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东西方德育发展的比较与反思_王小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②
[德] 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 1990 年版,第 22 页。 [美] 梯利著,伍德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第 422 页。
当代东西方德育发展的比较与反思
71
(四) 培育公民的价值教养 近代学校德育的主要变化有四条:第一,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二,学校德育的 ① 这一过程既可称之 民主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组织化;第四,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为启蒙过程,也可看成是德育古典时期的本体功能的 “复原”过程,其中主要的功 能之一就是以服务于社会发展为主旨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德育功能的突显,实际上 也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德育与政治、宗教以及智育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东方尤 其是我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中, “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②。这里所反映出的道德启蒙的核心与宗旨,或 许可以算作东方公民价值教养的起源。在 19 世纪的美国,从霍尔 (G S Hall)认为 的应该教给儿童的内容来看,已和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没有多大差异。自柏拉图以 ③ 其实在大多数启蒙思想 来,公民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德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了。 家看来,启蒙的不仅仅是一种智慧,还意味着一种公民价值的教养或教育。自启蒙运 动之后,古希腊的公民教养的精神也在被重新发现价值,并被赋予新的启蒙时代内 涵。因此,即使是知识或智慧的启蒙、理智或理性的启蒙,其最终目的皆是含有公民 价值教养意蕴的启蒙,无非是不同时代的德育形态表现不同而已。 近代科技的力量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更加促进了公民道德教育 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人类文明的下一个标志时间点即 1800 年之后,人类文明开始 进入了所谓的 “自主”阶段— — —可以是自主地发展也可以是自主地毁灭,这当然取 决于人类的智慧和选择。在这一 “自主”阶段,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的德育企图空 前高涨,甚至在西方出现了德育无所适从的矫枉过正的局面。相比于西方,东方德育 在总体上带着民族国家自决与社会解放运动的余热,始终将公民或社会价值的教养突 出地列为德育的主题与取向,但德育实践中的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导向之间的激烈矛盾 仍然明确地表露出来,并经常出现与西方类似的僵硬的对立局面。东西方德育也将这 种问题与冲突,直接带入了德育的现代化或当代发展的过程之中。关于这一问题的诸 多的分歧、选择或 “反反复复”,也标示了当代德育复杂而又矛盾重重的多元化现状 及其未来发展历程。
共同体取向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比较研究 ” (项目批准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专项课题 “ 当代东西方德育发展要览 》,人民 号:CDA090117) 成果之一,相关延伸内容可参见檀传宝主编:《 教育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45 页。 比较教育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6 页。 ① 王承绪主编 :《
周辅成主编:《 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9 页。 高德胜著:《 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1 页。 东西方宗教伦理及其他》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12 页。 ③ 张志刚、斯图尔德主编:《 日本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3—94 页。 ④ 梁忠义主编 :《
① ②
70
中国教育科学·2014 年第 1 辑
