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朔小说的艺术个性

论王朔小说的艺术个性
论王朔小说的艺术个性

论王朔小说的艺术个性

摘要:作为上世纪末最有争议的作家,王朔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顽主群像”的人物塑造,一时间成为文坛的另类。对其评论众说纷纭,如“后现代、新写实主义、痞子文学、顽主文化、消费人生、新京味小说、伪平民小说”等等,而批判居多。该文从文学、思想及社会文化等角度挖掘王朔小说的艺术价值,并进一步发现其嘲讽背后深深的无奈与辛酸,以及隐藏于肆无忌惮的调侃之下的绝望反抗。

关键词:王朔;无奈;反传统;反文化;时代

王朔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及一系列“顽主”形象的塑造引发了一场“王朔热”,其小说中的反传统反文化思想则为大多数文人所不容,他们将王朔视为“痞子”作家,认为他的作品属于“痞子文学”、“顽主文化”、“伪平民小说”等等,批判居多。然而,在王朔看似轻松的调侃嬉笑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王朔现象的产生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造就了王朔。尽管王朔现象已过多年,但对其作品进行一些认真思考却仍然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文章从文学、思想及社会历史等角度挖掘王朔小说的艺术价值,并进一步发现其嘲讽背后深深的无奈与辛酸,以及隐藏于调侃诙谐之下的绝望反抗。

一、反讽之下的无奈

王朔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对反讽这一艺术手法的自如运用,成为形成他小说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反讽一词来自希腊文eirqnia,原为希腊戏剧中一种角色类型,即佯作无知者,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这些傻话证明是真理,从而使‘高明’的对手大出洋相。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就扮演着这种角色。所以,反讽的基本性质是对假相与真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这矛盾无所知;反讽者是装作无知,不明白所言非真相,这个基本的格局在反讽所有的变体中存在。”[1]王朔用这种独特的反讽语言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使他的小说在嬉笑中透露出对传统的不满与否定,嘲讽中有着对社会某些不合理之处的批判。在他刻画的顽主形象身上,也表达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毛崇杰曾指出王朔小说的反讽特征。他说:“王朔的小说以‘京味’十足的痞气调侃见长。他的语言特色甚至比他的类型化人物形象更吸引读者。这些调侃以带痞气的反叛,把政治的、哲理的、道德的严肃话题与俚语、土语混合在一起达到反讽的效果,最易在青年与市民阶层中引起共鸣。权力文化与精英文化中的一些人,有时为自己过去一向视为神圣的东西,被踩在脚下,还吐上唾沫,感到其厚颜无耻,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有时也偶尔为其中某些淋漓尽致、带有‘澈悟’的调侃感到痛快。”

[2]可见王朔运用的调侃不仅成为一种叙述方式,而且成为人物的一种说话腔调和人生态度。王朔运用反讽这一艺术手法,看似轻松地嘲讽了文学崇高论,既是对它的不满与讥讽,又是对精英文化的激烈反叛。这种调侃是嘲讽,亦是无奈与反抗。

有人称王朔小说为“新京味小说”,但这些所谓“新京味儿”,其实是当时中国青年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做出的调侃,并不等于直接引用胡同语言。在当时红色革命的政治压力下,语言失去了其活力和表现力。而王朔对语言的运用,无

疑是一种独创。在一次答记者问中,记者何东问:“你说自己的小说写作,起码在当今中国作家里也是独一份,那你自认为自己的小说最大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王朔答:“用活的语言写作,中国多么?这不是狂话,是得天独厚。”[3]他说他独一份的关键,是用第一语言写作,别的作家都是第二语言。王朔把当代口语带到了文学世界,北京方言与时空错位的政治语言的大量运用,成为了王朔之所以是王朔的外在特征。但王朔不承认语言的发明权:“语言不是数学公式,发明权不在个人而在已经在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群,这是不可以颠倒的”。[4]所以王朔的语言不过是生活中的点滴,他小说中这种语言的运用看似调侃、胡闹、玩世不恭,其实亮出的全是生活的本色。王朔说:“我后来的口语,是因为我没有练出一种文学语言来,无奈之下只好拣自己最熟悉的最顺手的东西用了。”[5]“我之所以走上口语,是因为我后来发现我除了大话没有别的话。尤其当涉及到情感方面时,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想象,要么用成语,要么没话,对这种大话的运用,我本身就有限制,不能像有人那么轻车熟路,运用自如。而且‘文革’时我们表达感情都是夸张的,我们不知道具体的细微的事物才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我们只是在对巨大的抽象的事物表达热爱。这种语言用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其巨大而显得可笑。”[5]王朔以反讽的智慧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在政治压力下的当代语言。他口语的精彩展现,让我们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他们那个时代,王朔这一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时代的特色造就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优雅和精致的浪漫;在一个呆板的社会里,人们则可以收获到幽默——起码是黑色幽默。但如果这个社会什么都收获不到,是件让人吃惊的事情。也许当时那个社会让他们感到吃惊,他们面对的文学世界是荒凉的。在这个荒凉无趣的世界中,很少有人有勇气且找到恰当的角度去改变它,而王朔用他独特的反讽语言打破这种黑暗,去嘲讽那些所谓的崇高,去反文化反传统……也许王朔也只能用这种语言去进行写作。他的这种写法的运用,应该说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所做的选择。王朔成长于红色泛滥的年代,政治的红色文化空洞而虚无,而王朔小说的出现如同星空中一颗耀眼的星星,给无尽的夜增添了几分光芒。

