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小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小传
张謇(1853——1926),字季直,以行为字,号蔷庵,祖籍江苏常熟,出生于江苏通州。张氏生于咸丰三年,卒于民国十六年,这是一个被梁启超称为“四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他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一生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己任,对我国近代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其影响力之大,足可与孙中山、袁世凯、梁启超诸人相比。张氏享年七十四岁,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大体说来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咸丰三年(1953)到同治十三年(1864)为第一阶段,这是他人生事业的起始期;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为第二个阶段,历经波澜,终于达到人生第一个高峰期;光绪二十年到民国四年(1915)是第三个阶段,他在政商两方面成就均达至顶峰;民国四年到十五年(1926)是他生命中的最后的阶段,盛极转衰,开始走人生的下坡路。
第一阶段(1853——1874)
这个阶段的张謇和当时中国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渴望读书应举,光耀门楣。少年时代,张謇家庭尚算富裕,其父以富农兼营商业,因此张氏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用以读书进学。加之本人聪颖好学,五岁能诵千字文,因而十六岁即中秀才。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父母、亲戚、邻里莫不兴高采烈。然而乐极生悲,张謇“冒籍”被人揭发出来。
原来,张謇出身“寒籍”(清代指三代以内没有功名的人家为寒籍),按制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张家求进心切,于是和如皋张氏商量,让张謇托名如皋张氏之子应试。对方本来答应了,大概认为张謇不可能考中。孰料张謇一鸣惊人,于是如皋张氏不断派人来向张謇父母勒索钱物,最后更将其告上公堂,折腾来折腾去,搞得张謇本人固然狼狈不堪,好好一个家也给弄得破产了。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张謇本人对科举有了一定的排斥心理。
第二阶段(1874——1894)
家道中落之后,张謇仍旧不断应考。不过,可能是因为遭逢突变心情糟糕,这时的他乡试连考五次落榜,不得已只好先找一份糊口差事,他先是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做了一个小公务员;随后于光绪二年(1876)投到淮军吴长庆幕下任文书,后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军务,张謇随往山东。“壬午之变”爆发,张謇协助吴恢复朝鲜国王统治,暂时遏制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事平后,张謇撰写了《朝鲜善后六策》等几篇政论,声名大噪,直隶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都争相罗致他。特别重要的是,他得到了自己的同乡老前辈、帝师、时任户部尚书、朝廷“清流”领袖翁同龢的支持,只对他日后的高中状元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朝鲜期间,张謇遇到了一个对他日后人士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袁世凯。袁是河南彰德府项城人,吴长庆是他
的父执辈,跟他的嗣父袁保庆交情极好。袁是纨绔子弟,不好读书,屡试不中,于是想要取得一份马上共鸣。因此前来投靠吴,吴长庆对袁很是照顾,除了委任他帮办营务处外,还特地请张謇做他的师父,希望袁在举业上有所成就。无奈袁为人办事都是很行,唯独读书真是不行。一来二去张謇也就不再管他了。随后,张袁关系迅速恶化。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端:吴长庆离任后,由袁世凯接统驻朝清军,袁变弃吴氏成法;袁由于地位的逐渐升高,对张前恭后倨;袁高傲自大,不知收敛等等。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终至张写信与袁绝交,嗣后双方不同音问达二十年之久。随着吴长庆调任,张氏随后也离开朝鲜回国,并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顺天乡试中式,但在此后就年间,会试屡次蹉跌,期间娇儿弱女夭折,更给张带来无限悲痛,使他对科举逐渐失去兴趣。但格于父命,他还是参加了光绪二十年的恩科会试(因为那拉氏六十生辰特开)。幸运的是,本届主考官是翁同龢,于是张会试中举,随后在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新科状元。但此时的张氏兴趣已经不在功名富贵上。甲午战败消息传来,张謇以翰林院修撰身份立刻上折痛诋李鸿章误国之罪,言辞激烈,中有“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少有人理,能无痛心”之句。张氏切望朝廷能够发奋为雄,以雪奇耻,但和议即成、台湾既割之后,文恬武嬉,一切照旧,绝不肯稍稍振作,张是不能不极感失望。恰在此时,张父去世,张氏
必须按制丁忧,于是离京回乡。
第三阶段(1894——1915)
张氏回乡不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张氏痛感朝廷无能,开始将注意力转到教育、实业上来。在实业方面,光绪二十二年(1896),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氏在南通开商务局。这成为张氏开创大生纺织集团的开端。大生纱厂一厂设于南通,于二十五年(1899)建成投产;三十三年(1907)二厂于崇明开工。此外,张是有先后开办了一些列配套企业,如通海垦殖公司,专业种植棉花;广生油厂榨棉油供职工食用等等。这些企业共同构成了张氏的大生纺织集团。知道一战结束之前,这些企业一直是大量盈利的,为张氏挣取了巨额利润。辛亥革命前,仅大生一、二厂就盈利达三百七十余万两。这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民族利权,并开启了日后民族工业大发展的潮流。在这一点上,张氏可以说是引领时代步伐。日后的荣氏、周氏都可说是张氏的后起之辈。
在教育方面,张氏开办了南通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他认为国家民族的富强离不开教育和教师,正是基于这个考量,他才大力鼓励发展师范教育。除此之外,他还开办了博物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等,这些都是开时代先河的事情。
当然,此时的张氏并未能完全忘情于政治。对于戊戌变法,他是抱有一种置身世外的态度的。只是因为,一方面,
他认为国家需要变革,另一方面确有人为维新派操之过急,于国无利。他在这一时期的政坛上最大的动作莫过于辛亥革命前后支持袁世凯,取代清廷和革命党,统一全国了。张氏本来是立宪派领袖,曾任江苏咨议局局长,并领导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无奈清廷冥顽不灵,终至武汉一呼,天下群起响应,旬月之间,十八行省独立者十三省。张謇见清廷实不足与为,乃转而支持袁世凯。本来他跟袁形同水火,但在宪政运动中两人重新联合起来。张氏劝袁取代清廷“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在袁夺取政权时立下汗马功劳。
在袁称帝之前,张氏一直采取拥袁态度,并因此得至高位——农商总长兼水利局总裁。但随着袁帝制步伐越来越快,张氏终于失望,于1915年辞去一切职务,从此专心致力于商业。
第三阶段(1915——1926)
前文说过,一战结束前,大生集团一直是盈利的。这是因为欧洲各国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但随着一战结束,各国卷土重来,张氏企业终至走上下坡路,负债累累,最后不得以将企业抵押给债权人江浙财团。张氏于民国十五年七月十七日逝世,享年74岁。
张謇生活在民族灾难日益严重的时代,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张氏使出了浑身解数。在朝廷救国无望的情况下,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