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个性优化与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员工个性管理与优化
第一节、个性概述
同样的学历,做同样的工作,为什么有人出类拔萃而成功,有人蠢笨拙劣而失败?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很有才华,也有机遇,然而却与晋升、财富、幸福无缘;有些人在校成绩平平,出了校门若干年后,他却让人刮目相看;有些人生活清贫却很幸福,有些人家财万贯却终日不爽;有些人美如天仙却让人厌恶,有些人其貌不扬却很有魅力;有些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败退,有些人在万般磨难中崛起。
这一切都基于个性。
一、个性的内涵
个性,又称人格,其英文“personality”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指演戏时演员所戴的面具,面具就是演戏时应剧情的需要所画的脸谱,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
后来被心理学家借用,引申为“个性”或“人格”(本章中使用“个性”一词)。
个性其实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公开自我,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表现于外给人深刻印象的特点;二是真实自我,指个人蕴藏于内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对于个性的界定,心理学家的诸多探讨和盲人摸象颇为相似,见仁见智。
综合各流派的定义,我们认为,个性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赋予个人特色的心身组织。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别人“人格高尚”、“人格卑劣”等,这是从伦理道德观点出发运用“人格”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不是从人的整个行为的心理活动方面说明。
此时的“人格”和心理学上的“人格”或“个性”是有区别的。
在职场实践中,个性会表现出和职场情境的适应性,保持职场自我的平衡,同时职场个性也很容易受到婚姻家庭、亲子关系、休闲安排、代际关系等的影响,如果职场自我可以和环境保持和谐,各个部分之间又保持相对稳定,就可以说这个人处在个性平衡的状态。
其实在职场中,很多人很难做到个性平衡的状态。
比如当一个人努力尝试去适应环境,工作表现也不错,但是内在的自我可能觉得这个职位并不适合自己,或者总是蠢蠢欲动想去尝试其他职位,这种状态就只能说是表面的平衡了。
二、个性的特征
个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共性和独特性、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等基本特征。
结合职场实际来分析这些特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性的内涵。
(一)个性的整体性
人格虽然有多种成分,如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等,但在一个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组成一个整体来运行。
正如汽车如果要顺利运行,必须各部分协调一致朝着一定的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
精神分裂症的提出者布鲁勒(Bleuler,1911)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就像一个管弦乐队一样,感觉、记忆、思维等就像是管弦乐队的成员,他们都存在,但是唯独没有了指挥,所以它们只能各行其是,无法整体统一运行了。
如果自我这个指挥存在,通过调节和监控左右,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和周围环境保持一致。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起,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二)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对于一个人来说,个性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塑性。
即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所谓个性的稳定性就是指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人格的稳定性。
在个体的生活中那种暂时的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特征不是个性特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人在出生后,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动机、理想、信念、能力、性格等。
而使个体的行为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使个体的心理面貌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中都显示出相同的品质。
在个体心理成熟后,个性的稳定就表现为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例如,一个性情急躁,焦虑紧张的同事,昨天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明天很可能也是这样;一个处世谨慎的同事,经常循规蹈矩,处事稳重,倾向于保守而非冒险。
职场中做决策如此,开车时如此,投资理财也是如此。
也正因为个性具有稳定性,才能把一个人和另一个区别开来,才能预测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
偶尔的心理活动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例如,当一个脾气急躁的同事突然间一反常态,在某一情境下表现出非常沉稳的表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像他的做事风格”。
这种偶尔暂时出现的状态不是他的个性真面目。
但个性稳定性是相对的,它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条件下,如随年龄的增长、生
活环境的变化、实践的深入或改变、主观的努力以及突发事件等等,都能引起个人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这就是个性的可塑性。
例如,一个活泼愉快的学生,由于生活中某些重大事件影响,或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可能会变得闷闷不乐,出现个性变化。
一个急性子的人做了外科医生,几年手术下来,自己的急性子慢慢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沉稳的慢性子,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
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共性和独特性
个性的共性是指人来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的地区的共同特点。
例如,中华民族善于克制,情感含蓄,而且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例如在职场中,同一个企业,同一个部门的员工由于受到而企业文化或部门同一领导的影响,在某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相似性等等。
而对于个体来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即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
人们的兴趣、爱好是多样的;人们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
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个性也不完全相同。
因为个性是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和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可见,个性的表现极端个别化,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然而独特性并不排斥共性,也就是说,一个人既具有其民族的区域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四)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所谓的生物制约性是指人的生理特征对个性的影响,如神经类型,即神经的平衡性或不平衡性、强或弱、灵活性或惰性,都会给人的个性特征涂上一定的色彩。
研究表明,两个员工在工作方面都很认真,而且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绩效表现,但是由于两人的神经活动类型不同,甲的神经过程是弱的、惰性的,乙的神经过程是强的、灵活兴奋的,一次当他们同时得知各自的绩效都较差时,两人的反应大不相同,甲的反应是长久的抑郁状态,乙的反应是短暂的兴奋高潮。
科学已经精确地测定,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任何紊乱,也会明显地反映到人的个性特征上。
另外年龄和健康状况也能引起个性变化。
个性虽然具有生物性,但更具有社会制约性。
任何一个人生下来都不具有个性品质,如各种智力能力、脾气、性格和道德品质等。
这一切都与一个人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经济状况、政治面貌等有关。
可见,在个性形成和发展中,既要受到生物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它
