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
灾害学中灾害的名词解释
灾害学中灾害的名词解释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事件或现象。
灾害学是研究灾害的发生、演变规律、预测、防范和减轻灾害影响的学科。
在灾害学中,灾害的名词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灾害的分类灾害可以根据其引发原因、性质和影响范围进行分类。
按照引发原因,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火灾等,其发生与自然因素的作用有关。
人为灾害则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不当引起的,例如环境污染、核事故等。
根据性质,灾害可以分为物理灾害、化学灾害和生物灾害。
物理灾害指由自然力量造成的灾害,如地震和飓风。
而化学灾害则是指化学污染、核辐射等灾害。
生物灾害包括疫病和虫灾等。
按照影响范围,灾害可以分为区域性灾害和全球性灾害。
二、灾害的特征灾害具有突发性、临时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
首先,灾害往往以突然而剧烈的方式发生,给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巨大冲击。
其次,灾害通常是临时性的,一旦发生,会造成一段时间内的破坏和影响。
最后,灾害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即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难完全恢复,或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三、灾害的评估和预测灾害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
评估包括灾害的规模、程度、影响范围以及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等方面的分析,通过评估可以确定灾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的工作重点。
而预测则是根据地质、气象、地理等因素,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强度等进行预测,从而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四、灾害的应对和减灾措施灾害的发生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手段可以减少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破坏。
灾害学倡导采取减灾措施,包括灾害预警、应急管理、风险评估和减灾规划等。
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监测手段,及时提供灾害发生的预警信息,帮助人们采取应对措施。
应急管理则是指在灾害发生后,组织和协调救援力量,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风险评估是通过科学方法,评估不同地区发生灾害的概率和程度,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灾害学课件
1
氡气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的放射性气体,为 放射性金属铀(Uranium)降解所产生。它广泛存在 于土壤和岩石中,也可存在于井水和建筑材料中。 氡气通常是经地基的缝隙或微孔而渗入房屋,对 人体产生危害。科学家们已经证实,长期吸入氡 气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危害程度仅次 于吸烟。据估计,每年超过20,000人死于氡气导 致的肺癌。如果室内氡气含量长期超标,屋主又 吸烟,则罹患肺癌的机率大大增高。 降解办法是经常保持室内的通风
19
月球的影响----日月引力不仅影响着海洋,也同样影响 着陆地,可使陆地每天有15厘米左右的上涨和下降。同时 每过18.6年月球有一次最大的向北偏斜,美国1933、1953、 1971年以及1987年的洛杉矶(6.2级)地震都发生在月球极 限偏斜或接近这个时段。 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导致地球两 极向赤道推压或自赤道向两极拉伸,打破了地幔物质的平 衡状态,产生差异运动。进而产生地壳的不同块体受力的 差异和差异运动,使一些地区应力场发生变化。 水在孕震中的作用----提高岩石孔隙水压,能降低其有 效应力,导致岩石抗剪强度减弱。野外人工注水抽水实验: 当抽水时,随着断层面逐渐缺水,导致岩石强度增加和摩 擦力增大,断层被锁住,地震活动水平随之下降;注水时, 随着岩石孔隙水压的上升,超过某临界值,断层蠕动复活, 地震重新活跃。
体波的传播方式
7
面波的传播方式
8
几种常见的震级标度
里氏震级ML :规定在震中距为100km的地方, 如果“标准地震仪”(伍德—安德森地震仪, 周期是0.8s,放大倍数为2080)记录到的地震 波最大振幅是1微米(注:仪器上记录到1微米 对应的实际地动位移是1/2080=0.00048微米), 震级为0;如果振幅是x微米,震级为其对数。 当然,当振幅是0.1微米时,震级为lg0.1=-1
灾害学概论
1.灾害风险管理 .............................................................................................................. 52 2.灾害风险的种类 .......................................................................................................... 55 3.灾害风险分析与预测 .................................................................................................. 56 4.灾害的风险决策 .......................................................................................................... 63 5.灾害的风险管理方法 .................................................................................................. 70 6.灾害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 72 7.灾害风险管理过程 ...................................................................................................... 72 第七章 和谐发展中的灾害管理......................................................................................... 74 1.和谐发展...................................................................................................................... 74 2.目前我国灾害管理中障碍性因素 .............................................................................. 82 3.灾害管理中的关键点 .................................................................................................. 85 参考文献......................................................................................................................................... 91 说明................................................................................................................................................. 97
