 当谓 复汉古 ,而为什 么清人多独尊汉 古呢?而且是 大多是古文经学 ?此 当论汉武帝 ‘ 独 尊儒 术 ,罢黜百家 ’将儒学提升 之至高无 上的高度 ,且汉儒 重考证 ,郑玄 , 许慎等为证。当然清儒复古也并非一蹴而就的 ,在顾炎 武身上不 难看 出 宋学的遗习 ,因此他们首先是复宋之古 ,抨击王阳明的心学 ,其后再复 汉古 以期解放众传注。虽然清学术衰微 ,但其解放精神仍存 ,这对于 当 时的社会也是一种解放。当时晚清处于危亡之际 ,历经 甲午 战败 ,戊戌 变败 ,名不副实的西洋运动 。最为重要的是全体参加西洋 的留学生无一 参加此运动 。这让任公愤慨 “ 昔之西洋 留学生 ,深有负于 国家也 。 ”顾 清学者之为学 问而学问 ,为经学而治经学之精神就更加难 能可贵 ,这 如 何不让人所叹惋 ! 总结
清代学术概论

3.光绪年间,以康有为为代表,是高潮阶段。 康有为之前,有廖平,著《今古学考》等书,“颇 知守今文家法。晚年受张之洞逼贿,复著书自驳。”康有 为曾受廖平影响,他著《新学伪经考》,综集刘逢禄、魏 源等人怀疑《左传》、《毛诗》说法.“严画今古文分野, 谓凡东汉晚出之古文经传皆刘歆所伪造。正统派所尊崇之 许、郑,皆在所排击。”由此而产生巨大影响,使考证派 之立脚点发生动摇,而一切古书,皆须从新估价。故梁启 超称之为“此实思想界一大飓风也”。康氏又著《孔子改 制考》,宗公羊家说,“谓六经皆孔子所作,尧舜皆孔子 依托,而先秦诸子,亦阁不‘托古改制’。”康有为所言 改制,已较刘逢禄、龚自珍又不相同,康氏的“改制”实 则是一种“政治革命”、“社会改造”。因此成为他倡导 “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孔子改制考》,在社会上发 生的作用,则有如“火山大喷火”,使人对数千年经籍谋 一突发的大解放,以开启自由研究的门径。
清代今文经学兴起
梁启超是晚清今文学派的重要代表 人物之一,对于今文学异军突起的背景 及演变尤有精到的看法。大体上,晚清 今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以庄存与、刘逢禄为代表,是酝酿阶段。 庄存与著《春秋正辞》,与戴震、段玉裁 治经途径,全然不同,他“刊落训话名物之末, 专求所谓,微言大义’者”,所以,他是清代 今文学的启蒙大师,刘逢禄继承了他的今文家 法,著《春秋公羊经传何氏释例》,发明何休 注《公羊传》所阐发的“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如“张三世”、“通三统”、“绌周王鲁”、 “受命改制”等。梁启超评价刘逢禄此书“亦 用科学的归纳研究法,有条贯、有断制,在清 人著述中,实最有价值之创作。”
2.至嘉、道年间,以龚自珍、魏源为代 表,是崛起阶段。 其特点是引用《公羊》义“讥切时 政,低诽专制”。故“今文学健者,必 推龚、魏。龚、魏之时,清政府渐陵夷 衰微矣,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辈不胜 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 计。”他们也能作考证之学,“而颇欲 用以别辟国土,故虽言经学,而其精神 与正统派之为经学而治经学者则既有以 异。”至光绪年间的今文学者,正继承 了龚、魏“பைடு நூலகம்以经术作政论”的学风。
读《清代学术概论》

西北大学研究生读书报告读梁启超先生《清代学术概论》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题专业:专门史学号:201120494姓名:姜明波院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任课教师:李江辉西北大学研究生院制读梁启超先生《清代学术概论》姜明波《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在其学术上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是一部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流变的经典著作,一经问世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欢迎并成为青年学子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之作。
早期开始接触历史学,只知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有很大的影响,而现在才知道先生在学术上也是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学于万木草堂。
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梁启超接受了今文经学的思路和学风,又于国学书籍外读了许多由传教士翻译的西学著述,这使他学问大长,眼界大开。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其在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欧游心影录》等。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于1920年旅欧回国后所完成的。