是在先天的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生物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体。
生物遗传素质是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它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教育,遗传素质不可能自发地发展为个性。
职场本身也有其特殊性,所以个性成熟不仅仅是在出生后到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大学毕业后的职场历练是提升个性成熟的必要基础。
三、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所谓遗传因素是指个体的那些生来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例如,个体的身体构造、形态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技能特点。
人的个性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刚生下来的婴儿心理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都具有一些先天的遗传心理特征。
根据对初生婴儿的观察,有的好动,是兴奋型的,有的较安静,是抑制型的,这样的神经类型的特点就是遗传的。
这些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
但是,这些生理素质仅仅是决定个性差异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个性发展过程中来自外部的影响,即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依赖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在音乐、美术、体育运动等领域,遗传因素的影响体现得更为充分。
例如音乐界的巴赫家族,从十六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现了52位音乐家。
NBA球星“小巨人”姚明身高2.26米,父亲身高2.08米,母亲身高1.88米,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
父母身高的特征和对篮球酷爱的基因,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
2002年姚明被NBA球队休斯敦火箭队选中,成为“状元秀”。
人的容貌、体形的好坏对人的个性会产生直接影响。
身体外部条件比较好的人容易产生愉快、满足之感,这种自豪感容易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个性。
反之,身体外部条件不好的人,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时间一长也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消极的个性。
(二)环境因素
同卵(纯合性)双生子的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那种认为个性特征是遗传的看法是错误的。
当我们把遗传因素完全相同的卵双生子放到社会情况、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各不相同的家庭里去培养,人们就会看到他们的气质特征是很相似的,但是,他们整个的个性特征或性格特征极不一样,而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个性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环境是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所说的环境是社会环境,包括家庭、
学习和社会文化环境等。
环境影响首先是家庭影响,主要包括家庭情绪气氛、子女出生顺序、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言行榜样等。
独生子女的处境,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
所以这些关乎家庭影响的因素中,父母的教育观点、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对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在家庭的地位也会在他的个性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儿童由于受家庭的溺爱,会养成人性、娇气、执拗等不良性格。
若家庭民主和睦,则儿童容易形成独立、坚强、乐观助人、有创造精神的性格。
环境因素的另一个方面是学校的影响。
人的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课堂教学的内容、班级集体的气氛、师生之间关系和教师的管教方式,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中管教方式的影响尤为深刻。
专职的管教方式会造成情绪紧张、冷漠等个性特征;放任的管教方式会造成无组织、无纪律等个性特征;而民主的管教方式,能造成情绪稳定、积极、友好等个性特征。
此外,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方面,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等的潜移默化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三)实践活动
在谈到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时,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是有失偏颇的,两者大批严重忽视了实践活动对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个人从事的实践活动,是制约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一大要素,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某一特定的时间活动,要求人反复地扮演某种与这一活动相适应的角色,久而久之,便形成和发展了这一活动所必需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时间活动要求不同的个性特点,同时又造就和发展了相应的个性特点。
例如,一个销售岗位的员工,成长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不少挫折。
在和客户沟通交流的过程,有被客户接受的时候,也有被客户拒绝的时候。
在职场实践中逐渐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逐渐成长为公司的骨干。
(四)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人在实践活动中,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在起着积极的作用。
人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必须通过个体的自我调节才能起作用,一个人在个性的形成过程中,从环境中接受什么、拒绝什么,他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有一定的自主权的,这取决于他以什么样的主观能动性来应对外界的事件。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也是自己塑造的。
一些大学生在尚未进入职场前,就开始着力参与见习实习,和社会接触,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沟通能力;一些大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
窗外事,只知道一味学习;另一些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学习没有什么动力,对于以后发展也没有什么想法,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
这三类大学生进入职场后很快就显示出差异了,第一类大学生职场适应相对较快,第二类大学生相当于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在职场适应中遇到的问题,以前书本上都没有遇到过,所以需要逐步转变思维,第三类大学生就业后同样不改以前的状态,对工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从中也可以看出,主观能动性决定着人的发展前景。
个性的形成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形成每个人个性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
研究结果表明,有些个性特征几乎纯粹是先天的,另一些个性特征又几乎是后天的,但是,大多数个性特征是在先天和后天这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而且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中形成的。
四、个性优化和管理的意义
(一)端正认识,正确理解个性
个性本身单独存在时,并无好坏之分。
任何一类个性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胆汁质的人具有热情、直率、生气勃勃的优点,但也有急躁任性、情绪冲动的缺点;黏液质的人具有冷静、踏实、待人真挚的优点,又有沉默寡言、反应迟缓的缺点。
因而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个性类型,培养和利用其积极的一面,掌握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尤其在职场,更核心的是个性与职位和环境的匹配。
运用个性理论在于对组织的个人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了解个性对管理的影响,树立对个性的正确认识,并能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合理安置员工,注重人职匹配
