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本质特征探寻诗歌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从诗歌本质特征探寻诗歌教学方法
作者:王繁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1期
当下的诗歌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主要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满堂读,自由读、齐读、轮读、范读等等,花样繁多,好不热闹。很多时候这种读往往是无效的重复,学生的诵读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另一种就是满堂讲,介绍背景、诗人生平、诗歌大意、表现手法等等。这种串讲是我们的常态课,教师生怕遗漏了信息,直到把所有的信息说完,才能完全放心。这两种教学方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未能把握好度,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对于诗歌这样的文体,其教学的起点应该是诗歌本身的本质特征,诗歌教学方法自然是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诗歌的本质?对于诗歌本质,这个问题不容易理清,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我们在这里无意进行精深专业的探讨,只是试图在几种通行的说法中找寻诗歌的教学方法。
对于诗歌本质,首先人们自然是从诗歌的形式上来讨论。但丁就说过:“诗不是别的,而是写得合乎韵律、讲究修辞的虚构故事。”清代的程廷柞有言:“夫诗,物之有声韵者也。”近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说:“我们可以下诗的定义说: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共同的出发点就是诗歌是有韵律的,这是所有从形式上定义的共通点。如何感知这种韵律之美,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无疑就是诵读。
对于诗等韵文,古人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是一种“吟诵”。这里的“吟”是一种唱,周啸天教授解释说:“吟近乎唱,又称吟唱,这是一种传统的或旧式的吟诗法,由于伴有一种类乎曲谱的特殊腔调,所以较能体现诗歌的音乐性;诵偏于读,或称朗诵,它丢弃了旧有的类乎唱戏的腔调,但只要得法,仍能传达诗、词特具的音乐性。这种办法不妨采用普通话,以便容易推广。”我们在正常的教学中,虽然不能做到吟唱,但是我们可以进行诵读。关键在于如何读?首遍读是过文字关,先从字词准确读音和节奏变化的掌握,再到熟读精思。围绕“读”这个中心,是要经过几个阶段的。一是初读阶段。这个阶段的读是可以不拘形式的,主要是建立第一印象,感受诗歌的整体风格,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种读一定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检查预习,在学生养成习惯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遨游在诗歌的文本中,无需强求齐读,因为诗歌最强调个人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的风味,读出自己的快慢和节奏。我们在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会自然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得激昂澎湃;也会把“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读得哀婉缠绵。其二是真正走入诵读阶段,在经过了原初面目的直面朗读之后,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语调的长短,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韵律之美。潘丽珠教授说:“诵如果音长不显与读相似,音长够长且回旋如歌,则与吟接近,诵读是吟诵的继承和发展。”教师在学生诵读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的基础上适当拉长音长,细心体会其间的韵味。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中的“水”的音长就需要加长,这样就能体会到水势之长,“天”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