灾害学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一、关于灾害定义的理解: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则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人类而言则是不正常的。
(一)灾害的主体与客体灾害主体-----灾害本身灾害客体-----受到灾害影响的人类任何灾害都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单方面不构成灾害(二)灾害的现象包括灾害现象和被害现象两个侧面,分别由现象和现象量两个方面来定义。
比如:地震:I、灾害现象----地动、裂缝、火灾、地陷灾害现象量------震级II、被害现象----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死伤人被害现象量----经济损失、死伤人数(烈度)一般认为,灾害的大小是以被害量来定义的(三)灾害现象和被害的关系式:L=f(D,E,A,B)L---被害量,D---灾害现象量,E---当地的自然环A---当地的人工环境,B---事先的防备及灾害时的行动反应等。
二、灾害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地域分异规律、系统结构理论等等。
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以及运动变化规律。
自然灾害的结构-----即灾害生态系统。
灾害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环境系统和灾害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三、灾害的分类(一)根据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综合成因成灾。
(二)根据灾害波及的范围: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微域性灾害(三)根据灾害出现的时间先后(主次)原生灾害----是主发灾害,即最先出现的灾害。
次生灾害----是原生灾害诱发的灾害,是从属灾害,这种灾害只要提前预防就可以避免。
(四)根据灾害的属性不同地质灾害、地貌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土壤灾害、生物灾害(二)自然灾害形成的内在规律3、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性(1)灾害发生在特定的时间(2)各种周期。
灾害学复习资料
灾害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① 灾难:灾难是指自然或人为发生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有害后果的事件或现象。
②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的自然灾害。
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的现象和过程。
③ 灾害分类:灾害活动的分类称为灾害分类。
灾害活动的程度主要是指灾害活动的强度(或规模)和数量。
④灾度分级: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灾害活动的程度;(2) . 受影响身体的脆弱性。
⑤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的张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
⑥ 滑坡:指岩土体在边坡上沿贯通剪切破坏面水平滑动的现象和过程。
⑦支撑技术: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的防治技术。
⑧ 锚固技术:锚固技术是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和锚杆处理危岩的技术类型。
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的对于完整性较差的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由前向后逐渐渗透。
⑩推移式滑坡: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的整体性较好的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会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
这种现象被称为灾难复发或灾难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的位置,灾害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1)主要灾害:主要灾害是指最先发生并在灾害链中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2)、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的其他灾害。
(3)衍生灾害:衍生灾害是指由于人们对原始灾害缺乏了解,或受到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的影响,导致盲目避险损失、人员流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引发的灾害。
12高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超过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3低水平支护:危险岩体底部与受载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小于4.0m的支护称为高水平支护。
自然灾害学
第一章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1自然灾害灾害——指因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情况。
致灾因子——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1.1.1灾害链——一种灾害发生引发一系列灾害发生的现象串发性灾害链:指因某一种原生灾害发生后,诱发产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并发性灾害链:指某一原因或某个地区同时所产生或发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1.1.2 灾害群灾害群聚:灾害多度(DD)=单元灾种数(n)/区域灾种总数(N)单位:%灾害群发:灾害频度(DF)=期间灾害发生频次(f)/时段灾害发生频次(F)单位:%1.1.3灾害强度和被灾指数相对致灾强度: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是造成区域灾情的基本原因(条件)。
被灾指数:某县域所受各种自然致灾因子影响的规模程度,为被灾指数(C)1.1.4灾害机制——物质与能流耗散机制与灾害生态机制A:物质和能流耗散机制——因为灾害系统是一类非平衡的耗散系统。
就逻辑概念来说,它表现出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一系列扰动——涨落——相变——新态------的耗散机制,具体则表现为系统的波动、渐变与突变。
波动与渐变——目前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建立动态机制模型;突变——则可利用突变论模型转换为灾害突变机制模型。
灾害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的耗散机制,其核心是灾害时空变化的动力学过程,集中反映了灾害系统的致灾过程。
B:灾害生态机制——指灾害系统所具有的一系列共同或相似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揭示成灾过程。
