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体论维度:社会互动的层次 在一个组织之中,知识存在于个体,所以,知 识创造必须来源组织中的个人。当然,也离 不开一定的组织形式。 一个组织有若干个层次,每一个层级都有自 己的知识和新的观点。在一个动态的环境里 面,少不了交流和沟通,所以,组织创造知 识应该理解成“组织化”地扩展由个人创造 的知识,并明确地使它成为组织知识网络的 一部分。
承上启下管理:平行过程的领导
把组织中每个成员都看成是处在纵向和横向 关系中的重要行动者。 高层描绘着企业的美梦,下面的管理者关注 美梦的实施,这两者间的鸿沟由中层管理 者来弥补。 (对比,详细见P 392) 在这个管理模型中,中层管理者(或者和其 有相关的人)占据了组织的战略性位置。
超文本组织:知识创造公司的设 计原型
组织知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模型
主要线路 从信息和知识的内涵、区分得到了组织知 识创新的两个维度,接着又介绍了组织里 一个人在知识创新中起到的作用和特征。 再次,提出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型”,最 后介绍了从隐喻到模型:知识创造的方法 论。
知识和信息
本文对于知识的定义:“经过确证的真实 信念”。(关注点是知识是个人的“信 念”,也强调知识的“可确证性”)它其 实是一个信念的人际动态过程,同时,也 表达了个人对于真理的渴望。 信息:“讯息流”《?》讯息指信息,消 息,在传播学中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 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 息。
必要的多样性 必须在组织内部构建多样化的信息处理渠道来 匹配外界环境的多样化信息。可以在组织内 部创造多样化来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 还需要具有对既有知识和信息的快速搜寻和预 处理能力!
两个具体的管理模型
承上启下管理:平行过程的领导 ——与管理风格相关 超文本组织:知识创造公司的设计原型 ——与组织设计相关
它们强调了知识和人类行动的密切关系
人们会认识到,知 识会指导行为,所 以,人们就会去主 动地学习。
知识创造的两个维度
认识论维度:来自两种知识类型的区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补充: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正式的、系统的 语言所传递的知识。 隐性知识具有个人的成分,很难形式化和 交流,根植于行动、承诺和具体的情景中。 (其实是一种能力、认识。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的感觉。)
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螺旋 (P372)
I——指个体知识 G——群体知识 O——学校学习
第一种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可以通 过观察、模仿、实践等方式来习得。(潜移 默化) 第二种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社 会活动和交流机制整合知识(汇总组合) 第三种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不 断地互动、不断的明示,(外部明示) 第四种是: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方式 (同上)但是,它要求人们不断地吸收新的 知识,内部自己“消化”(内部升华)
具体模型 详细,见课文第396业! 组织的知识创造过程可以概念化为知识和信息 在这三个层级互相穿越的动态循环过程。
思考:
知识的价值评估,在有的情景下,可能会 无用,(而实际,在处理另外一方面的问 题时,是很有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可能会遗忘这个知识,到遇到问题的 时候,还得从新开始寻找解决办法。对于, 这个情况,怎么去处理?
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
小组成员:王发红 杨锁银
作者介绍
野中郁次郎,日本一桥大学 国际企业战略学院教授,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ass商学 院的MBA和博士学位。 著作:与Hirotaka Takeuchis 所著《知识创造公司》一书。 因为,这本书的出版,获 得1996年美国出版商协会年 度最佳管理类图书大奖。
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的管理:创造 性混沌、冗余和必要的多样化
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解两个具体的管理模型, 以及对于这两个模型所依赖的一些条件— —创造性混沌,冗余,必要的多样化—— 进行分析。
依赖的前提条件
创造性混沌——环境和个人的波动所产生,它会 创造一种新的知识秩序,有利于激发组织知识创 造过程。有序整体和混沌在不断循环发生。但是, 前提是:在波动中,员工和领导要不断进行反思。 冗余——知识,信息的冗余,它们可以加快新概 念的创造。1、减少管理层级的影响有很积极地 作用。2、提高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信任,也来调 控知识的创造。3、使员工认清楚自己的位置, 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的控制感和方向感。
共享经历 首先,要先建立成员之间的信任。一个重要 的方式是共享彼此原创性的经验。 其次,互相的身体和心智的共同(相同的) 经历。 概念 化(P383) 概念是通过演绎、归纳、诱导而形成的。 共同的默会观点形成,需要进一步升华,不断 对话把这些观点清晰地表述出来(模式:主 要是,外部明示)
定型