其在自序中说明著书目的时谈到,“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新成,索余序,吾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长而自淬厉也。
乃与约,作此文以代序。
既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
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
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
”梁启超觉得,为好友泛泛的作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于是,他借题发挥,对比中西文化,对中国近300年学术史作了一番议论。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近拜读了梁启超先生的《清代学术概论》,感慨颇多。
此书原为梁启超为蒋方震所著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所写的序言,由于梁启超下笔不能自休,短短几天,竟成数万字之文,于是独立成书,可以说这本书是梁启超先生无心插柳的著作。
通观全书,不仅可以视之为一部论述清代“思想界之蜕变”的学术论著,也可言之为梁启超个人的学术回忆录。
全书以梁启超回忆的形式写成,书中虽然有些偏颇之处,但此书涉及了考古学、地理学、金石学、哲学、经学、史学、文献学、诗歌、历法、数学、佛学、美术、水利等学术领域,而贯之以时代思潮兴衰转承的主线,可以说气势磅礴,思路明晰,一气呵成,可称之为“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珍品”。
此书使我受益最深的是梁启超所提出的研究学问所应具有的精神——善疑、求真、创获。
我仅从这六个字浅谈一下我的感想。
一、善疑梁启超在书中写道“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
所谓研究精神,归著于此点。
”梁启超将“善疑”视为研究学问的首要精神。
他在书中高度评价了“善疑”的阎若璩和胡渭。
梁启超认为阎若璩攻《伪古文尚书》,渐开学者善疑之风。
胡渭的《易图明辨》,也触及宋学主要根基,使宋学受到致命伤。
由此可见,梁启超极为赞赏这种“善疑”的精神。
梁启超本人也是一个善疑的人。
他不仅对古人的权威定论敢于提出质疑,而且对待自己的恩师也是如此。
如梁启超质疑其师康有为的治学方法,认为他过于重视主观,而轻视客观事实,而且不能摆脱依傍别人的风气。
在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中,他更是反对其师的故步自封、僵化保守,而认为应当因时而变,最终导致师徒论见不合,分道扬镳。
朱熹有言曰:“学贵在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我们应该做到真正的善疑,能够在常人不疑之处,提出深刻而正确的疑问。
清代学术概论_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一、论时代思潮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 于是相与呼应汹涌, 如潮然。
始焉其势甚微, 几莫之觉; 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 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 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
所谓运动者,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
其参加运动之人员,每各不相谋, 各不相知。
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各各不同,所采之手段亦互异。
于同一运动之下,往往分无数小支派,甚且相嫉视相排击。
虽然,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观念焉,同根据之为思想之出发点。
此种观念之势力,初时本甚微弱,愈运动则愈扩大,久之则成为一种权威。
此观念者,在其时代中,俨然现“宗教之色彩” 。
一部分人,以宣传捍卫为己任,常以极纯洁之牺牲的精神赴之。
及其权威渐立,则在社会上成为一种共公之好尚 , 忘其所以然,而共以此为嗜,若此者, 今之译语,谓之“流行” ,古之成语,则曰“风气” 。
风气者,一时的信仰也,人鲜敢婴之, 亦不乐婴之, 其性质几比宗教矣。
一思潮播为风气, 则其成熟之时也。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
曰生、住、异、灭。
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 (生 , 二、全盛期 (住 , 三、蜕分期 (异 , 四、衰落期(灭。
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
启蒙期者,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也。
旧思潮经全盛之后,如果之极熟而致烂,如血之凝固而成瘀,则反动不得不起。