(1)反馈机制正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的过程。
负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稳定的过程。
(2)阀值机制——在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相互作用下,出现致灾的临界值(域)的机制。
(3)迟滞与综合加重机制迟滞——环境灾害、人为灾害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灾与成灾的时间差,把这种时间差理解为灾害系统的迟滞机制。
如:沙漠化;人吃污染水等等。
迟滞机制的作用——对灾害系统致灾成灾的预报,进而进行减灾等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灾害学实践课心得体会
一、引言灾害学是一门研究灾害现象、灾害成因、灾害影响及灾害防治的科学。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开设了灾害学课程,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灾害学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本文将结合灾害学实践课的学习,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二、实践课程内容灾害学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灾害现场勘查:通过实地考察灾害现场,了解灾害类型、成因、影响等,提高学生对灾害现象的认识。
2. 灾害风险评估:学习如何运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对灾害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3. 灾害防治技术:了解各类灾害的防治技术,如防洪、抗震、抗风等,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技能。
4. 灾害应急处理:学习灾害应急处理流程,提高学生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反应能力。
5. 灾害宣传教育:了解如何开展灾害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实践课程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灾害学实践课程,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大量的灾害学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灾害现象,掌握防灾减灾技能。
例如,在灾害现场勘查环节,我们实地考察了地震灾害现场,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等手段,对地震灾害的成因、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灾害学实践课程使我认识到,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类灾害的防治技术,了解了灾害应急处理流程,使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防灾减灾,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灾害学实践课程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完成,这使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实地考察、风险评估等环节,我们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灾害学实践课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使我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灾害学
1.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对灾害的性质、规律、成因、过程以及后果进行系统研究,2.灾害学研究内容:①阐明灾害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②灾害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③灾害应急管理④减灾系统工程与措施研究⑤高新技术方法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研究3.灾害学的特征①综合性②系统性③理论性与实用性④研究方法的多样性4.灾害的概念: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的各类事件5.灾害的性质:①时空广布性和区域性②突发性、群发性、关联性③损失巨大性④不可避免性、可减轻性6.灾害概念的内涵①灾害发生的人—地关联系②人为灾害比自然灾害更具毁灭性③调控人类活动可减轻自然灾害7.灾害分类:自然灾害(气象类、水文类、地质类、生物类、天文灾害)、环境灾害(水文灾害、大气环境灾害、固体废弃物灾害、噪声灾害、土壤污染灾害)、社会灾害(政治类、经济类)P178.灾害链:指包括一组灾害元素的一个复合体系,链中诸灾害要素之间和诸灾害子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自行连续发生的相互作用9.灾害链的类型:因果型、同源型、重现型、互斥型、偶排型10.洪水:指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溢流现象的总称,通常由暴雨或融水照成,以公认的某一有影响的水位为标准11.干旱:指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12.台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及其以上的热带气旋13.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14.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②地貌类型多样,地势高低悬殊③山地面积广大,山脉交错如网15.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①显著的季风气候,成因复杂②气候大陆强③气候类型复杂多样16.灾害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关系:①风险管理是应急管理的强大动力和重要基础,它是一种更主动、更积极、更前沿的管理手段,是一项具有基础性、超前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②风险管理侧重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从根源上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因而是一种真正积极主动的全过程管理。
灾害学教学大纲
灾害学教学大纲灾害学教学大纲灾害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学科,旨在通过对灾害的原因、机制、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人们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指导灾害学的教学工作,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灾害学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一、灾害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灾害学作为一门学科,首先需要明确其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件。
灾害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和人为灾害(如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等)。