根据个性类型合理使用人员:要了解和掌握员工的个性,明确员工个性上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就不会有无用之才,要注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从事的职业相适应,对外倾型个性根据心胸开阔,易与人相处,好动不爱静,让其从事推销、采购、社交、公关的工作;而对内倾个性者根据不善谈吐、做事细心、的特点,让其从事工程设计、财务会计、文书档案的工作。
人尽其才,使他们感到满意、愉悦,受到内在激励,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在人才招聘的最初环节把“适才适岗”作为重要标准,选择适合企业文化和心理氛围的人才,把个体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和将来的职业准备密切相关,在不断寻求能够获得技能、发展兴趣的职业。
(三)创建尊重个性的组织文化,优化领导层个性
结合个性心理知识的特点,在组织内开展关注个性心理的活动,促进组织建立积极应对
个性的价值观,结合组织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建尊重个性差异文化,认识并有效地利用组织成员的个体差异使组织既能保持和谐与稳定,又能富有生机与活力,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建立起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高效组织。
个性特征在领导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决策层领导者,不仅要考虑成员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也要重视个性结构的合理性。
成员中既要个性外向的人,决策时发言直率、大胆果断、干脆利索,也要个性内向的人,决策沉着冷静,议论成熟。
领导层以各种不同个性的人组成为宜,这样才能在决策中互补,做出有利于组织发展的决策。
(四)优化员工个性,向员工、职位、组织的三维适应迈进
每位员工的职业发展,不仅与人的智力高低有关,更与个性有关,在自信心、进取心、毅力等个性品质方面,成功者明显高于不成功者。
所以基于个性理论,优化员工的个性品质,使其朝向积极、乐观、勇于挑战自我,在职场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在为个性与职业匹配提供可能的同时;也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和复杂性。
在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要考虑员工个性中需要的变化,工作动机的变化,使员工的个性发展与企业发展同步,双赢发展。
第二节个性成长的基本规律
一个性理论: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人格特质论
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是个性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
按照个人特质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将个人特质分为三种,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它最典型,最具概括性,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
例如,在罗贯中笔下,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首要特质;奸诈狡猾则是曹操的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
一般一个人身上可以有5—10个中心特质。
例如,忠君、清高、善谋略、才华出众、沉着冷静、温文尔雅是诸葛亮的中心特质;狠毒、无情无义、诡计多端、权欲熏心、猜疑妒忌则是曹操的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
要的特质。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很霸道,但在家里却怕老婆。
怕老婆就是他的次要特质。
奥尔波特相信这些根本的显著特征或者偏爱的模式就是我们说的“个性”。
显著特征可以是一般性或普遍的。
一个显著特征可以为一定数量的人共有,其它显著特征可以是一个人独有的和唯一的。
根据奥尔波特的显著特征理论,在任何情况下,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结构”,或者显著特征的集合,因此每个人都是唯一的。
(二)、个性的心理动力论
弗洛伊德发展了可能是最丰富的个性理论。
他相信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大部分功能都“隐藏在水线以下的”冰山。
在大脑这个未察觉的领域内存在着压抑的思想和感情,以及隐藏的欲望和激情。
这些尽管未知,却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它。
弗洛伊德指出他的很多疗法都是帮助人们认识他们未察觉的心理过程并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他们的问题。
弗洛伊德提出个性包括三个不同的部分或方式: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
它寻求直接的满足,而不顾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的可能,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
它遵循的是现实性的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它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起着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状况;当三者发生冲突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导致心理的疾病。
(三)、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按照某些标准或特性,将人划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人有相似的人格特征,不同类型的人的人格特征是有差异的。
人格类型的理论有多种,较为著名的是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论》一书中提出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荣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
向外部叫外向,而且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
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
内向型的人格特点是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好沉思,谨慎、多虑,爱独处,交际面较窄,有时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外向型的人格特点是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情感外露,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极端内向或外向的人很少,多为中间型的。
荣格的人格类型学说虽然过于简单,但比较切合实际,也容易了解使用,所以流传广泛,影响较大。
著名的MBTI人格类型量表就是基于荣格的人格类型说建立的。
二个性的核心内容
(一)个性倾向性——人才发展的动力系统
常有人感叹地问:“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干什么都没劲,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是动力问题。
它来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它是个性结构当中的动机系统,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它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个性倾向性一般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这些成分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其中,需要是最基本的个性倾向,是形成其他个性倾向的基础。
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总的思想倾向,是人们言论和行动的总动力。
1、需要——心理动力之源
1)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
人是一个生物实体,又是一个社会的成员。
人为了求得个体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一定的需求,如、食物、睡眠、交往、配偶、理解等,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头脑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许多心理学家们都对需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需要理论。
当前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
他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部发展的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在他看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
人类主要有五种基本需要(如图1-1),这五种基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