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技巧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临床常见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见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目前本病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尤其在老年男性中增长较快。其早期死亡率较高。因此,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一病情的判断
1.意识意识虽然是反映循环系统的间接指标,但因其方便而直观常常作为心肌梗死病情判断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心肌梗死病人的意识应随时密切观察,应特别注意是否有突然的意识丧失、尖叫、鼾声等异常反应。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并积极配合检查,直至病人脱离危险,否则可造成不良后果,如心室颤动、心搏骤停等,危及生命。
2.胸痛为最早、最突出的临床症状。其部位、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常伴有出汗、烦躁、恐惧、濒死感等。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要注意与心绞痛的区别。
3.心功能及生命征
(1)呼吸心肌梗死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应严密观察。注意要点:病人能否平卧,颈部有无静脉怒张,若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烦躁不安,出冷汗,憋气,严重发泄,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布满哮鸣音和大、小水泡者,应迅速报告医师,并协同及时处理。
(2)血压心肌梗死时,多数病人伴有血压降低,但未必是休克,应定时测量血压;若收缩压<90mmHg或比心肌梗死前血压低45mmHg以上时,提示有心源性休克存在。
(3)体温四肢温暖,表示末梢循环良好;若四肢体表温度低,特别是出冷汗时,说明末梢循环不良,很可能是心排血量低或者是血容量不足。同时应密切观察中心静脉压。
(4)脉搏心肌梗死病人易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搏骤停。一般情况下应在ICU进行心电监护,若有室性期前收缩(早搏)应注意每分钟期前收缩次数,及时报告医师,并进行相应的紧急处理。
(5)尿量是反映末梢循环的敏感指标,若尿量<30 mldh,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是休克的早期表现,应及时观察心功能、血容量等指标,寻找原因,准确且及时处理。
(6)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①心电图: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基本特征性改变为宽且深的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②血清酶学:CK于发病后4—6小时增高,12-24小时达到高峰,2—3日后恢复正常;AST于发病后6—12小时增高,24-28小时达到高峰,3-6日恢复正常。
二一般护理与观察
1.卧床休息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1-2周,特别是发病24小时内,心电图不稳定,病情易变化,死亡率高。因此应给予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谢绝探视。必要时给予口服或肌内注射镇静催眠药,确保充足睡眠,以利于心功能的恢复。目前临床发现,长期卧床可引起“失调现象”,主要包括:①体力劳动减少后引起不适当的心率反应。②对变换体位适应能力降低而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循环血容量降低及肌肉收缩降低等失调。③长期卧床还容易引起血栓、栓塞和情绪异常,如焦虑、忧虑等。因此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可循序渐进增加活动。依次为:床上坐--床边坐斗床上活动--床边活动,时间不超过30分钟,,有报道急性心肌梗死5级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方法,缩短了心肌梗死病人的住院日数,减轻经济费用和精神负担,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2.饮食以低脂低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热能以维持正常的消耗为主,其中脂肪占热量的25%1.X下,蛋白质和糖类分别占12%和60%-65%为宜。若合并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限制钠盐,应低于5g/d。
3.保持大便通畅用力大便有时可引起病情突变,甚至发生心搏骤停。嘱病人大便时不要屏气用力,如大便干燥,可口服酚酞(果导)每晚2片,或中药番泻叶代茶饮,必要时注甘油灌肠剂(开塞露)以助通便。
4.皮肤观察应协助绝对卧床的病人按时翻身,以免发生压疮及其他并发症。翻身动作要轻柔,协调一致,既做好翻身及皮肤护理,又不影响病情。
5.吸氧在急性期3-5日应持续高流量吸氧(3~4L/min),病情稳定后可改为间歇吸氧(1—2L/min),再逐渐改为必要时吸氧,总的吸氧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7-10日。吸氧不仅能改变心肌缺氧状态,减轻疼痛,也可减轻气促、胸闷
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早期吸氧有助于缩小心肌坏死的范围。
三溶栓剂抗凝血治疗后的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通过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对缺血心肌的再灌注,缩小梗死面积,保存心肌功能。溶栓治疗十分重要,且心肌梗死一般2--.3小时采取溶栓治疗效果最好,最迟不超过12小时。但其治疗期间极易发生出血倾向,早期发现和及时、正确处理是防止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口腔黏膜、穿刺点、眼结合膜较易发生出血,应重点观察可危及病人生命的颅内及内脏出血,要密切观察病人意识情况,同时还应注意其有无血尿、便血等。
四症状观察
1.疼痛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时,胸闷或胸痛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肌缺氧加重,促使梗死范围扩大,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因此,迅速止痛极为重要。轻者可肌内注射罂粟碱30-60mg,1次/4---6h。重者可用吗啡3~5mg,或哌替啶(度冷丁)50---100mg,静脉推注或肌内注射。老年病人有呼吸功能不全或休克时应慎用。也可用硝酸甘油5~10mg溶解于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中静脉滴注,但需密切观察血压和脉搏,并调节滴速。
2.心律失常的观察密切观察病人心电图的动态变化,观察有无危险先兆,如期前收缩的R波如落于前一激动的T波上,有可能转为致死性的快速心律失常,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抢救。
3.意识变化的观察如发现病人神态恍惚、烦躁不安,应注意其血压、尿量变化,警惕心源性休克的发生,以便及早采取恰当的措施o
4.生命征的观察
(1)血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定时测血压。若收缩压在90 mmHg以下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状态、脉搏、面色及尿量,警惕心源性休克发生的先兆。
(2)心律应识别各种心律失常的特点,尤其要观察有无室性期前收缩的出现,若发现室性期前收缩>5次/min,并且期前收缩落在前一个心搏的易损期,则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易造成心搏骤停。
(3)呼吸若发现病人有呼吸急促,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冷汗、咳嗽、咳泡沫血痰,提示有急性左心衰,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4)体温病人体温如持续增高,1周后仍不下降,提示有继发肺部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