二、灾害的原因和机制灾害的发生往往有一定的原因和机制。
自然灾害的原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地球物理现象等,而人为灾害的原因则涉及技术失误、安全管理不善等因素。
了解灾害的原因和机制,有助于预测和减轻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三、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灾害会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灾害会破坏社会的基础设施,影响交通、通信、供水等基本服务的正常运行。
此外,灾害还会导致人们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如恐慌、失业、移民等。
四、灾害的应对措施和管理为了减轻灾害的影响,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和管理。
这包括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应急救援机制的完善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公众的灾害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灾害应对能力。
五、灾害学的发展和应用灾害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理论研究,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灾害学的发展可以为政府制定灾害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提供灾害应对技术和服务。
此外,灾害学还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地质学、气象学、工程学等。
六、灾害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在灾害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如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讨论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灾害学》
《灾害学》课程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1.灾害:指某一地区,由内部烟花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致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2.地区承载力:指某地区对一种或多种灾害的抗御能力、救助能力与恢复能力的综合,它反映了该地区抗御灾害的综合水平。
3.致灾因子:是指可能引起人员生命伤亡、财产损失及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
4.孕灾环境:5.承灾体:指承受灾害的对象6.原生灾害:即最先出现的灾害。
7.灾害学:以灾害及灾害系统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8.灾害学宏观层次的研究内容灾害成因动力学研究、灾害运动学研究、灾害预测学研究、灾害防治对策学研究9.灾害学研究对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研究灾害发生的原因,探求灾害形成的规律性,通过综合分析方法和预测技术来寻求灾害发生的可能机会,从而把灾害的不良影响与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第二章地质灾害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2.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4.震源深度浅源地震:0~60Km(占地震总数 70%);中源地震:60~300Km(占地震总数 25%)深源地震:〉300Km(占地震总数 5%)5.地震震级: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微震 M<2;有感地震 2< M< 4;破坏地震 M > 5;强烈地震 M > 76.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的震动剧烈程度和破坏状况的测度。
A:震源B:震中A~B:震源深度B~D:震中距7.褶皱:当作用力使岩层产生弯曲而没有丧失其连续完整性时,岩层便产生褶皱8.断裂:当岩层脆弱部分的岩石强度承受不了强大力的作用时,岩层便产生断裂9.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它们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10.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洋中脊地震带)11.中国地震活动特点“多、大、广、浅”简述原因。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具有不可预测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一)灾害学理论灾害学是研究灾害的成因、特征、规律和防治对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帮助我们了解灾害的发生机制、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策略。
(二)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强调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
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通过对灾害风险的分析,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
(三)危机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关注危机的预防、应对和恢复。
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社会危机,如人员伤亡、基础设施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等。
运用危机管理理论,可以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协调各方资源,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恢复重建。
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实践环节(一)预防与准备1、风险评估与监测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灾害的发展趋势,为预防和应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应急预案制定制定详细、可行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规定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措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工作。
3、物资储备与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药品、帐篷、救援设备等,并建立物资调配机制,确保物资能够及时送达受灾地区。
4、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应急管理的业务水平。
(二)应急响应1、指挥协调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协调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实现应急工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联动。