除了活的语言的运用,王朔笔下的那些“顽主”群像,被他称为“社会主义新人”的一系列“痞子”形象的塑造,亦是王朔自认创作的最得意之处。在他塑造的人物画廊中,于观、马青、杨重,方言、高洋等成了当代中国文学中“多余人”的集体留影,于观的一本正经,马青、杨重的乐意起哄,使得他们的“三T 公司”看似满纸荒唐,可又有几分真实。一个个嬉皮笑脸百无聊赖,让人不信任却让人放松,让人无可奈何却给人快乐,表面“痞”得无法无天,实际上也没干什么坏事。他们那种玩的就是心跳的表演,给我们展示了游戏人生的“顽主”们的一片另类天地。王朔用反讽的语言塑造的这些“顽主”们,其实都有着不错的家庭背景,他们大多在军队大院里长大,经历了文革的洗礼,也经历了市场的转型,在时代的交替变换中,他们迷茫而不知所措。于是,他们选择了叛逆,也只能选择叛逆。王朔用夸张的嘲讽语言将这群“文化边缘人”刻画得真实而可笑,在他们看似荒唐甚至无耻的生活背后,在他们游戏人生的“玩”中,其实有着深深的社会的辛酸与无奈。王朔塑造了这些人物形象,亦是他生活的真实体现,时代留给他们那一代人的除了彷徨,只有不知所措与无可奈何。于是王朔用调侃展现他们这一代人的苦闷,用游戏的语言去嘲讽那些所谓的崇高。

王朔因这些嘲讽、反叛的语言和“顽主”群像的人物塑造而被当代文坛拒之门外。他们全然无视小说看似轻松实则具有沉重社会沧桑的文化意义,更无视其调侃反讽所营造的悲哀的自由。对他“痞子文学”、“流氓文化”的评价虽然有失偏颇,但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来说,经过银屏再造,小说中深刻的嘲讽变成了讨人一笑的笑话。也许正因如此,才使得文坛对王朔有着很深的误读。王朔的小说基本上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他小说中语言的独特运用、思想的与众不同及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许只有成熟和深刻的读者才能欣赏。所以读懂王朔,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体味出它隐藏的深刻内涵。

二、深刻的反传统反文化思想

毋庸置疑,王朔的小说具有深刻的反传统反文化思想,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批判力量。

王朔在小说的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严肃而真诚的态度,他真实地还原生活,还原历史和社会,笑着将使人发抖的现实展示在世人面前。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在思想上提高自己而不是把力量都用在自感高人一等的道德评价与伦理批判上。因此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想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为重要。王朔冷眼旁观,用诙谐来反抗传统,反抗这种文化的崇高。他既精彩地描写了“顽主”们的游戏人生,又深刻地表现了他们精神的烦闷与苦恼,他们的喜怒哀乐、在现实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传统的批判在小说中都得到全面展示。王朔小说之所以具有深刻的历史潜台词,就在于“顽主”们看似逍遥自在的生活背后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他们无力冲破传统,便只能用嘲讽来调侃现实。王朔小说中出现反传统反文化的思想,乃是因为他们在经历世态炎凉之后无路可走的“别无选择”。这样说来,反传统反文化思想在王朔小说中不再是一种价值选择,而成为一种对过去历史的陈述。在《顽主》和《你不是一个俗人》中,无论是“三T”公司的替人排忧解难,还是“三好”协会的“捧人”行为,看似荒诞可笑,实际上却在游戏中表露了对现实的不满,在小说的嬉笑怒骂背后,作品所展现的是渴望改变而几乎不可改变的生存现状,调侃背后隐藏的是不可言说的痛苦和辛酸。

