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课堂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倒海翻江卷巨澜”
“卷”字体现了山势壮阔,起伏不平,化静 为动
“万马战犹酣”
“酣”,极言战斗激烈,气势昂扬,有痛快 淋漓之感。展现出战场上万马奔腾的气势, 革命战场上的万马奔腾的气势,革命战士 壮怀激烈、奋勇杀敌的作战场景,充满了 乐观主义。
12
第三首表现山的什么特点? 险峻、直插云霄、坚韧挺拔
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
大气。
5
小令
词的一种类型: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 通俗生动,确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一般以58字 以内为小令。中调则是59到90之间。长调则是90以 上。(十六字令相关内容见书下注释)(内容、情 感、语言风格、艺术特色)
散曲的一种类型:小令是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 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 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原是民间的小调,元时宋 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 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
——将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改为词中的“快马加鞭未 下鞍”,写出了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这完全不 同于民谣中对高山“须下得马来”的屈服。从而表现出一 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行军战士不畏险阻、勇往 直前的革命气概。“山”对表现人物起到烘托作用。
8
(2)、“惊回首”中“惊”字的品读: ——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 既体现了山的惊险,又写出了履险不惊的
6
字词正音
鞍 ( ān ) 酣 ( hān ) 堕 ( duò )
澜 ( lán ) 锷 ( è)
7
课文赏析
第一首诗描写了“山”的什么特点? 高耸入云,巍峨险峻
“离天三尺三”真的是“三尺三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 手法。 夸张,直接描写回首时的“惊”叹,侧面衬托出山势的高 耸入云
(1)、“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 种不同的境界比较: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1
2
3
4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 新中国的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 华横溢的诗人
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山》
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
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
的象征,但他对于山的雄伟、险
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
毛泽东一生与山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他出 生于大山中,大山铸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在 他少年时代,他在给父亲的心中说道:“少年立 志出深山,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在革命征程中取得胜利的每 一步,也都与山息息相关。
17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借山写人,支撑起中华天地的 是英勇的革 命战士,是不怕牺牲,坚毅刚强、乐观向 上的革命精神。
14
课文小结
三首小令,就各自所描写的山的形象而言, 他们各自独立,各有特点;而从整体上看, 他们又共同构成了一幅统一完整的画面。
这幅画面有很深的象征意义,象征了无产 阶级革命家和红军将士的崇高形象和宏伟 气魄
1935年10月
18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本首小令山人合一,由山衬人,由人写山, 在山的形象中寄寓着作者满腔的英雄气概。
10
第二首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壮伟、连绵起伏 运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比喻的作用:
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化静为动,生动形象 刻画出群山起伏,层峦涌动的奔腾局面, 极写群山磅礴、雄伟的气势,以山的雄伟 走势象征了诗人永怀斗志的壮志豪情以及 红军战士摧枯拉朽般的战斗士气,表现了 雄姿英发、勇敢善战的红军战士的形象。
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
“刺”表现了山的险峻,锐不可当 “拄”体现了山的坚强和支撑天地的作用。 作者以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渲
染了山之峻峭、伟岸,象征了红军崇高、 坚韧的革命意志和民族中流砥柱的作用。
13
“赖以拄其间”,表面山写“山”“拄其间”, 实际借山写谁?支撑起中华天地的是什么人?什 么精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自豪情怀。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 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 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 还在最后一首 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 浑然磅礴。 作者以反衬、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 绘了山的高大,险峻,反衬出红军战士不 畏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9
本首小令写“山”还是写“人”,表现作 者怎样的情怀?
15
拓展思考
1,几首小诗都是以短句为主,短句在诗歌 中有何作用?
