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城市规划(青岛)实习论文
论文题目: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院(系):五系
专业年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大四)姓名:王万庆
学号:20110512119
日期:2014.9.2
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摘要:青岛是一个新兴的近代城市,也是中国近代完全按规划建设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的典型代表,完全体现从规划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

因此,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的研究,对于当今乃至日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青岛规划历史
一、德占时期
德国占领胶澳,在集中一切力量对胶州地区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测量工作之后,1898年9月2日德国在国内首次公开展出了青岛新城的“建筑规划”。

这个规划确定了组成城市各部分的特点,同时规划者采取了系统措施,对城市进行了功能分区。

为了避免在青岛出现"限制和排挤欧洲人"的情况,保证城市的“卫生安全”,把青岛划为华人区和欧人区。

1899年5月德国又根据占领的要求和征求的意见,对原规划进行了修改,几经调整,1900年德国殖民当局正式推出了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

此次规划计划在胶州湾内修建港口,沿胶州湾东岸、城市西边缘修筑通往山东腹地的铁路,使青岛拥有广阔的腹地,加之自由港制度的实施,把青岛置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交接点上,形成青岛的区位优势。

道路系统的规划,德国采取城市规划与道路兴筑并举的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道路的兴筑与其他城市相比尤具特色。

中国传统的街路布局多为棋盘式,即道路整齐平行。

德国在青岛道路的规划中引进了近代欧洲城市道路建设的常用格式-放射式,并结合青岛的地形,顺山依势,顺坡就地,有机地把各功能区加以串联,又使各功能区内形成自我协调的道路网结构,并与市外村道相连,形成青岛市内外交通网络。

与城市规划相配套,德国殖民当局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和道路等的具体法规,在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标准。

德国人1900年推出的城市规划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虽不十分完善的计划规定了一百年来青岛城市相对有序发展的格局。

至1910年前后,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迅速膨胀,原来的城市规划明显地落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青岛实行欧华分区,致使许多中国有志的豪商巨贾携巨资转投他处,明显地影响了青岛与上海、天津等商埠的竞争力,这显然有违德人初衷。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德国殖民当局在原规划的基础上于1910年又制定了《青岛市区扩张规划》。

在这次城市规划中,德国人对城市的性质进行了调整。

青岛已不再是其初始设想的军
事基地和交通口岸城市,而是以商业和经济发展并举,结合交通口岸有机建设的集港口、交通、商贸和经济协调并存,共同开发的商埠贸易城市。

二、第一次日占时期
1914年11月以后,日本取代德国控制了青岛。

对于城市建设,前期主要遵循德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

1917年后,日本企图把青岛作为日本人口在中国辽阔领土上的一个根据地,所以日占当局所"特别注意者为市面之扩充与工厂之提倡",与德国占领青岛时以港口建设为主不同,注意力放在市政建设和工业扩充上。

青岛的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在原规划与建设的基础之上对青岛市区进行了扩张规划。

该规划初步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带型城市,从此确定了青岛的城市格局。

三、三十年代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后,划为特别市,由行政院直辖。

定位青岛为中国五大经济区--黄河区的出海口,工商、居住、游览城市。

根据这一城市定位,规划市区范围向北扩展至沧口、李村,向东扩展至辛家庄、麦岛一带;严格执行城市功能分区,全市按规划用地划分为行政区、住宅区、商业区、港埠区、工业区五类。

从1929年到日本全面侵华之前,青岛远离战火,社会安定,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也得到了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继续完成充实原市区外,同时开辟新市区,新辟了齐东路-大学路间、登州路-西山路间及台东镇东南住宅区,荣城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湛山以东等住宅区;开辟了台东镇西北工厂地,四方-沧口之间大工业区。

在旅游开发方面,青岛市在沿海一线建立起一系列旅游景点,以中山路为核心的金融商业娱乐区、八大关别墅区相继建成,崂山风景区开发建设,青岛成为中外闻名避暑度假旅游胜地。

栈桥整修扩建,水族馆竣工开放、湛山寺开工修建和第三海水浴场的建成,这些均增加了青岛的旅游资源,使青岛成为中外有名的北方旅游城市,旅游功能构成青岛城市的功能特色之一。

四、第二次日占时期
1938年1月10日,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

为了达到意图久居的目的,完成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大陆政策”,从1939年6月起,在青的日本兴亚院都市计划事务所根据日本政府提出的“华北产业开发计划”,开始青岛城市规划所需的基本调查。

经过两年大规模的调查,1940年底基本编制完成《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设定纲要》和《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设定纲要》两个文件。