2、抢险救援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抢险救援工作,营救被困人员,转移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灾害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①灾害: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社会具有危害后果的事件或现象。
②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的自然灾害。
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的现象和过程。
③灾变分级:对灾害活动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变分级。
灾害活动程度主要指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和活动场次。
④灾度分级: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灾害活动程度;(2)、受灾体易损程度。
⑤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的张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
⑥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发生的水平滑移为主的现象和过程。
⑦支撑技术: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的防治技术。
⑧锚固技术:锚固技术是指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锚钉进行危岩治理的技术类型。
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的整体性较差的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从前部逐渐向后部贯通。
⑩推移式滑坡: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的整体性较好的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11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的位置,灾害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1)、原生灾害:原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2)、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的其他灾害。
(3)、衍生灾害:衍生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12 高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超过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3 低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低于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灾害学百度文库
灾害学第一章第一节灾害学及研究进展1、灾害学的定义灾害学是研究各种灾害的危害、特点、成因、灾害损失评估及防灾抗灾、救灾、援建恢复等减轻灾害损失途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灾害学的分类基础灾害学,应用灾害学,区域灾害学第二节灾害的概念与分类1、灾害的概念灾害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及其生存环境资源造成危害性后果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总称。
2、灾害的分类体系——灾型、灾类、灾种B按成灾过程——突发性灾型、缓发型灾型2、灾害分类的意义(1)有利于灾害监测,有利于灾害预警预报(2)有利于制定防灾减灾规划(3)有利于对不同灾害损失的灾害评估(4)有利于历史灾害资料的定量化分析第二章人与自然灾害系统第一节自然灾害系统论1、孕灾环境子系统(E)孕育发生灾害性洪水的环境背景2、致灾因子子系统(F)3、承灾体子系统(R)对象4、灾情子系统(D)损失(直接、间接)5、E、F、R、D的关系a、灾害是各种致灾因子及孕灾环境对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b、在灾害系统中,人是承灾体的主体部分,人既是致灾因子,又是防灾抗灾的主力军c、灾情大小,不但与致灾因子的致灾能量,承灾体价值、数量、分布密度有关,还与承灾体的抗灾能力有关d、E、F、R相互作用是灾害形成的必备条件因为灾害本身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是自然物质子系统和人文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节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1、缺乏防灾减灾意识,诱发灾害2、短视行为,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诱发与放大灾害3、区域经济开发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诱发与放大灾害第三章地质灾害及应急响应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与类型一、概念与内涵1、地质灾害指因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遭到突发性破坏,导致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与事件2、内涵:致灾机制和灾害后果,人为作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3、地质灾害从根本上讲是受地壳运动的控制第二节地质灾害的类型根据致灾动力机制——自然动力因素型、人为动力因素型、自然与人为综合型自然动力因素型内动力作用:地震、火山外动力作用:滑坡、泥石流人为动力因素型道路工程:崩塌、荒漠化水利水电工程:泥石流矿山工程:地震、地面塌陷城镇建设工程:地面下沉、地下水变质海岸港口工程:海底滑坡第三节地质灾害的特征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地壳运动必然使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物质转移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发生地点、时间、强度、危害性具有不确定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局地性、多发性、毁灭性,损失惨重第四节地震灾害1、地震是地球内部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地壳快速、剧烈的震动现象。
第二章自然灾害学的基本理论武汉理工大学课件
特点启示:
自然灾害的共同特点决定了自然灾害对人 类来说实质上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的减轻 或防治实质上是人们以较少的损耗来抵销它对 人类社会的大得多的损害,或人们只能通过改 变自然界物质的能量结构,避免、削弱或推迟 这一类物质运动所必需的能量的积累,以此推 迟或减少灾害的发生。
6
2.3 自然灾害发生的自然基础
8
2.4 自然灾害学的研究目标 和目的
• 研究目标:
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自然灾害事件的发 生基础、成因和成灾的原因及机制,它们的时 空分布规律与发展变化趋势。
9
C. D.
67______
“”______ “”
______ A. B. C. D.
68______ A. B. C.· D.