反动者,凡以求建设新思潮也。
然建设必先之以破坏, 故此期之重要人物, 其精力皆用于破坏, 而建设盖有所未遑。
《清代学术概论》读书报告

浅论梁启超“以复古为解放”之说——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在中国悠久的学术历史中,清代学术占据着重要地位,清学思潮对后世中国学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清朝晚期,中国传统学术出现低迷徘徊之景象,在清末民初,学者梁启超提出“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①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近三百年来学术史》等著作的内容中。
简而言之,梁启超复古与解放的总结,是他借鉴欧洲文艺复兴而得出的观点。
一直以来,人们对其“复古为解放”的观点褒贬评价不一,如今而言,一段历史必有其发生之线索,一种思想必有其存在之条件,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人类的唯物观、唯心观皆不相同,所以,对待这样一种思想的正确与否的个人讨论,需要从不同的观察轴入手。
简要而言,我将此处的分析暂命名为“横纵分析法”,纵曰时,观察“复古为解放”之说提出并存在的历史背景;横曰事,讨论清代学术史的内部以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从而得出结论。
一、“复古为解放”提出的背景清代学术“以复古为解放”学说提出于梁启超1920年的经典著述《清代学术概论》正文的第二节,之后又分别从阎若璩、胡渭、顾、黄、王、颜、谭、章等人的学术成就的叙述,总结清代学术之各个时期的状况,又分析戴震、惠栋等人的学术来做出了关于清代考据学的批评。
在梁启超看来,从清初顾炎武对王学的反动到康有为颠覆一切经典,清代考据学者以考据为手段节节复古,而结果是思想的层层解放。
以反孔教为重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是梁启超眼中的清代学术一路复古、解放思想所导致的直接后果。
认为“反动”、“复古”、“解放”互相依托,是梁启超论清代学术的最大特色。
让我们回顾这本《清代学术概论》的成书背景。
其成书于1920年10月,梁启超在此书的序言之中写道:“吾著此篇之动机有二。
其一,胡适语我:晚清‘今文学运动’,于思想界影响至大,吾子实躬与其役者,宜有以纪之。
其二,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新成,索余序,吾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长而自淬厉也。
浅谈“以复古为解放”说——读《清代学术概论》有感

浅谈梁启超的“以复古为解放”——读《清代学术概论》有感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原为应蒋方震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作序,由于梁文史功底深厚,厚积薄发,完序后篇幅几与蒋书相等,限于序文体例,遂独立成书,起名《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于 1920 年写作此书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是当时鲜明的时代特色。
书中提出“以复古为解放”作为清代学术发展的总特征,不仅是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的重新论列,更是其对五四新文化的呼应与引导。
本文将就该概念的提出,清代学术是不是“复古”,清代学术走“复古”之路的原因以及“复古”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解放”展开讨论。
一、“以复古为解放”概念的提出梁启超关于“以复古为解放”之概念,早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近世之学术》中就指出:“本朝二百年之学术,实取此前二千年之学术,倒影而缫演之。
如剥春笋,愈剥而愈尽里;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
不可谓非一奇异之现象也。
……要而言之,此二百余年间,总可命为‘古学复兴时代’。
”此处有类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味,梁氏将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拟,是因为他乐观地相信并确认清代学术同样会给中国带来思想解放,一如欧洲的文艺复兴。
以此为出发点,决定了梁启超论述清代学术的发展方向是对上一阶段学术的反动,表现出的形式为复古,最终达到的目的是思想解放。
而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则正式提出了“以复古为解放”之概念,先是认为“清代思潮”是“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
”又说:“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