长短交错,抑扬顿挫,简洁有力,富有表 现力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极写山的雄伟险峻高耸有何作用? 正面写山的高大雄伟险峻,其实意在表现
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含义深 刻
16
知人论诗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 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20
念奴娇 昆仑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21
“倒海翻江卷巨澜”
“卷”字体现了山势壮阔,起伏不平,化静 为动
“万马战犹酣”
“酣”,极言战斗激烈,气势昂扬,有痛快 淋漓之感。展现出战场上万马奔腾的气势, 革命战场上的万马奔腾的气势,革命战士 壮怀激烈、奋勇杀敌的作战场景,充满了 乐观主义。
12
第三首表现山的什么特点? 险峻、直插云霄、坚韧挺拔
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
大气。
5
小令
词的一种类型: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 通俗生动,确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一般以58字 以内为小令。中调则是59到90之间。长调则是90以 上。(十六字令相关内容见书下注释)(内容、情 感、语言风格、艺术特色)
散曲的一种类型:小令是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 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 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原是民间的小调,元时宋 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 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
——将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改为词中的“快马加鞭未 下鞍”,写出了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这完全不 同于民谣中对高山“须下得马来”的屈服。从而表现出一 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行军战士不畏险阻、勇往 直前的革命气概。“山”对表现人物起到烘托作用。
8
(2)、“惊回首”中“惊”字的品读: ——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 既体现了山的惊险,又写出了履险不惊的
6
字词正音
鞍 ( ān ) 酣 ( hān ) 堕 ( duò )
澜 ( lán ) 锷 ( è)
7
课文赏析
第一首诗描写了“山”的什么特点? 高耸入云,巍峨险峻
“离天三尺三”真的是“三尺三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 手法。 夸张,直接描写回首时的“惊”叹,侧面衬托出山势的高 耸入云
(1)、“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 种不同的境界比较: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1
2
3
4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 新中国的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 华横溢的诗人
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山》
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
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
的象征,但他对于山的雄伟、险
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
毛泽东一生与山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他出 生于大山中,大山铸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在 他少年时代,他在给父亲的心中说道:“少年立 志出深山,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在革命征程中取得胜利的每 一步,也都与山息息相关。
17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借山写人,支撑起中华天地的 是英勇的革 命战士,是不怕牺牲,坚毅刚强、乐观向 上的革命精神。
14
课文小结
三首小令,就各自所描写的山的形象而言, 他们各自独立,各有特点;而从整体上看, 他们又共同构成了一幅统一完整的画面。
这幅画面有很深的象征意义,象征了无产 阶级革命家和红军将士的崇高形象和宏伟 气魄
1935年10月
18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本首小令山人合一,由山衬人,由人写山, 在山的形象中寄寓着作者满腔的英雄气概。
10
第二首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壮伟、连绵起伏 运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比喻的作用:
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化静为动,生动形象 刻画出群山起伏,层峦涌动的奔腾局面, 极写群山磅礴、雄伟的气势,以山的雄伟 走势象征了诗人永怀斗志的壮志豪情以及 红军战士摧枯拉朽般的战斗士气,表现了 雄姿英发、勇敢善战的红军战士的形象。
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
“刺”表现了山的险峻,锐不可当 “拄”体现了山的坚强和支撑天地的作用。 作者以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渲
染了山之峻峭、伟岸,象征了红军崇高、 坚韧的革命意志和民族中流砥柱的作用。
13
“赖以拄其间”,表面山写“山”“拄其间”, 实际借山写谁?支撑起中华天地的是什么人?什 么精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自豪情怀。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 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 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 还在最后一首 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 浑然磅礴。 作者以反衬、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 绘了山的高大,险峻,反衬出红军战士不 畏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9
本首小令写“山”还是写“人”,表现作 者怎样的情怀?
15
拓展思考
1,几首小诗都是以短句为主,短句在诗歌 中有何作用?
长短交错,抑扬顿挫,简洁有力,富有表 现力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极写山的雄伟险峻高耸有何作用? 正面写山的高大雄伟险峻,其实意在表现
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含义深 刻
16
知人论诗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 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20
念奴娇 昆仑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