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发展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年第4期);彭庆文等《学校体操教改的理性思考》(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
第2期);汤群丰等《素质教育观下中学体操教学探讨》(福建体育科技,2000年第4期);
常言珍等《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内容的运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陈新
熙等《刍议学校体育中的“学校体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张卫平《对
自现代体操运动传入我国,体育专家和学者对体操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已作了不懈地努力
和探索。仅20世纪的百年间,出版各类专著、编著和译作等达964部之多
[1]
。但是研究学校体育中体操发展历史的却很少涉及。如:李世铭,韩毅编《青春和力量的旋律:谈谈新中国的体操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年),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著《中国体操运动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等仅是以竞技性体操运动为主要研究内容。因此了解学校体操运动发展历史更多的是从体育史、学校体育史以及教育理论研究等有关资料、文献之中查证。如: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海南出版社,2000年);王其慧、李宁编《中外体育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匈牙利]拉斯烙·孔著,颜泸等译《体育运动全史》(中国体育史学会,1985年);谷世权主编《中国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1981年);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王华倬著《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等。
华东三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体育科研,2001年第1期);王锦芳《学校体
操教学的忧患与对策研究》(浙江师大学报,2001年第六期);杜兆斌等《山东普通中学体
操教学现状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张予南等《对体操在学校体育
教学中“冷与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刘志明《学
修课教学内容改革探讨》(体育与科学,1997年第6期);高雅玲等《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
修课程整体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体育学刊,1997年第4期);吴维铭等《体操大单元教学
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体育科研,1997年第2期);陈锡尧等《对当前我国体育学院体操课
程存在若干问题的探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李永智《高校体育教
诸多方面,一直是积极探索、不断改革。目前在体操教学改革中已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8
内容涉及有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如:黄兆辉等《关于高师体育系体操课教学
内容及体系改革的思考》(体育学刊,1997年第4期);陈俊钦《我国体育院系体操必修课
程教改现状与发展趋势》(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陶新等《体育院系体操普
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学生的形体改善,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的提高以及优雅姿态的
培养等具有突出的功能;
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讨论,认为教师在体操教学中,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因材施教,
还是教师的示范能力、保护和帮助能力等方面亟待提高;
⑷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讨论,认为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体操教学的要求,农
与体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曾小武《中国近代学校兵操兴衰评析》(武汉
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等等,从多个方面,对体操和学校体操的发展在不同程度
上作出的阐述,将使本研究能立足于此基点之上做进一步的探索。
由于我国针对国外体操发展尤其是学校体操方面的研究缺乏,像李佐惠《美国体操教育
史上的四次争论与启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之类的论文很少见到,导致
该类研究在横向比较上的相对薄弱。2.5近10年我国学校体操的改革概况
查阅了1994年至2004年的国内体育类学术期刊,涉及体操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约872
篇。学校体操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2.5.1中小学体育中的体操教学改革
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系统结构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张涵劲
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
另外,余广鑫,赵瑞娟《论新世纪体操的涵义》(湖北体育科技,2002年第2期);吕
树庭等《体操与体育——一个史学的视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郑幸红
等《体操运动的起源及健身功能的研究》(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吴润平《“体操”
词义刍议》(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白刚《中国近代体育史中的兵操、体操
村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尤为突出;
⑸对学校体操开展的影响因素的讨论,认为有社会学因素(如独生子女等),也有学制
问题(如达标影响、应试教育模式等),还有体操教学模式的制约等等。
2.5.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母机”,对中小学的体育改革具有敏感性。各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无论是在师资培养方向、教育管理,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
校体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宋战兵等《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中有关体操教学内容的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等等。
纵观这些研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对体操教学内容的讨论,认为目前的一些体操内容已不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形势,
需要进行筛选和技术改造;
⑵对体操健身价值的讨论,认为体操在增强学生体质、调节身心等多方面具有独特和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体操内容和教学的改革已成为人们探索研究的重
要方面。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曹建民《中学男子体操教材多棱谈》(体育科学,1994年第
3期);林春源等《西北地区中学体操开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