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
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
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
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
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
”二、清代学术是否走“复古”之路我认同梁启超先生的清代学术“以‘复古’为其职志者”的说法。
《大师讲传统文化:清代学术概论》读书笔记模板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大师讲传统文化:清代学术概论》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学派〕
十二 〔戴门后学〕
1
十三 〔“朴 学”〕
2
十四 〔经史考 证〕
3
十五 〔水地与 天算〕
4 十六 〔金石学、
校勘学和辑佚 学〕
5
十七 〔清代的 “学者社会”〕
1
十八 〔清学全 盛的时代环境〕
2
十九 〔桐城派 与章学诚〕
3
二十 〔清学分 裂的原因〕
4
二十一 〔清学 分裂的导火线〕
5
二十二 〔清代 今文学与龚魏〕
三十一 〔前清学风 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 点〕
三十三 〔结语〕
三十二 〔清代自 然科学为何不发达〕
附录 《清代学术 概论序》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大师讲传统文化:清代学术概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大师讲传统文化:清代学术概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二十三 〔康有 1
为是今文学运 动的中心〕
二十四 〔《大 2
同书》是康有 为的创作〕
3 二十五 〔梁启
超的今文学派 宣传运动〕
4 二十六 〔梁启
超与康有为的 分歧〕
5 二十七 〔晚清
思想界一彗 星——谭嗣同〕
二十八 〔清学正统 派的殿军——章炳麟〕
二十九 〔晚清西洋 思想之运动〕
三十 〔晚清思想界 一伏流——佛学〕
目录分析
01
第二自序
02
一 〔论时 代思潮〕
04
三 〔清学 的出发点〕
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OCEAN UNIV ERSIT 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年第 3期 NO. 3. 200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理论创构探析 3陆信礼刘付霞(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 山东青岛 266003摘要 :《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 。
在这部著作中 , 梁启超提出了三个有创造性的理论学说 , 即:“ 论, “ 说 ,构既加深了梁氏著作的理论内涵 , 。
关键词 :梁启超 ; 《清代学术概论》; “ 时代思潮” ;中图分类号 :B259.1 (2006 0320088203著作。
, 也是他后期治学的代表作。
:梁启超“ 后期的著述更谨慎、细致 , 注重系统性与科学化 , 摆脱了乾嘉考据学派细碎、繁琐的狭小格局 , 而代之以成型的理论框架结构材料。
从定义入手 , 经过论证 , 做出判断 , 从而使学术研究进一步规范化。
” [1]《清代学术概论》一书最能体现梁启超后期的治学特点 , 因为它就是在梁氏所做理论创构的基础上加以研究的 , 现将其分别做如下评析。
创构之一:“ 时代思潮” 论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起始 , 梁启超便专辟一节 , 从理论的高度对“ 时代思潮” 加以概括。
他指出:“ 今之恒言 , 曰‘ 时代思潮’ 。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凡文化发展之国 , 其国民于一时期中 , 因环境之变迁 , 与夫心理之感召 , 不期而思想之进路 , 同趋于一方向 , 于是相与呼应汹涌 , 如潮然。
始焉其势甚微 , 几莫之觉 ; 寖假而涨———涨——— , 而达于满度 ; 过时焉则落 , 以渐至于衰熄。
” 又说:“ 凡时代思潮 , 无不由‘ 继续的群众运动’ 而成。
所谓运动者 , 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 , 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
其参加运动之人员 , 每各不相谋 , 各不相知。
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 , 各各不同。
所采之手段亦互异。
于同一运动之下 , 往往分无数小支派 , 甚且相嫉视相排击。
虽然 , 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观念焉。