王朔小说中有着深刻的反传统反文化的思想,因此自然而然的,在他的小说中也存在着强烈的反知识分子倾向。在《顽主》里,作家宝康自己花钱弄个“三T奖”来提高自己安慰自己,在颁奖大会上感慨万分,甚至语无伦次;被宝康口口声声称为老师的赵尧舜空虚到为一个淹死的小孩开追悼会,最后竟然还用打骚扰电话的方式去排遣自己的无聊,而在人前却摆出一副师长的姿态……作者以一种戏谑的语言将知识分子批判得一无是处。在《顽主》的续篇《一点正经没有》里,这种对知识分子的批判有增无减,方言与妻的经典对话更是将知识分子尤其作家奚落得体无完肤。这伙人后来搞了个叫“海马创作中心”的文学沙龙,闹剧最后在一个虚拟的官场化的文人法庭上,以方言斥宝康“咱们是流氓”、“我们现在是文人了”而达到了高潮。这里的调侃是嘲讽,也是无奈,是自贱,也是贱人。

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上,王小波与王朔有着相同的选择。他们都持批判态度,然而各自又有不同的批判立场。王小波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来做深刻的自我批判,他要给自己在文学的圈子中找到一个立足点,那样他就可以站在这个立足点上去攻击这个圈子,甚至整个文学的世界。而王朔放弃了这种选择,他认为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批判知识分子是伪善,难免沦为同党。可是站在小市民或政客立场又不免“乌鸦落在猪背上,净看见猪黑了”,和别人的丑恶比,自己的丑恶形象更触目惊心。他觉得如果还有起码的真诚,首先应该面对自己才是。也许

只有保持这种距离才能更深刻地进行批判。但王朔没有坚持到最后,他在《美人赠我蒙汗药》中写道:“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知识分子的责任在哪儿呢?就是提倡所有人的自我选择,批判所有想一统天下的道理、权力或其他的什么,我自认为我就在这个立场上看知识分子,相互攻击的时候当然有许多意气用事,但立场是根本的。”“只要他们不讲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想去塑造人,我对知识分子就一点成见没有。”[5]这里,他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说出上面的话来,可见,王朔其实并不是要彻底与知识分子划清界线,而是出于无奈才要大喊批判的。

由此看来,王朔小说中有的这种深刻的反传统反文化以及反知识分子的思想,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一种在对传统文化及知识分子极度失望之后的无奈。说到底,这一思想的形成依旧离不开王朔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是社会和历史的悲哀使王朔走上这条“顽主人生”的道路,形成其反传统反文化的思想与态度的。在这种悲哀里,王朔能做的恐怕只有叛逆,也许只有走反传统反文化的道路才能让自己清醒,也只有用嘲讽与调侃才能更准确地表现那一代人悲哀的自由。三、时代造就王朔

无论是对反讽这一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亦或是王朔小说中所反映的深刻的反传统反文化思想,王朔之所以成为王朔,归根结底还在于他所处的历史年代。是那个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王朔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他反传统反文化的思想,造就了王朔。王朔是一种文化现象,“认识王朔,必须把王朔放在当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中,放在当代文学的背景中考察。”[6]

“革命文化”的影响使他们这一代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味。王朔说:“我的心态、做派、思维方式包括语言习惯毋宁说更受一种新文化的影响,暂且权称这文化叫‘革命文化’罢。我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自己的文化,这在北京尤为明显,有迹可寻。毛临死时讲过这样伤感的话(大意):我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改变了北京附近的几个地区。我想这改变应该指人的改变。我认为自己就是这些被改变或称被塑造的人中的一分子。我笔下写的也是这一路人。也许我笔力不到,使这些人物面目不清,另外我也把中国读书人估计过高了,所以闹出一些指鹿为马的笑话。”[7]在那个由“革命”向“市场”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下,王朔们这群“局外人” 、“文化边缘人”却始终难以在社会和生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们在这个转型中感到迷茫,惊慌失措而不知何去何从。他们要为自身的生存寻求出路,就必须与社会接触,产生摩擦以至发生碰撞,而这样所带来的种种烦闷和痛苦,他们无法拒绝,更不能回避。由于对社会的失望,他们变得骚动不安而苦恼。于是他们感知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并将它们无限地夸大。他们自觉无力改变社会现实但是又必须要生存下去,所以只能生活在深深的无奈之中。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加上未来希望的渺茫,使他们极力批判传统反对精英文化,用嘲讽这一艺术手法去调侃貌似崇高的文学。

