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一、气象学

1.气象学的基本概念: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以及它们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和气象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氩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3.大气的层次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气层等。对流层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层次。

4.温度和湿度:温度是大气分子热运动的表现,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度量。常用的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和开尔文。

5.大气中的水循环:大气中的水主要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循环,形成了雨水、雪、冰等各种降水形式。

6.风的形成和分布:风是由于大气压力差异引起的空气运动。风的分布包括垂直气压分布、水平气压分布以及海洋表面风等。

7.气象要素和气象现象: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等,而气象现象主要包括各种云、雨、雪、雷暴、龙卷风等。

8.气象预报和预警:气象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对未来天气变化进行预测。而气象预警则是在出现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前向公众发布警告。

二、气候学

1.气候学的基本概念:气候学是研究地球不同地区长时期天气变化的科学,它包括气候分布、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等内容。

2.气候系统:气候系统包括大气、陆地、海洋和冰雪等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气候系统。

3.气候因子和控制要素:气候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它们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产生影响。而控制要素则是指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如水汽、云量、海洋流和地表覆盖等。

4.气候分类:气候可以根据气象要素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系统有科本和较新的气候分类系统。

5.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系统的长时期变化,主要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暖和气候极端事件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研究方向。

6.气候预测和模拟:气候预测是根据当前气候状态和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预测。而气候模拟则是通过数学模型对过去气候的再现,以验证和改进气候模型。

7.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着生物圈、冰川、海洋、农业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以上是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对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气象学与气候学考试重点

09地信气象与气候学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气象学 P1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气候系统 P1 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 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3.气候系统 P7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4.太阳常数 P25 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 面积 内,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用I0 表示; 5.大气窗口 P32 气在整个长波段,除8—12μm 一段外,其余的透射率近于零,即吸收率为1;8—12μm 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 6.大气的保温效应 P33 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

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由此可看出大气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 7. 地面有效辐射 P33 地面放射的辐射Eg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 8.地面的辐射差额 P33 地面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而获得能量,同时又以其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出辐射而失去能量;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 9. 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则称干绝热直减率,以γd表示,即γ ;其中表示某一气块; P39 10.冰晶效应 P63 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11. 凝结增长 P63 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如果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也会产生水汽的蒸发现象;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12深厚系统浅薄系统 P92 暖性高压和冷性低压系统不仅存在于对流层低层,还可伸展到对流层高层,而且其气压强度随高度增加逐渐增强,称深厚系统;而暖性低压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大气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气候学:研究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的多年综合。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等。 2、简答题 (1)大气结构及各层特点? 1.对流层 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平均0.65℃/100米 由于对流层主要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5km) 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 升,自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明显上升,到平流层顶 可达-3℃左右,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的特征,主要是臭氧对 太阳紫外线的强烈吸收。 ②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③水汽、尘埃含量很少 3.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顶界温度可降至-83℃-113℃,几乎成为大气层中的最低温。其原因是这里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更上层的大气吸收了。因此,这里的气温随高度是递减的。 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4.暖层(中间层顶到800km) 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据探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这是因为所有波长<0.175μm的紫外线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 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5.散逸层(外层)(800k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 整个大气层的最外一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没有明显的边界。这一层的气温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由于气温高,且距地较远,受地球引力作用很小,所以大气质点中某些高速运动的分子不断地向星际空间散逸,散逸层也由此而得名。 (2)湿度的表示方法: 1)水汽压(e)及饱和水汽压(E)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单位:hap 饱和水汽压(E):温度一定,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是有一定限度,空气达到此限度时为饱和湿空气,饱和湿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即最大水汽压。 2)相对温度(f) 表示方法:空气中的实有水气压e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E的百分比,用f表示。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1、静力学方程:假设大气相当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则某一点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铅直气柱的重量。 气压随高度递减快慢取决于空气密度、重力加速度的变化。 称为铅直气压梯度或单位高度气压差。 ①同一气压,气柱温度愈高,密度愈小,气压随高度递减愈慢,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大;反之; ②同一气温,气压值愈大,空气密度愈大,气压随高度递减愉快,单位高度差愈小;反之。 2、压高方程: 表示气压随高度增加按指数递减的规律。 3、气压变化的原因:气压变化实质是空气气柱重量增加或减少的反映,空气柱重量是其质量、重力加速度乘积。空气柱质量变化主要由热力、动力因子引起。 热力因子:温度升高或降低引起体积膨胀或收缩、密度增大或减小及伴随气流辐合或辐散所造成的质量增多或减少。 动力因子:大气运动引起的气柱质量的变化; ①水平气流辐合与辐散 ②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 ③空气垂直运动 4、作用于空气的力: ①气压梯度力:是个向量,垂直于等压面,有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气压差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表达式:单位百帕/赤道度。气压梯度表示气压分布不均匀程度、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在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压力。气压梯度力是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②地转偏向力: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③惯性离心力: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④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内摩擦力:速度或方向不同的相互接触的两个空气层间产生的一种相互牵制的力,主要通过湍流交换作用使气流速度发生改变,也称湍流摩擦力。 外摩擦力:空气贴近下垫面运动时,下垫面对空气运动的阻力。 ①大气运动方程: 5、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南半球在左,称风压律。地转风速高纬大于低纬—气压梯度值高纬大于低纬。 6、梯度风: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的风,称梯度风。 北半球,低压中的梯度风平行于等压线,逆时针旋转,高压顺时针;南半球相反。 低纬地区或小尺度低压中,如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时,可能出现旋衡风。 梯度风、地转风都是作用于空气质点的力达到平衡时的风;梯度放风考虑了空气运动