同根据之思想之出发点。
此种观念之势力 , 初时本甚微弱 , 愈运动则愈扩大 , 久之则成为一种权威。
此观念者 , 在其时代中 , 俨然现‘宗教之色彩’ 。
一部分人 , 以宣传捍卫为己任 , 常以极纯洁之牺牲精神赴之。
及其权威渐立 , 则在社会上成为一种共公之好尚 , 忘其所以然 , 而共以此为嗜 , 若此者 , 今之译语 , 谓之‘ 流行’ ; 古之成语 , 则曰‘风气’ 。
风气者 , 一时之信仰也 , 人鲜敢婴之 , 亦不乐婴之 , 其性质几必宗教矣。
一思潮播为风气 , 则其成熟之时也。
” [2](P1-2 根据梁启超这两段的陈述 , 可知时代思潮是一社会在某一时期所共有的思想而成为风气。
后来 , 贺麟先生做出更为明确的概括 , 他说:“ 至于‘思潮’ 也与个人的‘思想’ 不同 , 思潮是一社会在某一段时期中所共有的思想蔚为风气 , 个人被其影响而不自觉 , 所以凡称思潮的思想 , 便成为一个社会现象 , 能支配各个人的行为。
思潮不是少数人的思想 , 而是社会共有的思想。
” [3](P62-63在梁启超看来 , 时代思潮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 , 思想本身必须有价值且又适合时代需要 , 即如梁启超所言:“ 凡‘思’ 非皆能成‘潮’ ; 能成‘ 潮’ 者 , 则其‘ 思’ 必有相当之价值 , 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 [2](P1 其二 , 所产生时代必须是文化进步之时代。
即“ 凡‘ 时代’ 非皆有‘ 思潮’ ; 有思潮之时代 , 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 [2](P1 在梁启超看来 , 中国自秦朝以后能称得上时代思潮的只有汉代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考证学四种。
梁启超还认为 , 任何一种思潮都有其发生、发展直至衰亡的过程。
他借助佛教名相 , 指出:“ 佛说一切流转相 , 例分四期 , 曰 :生、住、异、灭。
思潮之流转也88 3收稿日期 :2006201206作者简介 :陆信礼 (19752 , 男 , 山东济宁人 ,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 ,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
正然 , 例分四期 :一、启蒙期 (生 , 二、全盛期 (住 , 三、蜕分期 (异 , 四、衰落期 (灭。
” [2](P2 在他看来 , 任何国家任何思潮皆不能违背这一公例。
梁氏所谓的“ 启蒙期” , 是对旧思潮起反动的时期 , 这时期学者的精力主要用于破坏 , 但是建设的精神已经开始孕育了 , 多体现为一种元气淋漓的景象 ; 所谓“ 全盛期” , 是新思潮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 , 一世才智之士皆从风而靡 ; 所谓“ 蜕分期” , 是指思潮内部产生别派与正统相对峙的时期 ; 所谓“ 衰落期” , 是指一思潮缺点充分暴露的时期 , 此思潮又成为新思潮破坏的目标。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就是在“ 时代思潮” 论基础上加以展开的。
事实上 , 在此前梁启超已经有关于“ 时代思潮” 论的研究实践了。
梁氏早期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国学术思想史的力作。
梁在该书中指出:“:,前是也 ;时代 , , 晋是也 ; 五佛学时代 , 南北朝、 , 宋、元、明是也 ; 七衰落时代 , 近二百五十年是也 ; 八复兴时代 , 今日是也。
” [4](P3 他这种学术分期标准就是“ 时代思潮” 。
梁启超关于“时代思潮” 的理论和实践 , 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 它对当时及后来的研究者做出很好的示范。
在梁启超的影响下 , 学术界产生一大批从时代思潮角度研究哲学史及思想史的力作 , 比如贺麟的《当代中国哲学》 , 郭湛波的《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 ,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等。
对此 , 梁氏有开山之功。
创构之二:“ 反动” 说清代学术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 , 按照余英时先生的概括 , 大致有这样三种 :一是章太炎的“ 反满说” , 认为清代的思想或学术史产生于士人的“ 反满” 意识 ; 二是梁启超的“反理学” 说 , 认为清代学术是对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 ; 三是侯外庐等人的“市民阶级” 说 , 认为清代学术思想是一种代表市民阶级的思想。
应当说 , 余先生将梁启超的观点称为“反理学说” 是合理的 , 因为梁氏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明确指出:“ ‘ 清代思潮’ 果何物耶 ? 简单言之 :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 。