有人说时代的性格就是年轻人的性格,那么我们不禁要想:这个长在军队大院的小孩,1976年参加“四五”运动被关三个月的英雄,1976年在山东的军舰上等待炮一开就能实现其英雄梦的士兵,1978年以“战士王朔”为笔名,发表《等待》这篇时代主旋律短篇小说的替补文化卫士,为什么几年后竟然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成了“痞子”和“流氓”呢?

王朔那一代的青年,经历着时代性格的变化。从文革到市场社会的转型,时代性格有了巨大甚至是反向的变化。历史的沧桑让王朔他们倍加无助,他们的性格也就只能跟随时代性格的变化而发生同样巨大的变化。假如不是时代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那么“战士王朔”便可以在“革命文化”的正面影响下义无返顾地坚持着他的英雄梦想。这种人生虽然单调但也清楚,人生理想的实现没有多么艰难,更不会绝望。然而“文革”的结束伴随社会的转变,彻底地打碎了他这一英雄梦想的实现。历史本身的否定性、逆反性和荒诞性,使他觉得满眼的真实充满了可疑、残忍与恐怖。时代变化留给他们的唯一痛苦,好像变成了他们无所适从的自惭形秽。在《空中小姐》中“我”回到北京家里“脱了紧身束腰的军服,换下松弛的老百姓衣服,我几乎手足无措了。走在街上,看到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越发熙攘的车辆人群,我感到一种生活正在迅速向前冲的头晕目眩。当年我们是作为最优秀的青年被送入部队的,如今成了生活的迟到者,二十五岁重又像个十七八的中学生,费力地迈向社会的大门。”[8]时代本身的荒诞塑造了他们那一代人所特有的性格与气质,从政治到经济的转型使他们在失去优越性的同时,也使思想失去到一无所有,只留下满眼的可疑与反抗。

这在王朔的《我看王朔》中也有体现:“我是个唯心论者,我认为王朔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他自己,在于他内心对自己最后要求是什么。我认为他现在并不是很清楚这件事”,“他真是想记录时代还是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成长”等。[4]像王蒙在《躲避崇高》中说的那样,首先是生活亵渎了神圣,是那些假神圣的人先残酷地玩弄了文学之后,才有王朔的玩文学和亵渎神圣,才有王朔撕破伪崇高的假面具的文学写作。王朔之所以性情大变,走到“人民的对立面”,是跟随时代性格变化的结果。时代的改变不允许王朔们还原地踏步甚至逆向而行,于是王朔只好在无可奈何之中变成了“流氓”和“痞子”。

残忍的经历之后,他对人、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人生只不过是一段毫无意义的悲剧,而怎样在这段悲剧中让自己生活得不那么沉重与悲哀,也许就是他的选择。他借方言之口说出:“活着嘛,干吗不活得自在点。开开心,受受罪,哭一哭,笑一笑,随心所欲一点”、“我可不喜欢什么事都清楚地知道结局,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逐次达标,那也太乏味了,多一分远见,就少一分刺激”、“所以我抓得挺紧,拼命吃,拼命玩,拼命乐,活着总要什么都尝尝是不是?每道菜都夹一筷子”、“一本书,我翻开头就能告诉你下面是怎么回事。可生活,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甚至自己都不能决定是喜剧还是悲剧。”当人看清了生活的灰暗不明后,又能做何选择呢?要么走向绝望,要么去拯救没有希望的世界和人类,后者如西方的耶稣,背负了人类的一切苦难,甚至最后用血来洗刷人类的罪过,可到了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欧洲,却变成了少数人对多数人使用火刑的借口。神明如耶稣尚且无力拯救世界,而最终变成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大力吹捧的幻境,何况是小小的王朔?