69“”“”“”
第43题 解析:参考答案:C [解析] 一般说来,所谓行政优先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而赋予行 政主体许多职务上的优先条件,即行政权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领 域或同一范围内相遇时,行政权具有优先行使和实现的效力。行政优先权的内容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63题 解析:参考答案:A [解析] 从形式上可以得到规律,123,456,789,那么空缺项会不会是101112呢?其实这时 应该想到等差数列第一项为123,第二项456,第三项为789,三项中相邻两项的差都 是 333,所以应把上面数列看作是一个等差数列,那么未知项应该是789+333=1122, 故正确答案为A。
自然灾害事发生前必然有一个能量的积累 和转换过程,而这种能量的积累和转换必须受 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或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因此,我们把自然灾害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 积累和转换的条件称为自然灾害发生的自然基 础。
灾害学试题及答案
灾害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灾害学是研究什么领域的学科?A. 经济学B. 社会学C. 环境科学D. 管理学答案:C2. 灾害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A. 自然灾害B. 人为灾害C.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D. 社会事件答案:C3. 灾害发生后,以下哪项不是灾害学研究的内容?A. 灾害发生的原因B. 灾害的影响C. 灾害的预防D. 灾害的商业价值答案:D4. 灾害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A. 灾害的预测B. 灾害的控制C. 灾害的预防D. 灾害的减少和控制答案:D5. 灾害学研究中,灾害风险评估不包括以下哪项?A. 灾害发生的可能性B. 灾害的严重程度C. 灾害的经济损失D. 灾害的法律后果答案:D6. 灾害学中,灾害预警系统的作用是什么?A. 提前通知灾害发生B. 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C. 减轻灾害的影响D. 以上都是答案:D7. 灾害学研究中,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灾害发生的因素?A. 地理位置B. 气候条件C. 人口密度D. 经济发展水平答案:D8. 灾害学研究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灾害预防?A.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B. 制定应急预案C. 进行灾害演练D. 灾害发生后的救援答案:D9. 灾害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灾害管理的内容?A. 灾害监测B. 灾害评估C. 灾害恢复D. 灾害教育答案:D10. 灾害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灾害恢复的措施?A. 重建基础设施B. 心理援助C. 灾害赔偿D. 灾害预测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灾害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灾害的成因B. 灾害的影响C. 灾害的预防D. 灾害的恢复答案:ABCD2. 灾害学研究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灾害的发生?A. 地理位置B. 气候条件C. 人口密度D. 经济水平答案:ABC3. 灾害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措施属于灾害预防?A.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B. 制定应急预案C. 灾害演练D. 灾害发生后的救援答案:ABC4. 灾害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是灾害管理的内容?A. 灾害监测B. 灾害评估C. 灾害恢复D. 灾害教育答案:ABC5. 灾害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措施属于灾害恢复?A. 重建基础设施B. 心理援助C. 灾害赔偿D. 灾害预测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灾害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领域。
灾害学复习总结
灾害学概论应急管理的内容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1.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应急管理的基础,考虑到灾害应急管理的突发性与偶然性特点,区域应急灾害管理组织体系一般应设计为动态联动组织,并遵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以及“完备性与协调性”原则,形成“纵向一条线,横向一个面”的组织格局。
2,。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法制建设是应急管理体系到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合理合理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
世界为了减轻灾害的损失,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应急资源保障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物质保证。
一)人力资源(为整个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是促进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
)1.应急管理人员的构成2.应急人员的配备规划3.应急人员的培训4.应急人员的协调(二)物资资源保障1.应急物资的筹备2.应急物资的储备3.应急物资的分配和配置4.应急物资的调度和运输(三)资金保障费用浩大—应急资金的筹措需要广开财路应急资金管理-应急资金财政预算、应急资金费用估算四、应急救援技术体系(一)应急信息平台纵向:国家、省、市、县四级系统横向:五大平台、五大数据库、四个中心、四类应用、重点信息工程和两大保证体系。
五大平台:网络通讯平台、应急联动平台、专题应急系统、空间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
四个中心:身份认证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应急服务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
四类应用:电子政务应用、社会公众应用、经济运行应用和城市运营应用重点信息工程:交通安全、活在消防、抗洪抢险、地质灾害、地震救灾、化学安全、公共卫生、公共反恐等两大保证体系:安全、组织、人才保证体系,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保证体系(二)应急救援技术危险性、技术性,分为应急救援一般技术、事故处置技术、事故现场清理技术。
五、应急救援预案体系(一)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1.编制目的规范救灾工作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整合、发挥各灾害管理部门救灾资源的合力建立新的救灾运行机制,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2.编制依据主要是与灾害管理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府条例等规章制度。