气象与气候复习整理

地理科学专业 《气象学与气候学》期末考试复习题一 简答题 1.为什么暴雨总是发生在暖季? 答:因为高温时饱和水汽压大,空气能容纳的水汽量多,因而能使原来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的蒸发面变成未饱和状态,重新出现蒸发。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改变的量,在高温时比低温大,在高温饱和空气中形成的云雾要浓。 2.霜和霜冻有什么区别? 答:霜冻是因为气温剧降所引起的植物受冻现象,有霜时农作物不一定出现遭受霜冻之害。要预防的不是霜而是霜冻。 3.雾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答: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充沛;有使水汽凝结的冷却过程:有凝结核存在。 4.降水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答:降水的形成过程是云滴增长成雨滴的过程。首先是水汽由源地水平输送到降水地区,这就是水汽条件;其次是水汽在降水地区辐合上升,在上升中绝热膨胀冷却凝结 成云,这就是垂直运动的条件;最后是云滴增长变为雨滴而下降,这就是云滴增长的 条件。 5,气团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答:一是范围广阔、地表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二是有一个能使空气物理属性在水平方向均匀化的环流场。 6.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答: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北半球积雪减少; 7.晴天的天空为什么是青蓝色的? 答:太阳辐射通过太阳辐射时,由于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波长短的光波被散射的较多,雨后天晴,天空呈青蓝色是因为辐射中青蓝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

