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激活高中历史课堂的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背景下激活高中历史课堂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激活对策

随着新课程标准对历史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并以此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但是就目前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新课改实施的质量和前景不容乐观。新课程实施后,教材变了,但是教法、学法、评价方法没有相应改变。多数历史教师用老办法教新教材,没有真正落实新课改理念,历史课依旧显得枯燥无味、古旧死板,对学生毫无吸引力,教学陷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如何让高中历史课“活”起来,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笔者在对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总结出造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尴尬局面的相关因素,并结合新课标教材,着重论述激活高中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对策。

一、造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尴尬局面的因素

1.教材因素

新旧教材在编排体例上有很大的变化,旧教材是以通史的形式编排,而新教材是以专题模块的形式编排。专题模块的形式虽然方便师生以不同的领域为线索来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较浅,过于简单,而且还人为地把历史事件割裂成多个层面,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观,也容易出现重复讲解的现象。例如关于“春秋战国”,

三个模块中各有专题,分别从政治革新、经济发展、思想文化进步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评述,把完整的历史事件进行分割剖析,学生难以掌握完整的历史面貌。

2.教师因素

由于新教材刚刚启用,许多教师对新课改还很不适应,依旧沿袭多年来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难以完全转变。广大教师要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经过至少一个完整的新教材循环教学才能逐渐达成。

3.学生因素

新课改实施后,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大多不受重视,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较差,到了高中,学生明显欠缺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习兴趣也明显偏低,即便是文科班的学生,很多人选择学文科是出于理科难学、文科只需背一背就行的心理,因而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

二、新课改背景下激活高中历史课堂的对策

1.化大为小,让模块教材变得立体灵活

(1)小角度切入,预期式收束

为了避免学生认为专题模块式教材枯燥难学,教师有必要在导入方式上进行变革,可将大单元和抽象的模块进行小角度的转化。悬念式或

设问式导入是较好的小角度切入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逐步深入剖析,从小角度切入,引导学生从问题本身深入到课文进行探究学习。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吸引力又讲究层次。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的教学中,可提问学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而与英国仅仅隔海峡相望的法国,比大西洋另一岸的北美较晚地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其原因是什么?”待学生得出答案后,再进一步追问:“法国共和政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有什么本质上的异同?”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学生既复习了旧课的内容,又对新课知识形成新的认识,还能举一反三,易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除了讲究小角度切入外,教师还要注意每一节课的收束技巧,最好设置能够串联本课和下一堂新课的小任务,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对下一堂新课的准备和期待,让学生把学习的劲头延伸到课外的自学,对于学生模块知识的形成也是极为有利的。

(2)小故事贯穿大历史

教师应善于处理教材,可通过设计小故事来代替历史概念,化枯燥为生动,增加学科趣味性,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共有四课,教师可以将其分解为“三帝禅让启世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始皇焚书坑儒保集权”“汉武帝杀母留子掌大权”等若干个小故事来贯穿各个朝代的历史,每一

课用相关的帝王故事来引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评价,这样的方式比空洞地解说“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等历史术语更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学生更乐于学习。

(3)点线结合,体现精髓

开学初,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把本学期的模块教材转换成具体的小故事或小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分解任务,布置学生课外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资料信息,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和使命感进行探究学习,那么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就有话可说了。课堂上,教师可把学生搜集到的小故事或小资料作为“点”,并以一定的线索把这些“点”串联起来,点线结合,从而体现每个专题模块的精髓。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四个条约串起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以四个条约为线索,将这段历史各阶段的故事串联起来,点线结合,学生更容易加深印象,系统掌握,区别记忆。

2.巧用灵活形象的文学艺术,让历史课堂丰满鲜活

文学艺术能给人愉悦的感受,在文学艺术享受中,人们往往能得到微妙的启发和感悟。教师可利用电化教学的便捷特点,在历史课中融入文学、影视、音乐等艺术元素,克服历史知识的既往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给学生带来的困难,将历史知识由死变活、由静态变为动态,给

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

(1)借助漫画图片、音乐、影视作品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相关的图片、音乐和影视作品带入课堂,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事实。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历史事件时,将《时局图》和《落后就要挨打》等历史漫画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真切感受这一屈辱的历史带来的民族愤慨。又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教学中,采用歌曲串烧欣赏的方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等经典抗战歌曲,揭露鸦片输入与侵略罪行、反映农民痛苦生活的河北张家口民歌《种大烟》,反映官僚买办剥削压榨下工人迫切要求解放愿望的江苏苏州民歌《矿工苦》《十怨厂山歌》,歌颂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河北曲阳歌《打洋鬼子》等民歌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气概和勇气。在政治制度模块中穿插音乐作品介绍,既感染了学生,激活了历史课堂,又可以由政治制度模块联系到文化史实模块,可谓一举多得。

(2)巧用文学形式

教师可利用顺口溜制作、谐音联想等形式来帮助学生速记历史事件,还可利用对联、诗词联系历史课上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强化理解。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抗日战争》一课的认识,可引用抗日初期一家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