灾害学概论.
四:灾害的分级 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经济)损失来分级。根据我国国情,可分为
以下五个等级: 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大灾:死亡1000~10000人,经济损失1000万~1亿元人民币。 中灾:死亡100~1000人,经济损失100~1000万人民币。 小灾:死亡10~100人,经济损失10~100万人民币。 微灾:死亡小于10人,经济损失小于10万元人民币。
三:从灾害的发展过程特性看,灾害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突变型。比如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等。它们的发生往往缺少 先兆,发作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 一定时间内重复发作。 (2)发展型。暴雨、台风、洪水等。它们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 正常自然过程累积的结果。它们发展较迅速,比突变型灾害要缓慢一些 ,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 (3)持续型。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虫害等。 (4)面上升以及区域气候干旱化等。这类自然灾害是一种长期的自然过程 ,是自然环境演化或加上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必然伴生结果。
七:厄尔尼诺现象 在秘鲁西海域,由于秘鲁寒流势力减弱,造成冷性鱼类死亡,给秘鲁造
成经济损失;其厄尔尼诺现象还对全球气候有影响,一些地方暴雨成灾,一 些地区异常干旱。
八:1997年建设部公布了《城市建筑灾害防治技术政策》纲要,主要列出的 五大灾害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灾害:是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
一般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
(对人类和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1.1 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一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二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基础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是比较陡的地形坡和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情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孕灾环境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致灾因子包括自然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和人为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威胁现象,地震、暴雨、泥石流等;技术致灾因子:起因于技术或工业环境的致灾因子,如生产上的安全事故;人为致灾因子:造成灾害的人为原因,包括动乱、暴乱和战争等. 灾害与致灾因子的区别:灾害是致灾因子造成的社会后果,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环境的破坏情况,是致灾因子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灾害影响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致灾因子的性质、概率和强度,而且取决于社会的抗灾能力.灾害链现象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原生灾害: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 灾 因子
强度、频率 持续时间、区域 范围、起始速度 空间扩散、重现 期、分类
孕 灾 环境
空间分布 动态变化
承 灾 体
人口数量 经济收入 不动产与动产 自然资源
从横向看,它揭示致灾、孕灾环境与承灾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从纵 向看,则在对灾害测量的基础上,对灾害规律的分析,并进一步揭示其形成机制,进 而为区域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受灾人口(万人)
50000
3.87亿人
40000
30000
200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份
平均年农作物受灾面积4947.1万公顷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 3500
承灾体的划分一般先分为人类和财产与资源两大类。进一 步的划分就有不同的观点,这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经济、政 治与文化程度。 如:西方国家对人类的划分常按性别、年龄大小、贫富等 因素进行分类; 中国则常分为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乡村居民又分为农民、 牧民、渔民等。 从灾害系统的角度看,针对不同居民对不同致灾因子的反 映及应灾的能力,按居民性别、年龄、人均收入、居住条 件、医疗条件、健康状况等标准划分是较合理的。 对财产与资源的划分,首先分为两个亚类,即财产和资源 进一步的划分随不同的地区有很大差异。 总之,收入不同的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同,且呈正 相关关系;身体状况不同,对灾害的应急反映的能力也不 同;不同建筑结构,对灾害的抵抗能力不同。
灾害学是认识灾害特征,探索灾害规律,探求灾 害管理的一门综合型学科。
研究对象:灾害及灾害系统 研究目的:减轻灾害损失
什么是灾害?
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旱则引水灌溉,雨则堵塞水门。 ‚治国先治水‛
孕灾环境:灾害形成的背景 致灾因子:灾害发生的前提 承灾体自身脆弱性:系统或群体对外界环 境的变化、面临风险时缺乏的应对能力
凡是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统称 为灾害,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或自然与人为混 合灾害)的统称。
技术灾害:应用工业事故中因行为失当或者管理失 误造成的各种工业事故。(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环境灾害:人类活动超过自然承载能力;自然环境 系统的毁灭性变化;给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破坏 的自然及社会现象。
一、技术灾害大于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危害 二、人口问题可能成为最大的人为灾难
人为灾害可以通过人为手段治理、消除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 件。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人类破坏自 然,导致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 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台风、冰雹、暴 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 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 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孕灾环境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又可分为流体与固体自然环境和生物环境两类。 人为环境又可以根据语言、民族、种族、经济及政治制度 进行划分。 不同文化环境区域,对自然灾害的反应能力不同,而且滋 生人为灾害的类型与强度也不同,这就是孕灾环境的稳定 性。