8.为什么阴天的早晨比晴天的早晨要温暖一些? 答:阴天有云,云能阻挡地面辐射返回宇宙空间,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大,称为云被的保温效应。而晴天的时候,天空云层少,因而大气逆辐射少,更寒冷 9.为什么山地的迎风坡降水量比较多? 山地迎风坡迎接温湿的海洋气流,温湿的海洋气流随山地地势的升高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叫做地形雨。山地背风坡温湿的气流随山地地势的下降温度升高水汽升腾难以形成降水。所以,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0.影响水分蒸发速率的因子主要有哪些? 答: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与湍流扩散强度。 12.何为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季节性上升的现象每隔几年就有一次异常发展,从南美海岸延伸至迟到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称为~~ 13.降水按照降水强度分为哪几种? 答:按强度分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 14.活动在我国境内的气团主要有哪几种? 答:活动在我国境内的气团,大多是从其他地区移来的变性气团,其中最主要的是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变性气团。 15.中央气象局规定的寒潮天气的标准是怎样的? "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剧降10℃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5℃以下,称为寒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强冷空气南下,造成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也称为寒潮。 二、论述题 1.针以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当采取何种对策? (从气候变化的历史事实、当前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和气候变化对策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2. 论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规律以及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 1、气候形成、变化因子:①、太阳辐射; 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 ③、环流因子; ④、下垫面因子; ⑤、人类活动影响。 2、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又称天文辐射。除太阳本身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 3、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洋流。 海洋与大气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发生相互作用。组成复杂的耦合系统。海洋对大气主要作用给大气热量、水汽,为其提供能源。大气通过向下动量输送,产生风生洋流、海水上下翻涌。 海洋是CO2巨大储存库,通过调节大气中的CO2含量影响气温、环流。 海洋从大气圈下层向大气输送热量、水汽,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应力向海洋上层输送动量,使海水发生流动,形成风生洋流,也称风海流。 热带、副热带海洋,北半球洋流围绕副高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反时针流动。 海洋提供给大气潜热、显热,大气运动的能源,使大气环流得以形成、维持。 环流与热量输送:大气环流、洋流对气候系统中热量分配起重要作用,将低纬热量传输到高纬,调节赤道与两极间温度差异;大气环流方向有由海向陆与由陆向海差异、洋流冷暖不同,使同纬度带大陆东西岸气温产生明显差别,破坏天文气候地带性分布。 环流与水分循环:水分循环通过蒸发、大气中水分输送、降水、径流实现。 环流变异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表示在南美西海岸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南方波动:南太平洋副高与印度洋赤道低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沃克环流、哈德莱环流。厄尔尼诺年印尼、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多雨。(日本、我国东北夏季持续低温,我国大部降水有偏少趋势。) 4、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海陆风。 5、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海陆热力差异、及差异的季节变化,行星风带季节移动、广大高原热力、动力作用。(海陆风由海陆间气压日变化引起,仅出现在沿海地区;季风由海陆间气压季节变化引起。)东亚季风:冬季风低温、干燥、少雨,夏季风高温、湿润、多雨—海陆热力差异。亚洲南部季风:行星风带季节移动引起,南亚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6、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区分标志:海洋条件、大陆条件下形成的气候。 ①气温指标: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相时、春秋温度值、大陆度;②水分标志:海洋性气候降水量比同纬度大陆性气候多,一年降水分配较均匀,冬季较多,气旋雨频率为最大,降水变率小;大陆性气候对流雨居多,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 7、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高大山系、庞大高原是气流运行的阻碍,对寒潮、热浪移动有障壁作用,本身辐射差额、热量平衡状况有其独特性。①机械阻挡作用;②热力作用:青藏高原地面气温特点:⑴地球第三极,气温低;⑵气温日、年较差大;⑶气温季节变化急,春温高于秋温。高原气候具明显大陆性气候特征。 8、小气候:由于下垫面结构不均一性引起的小尺度近地层局地气候。(土壤、植被、人工铺砌的道路等借辐射作用吸热、放热,从而调节空气层、下垫面表层温度,称活动面。)活动面性质不同,具不同能量平衡、水分平衡,加上湍流作用差异,产生各种小气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1.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候系统的五大子系统: 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 2.大气的结构:大气结构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和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分布的不均匀性。 3.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下界为地面,集中3/4大气,90%水汽,日常所见的大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也是对人类生活、产生最有影响的层次。 (2)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特点又可分为三层。 下层:又称摩擦层或扰动层。它的范围自地面到2km高度。下层受地面强烈影响摩擦作用、湍流交换十分明显,各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多,因而低云、雾、霾、浮尘等出现频繁。 中层:从摩擦层顶到6km左右高度。这一层受地表影响较小,气流的状况基本上可以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气中的云和降水现象大都产生在这一层。 上层:从6km高度到对流层顶。由于这一层离地面更远,受地表影响更小,水汽含量极少,气温常在0℃以下,各种云多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在中、低纬度地区上层,常有风速>30m/s的强风带出现。

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至1-2km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此层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变化很小,甚至无变化。这种温度的垂直分布抑制了对流作用的发展,上升的水汽、尘粒多聚集其下,能见度变坏。对流层顶的温度在低纬度地区平均为-83℃,在高纬度地区约为-53℃。 思考题(供参考) 一、基本概念: 气象学气候学气候系统气象要素饱和水气压相对湿度露点一个大气压能见度 二、基本问题: 1、举例说明气象学与气候学和自然地理其它分支科学之间的关系 2、大气上界的划分方法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4、各种湿度表示法的意义 5、地面、高空和地面天气图上风的表示方法 第二章 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一)地面和大气辐射 1. 辐射能量: Eg= δσT4 (Ea= δ′σT4 ) 式中:Eg为地表面的辐射能量;δ为地表面的相对辐射率。如地面温度为15℃,以δ=,则可算得: Eg=××10-8×(288)4 =㎡ 地面辐射:宇宙中的任何物质,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都能放射能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45%-反射掉)转变为热能后,使地面增温,然后日夜不停的向外放射辐射,这就是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24%)但能强烈的吸收地面的辐射,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它也日夜不停的向外放出辐射,叫大气辐射

