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_中医方剂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一、组方:
1、三仁为君,故名。 2、杏、苡、夏、滑量偏重。 3、组成归纳。
二、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三、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
1、病机—湿热郁遏,湿遏热伏。 2、特性:①卫气同病。②湿重于热。 ③主在中焦。 3、主症:恶寒头痛、身重酸痛、午后 身热、胸闷不饥、舌白不渴, 脉濡。
四、方解:
1、作用特点:三焦同治,宣上、畅中、渗下、 重在中下。 2、配伍。 3、三禁—汗、下、润。
杏仁:甘温,降气调肺以宣上 蔻仁:辛苦温、化湿行气以畅中 苡仁:甘淡、利尿渗湿以渗下 半夏 辛苦温、燥湿理气以助畅中 厚朴 滑石 通草 渗利湿热以助渗下 竹叶
三焦同治
五、临床应用:
胸闷腹胀
苔厚腻
上呕下泻, 脉滑数
热毒上壅
湿热下注膀胱
咽颐肿痛,口渴
小便短赤,淋浊 身目发黄
热为湿遏,不得发越
辨证要点:身热困倦,口渴尿赤,咽痛身黄,舌苔
黄腻,或厚腻。 二、方解:
重用滑石 茵陈 黄芩 清利湿热 清热利湿退黄 清热燥湿 芳香化浊,行气醒脾 清热解毒,利咽散结 清热祛湿
石菖蒲、白蔻仁、藿香 连翘、贝母、射干、薄荷 木通
茵陈蒿汤《伤寒论》
一、组方—重用茵陈(现量:30-60克)
二、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巩膜发黄) 黄如橘色鲜明,腹微满,
三黄 身黄(皮肤发黄) 口中渴,小便不利,苔
尿黄(小便色赤) 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于里,热不得外越,湿不
得下泄,湿热交蒸而致。
治法: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萹蓄.瞿麦 木通.车前 滑石.栀子 大黄
灯芯草
清利湿热,利水通淋 相须为用,力强效速
} 合(栀子)泄热降火,导热下行。
甘草——调和(防苦寒伤胃)
五、应用: 1、本方为治热淋的代表方,以小便淋漓不畅,尿 频涩痛,甚至癃闭不通为辨证要点。 2、加减:血淋加小蓟、白茅根;石淋加金钱草、 海金沙;小腹急胀疼痛加芍药、甘草。 3、注意:气、阴两虚,劳淋不可使用;不宜久 服,后期当配养阴之品。
八正散《和剂局方》
一、组成:9药,包括用法中的灯芯草
二、功用:清热泻火,利尿通淋
三、主治:湿热淋证。 热淋(膀胱炎、尿路炎、肾盂肾炎、急性前
列腺炎)
石淋(泌尿系结石)
血淋(结石伤血络)
症见:尿频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
小腹胀满,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湿热蕴积下焦
四、作用特点:利尿通淋,力强效速,且降火泻热。
1、原则:凡湿热病、湿多热少皆可、 尤以初起卫气同病最宜。 2、现代:肠伤寒,布氏杆菌病、肾盂肾炎。 3、使用注意:热重湿轻不宜。
甘露消毒丹
《续名医类案》 一、作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二、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湿热交蒸 身热倦怠,肢体酸楚
湿蒙清阳,阻滞气机
湿热阻滞中焦,升降失调
六、使用注意:
1、治湿要重视理气。
2、阴虚津亏,孕妇慎用。
平胃散《局方》
一、组方:
1、重用苍术(四两)15克。
2、包括用法中生姜、大枣。
二、作用特点:
功专中焦
燥湿运脾力强—苍术配厚朴
佐以行气和中—厚朴配陈皮
苍术:辛烈燥湿强脾
厚朴:苦温燥湿除满
陈皮:辛温理气化湿
燥湿力强
行气和中
三、临床应用:
1、原则:有表无表皆可,以湿轻为宜。 3、剂型:丸、片、茶散、水、口服液、胶囊。
2、四时寒湿感冒良方 —尤夏月阴暑感冒之要方。
4、现代:急性肠胃炎,胃肠型感冒。
四、治泄方比较
痛泻要方------扶土抑木------肝旺脾虚痛泻 理中丸---------温中祛寒------中焦虚寒之泻 参苓白术------补脾渗湿------气虚挟湿之泻 四神丸---------温补收涩------肾寒五更泻 真人养脏------涩肠温补------久泻伤脾标重 藿香正气------化湿调气------外寒里湿之泻 保和丸---------消食和中------食积内停之泻
甘草:调药和中
三、主治—湿滞中焦证
1、病机:湿阻中焦,围困脾阳,运化
◇
失常(特点:湿重) 2、主症:脘腹胀满、身重酸痛、怠惰 嗜睡,苔厚白腻,脉象濡缓 (食少呕恶)
四、临床应用:
1、原则:燥湿运脾的基础方,湿重。 2、加减:
① 气滞胀痛—香砂平胃散。 ② 兼外感—不换金正气散。 ③ 挟热苔薄黄—芩连平胃散。
三、方解:
1、立法原则—清利湿热 《金匮》:“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 黄家,但利其小便。” 2、配伍:
使湿热从 小便而解
君—茵陈、苦寒:清利湿热退黄 臣—栀子、苦寒:清肝胆利三焦
佐—大黄、苦寒:通便降泄瘀热——使湿热从大便而解
四、临床应用:
1、原则:湿热黄疸第一方:热重于湿 或湿热俱盛。 2、现代:急传黄肝之基础方。 3、使用注意。
利尿通淋,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配伍作用:本方利水渗湿、清热解毒、芳香化
藿香正气散《局方》
一、作用特点:
陈皮、半夏—和胃降逆
1、祛湿不及平胃—无苍术—藿香、茯苓、白术、大枣 。 2、长于行气止痛止泻
厚朴、大腹皮—宽肠止泻
桔梗—调肺气助祛湿
3、解表散风寒—白芷、苏叶(藿香、生姜、桔梗)
二、主治—外寒里Biblioteka Baidu证
1、特性:①湿轻
②气滞明显 ③有表 2、病机:风寒束表、湿阻中焦、气机阻滞、 肠胃失调。 3、主症:恶寒发热头痛,吐、泻、肠鸣腹痛、 苔白腻、脉浮滑。
祛 湿 剂
一、定义(祛湿药、祛湿、水湿病证)
二、立法:《内经》:“湿淫于内,以苦 燥之,以淡渗之。” 三、作用—祛湿。 1、燥湿。 2、利湿。 3、化湿。 4、胜湿。 四、适应证—水湿病证—风湿、寒湿、 暑湿、湿热、黄疸、痿证、淋证、 脚气、水肿、带下、痰饮、霍乱。
五、分类:
1、燥湿和胃—苦燥祛湿—中焦—湿滞中焦证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清热祛湿—湿热两清—中下焦—湿热病证。 代表方: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二妙散. 3、利水渗湿—利尿祛湿——下焦——水湿壅盛证。 代表方: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猪苓汤。 4、温化水湿—温阳祛湿——中下焦——阳虚水湿病证。 代表方:苓桂术甘、真武汤、实脾散-----萆薢分清饮 5、祛风胜湿——辛散除湿——中下——风湿病证。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