无形性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由于变化缓慢,并不直接造成人身伤 亡,也不易引起人们重视。 相对性 人为灾害成因的灾害性决定了灾害并非持久性,只要人们及时 觉醒,采取果断措施,消除这种灾害是可以的。 区域性 根据气候区的划分,可以综合研究每个地区的主要人为灾害。 (1)湿润赤道区 :大量砍伐森林,自然植被破坏。 这里的人们仍然进行刀耕火种,土壤流失,水平衡失调,土质 容易变坏。 (2)干旱、半干旱区 :这些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沙漠化。 (3)温带地区 :主要问题是化学化工问题,即过多的使用化 学产品,如农药化肥等,对土壤、水、大气都有污染作用。 (4)海洋 :主要问题是污染
农作物总受灾面积 1991-2005年平均
4947.1万公顷
受灾面积(万公顷)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份
• 气象灾害不仅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引发或衍生其它 灾害,如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 害、森林火灾等,对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生命财 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和损失。
舟曲滑坡泥石流
广州暴雨及城市洪涝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组 成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 统相互作用的产物。 致灾因子分类:根据成因可把致灾因子分为地球物 理与生物灾害。地球物理又分为气象、地貌、地质 等因素;生物灾害又分为植物和动物等因素。 灾害特征描述:在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灾害事 件的大小、频率、持续时间、区域范围、起始速度、 空间扩散、时间间隔(重现期)等特征参数描述灾 害事件。 灾害过程分类:把对付自然灾害的模式划分为吸收、 接受、减轻与改变四个过程,进而分析人类在减轻 自然灾害中的作用。
人为灾害 自然资源衰 竭 森林资源衰 竭 物种资源衰 竭 沙漠化灾害 水资源衰竭 灾害 水土流失灾 害 土地盐碱化 和衰竭灾害 环境污染灾 害 大气污染 人口过剩灾 害 土地资源压 力 水资源压力 森林和物种 压力 能源压力 城市环境压 力
火灾
交通灾害
核灾害
土壤污染
水体污染
海洋污染 城市环境污 染
年份
8000 7000 6000
每年气象灾害造成4398人死亡
死亡人数(人)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年份 2000 2002 2004 2006
60000
平均年气象灾害受灾人口3.87亿人
气象灾占自然灾害总量的71%左右。 台风、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冷(冻)害、冰雹、 沙尘暴、雷电、暴风雪、大雾、龙卷等均频繁发生。
主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比例图
气象灾害 71%
主要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比例图
旱灾 53% 洪涝 28%
其他灾害 8%
农林牧生 物灾害 6%
地震灾害 海洋灾害 8% 7%
致灾因子中: A:强度——指致灾因子本身的强度。如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 能力的程度。 B:频率——指区域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次数,其数据来源有点状和面状。 C:持续时间——指一个灾害过程的时间,包括次生灾害发生的时间。 如: 滑坡 暴雨 洪涝 崩塌等 则持续时间指从暴雨开始到崩塌结束。 D:范围——取决于致灾因子的性质。如点状 线状 面状 范围(难度)渐大 尤其是人为灾害中的点状最容易。如人为火灾。 E:起始速度——指能量在单位时间内的释放量。 F:空间扩散——取决于有没有次生灾害发生和所处的环境。如山区大于 平原等。 G:重现期——取决于灾害现象。比如:单致灾因子引起的,则可以找到 规律;多致灾因子引起的,就不能找到规律。所以灾害预报难度比较大。 从上图可看出:形成区域灾害的各个因素之间都是以反馈作用的机制在灾 情形成中起作用。因此,以任何一种因素解释灾情形成都是不完善的,甚 至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冷冻害 7%
风雹 8%
台风 4%
6.0 5.0
平均年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2.8%
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百分比 1991-2005年平均
百分比(%)
4.0 3.0 2.0 1.0
2.8%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灾害系统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图
减灾对策制定 致灾因子区域组合 致灾因子群聚性 致灾因子群发性 致灾因子灾害链 突发性与渐发性 集中性与分散性 地带性 非地带性 波动性 趋向性 受灾人口、成灾 人口、直接损失 间接损失、资源 破坏 风险评价 完备样本模型 不完备样本模型 风险制图、等值线图 等级图 预测(空间\时间\强度) 稳定性评价与制图 地貌坡度 降水变率 温度变率 水文变率 脆弱性评价与制图 人类的脆弱性 财产的脆弱性 资源的易损性 灾害区划 减灾规划 灾害预警、 系统 建设 灾害宣传 灾害教育 环境保护 资源合理开发 减灾工程建设 防灾抗灾技术 高风险区管理
马斯河谷逆温事件 马斯河谷是比利时的重要工业区,全长24千米,建有 三个炼铁厂、三个金属冶炼厂、四个玻璃厂、三个炼锌厂。 1930年12月1日至5日,该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 加之河谷两岸高山耸峙,致使13个工厂烟囱排出的大量 烟雾无法扩散,使许多人患了道疾病,时仅一周,就有 60多人死亡。 波查里加事件 波查里加是墨西哥一个小镇,该镇一个从天然气中回 收硫磺的工厂。1950年,由于硫化氢泄漏,加上当时的 微风作用,形成了很浓的烟雾,由于逆温现象,硫化氢等 有害气体无法扩散,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当时有20多 人死亡,320多人住医院。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9日,大雾笼罩英国全境。位于泰晤士河开 阔河谷地区的伦敦城上空有明显的逆温层存在,逆温层顶高约 60至150米,烟尘难以扩散。从11月28日到12月6日,就有4 千多人死亡,其中70到80岁老人死亡率极高。直到60年代才 查清这次烟雾事件是由于烟雾粉尘中含有三氧化铁,促使空气 中二氧化硫生成硫酸雾,吸入人体后导致死亡。 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发生在日本伊势西岸四日市的大气污染事件。该市由 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由于大 气污染,形成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和 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病统称为‚四日市哮喘‛。 1964年连续三天烟雾不散,气喘病患者开始死亡。1967年一 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1972年,四日市哮喘患者达817 人,死亡超过10人。由于日本各大城市普遍使用高硫重油,致 使四日市哮喘已蔓延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