气象与气候学期末复习备考资料

第一章学习要点: 1.掌握天气、气象、气候三概念; 天气: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 气象:大气物理状态的表象,指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到达下垫面时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化现象和过程。 气候:一定区域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 2.熟悉天气学、气象学、气候学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天气学研究对象:地球上的“天气” 气象学研究对象:地球上的四大圈层之一——大气圈,研究大气圈的气象 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地球上的“气候”是研究气候的特征,形成、变化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和进行气候预报和气候应用服务的科学。 3.大气各层的特征; 由近及远 对流层特征 ①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②上界高度在低纬度平均17到18千米,中纬度平均10到12千米,极地平均八到9千米,且夏季高于冬季。 ③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有空气对流运动。 平流层特征 ①温度谁高度升高而增加。主要是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强烈吸收。 ②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发展,有利于飞机在此层飞行不易颠簸) ③水气尘埃含量很少。使得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有时可见贝云母。 中间层特征 ①气温谁高度增加迅速降低。几乎无臭氧。氮和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有大部分备被上层的大气吸收了。 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下暖上量,气温垂直分布有利于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又称高空对流层。该层有一个只在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D层。 暖层特征 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氮、氧吸收 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有E层和F层,他们都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具有重要意义。 4.气象要素指标,尤其是水汽含量指标含义,相对指标有哪些,绝对指标有哪些; 气象要素指标是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等。 水气含量指标含义 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气量多少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 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大气中水气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e。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就称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E。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的比值。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气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称饱和差(d)d=E-e 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气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q=m1/m1+m2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仅知识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气象(meteor): ●气象学(meteorology)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发生于大气中一切物理性质、物理现 象和物理过程的大气学科。 ●气象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大气一般的组成、范围、结构及各种要素等; ●(2)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来源; ●(3)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4)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 ●气候:某地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下,某时段内(一 般指30年以上)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 ●天气与气候简析。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 1.气候和天气关系密切,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个不同概念: ● a. 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态。 ●例如:三亚市某日的最高气温30°C,最低气温20°C ,午后有雷阵雨 ● ● b.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某市年平均气温为25°C, 昆明四季如春,这些都属于气候现象。 ● ●气候学研究任务: ●气候系统及其组成:

●大气的物质组成:(1)干洁空气、(2)水汽、(3)固态、液态颗粒 ●什么是气溶胶(Aerosols),其分布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大气的圈层组成及各圈层特点 ●饱和水汽压(E)与温度(t)按指数规律变化。 ●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 ●比湿(q) ●混合比(γ) ●露点(T d)当 ●风(wind) ●云: ●降水变率 ●空气状态方程: ●虚温:T v, ●思考题: 1.某气象台站测得某日某时f=40%,t=15℃,p=1000hPa, 求该时段的e、d、a、q、γ值。 2.北纬30°处有一座海拔1000m高的山,试分析该山地坡麓与山顶在上、下午不同时间各气象要素(T、p、 e、E、 f、t d)的分布及山南与山北的差别。 3.简介大气主要成分在大气层中的作用及微量气体(CO2、O3)影响气温垂直分布的原因及机制。 4.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限制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 臭氧层遭到破坏? 5.对流层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存自然环 境有何影响? 6.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 7.说明状态方程物理意义. 8.说明各气象要素定义及单位. 9.干湿空气哪个重,为什么? 10.一块湿空气,P=1000hpa,e=23.4hpa,t=20°, 求该湿空气密度. 一、填空题: 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中的一切()和()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用()表 1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一、气象学 1.气象学的基本概念: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以及它们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和气象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氩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3.大气的层次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气层等。对流层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层次。 4.温度和湿度:温度是大气分子热运动的表现,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度量。常用的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和开尔文。 5.大气中的水循环:大气中的水主要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循环,形成了雨水、雪、冰等各种降水形式。 6.风的形成和分布:风是由于大气压力差异引起的空气运动。风的分布包括垂直气压分布、水平气压分布以及海洋表面风等。 7.气象要素和气象现象: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等,而气象现象主要包括各种云、雨、雪、雷暴、龙卷风等。 8.气象预报和预警:气象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对未来天气变化进行预测。而气象预警则是在出现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前向公众发布警告。 二、气候学