[2](P3 然而 , 笔者却更愿称其观点为“反动” 说 , 这是因为梁启超对任何思潮产生皆持此观点 , 在他看来 , 这是学术发展的公例。
他曾指出:“ 学派上‘主智’ 与‘ 主意’ , ‘ 唯物’ 与‘ 唯心’ , ‘实验’ 与‘ 冥证’ , 每迭为循环。
大抵甲派至全盛时必有流弊 , 有流弊斯有反动 , 而乙派与之代兴。
乙派之由盛而弊 , 反反动亦然。
然每经一度之反动再兴 , 则其派之内容 , 必革新焉而有以异乎其前。
人类德慧智术之所以进化 , 胥恃此也。
此在欧洲三千年学术中 , 其大势最著明。
我国亦不能违此公例 , 而明清之交 , 则其嬗代之迹尤易见者也。
”[2](P6 又说:“ 启蒙期者 , 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也。
旧思潮经全盛之后 , 如果之极熟而致烂 , 如血之凝固而成瘀 , 则反动不得不起。
反动者 , 凡以求建设新思潮也。
然建设必先破坏。
” [2](P2 可见 , 梁氏所谓“ 反动” , 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带有强烈贬义的词汇 , 而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力量 , 带有进步的涵义根据“反动” , 在他的《论中。
在解释。
他讲:“ 汉季学者 , 守师, ‘碎义逃难 , 便辞巧说, …… 说五字 , 至于二三万言。
…… 幼童而守一艺 , 白首而不能通’ 。
学问之汩没性灵 , 至是已极。
物极必反 , 矫枉过直 , 故降及魏晋 , 人心厌倦 , 有提倡虚无者起 , 则群率而趋之 , 举一切思想 , 投入怀疑破坏之涡中 , 殆物理恒情 , 无足怪者。
” [4](P57-58 在讲清学发生原因时 , 梁又指出:“ 王学末流 , 狂恣滋甚 , 徒以一二口头禅相尚。
其对于自己也 , 去实践愈远 ; 其对于社会也 , 去实用愈远。
物极必反 , 然后诸君子不得不以严整之戒律 , 繁博之考证 , 起而矫正 , 故谓五先生 (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刘献廷为王学之反动力也。
” [4](P84 也就是说 , 学术发展 , 虚极而实 , 实极而虚 , 像《老子》中所说的“ 反者道之动” 。
余英时在他的《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等文章中 , 提出了一种新观点 , 那就是“内在理路” 说。
这是他在总结以往清学史研究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他认为 , 以往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三个理论, “ 不出两大类 :一是反满说 , 这是政治观点的解释 ; 二是市民阶级说 , 这是从经济观点来解释的。
无论是政治的解释或是经济的解释 , 或是政治解释派生下来的反理学的说法 , 都是从外缘来解释学术思想的演变 , 不是从思想史的内在发展着眼 , 忽略了思想史本身的生命。
” [5](P200-201 因此 , 他专从思想史的内在发展着眼 , 撇开政治、经济及外在因素不问 , 重新讲一套清代思想史。
按照余英时的观点 , 梁启超的“反理学说” 也属于一种外缘论。
余英时讲:“ ‘反理学’ 之说虽然好像是从思想史发展的本身来着眼的 , 但事实上也是外缘论的一种伸延。
因为追溯到最后, ‘ 反理学’ 的契机仍然是满洲人的征服中国激起了学者对空谈心性的深恶痛绝。
” [5](P228 笔者以为 ,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 , 梁启超对学术思想史的研究 , 不仅有外在的解释 , 更有内在的解释。
因为思想发 98展本身就是“ 内力” 和“他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 、“ 他力” 是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书中所提出概念 , 他对儒学统一原因的总结就是从“ 内力” 及“他力” 两个方面加以总结的。
同样的 , 他对清代学术发展的原因 , 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加以总结的。
虽然梁启超很重视政治对学术发展的影响 , 但也非常重视思想发展本身的内在原因。
相比较而言 , 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 强调的是思想发展的连续性 , 梁启超的“反动说” 所强调的是思想发展的断裂性。
但因此说梁启超忽视思想的内在发展显然是不对的。
创构之三:“ 以复古为解放” 说在《清代学术概论》中 , 梁启超还提出了一个旗帜性口号来概括清代思潮。
他说:“ 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 , 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 , 一言蔽之 , 曰为解放’ 。
第一步 , 复宋之古 ,第二步 , 复汉唐之古 , , 复两汉之古 , , 复先秦之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