定型是发生在集体层面的社会化的过程。 新的知识最终需要定型为具体的“形式”,(核 心模式就是内部升华)可以通过鼓励尝试来促进 这一模式的发生。 这样,定型——就是组织中各个部门来验证由自 组织团队新创造的概念的真实性和可用性的一个 过程。 特点是:信息要有冗余、并且不同职能部门间的 “动态合作关系”或者“协同作用”来实现的。
模型的转换和知识的螺旋
知识创造聚焦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构建, 尤其重要的是内部升华和外部明示之间的 互动。 当所有的四种知识创造模式被有效地管理并 形成一个持续的循环,组织知识创造就发 生了。 正如,下图所示:
从隐喻到模型:知识创造的方法 论
把隐性知识转化到显性知识的一个有效地 方法就是使用隐喻。 隐喻(将两个矛盾的概念百度文库同一个词语整 合在一起) 它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的: 通过隐喻来认识矛盾,在通过类比来解决矛 盾。最后建立起一定模型。
引言
随着知识在我们社会变的越来越重要,在知识社 会中,组织如何处理知识、对组织知识创新过程 的管理。 过去,人们常把组织看成是信息处理系统或问题 解决系统——“输入—处理—输出”这一种模型, (用一种静态的、被动的观念) 而,现在对于,组织应该是用一种动态和全新的 观点来看,不仅要处理信息,还要创造信息和知 识。
超文本的定义: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 链结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 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 用户介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 间相关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 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 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 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 位置。
知识的确证和质量
知识的确证:确证是概念最终的汇聚和检 测,它决定了所创造知识对于组织和社会 的价值。确证,决定了所创造知识的“质 量”包含了判断其正当性的标准。 知识的质量:就是指一个概念和信息能够 在实践上对于问题的解决有什么样的作用。
网络化知识(P386)
对于这个观点的理解: 1、我们的组织是一个群体,个人都有自己 的主见和观点,知识的网络化有利于知识 的多样性。 2、当一个知识被创造、定型和确证后,就 会被整合到组织的知识基础中去,这进一 步组成了组织的整个知识网络。
文章的结构 主题:论述了在一个组织之中,个人和组织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 下,创造组织的知识。 思路:(本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下面我们只是做简单的重复工作) 1、引言,对比我们过去如何处理和利用一个组织的知识的。提出在知识社 会,需要能创造信息和知识。 2、介绍,组织知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模型 3、组织知识创造的过程 4、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的管理:创造性混沌,冗余和必要的多样化。 5、一些结论的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我们的理解如下: 首先,对于组织知识,得有一个理解,所以,作者写了第2部分,在这一部 分,也可以看到关于知识有很多作者的理解、基本的一些 知识。 其次,接下来,当然是关于文章的主旨——组织创造的过程。 最后,是关于这个理论,提出2个具体的管理模型。
知识主题的承诺:意图,自主权, 波动
承诺存在于个体的知识创造的行为 补(承诺:to promise; to undertake; to give one‘s word; to agree ) 意图:关系到个体如何看待世界并理解周围的环 境。(形成个人的世界观、思想和主见) 自主权:个人有不同得观点,这些人都能自主地 行动,就会增加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机会的可能 性。另外,它也可以加强个人创造知识的自我激 励。 波动:个人和外部世界的持续互动。会引起崩溃 (个人的习惯和舒适的存在状态会被打破)
组织知识创造的过程
探讨在组织中个人知识被扩展、放大和确 证的过程! 真正理解组织中知识创造的过程
个人知识的扩展
从影响个人隐性知识质量的两个因素说起, 一个是个人经历的“多样性”和“知识经 历”。 再次,说明如何提高一个人知识(主要是 从上面这两个维度来进行介绍)最好的总 结方式:就是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和思 想上来指导我们的经历、行动。二者的互 动。
谢谢!(好累哟!)
共享的隐性知识和概念化
个体如何把自己的隐性知识共享 一个方法就是创造一个“场”或“自组织团 队”,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可以一起合作 来创造一个新概念。 补充:心智图景——是头脑中有关世界如何 运作的种种心理图像。? 自组织团队:就是和一般的团队没有什么太 大的区别。(另附述)
自组织团队的特点:人们可以把他们的观点 明晰化,并通过构建更高层面的概念来理解 冲突。组织团队人员的信息交换和发展促进 了知识的创新。 方式:1、促进成员间信任的建立,加速成员 间共享的默会观点的形成。 2、在成员们持续的对话中共享的默会 观点逐渐概念化。 3、在组织创造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掌 握好在自组织团队中个体知识发散和收敛的 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