力量,以虚幻的信仰维系着自身的统治。 随着历史的发展,首先在西方,特别是在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和影响 之下,信仰教化的德育形态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德育开始既强调艰苦奋斗与节欲、 勤奋的价值观,也允许科学知识的传授与传播。这一变化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与发 展。此时德育的主要内容仍散发出浓重的 “神学”意味,教育体系也仍是以严厉灌 输的方式为主的,但其价值取向明显地已导向了新兴的社会群体— — —资产阶级。以原 罪论为中心的宗教德育开始解体,人道主义、乐观、积极向上、热爱自由、追求平等 和合理的享乐等新的道德观,在人文主义的学校中开始取代天主教会的道德观。尊重 儿童开始成为一些 “激进”的教育家的强烈诉求。 (三) 祛除蒙蔽的理性启蒙 直到信仰时代结束,在近代启蒙运动于欧洲兴起以及东方封建统治结束之后,德 育的本体功能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因此,祛除信仰时代圣典教化的蒙蔽,提倡理 性与科学的启蒙,就成为了新的德育使命。经过东西方 “中世纪”长期的蒙蔽教化 后,人类急切需要获得 “光明”。近代科学的大发展给了人们一个机遇,这就是启蒙 时代的来临。康德 (Immauel Kant)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 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① 科学 使得人们对知识的认识更进了一步,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得到,而是要经过理性。 混沌朦胧状态的笼统德育随着科学的发展而逐渐明晰化或专门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新时代的精神需要德育得以发扬光大,当然需要学校领域重新构建德育。在这样一个 启蒙的时代,谁又会拒绝德育的启蒙特征呢? 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剥离德育的宗教功能,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启蒙的这种挣 脱鬼魅统治的 “祛魅”(disenchantment),从根本上意味着对信仰的颠覆。在这样的 历史条件下,德育的启蒙传统被正式地推向了历史前台。随着教化逐渐变为学校教育 中的德育时,对宗教或经典权威的祛魅和理性精神的宣扬,也就成为了科学化后德育 理论的主要内容,当然,也相应地为处于发展阶段的资本主义重新塑造了时代精神或 价值观。这一时代道德价值的谱系也就自然被更新为 “人性、善意、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和博爱”,以及 “任良心所之、信教自由、机会平等、经济自由以及在法律 ② 德育以自己的科学化形式,即专门的学校教育形式,表明 面前人人平等”等内容。 道德启蒙的主要途径是用知识、理性、科学启迪人们的愚昧无知、传统偏见,打破旧 的风俗习惯。
【关键词】 东西方;德育;发展;趋势;比较
DOI:10.13527/b.cnki.educ.sci.china.2014.01.005
改革开放以来,从最初的教育经验与实践的译介,到后来深度的理论比较与解 读,国内教育学界对西方德育领域的研究,一直呈方兴未艾之势。对西方理论与实践 的持续性关注,既反映了 20 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德育蓬勃发展的基本面貌,也极大 地促进了国内德育的变革与发展。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 (M Sadler )有一句名 言:“学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 ”① 进入 21 世纪以来,面对经 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同民族、文化与文明之间交流的频度与深度前所未有,而不同形 态的道德与价值的碰撞与冲突更是其中主要的内容与要素之一。面对这一趋势,当前 各国政府和理论界都在重新思考和评估德育的地位与发展问题。世界范围内德育的再 次复兴或深度发展,也将成为当前一个重要命题和热点。东西方比较的视角恰恰可以
当代东西方德育发展的比较与反思
王小飞 檀传宝

【摘要】 学校德育形态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或转型息 德化与立德” 的经典理论争论,奠定了东西方不同的 息相关。古典德育中 “ 公民德育实践取向,并影响了现当代科学化与专业化的发展轮廓。虽然有争 论,但从比较的视域来看,全球化时代东西方德育发展在很多方面存在共 识:德育目标重视传统价值、德育内容强调核心价值、德育教学从灌输转向 生活能力的培养、德育实施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开展等。从发展趋势来看,东 西方德育在本土路径选择方面也存在一定的 “交集 ”:个体发展的社会化、 价值主题的多元化、能力取向的自主性、理论研究的折中性等。
68
中国教育科学·2014 年第 1 辑
更好地将问题展开,并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德育的未来发展带来有Leabharlann Baidu值的思考与启迪。
一、东西方德育形态发展:从知性到理性