年第4期);吴晓红《试析江苏省中学体育课体操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湖北体育科技,
第2期);汤群丰等《素质教育观下中学体操教学探讨》(福建体育科技,2000年第4期);
常言珍等《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内容的运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陈新
熙等《刍议学校体育中的“学校体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张卫平《对
自现代体操运动传入我国,体育专家和学者对体操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已作了不懈地努力
和探索。仅20世纪的百年间,出版各类专著、编著和译作等达964部之多
[1]
。但是研究学校体育中体操发展历史的却很少涉及。如:李世铭,韩毅编《青春和力量的旋律:谈谈新中国的体操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年),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著《中国体操运动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等仅是以竞技性体操运动为主要研究内容。因此了解学校体操运动发展历史更多的是从体育史、学校体育史以及教育理论研究等有关资料、文献之中查证。如: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海南出版社,2000年);王其慧、李宁编《中外体育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匈牙利]拉斯烙·孔著,颜泸等译《体育运动全史》(中国体育史学会,1985年);谷世权主编《中国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1981年);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王华倬著《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等。
华东三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体育科研,2001年第1期);王锦芳《学校体
操教学的忧患与对策研究》(浙江师大学报,2001年第六期);杜兆斌等《山东普通中学体
操教学现状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张予南等《对体操在学校体育
教学中“冷与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刘志明《学
修课教学内容改革探讨》(体育与科学,1997年第6期);高雅玲等《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
修课程整体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体育学刊,1997年第4期);吴维铭等《体操大单元教学
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体育科研,1997年第2期);陈锡尧等《对当前我国体育学院体操课
程存在若干问题的探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李永智《高校体育教
诸多方面,一直是积极探索、不断改革。目前在体操教学改革中已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8
内容涉及有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如:黄兆辉等《关于高师体育系体操课教学
内容及体系改革的思考》(体育学刊,1997年第4期);陈俊钦《我国体育院系体操必修课
程教改现状与发展趋势》(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陶新等《体育院系体操普
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学生的形体改善,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的提高以及优雅姿态的
培养等具有突出的功能;
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讨论,认为教师在体操教学中,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因材施教,
还是教师的示范能力、保护和帮助能力等方面亟待提高;
⑷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讨论,认为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体操教学的要求,农
与体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曾小武《中国近代学校兵操兴衰评析》(武汉
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等等,从多个方面,对体操和学校体操的发展在不同程度
上作出的阐述,将使本研究能立足于此基点之上做进一步的探索。
由于我国针对国外体操发展尤其是学校体操方面的研究缺乏,像李佐惠《美国体操教育
史上的四次争论与启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之类的论文很少见到,导致
该类研究在横向比较上的相对薄弱。2.5近10年我国学校体操的改革概况
查阅了1994年至2004年的国内体育类学术期刊,涉及体操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约872
篇。学校体操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2.5.1中小学体育中的体操教学改革
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系统结构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张涵劲
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
另外,余广鑫,赵瑞娟《论新世纪体操的涵义》(湖北体育科技,2002年第2期);吕
树庭等《体操与体育——一个史学的视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郑幸红
等《体操运动的起源及健身功能的研究》(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吴润平《“体操”
词义刍议》(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白刚《中国近代体育史中的兵操、体操
村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尤为突出;
⑸对学校体操开展的影响因素的讨论,认为有社会学因素(如独生子女等),也有学制
问题(如达标影响、应试教育模式等),还有体操教学模式的制约等等。
2.5.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母机”,对中小学的体育改革具有敏感性。各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无论是在师资培养方向、教育管理,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
校体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宋战兵等《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中有关体操教学内容的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等等。
纵观这些研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对体操教学内容的讨论,认为目前的一些体操内容已不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形势,
需要进行筛选和技术改造;
⑵对体操健身价值的讨论,认为体操在增强学生体质、调节身心等多方面具有独特和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体操内容和教学的改革已成为人们探索研究的重
要方面。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曹建民《中学男子体操教材多棱谈》(体育科学,1994年第
3期);林春源等《西北地区中学体操开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
年第4期);吴晓红《试析江苏省中学体育课体操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湖北体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