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剧与汤显祖的《牡丹亭》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显祖 与
《牡丹亭》
汤 显 祖 像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 杰出的戏剧大师。 哲学思想:汤显祖受王学左派(如李贽、罗汝芳、达观禅师
等)的影响,反对维护封建礼教的程朱理学,崇尚真性情, 用“情”对抗道学家的“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 情必无。”(《寄达观》) 政治思想:他支持代表中小地主和工商业主利益的东林党人。 文艺思想: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提倡抒写性灵,不拘 格套。晚年因政治失意和爱子夭折,崇尚佛道,消极的出世 思想有所滋长。 “临川四梦”: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牡丹亭》、 《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的合称。因作家是 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神灵梦感来展开故事情节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 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早在 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 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 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曲的伴奏 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 (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 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 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曲以苏州白话为主, 北曲以大都白话为主。后来北曲发展成为京剧,南曲流 传至今。目前,推着推广普通话的号召,昆曲的发音正 在向普通话逐渐靠拢。
二、明中叶传奇
• 中期的传奇创作已开始从理学的桎梏中解 放了出来,产生了著名的“明中期三大传 奇”,即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 《浣纱记》和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 凤记》。这是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
三、明后期传奇
• 明代后期,是传奇创作兴盛繁荣的时期。 其主要标志:一是大批剧作家与作品涌现; 二是戏曲创作流派的正式形成和相互竞争 (沈璟为代表的“临川派”和汤显祖为代 表的“吴江派”);三是产生了伟大的戏 曲作家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即汤显 祖及其剧作《牡丹亭》。
T.99(4-1)闺塾
T.99(4-2)惊梦
• 二是对戏曲语言重文采还是本色的分歧 (“本色论”)。
• 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 注重文采。后期特别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问世, 更是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一座丰碑。
• 三是对剧本内容与戏曲格律关系看法的分 歧(“声律论”)。
• 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而吴江派则强调“合 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 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
谱成的明清中长篇戏剧。 • “明代的传奇,实际上就是南戏的改称”。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一、明初传奇
• 明前期传奇创作极为萧条。统治者极力宣 扬《琵琶记》中“有关风化”的创作原则, 于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作品充斥剧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邱濬jùn的《五伦全备 忠孝记》和邵璨的《香囊记》。除极力宣 扬封建礼教之外,《香囊记》还开了明代 传奇语言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的先河, 对后代戏曲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以至徐渭 在《南词叙录》中将其称之为“南戏之 厄”。
• 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一是 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 样,出现了很多短剧。二是音乐上可南 可北,南北兼用。三是演唱形式灵活自 由,可多人唱,也可连唱、轮唱。
第二节 明代传奇
• “传奇三变”: • ①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也
有传奇一类。 • ②元末明初,将元杂剧称为“传奇”。 • ③明清以来,指称除杂剧以外以南曲为主
二、《牡丹亭》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全 名《牡丹亭还魂记》,共五十五 出。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
杰作,与《西厢记》齐名。 “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 牡丹。” 取材于明人话本小说《杜丽娘慕 色还魂》。
•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 记》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杰 作。女主角不甘做循规蹈矩的闺阁典范, 大胆披露内心欲望,到广阔天地去寻找自 己的爱情和幸福。这种勇敢追求人性自由 的女性,在此前戏剧的妇女形象中从未出 现过。剧中曲文写得清丽婉约,意境超妙。 汤显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之 一,有“千秋词匠”之誉。
• 1、王九思《杜甫游春》 • 2、康海《中山狼》 • 3、冯惟敏《僧尼共犯》 • 4、徐渭的《四声猿》与《歌代啸》
三、明后期杂剧
• 明后期杂剧(1572——1644),不乏警世 之作,杂剧南曲化也蔚为风尚,出现了各 种不同的创作,写南杂剧的有徐复祚 (《一文钱》)、陈与郊(《昭君出塞》) 等;写北杂剧的有孟称舜(《桃花人 面》)、王衡(《郁轮袍》)等;南北曲 兼写的有叶宪祖(《易水寒》)等。
• 1、《牡丹亭》的题材渊源
•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其题材 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 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 进行了加工改编: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 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将男主人 公的社会地位下降为穷秀才;三是改话本杜丽娘 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 情的艰难曲折。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 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明代的戏剧
第一节 明代杂剧
一、明初杂剧
• 明初期杂剧(1368——1487),紧承元剧 余势,出现过短暂的繁荣,随后即渐趋萧 条。
• 1、王子一、刘东生、谷子敬、贾仲明等16 人
• 2、朱权的杂剧与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 • 3、朱有燉的《诚斋乐府》
二、明中叶杂剧
• 明中期杂剧(1487——1572),作家作品 均不多,但在内容及体制上表现出新的变 化。
• “沈汤之争”
• 沈璟的戏曲理论引发了临川派和吴江派的 论争。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主要分 歧在三个方面:
• 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情理论”)。
• 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 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 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 戏曲“命意皆主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