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传播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 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 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 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 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 或“接种效果”(inoculation effect)。
(二)“诉诸理性”与“诉诸感 情”
1936年,精神分析学家哈特曼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 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 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 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 的先后顺序。
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在多数时间, 媒体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 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 惊人地成功。 公众按重要程度对事件的排序与媒介对该 事件报道的频率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有限效果论

从全凭观察过渡到实验调查,“有限效 果”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二战中和战后,美 国传播学多半围绕政治选举和商业活动开展研 究。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传播学者推翻 了早年的“媒介万能论”的观点,发现传播媒 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播的影响; 而且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受众的原有的立场, 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种 技能接入(skill access)
第四种 使用接入(usage access):使用机会的缺乏 以及这些机会的不平等分布
接入沟(个体层面)

源自文库

在个体层面。数字鸿沟也是社会结构性不平 等的重要表现。 丹· 席勒提出:数字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克服原 有的贫富两极分化,反而产生了新的不平等 和不公正,导致了信息化资本主义特有的数 字鸿沟现象。 《数字资本主义》
3、传播效果的类型

一般分为预期的和非预期的、短 期的和长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 显在的和潜在的、微观的和宏观 的效果研究。
戈尔丁:传播效果的类型
预期的
个人的反应 推广与普及 知识的传播
社会化 社会控制 集合的自发反应
媒介集中宣 传报道活动
短期的
个人的自发反应
长期
媒介与社会变革
非预期的
二、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 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 “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3.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

“0/1”效果或知觉模式 “0/1/2”效果或显著性模式 “0/1/2…N”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 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 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 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 重要的作用。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 沉 默 的 螺 旋 ” ( the spiral of silence) 最 早 见 于 诺 依 曼 1 9 7 4 年 在 《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1980 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 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这个假说由 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1、传播效果的定义
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 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 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产生 了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 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 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 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 变化;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 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 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工具 VS 玩具

教育水平高的和社会资源比较丰富的用户会更 多 地 使 用 网 络 进 行 一 些 所 谓 的 capital enhancing (资本强化)的这样的一些用途; 而那些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的用户,则更多地 把网络当做玩具,而不是当做工具来使用,更 多地用来娱乐消遣,难以真正地使用网络来提 升用户的生产和发展能力。
1.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hypothesis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 P. Tichenor )、多诺霍 (G. Donohue )和奥里恩( C. Olien)在1970 年发表 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了 “知识沟假设”: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 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 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 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 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效果重新认识
共同特点: 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 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 的有力性; 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 结合在一起。
四、 主要的效果理论研究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麦库姆斯和肖


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即它所具有的构 建公众思想和引发他们的认知变化的能 力——就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简言之,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 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3.“沉默的螺旋”观点的意义
舆论观:更深入地探讨了大众传播的社 会功能: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效果观: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 的巨大力量。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 众传播观。
意义:谁能操纵媒介谁就能操纵舆论, 谁能操纵舆论谁就能操纵社会。
(三)知沟理论和数字鸿沟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霍夫兰 实验结果
从测验结果的单纯比较而言,无论“一面提 示”还是“两面提示”都取得了良好的说服效果;
尽管单纯比较没有发现两者的差异,但进一 步的数据分析却表明,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依传播 对象的属性不同而有明显的区别。
“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1.“沉默的螺旋”三个基本命题:
第一,个人意见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人是害怕孤独的。人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 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当发现自己属于 “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 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 “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 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2.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 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 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 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 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 察的,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 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 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微观、具体——宏观、综合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认知层面: 关注、记忆、知识
心理、态度层面: 认可、观念、爱憎、 立场(支持/反对) 行动层面: 行动
社会效果

环境认知效果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自杀预防协会

媒体该怎样报道自杀 媒体的自杀报道能够导致效仿行为这一论 点已经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可以看到这类 报道会引起致死和未致死的自杀率出现统计学 意义上的显著增长。因此我们呼吁媒体从业者 在报道自杀时一定要保持慎重,在满足公众知 情权和不要危害公共精神健康之间取得平衡。
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因人、因事、因 时而异,有些问题只能靠“诉诸理性” 的方法来解决,有些问题采取靠“诉诸 感情”方法可能更有效;而在日常的思 想教育活动中,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动 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则更能收到 良好的效果。
三、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教材第337页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 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 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 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子弹论”、“ 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第六章 传播效果
一、传播效果 二、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四、主要的效果研究理论
一、传播效果

有目的的传播都希望是有效果的传播。整个 传播研究是建立在媒介具有重大效果这一前 提之上的。 哪些效果取决于媒介,哪些效果取决于别的因 素。如何增强效果? 效果研究的重要性:政府、商业机构、社会团 体、学院、公众和媒体的诸多政策和决策皆有 赖于此。


缩小“知识沟”的对策


第一,从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 入者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以推进硬件在 全社会的普及程度。 第二,在“软件”方面,必须提高社会成员的 “媒介使用的能力”。
2.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 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Digital Divide、Digital Gap、Digital Division
使用差异
研究主要集中于上网时间,除了上网时 间这个维度,很多学者开始从其他方面来对 网络进行研究。传播学者 Norris 就将互联网 的使用者分成了四个不同的类别: 研究者:调查研究 消费者 表达者 娱乐者

信息与娱乐

Van Dijk 通过他的研究发现,在使用上存在一 个信息 VS 娱乐的区别,他发现一部分人能够 系统地将高级的数字技术用于自己的工作和教 育并从中受益;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只能够使用 非常基本的数字技术和非常简单的应用,而且 主要是以娱乐为目的。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可信性(credibility)包含两个要素:
第一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 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
第二专业权威性(expertness), 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 和发言资格。
(二)“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 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 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 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 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 果”(sleeper effect)。
数字鸿沟分为2个层面:


电脑和互联网的接入上这个层面存在的差距 成为第一道数字鸿沟 电脑和网络使用上存在的差距称为第二道数 字鸿沟。
接入分成了四种:
荷兰符号学家Van Dijk

第一种 精神接入(mental access),是由于缺少兴 趣,对电脑的忧虑和对于新技术缺乏吸引力而导致的 一种基本的数字经验的缺乏。 第二种 物质接入(material access):电脑和网络连 接的缺乏,设备的缺乏
“知识沟”不断变宽
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 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 因: 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第四,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 面的差异。 第五,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

第二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 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 “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 “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 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 转向“沉默”,如此循环。
第三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可 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 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 “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 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 取趋同行动的过程。
It is gap between technology-haves and technology-havenots.


数字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 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 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 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 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 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 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 会问题。
2.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舆论 —— 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强 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它是由诺伊曼提出 的。
在她看来,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 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 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 为的“皮肤”;同时,它又在维持社会整 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 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