1.气候学的基本概念:气候学是研究地球不同地区长时期天气变化的科学,它包括气候分布、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等内容。 2.气候系统:气候系统包括大气、陆地、海洋和冰雪等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气候系统。 3.气候因子和控制要素:气候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它们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产生影响。而控制要素则是指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如水汽、云量、海洋流和地表覆盖等。 4.气候分类:气候可以根据气象要素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系统有科本和较新的气候分类系统。 5.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系统的长时期变化,主要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暖和气候极端事件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研究方向。 6.气候预测和模拟:气候预测是根据当前气候状态和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预测。而气候模拟则是通过数学模型对过去气候的再现,以验证和改进气候模型。 7.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着生物圈、冰川、海洋、农业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以上是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对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地理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提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提纲 一、概念 1、霜冻: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里,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 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低温。或霜冻是因为气温剧降所引起植物受冻的现象。 2、辐射雾:由于地面辐射冷却使贴地气层变冷而形成的雾。 3、平流雾:平流雾是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形成的。 4、蒸发雾:平流雾是冷空气移到暖水面上时,暖水面因温度高,饱和水汽压大而蒸发,使低层空气达到饱和产生凝结形成的雾。 5、锋面雾:锋面雾是发生于冷暖性质不同气团的交界处——锋面附近的雾。 6、气压垂直梯度:指高度变化不大时,每升高1个单位高度所降低的气压值。 7、单位气压高度差:表示在铅直气柱中气压每改变一个单位所对应的高度变化值。 8、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9、风压定律: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 若背风而立,则在北半球高压在其右方,在南半球,高压在其左方,此称为风压定律 10、热成风:由于水平温度梯度的存在而产生的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的速度矢 量差。 11、气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相似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12、锋:大气中冷暖气团相遇后,其间有一个界面,由于湍流、辐射等作用, 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的界面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层,这个过渡层称之为锋。 13、温带气旋: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涡旋。 14、反气旋: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涡旋。 15、寒潮: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移动。

16、海陆风:沿海地带昼夜热力状况的不同引起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有规律的气流。 17、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18、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 19、峡谷风: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山地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少,气流加速前进,从而形成强风,这种风称为峡谷风。 20、城市风: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 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境,由此形成的风称为城市风。 21、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 22、台风:发展强盛的热带气旋。 二、其他 1、大气中水汽凝结的两个条件 空气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暖面蒸发,空气的冷却) 要有凝结核或凝华核。 2、霜和霜冻的区别 霜是白色具有晶体结构的水汽凝华物,有霜时农作物不一定遭受霜冻之害。而霜冻是因为气温剧降,引起植物受冻的现象,有霜冻不一定有霜出现。 3、降水的成因 形成降水的关键,是云滴迅速增大到能克服空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并在降落过程中不被蒸发掉。 雨滴增长的物理过程 A、凝结(凝华)增长:指水汽分子凝结(凝华)在云滴(冰晶)表面上,使云滴(冰晶)增长的过程。 B、云滴冲并增长: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滴相碰合并而增大的过程。 降水的形成:水成云形成的降水、冰成云形成的降水、混合云形成的降水、人工降水、暖云催化;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气象学:研究大气的构造、特性及其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 2.可变气体成分:含量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大气成分。 3.不变气体成分:含量基本稳定,不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大气成分。 4.气溶胶质粒:悬浮在大气中的、沉降速率很小的固态或液态的微粒。 5.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及对大气状态有显著影响的 物理量。 6.降水量:降水落至地面后(固态降水则需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 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以毫米(mm)为单位。 7.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辐射能。 8.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 9.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上的太 阳辐射强度。 10.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11.太阳方位角:太阳直射光线与子午线的夹角。 12.大气散射:太阳辐射投射到大气质点上,以质点为中心射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13.地面有效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减去大气向下的大气逆辐射。 14.热容量:单位质量(或体积)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释 放)的热量。 15.导热率:保持单位温度梯度条件下,以分子热传导的方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 面积的热量。 16.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获得或失去λ焦耳热量时,温度升 高或降低的数值。 17.气温年较差:一地最高月平均温度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18.气温直减率:高度升高或降低100m空气温度的变动值。 19.逆温现象: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20.气温绝热变化:在没有热量交换的条件下,空气块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由于 体积变化而出现温度的降低或升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 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 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 1.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 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 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 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 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 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 e.散逸层 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 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 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 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 第三章辐射系统 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 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2.辐射规律(选择) 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放射能力强(弱),吸收能力强(弱)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 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 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光谱:可见光(50%)、红外区(43%)、紫外区(7%) ◆太阳常数: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值为 1370W/m² 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天文辐射) a.影响因素: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白昼长度 b.天文辐射对热量分布的影响 ①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形成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带。 ②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量最大值在20°~25°的纬带上,由此向两极减少,最小值在极地。 (原因: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度大于赤道) ③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大在赤道。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到极点为零。高低纬度之间冬季气温差较大。 ④由于日地距离影响,南北半球天文辐射总量是不对称的,南半球夏季各纬圈日辐射总量大于北半球夏季相应各纬圈的 日辐射总量。相反,南半球冬季各纬圈日辐射总量小于北半球冬季相应各纬圈的日辐射总量。 2)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反射、散射、吸收) a.主要变化:

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考试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大气圈概述: ➢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气体及浮在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志组成(干洁空气定义:大气中,除了水汽和液体、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组成: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氧气、臭氧、氮气的来源及作用:大气中的氧是一切生命所必须的,这是因为动物和植物都要进行呼吸,都要在氧化作用中得到热能以维持生命;大气中的氮气能够冲淡氧气,使氧气不至太浓,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大量的氮气可以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定到土壤中,成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养料;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由于在太阳的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另外有机物的氧化和雷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臭氧可以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的结构 1.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垂直对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品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随着温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者微有上升,大约到30km以上,气温随着温度增加而显著提高,在55km高度可达-3摄氏度。平流层的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它受地面温度影响 很小,特别是存在大量的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虽然30km以上臭 氧额的含量已逐渐减少,但这里的紫外线辐射很强烈,故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 增加,造成显著的暖层。平流层内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垂直混合作用显著减 弱 3.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主要气象要素 ➢气温;气压 ➢湿度 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强称为水汽压,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这是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其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相对湿度;饱和差;比湿;水汽混合比;露点 ➢降水;风;云量;能见度 空气状态方程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太阳辐射 ➢辐射的基本知识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逆温现象 A.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出现逆温现象。 B.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无逆温→逆温生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 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④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3)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③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2.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白天阴天气温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灰白色。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①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夜晚阴天气温高。 ④全天晴,日较差大,全天阴,日较差小。 ⑤效率低和成本高:比常规能源在利用中效率低、成本高。 (3)大气热状况应用 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深秋露水、霜、雾多出现在晴天的夜晚。 (4)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的因素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大一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大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天气和气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经 常听到人们讨论天气如何,但是对于气象学和气候学的背后知识,我们又了解多少呢?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大一阶段学习的气象学 和气候学知识点。 一、气象学的基本概念 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涉及气象的各个方面,例 如天气现象、气象仪器和预测技术等。大气是指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它对人类和自然界都具有重要影响。气象学的研究范围包括 气候、天气系统、气候变化等。 二、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组成。其中,氮 气和氧气占据了大气的绝大部分,分别约占78%和21%。水蒸气 是气象学中非常重要的成分之一,它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起着 关键性的作用。大气按照其垂直结构可以被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 三、气象要素与观测

气象要素是衡量大气现象的元素,例如温度、湿度、气压、风等。了解气象要素有助于我们了解天气状况和变化趋势。气象观测是获取气象要素信息的过程,主要利用气象仪器进行。常用的气象仪器有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和风向仪等。通过观测气象要素的变化,我们可以预测天气状况,并为各个领域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天气系统及其形成 天气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存在的一组相互联系的天气要素所组成的系统。大气的不断变化和运动导致了各种天气形态的产生。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和气旋等。高压系统通常伴随着晴朗的天气,低压系统则往往带来多雨和阴天的天气。气旋则是一种复杂的天气系统,可以引发风暴和降雪等极端天气。 五、气候与气候类型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时期内的天气状况统计结果。气候与天气不同,天气是指短期内的气象状况,而气候则是对过去多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一种气象状况判断。不同地区的气候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由其地理位置、海洋环流、地形等因素决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短期变化的科学,主要关注大气现象的观测、分析 和预测。其要点如下: 1.大气现象观测:气象学家通过使用各种观测设备,如气象站、雷达、卫星等,收集大气中的各种数据,如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量、风速和 风向等。 2.大气现象分析:在收集到观测数据后,气象学家使用数理统计方法 和气象模型等工具对大气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3.天气预报:基于对大气现象的观测和分析,气象学家可以尝试预测 未来几小时或几天的天气状况,如雨、雪、风力等,并向公众发布相关的 天气预报。 气候学是研究地球气候长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其要点如下: 1.气候变化观测:气候学家通过对长时间期间大气现象的观测数据进 行分析,以了解地球不同地区气候的变化趋势和模式。 2.气候因素分析:气候学家通过分析大气、海洋、地表等环境要素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太阳辐射、温室气体浓度、地表覆盖等。 3.气候模型:为了研究气候的长期变化,气候学家使用气候模型来模 拟地球气候系统的复杂过程,并预测未来气候的可能发展。这些模型基于 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原理,可以模拟大气、海洋、陆地和冰雪等组成部分 的相互作用。