道德或德育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开始从混沌与蒙昧的生活中走出,因而德育在一 定程度上代表了生活的本质形态。因此,道德生活与教育的发展,又与人类文明的进 步息息相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德育的发展成熟度成为了人类文明或文化发展状态 的 “风向标”。这一点几乎同时反映于东西方人类社会与生活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纵观人类历史中的各种道德教育,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开启认知的生活蒙养、维持 信仰的宗教教化、祛除蒙蔽的理性启蒙以及培养公民的价值教养等不同阶段、不同形 态及不同重点的德育形式。 (一) 开启认知的生活蒙养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东西方文明、文化的发展,在特征上虽然表现 出了很大的差异性,但从发展的最终方向与结果来看,却又体现出了殊途同归的效 果。比如,大约在中国的春秋时期 (前 770—前 476 年),东西方世界不约而同地出 现了文化井喷及百家争鸣的现象,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观,诞生了很多 思想巨人。他们的教育理论也都具有穿透时空的影响力,深刻地左右着东西方社会与 文明的发展轨迹,分别成就了东西方伦理学及德育理论的人文思想基石。其中最大的 一个共同点就是,苏格拉底和孔子两人都主张人本位或以人为本,注重对伦理、道德 的讨论和研究,主张德行一致、社会和谐等理念。 以公元前 300 年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人类文明处于蒙 昧期,之后则走出了蒙昧,进入到文明的自觉自醒阶段。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公 — —希腊和中国,人类几乎是同时走出了文明的蒙昧 元前 300 年左右,在地球的两端— 期。人类文明的开蒙,同时也标志着东西方德育发展的肇始。从最初社会意识的口耳 相传的德育开始,直到后来的宗教教化,基本上都没有仔细划分彼此的界限和范围, 是一种综合的德育。但这种德育实际上也包含了众多学科中的知识启蒙教育,教育的 过程就是传授与生活常识、习俗与准则等相关知识的过程,这可以称作 “知性蒙养” 或 “生活蒙养”。尤其是自苏格拉底时代开始,“知识即美德”成为了 (西方)道德 教育的一大传统。东方虽未见到明确 “提法”,但以生活常识为主的各类蒙养教育, 也一直承担着相同的德育功能。知性启蒙开始受教育者的基本认识,启发智慧、摆脱 愚昧、祛除成见。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自我认识,不断自我启蒙的 历史。 虽然在学校教育出现后,东西方都出现了初级 “分科”形式的各种教育,但其 最终目的仍然是为德育服务的,将德育寓于知识的启蒙教育过程之中。例如中国古代
当代东西方德育发展的比较与反思
69
的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蒙学和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智者们提倡的 “七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辩论术),主要也是涉及生活、社 会、历史等方面的常识的学习,德育与智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一致的和重叠的。开启认 识的知性启蒙将人的品德看作智慧,基本伦理原则是 “正确的思想必然导致善的行 为,错误的思想必然导致恶的后果”①。“德性变为理智的一种形式,强调了知在人的 品德中的支配作用,从而开启了西方重智的德性论传统。 ”② 以知识为主的德育后来 一度成为历史主流。毫无疑问,德育的内容要求符合当时的实际,也顺理成章地成为 了发展的重点。 (二) 维持信仰的圣典教化 在人类原始社会状态下,图腾崇拜是生活的中心,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宗教教化 的形式之一。维特根斯坦 (L Wittgenstein )将宗教与道德等同视之,并将它们一并 看成是 “人的心灵的一种倾向的记录”③。这种对信仰教化的肯定,正如早期人类将 智育等同于德育的看法一样本 “无可厚非”,但历史上,德育生活知识的蒙养传统的 “度”总是难于把握,经常被任意地利用和夸大。很明显,这些因素自然包括宗教、 政治等。德育一度被抬高到很重要的地位,成为了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和学习都必须 围绕的中心。尤其是在中世纪或儒教圣典化时代,对宗教德育内容及其解释的学习, 居然成为学校德育的核心工作。宗教道德的内容识记或者对其解释,成为了受教育者 们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规范,甚至可以替代司法程序。德育的启蒙特征实际上已经远远 地脱离了生活基础,也完全脱离了早期人类德育的朴素启蒙特征,这时的德育就不再 是进行知性的启蒙了,而更多的情况下是在蒙蔽真实的道德生活知识,以生活蒙养为 主旨与内容的教育似乎逐渐淡出了德育的视线。 在西方,德育的这种形态集中地体现在了欧洲的中世纪时期 《圣经》的圣典化 方面,特别是从奥古斯丁 (St Augustine)到宗教改革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在东方, 儒家典籍的圣典化所服务的目标,也成为维持与传播儒教的 “类宗教”性质的价值 谱系— — —五伦 (仁、义、礼、智、信)道德体系。伴随儒教的传播,日本及其他亚 洲地区的德育也深深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如镰仓至室町时代的日本武士道教育等④。 在佛教等宗教兴起之后,外来宗教与东方古典的神秘主义传统相结合,更是将这种信 仰道德的教化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然,最为典型的表现,莫过于东西方都曾先 后出现了 “经学决狱”与 “中世纪的裁判所”。世俗的统治阶级利用这种圣典的教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