地方计划拿到现在话来说,也就是现代的“区域规划”,这是青岛有历以来第一次区域规
划。

与35年沈鸿烈主政时期的规划不同,在此次计划中,日本人把原属山东省的胶县、即墨同时划归青岛,组成所谓的“大青岛市”。

计划的重点放在交通规划和工业产业上。

港口规划“要以煤对日输入为港湾计划之基本”,除改良扩充大港外,计划在黄岛建设新港弥补青岛港吞吐能力的不足,作为对日输送煤之用,并敷设黄岛至胶州的复线铁路,路港一体化。

在工业规划方面,根据日本制定“华北产业分配计划”及青岛本地的产业分工及人口布局,综合考虑用地、用水和城市国防等因素,日本人提出应环胶州湾规划三处相对分散的工业区,即母市内(四方以北至北沙河以南)、胶州附近、黄岛新港附近。

从中不难看出日本企图以胶州湾为中心,树立综合的交通计划和工业布局,以吸收、加工华北资源,运往日本以满足其战争需要。

这个计划有关其他方面的规划极为简略,与1935年的规划相比,明显地是以便利于日本从青岛背后地掠夺资源的目的出发而作的非均衡的城市规划,而且在规划中保留了大量的军事用地,城市军事基地的功能继德国第一次城市规划又一次上升。

五、建国后
建国之后,青岛市的行政层级降低,成为山东省的省辖市。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也被纳入全国统一计划的轨道。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苏联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和实践成为我国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参考,为此引入了"苏联模式"的城市规划,即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实际上,前苏联当时的城市规划原理,就是把社会主义城市特征归结为生产性,其职能是工业生产,城市从属于工业。

认为社会主义城市及其规划最主要的优越性为生产的计划性和土地国有化。

这样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观念指导下,工业生产力布局成为影响城市定位的重要因素。

1950年9月,青岛市建设局编制《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确定青岛的城市定位是"轻工业、吞吐口、海军基地和风景疗养区"。

这样就改变了原来青岛作为黄河区出海口、工商、居住、游览城市为主的城市性质,使青岛具备了国防和疗养功能。

此后青岛作为全国重要的海军基地和疗养城市为世人所知,成为青岛最为突出的城市功能。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7年青岛市制定了《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确定青岛城市的性质为"一个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的多功能城市"。

从1957至1965年间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放在工业、国防、疗养三个点上,生活、市政设施均为之配套服务。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布局按照青岛地形特点,结合
工业与居住用地的关系,市区仍沿胶州湾东岸、铁路两侧继续向北呈带形发展,先后规划开辟了楼山后工业区、大村庄工业区、女姑口以东危险性工业区;1958年随着大炼钢铁运动的兴起,又规划了城阳工业区,工业区面积急剧扩大。

同时从50年代中期起,疗养建筑兴起,青岛逐渐形成了西以荣城路为界,北至延安路延长线,东至燕儿岛海边约25000至30000个床位的带形疗养区。

随着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及中央农业部水产实验所的成立,青岛作为海洋科研中心的功能也开始起步。

经过建国后近三十年的建设,到1978年,青岛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已经在整个城市经济中占据了绝对比重,达到70%以上。

青岛已从解放初期的一个港口贸易、轻纺为主的城市发展成为一个国防、工业、疗养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城市。

港口贸易则因为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我国实行自给自足的经济方针而退居次要位置。

1981年青岛重新恢复制定了《青岛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把青岛建设成为轻纺工业、外贸港口、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城市。

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根据带形城市特点,因地制宜,规划采用组团式布局,以李村河、海泊河为界,将市区划分为三个组团,各有中心,以城市干道贯通,既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

以南组团海泊河以南地区为城市主中心。

各组团内部功能分区比较明确,交通联系比较便捷,中间有大片的绿地隔开,借以调节空气,从而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样就避免了全国多数城市那样以同心圆向外摊大饼式发展所带来的弊病,这种规划布局在全国都是非常有特色。

这次规划还提出要发展隔海相望的黄岛区,辟建新港,实现港口布局的合理化,这就为青岛城市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种"飞地式"发展布局在全国是极为罕见的,它为未来的青岛"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打下了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后近20年的发展,青岛城市逐渐形成了一个轻纺工业、外贸港口、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城市,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成为青岛城市的重要功能,特别是全国海洋科研中心成为青岛城市的特色之一,为青岛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谭文婧《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思想之特色研究》科技信息2009年第21期
陈黛君《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规划与设计2012年
第28期
李白浩李彩《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规划与设计2010年
第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