4.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学家还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人类健康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气象学关注大气短期变化,通过观察、分析和预测天气现象;气候学则研究地球气候长期变化和其影响因素,通过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地球气候系统。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们对大气环境的理解。

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及试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期末考试要点及试题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概念及所争论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关系 一.选择题: 1.〔〕是气象学争论范围 a.风 b.雨 c.冷却 d.台风 e.雪 f.龙卷 g.蒸发 2.〔〕是天气学争论范围 a.霜 b.台风 c.分散 d.龙卷 e.温度 3.气象学与气候学关系是〔〕 a.气候学包含气象学 b.气象学是气候学根底 c.气象学和气候学是独立 二、填空题: 1.气象学是争论发生于〔〕中一切〔〕和〔〕科学,以〔〕为争论对象。 用〔〕表示。 2.天气学是争论〔〕不同区域内所发生〔〕〔〕及〔〕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科学,以〔〕为争论对象。 3.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内大气中〔〕和天气现象综合。 4.气候学是争论地球上〔〕、〔〕、〔〕规律科学,以〔〕为争论对象。 5.气候是指在〔〕、〔〕、〔〕和〔〕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综合。 6.气象学是气候学〔〕根底,天气学是气候学〔〕根底,气候学是〔〕和〔〕综合。 三.问答题: 1.天气与气候区分和联系? 2.本学科在实际中有哪些方面应用? 3.依据以前学过专业课和日常生活表达一、二个有关气象或气候应用小例子。 第一章大气概述 重点: 1 / 16

1.干洁空气概念、成分及作用 2.对流层、平流层特点及成因 # 1 - 1 大气组成 要求: 1.娴熟把握干洁空气概念、成分及作用 2.把握大气中水汽、固体杂质来源及分布 3.理解固体杂质、液体微粒作用 一.填空题: 1.大气中物质存在有三种形态,即〔〕、〔〕、〔〕 2.地面—90km 范围中大气组成是〔〕、〔〕、〔〕。 3.大气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此外还有含量不定〔〕、 〔〕微粒。 4.干空气是指不包含〔〕、〔〕、〔〕大气。其含量占整个大气〔〕%,主 要成分是〔、、〕,占干空气〔〕 % ;次要成分是〔、、、、〕,占干空气〔〕%。 5.90km 以下大气分子量是〔〕,90km 以上大气主要成分是〔、〕。 6.氧来源于水离解,其方程式是〔〕;光合作用方程式是〔〕 臭氧分解方程式是〔〕。 7.大气中氧参与有机物〔〕、〔〕、〔〕过程。 在大气中含量比为〔〕%,主要集中于〔〕km 以下,具有〔〕分布特点。 8.C O 2 参与植物〔〕作用,能吸取〔〕和〔〕长波辐射。 作用是〔〕,使大气增暖,另一个作用就是〔〕。 9.O 3 10.大气中水汽量随高度而〔〕,随纬度而〔〕。 11.水汽是大气中唯一具有〔〕变化气体,可以吸取来自于地表〔〕辐射,可以放出〔〕辐射。 12.大气中固体杂质主要集中于〔〕。并具有〔〕分布特点,其作用是〔〕和〔〕。 13.液体微粒是指悬浮于大气中〔〕、〔〕和〔〕等水汽分散物。 二.选择题: 1.0- 90km 范围内,大气是由〔〕组成 a.干洁空气 b.O2 c.CO2 d.水汽 e.杂质与微粒 f.杂质 2 /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