历史与时代给王朔他们那一代的只能是前者。王朔没有能力去拯救整个人类,成为神明和英雄,所以他只能选择绝望。刘震云一地鸡毛的单位,池莉烦恼的人生,方方丑恶的风景,都是用原生态的琐碎生活与充满折磨的生存处境来消解崇高。而王朔则以戏谑与调侃去幽默神圣,亵渎崇高。他以一种绝望的姿态去“玩”文学,用极度夸张的调侃去嘲讽所谓的崇高,却让你在笑声中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五四”时期宣传“自由”、“民主”,认为中华民族整体的进步以个体的自由为前提。后来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左联”为首的无产阶级文化却反过来说,认为只有国家整体独立,才能达到个体的真正自由,王朔却将这两者都予以否定了。他用“玩”来反抗社会,不把自己当成一个作家和知识分子,而自称是“写字的”、“码字工”,说“玩一长篇”。这种“玩”不把写作当作一种负

担,而把这种生活、社会压抑变成了一种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只有消遣。于是人生不再是一段苦役,而变成了自己要珍惜的表演,这也许就是他面对人类生存的一点反思与感悟。

王朔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以及他对社会的反叛,使他的小说充满着游戏色彩。王朔用这一游戏的语言展现给读者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而他这种游戏人生的态度源自他们那一代人的特殊经历。还是要说时代造就了王朔,也只有在社会和历史的长廊中才会有一个个王朔的出现。文学的价值,就其本体来说,是语言表达的独特创造和审美形象的塑造;文化意味的价值是时代性与永恒性的表达;终极价值也只能是用文学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思考与感悟。王朔用文学的语言表达时代的特征以及对世界的独特思考与感悟,而这一切都拜时代所赐。

总之,王朔用其调侃的反讽手法营造了如王蒙所说的“轻松得如同打一圈麻将”的语言环境,使年轻人找到了发泄的途径,缓解了某种崇高所造成的压抑。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让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的深刻思考,在打开枷锁后仍习惯地举手前行,也许这就是生活中的惯性,而王朔的小说亮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认识。

“王朔现象”已过多年,他本人的继续创作给了我们一种更全面的观察,也许在这种更全面的观察中可以将一个人看得更清,也更能少一点意气用事,而多一分理解与宽容,这种理解与宽容就是打开一个人心灵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论[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6.182.

[2]毛崇杰.逃避崇高,也躲闪卑污[N].文论报,1994-4-15(4).

[3]王朔何东.我的最大弱点:爱自己——而且自己知道——答何东问

[Z].葛红兵朱立冬.王朔研究资料[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42.

[4]王朔.我看王朔[Z].葛红兵朱立冬.王朔研究资料[C].天津:天津人

民出版社,2005.85,92.

[5]王朔阿城.美人赠我蒙汗药[Z].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4,213,34-35.

[6]张德详.王朔与他的“顽主”人生叙述[A].葛红兵朱立冬.王朔研究

资料[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16.

[7]王朔.不是我一个跳蚤在跳——王朔自选集[Z].葛红兵朱立冬.王朔

研究资料[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56.

[8]王朔.王朔文集:过把瘾就死[Z].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42.

论毛姆小说的叙事特点

论毛姆小说的叙事特点 ◎庞若丹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4) 摘要毛姆(1874-1965)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为数众多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剧本,其主要的成就在小说创作上。他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人性枷锁》(1915)、《月亮和六便士》(1919)、《大吃大喝》(1930)和《刀锋》(1944)。毛姆擅长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技巧来刻画人物和展开情节,本文结合他的部分作品对他的叙事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挖掘其作品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的原因。 关键词毛姆叙事视角反高潮呼应 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4-106-02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一位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150多篇、剧本30多部。其主要的成就在小说创作上,他的长篇小说有:《人性枷锁》(1915)、《月亮和六便士》(1919)、《大吃大喝》(1930)和《刀锋》(1944)。毛姆能够运用除诗歌外的多种文学形式进行创作,且作品文笔简单明了、语言幽默深刻、内容雅俗共赏,在二十世纪英国作家中可以说是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 其作品的创作方法既有客观冷静、注重叙事等自然主义的特征,也有关注社会现实、揭弊批判等现代主义特征。毛姆在长篇小说方面取得的成就最高,大部分作品都以探索人生的意义为主线,塑造的人物也以不妥协于生活和环境的压力、自强不息、为梦想而努力奋斗为主,同时也注重探索人性的复杂、矛盾和阴暗面。如《人性枷锁》中的菲利普、《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以及《刀锋》中的拉里。其次,毛姆自己所要求的“明晰、简洁、悦耳”(lucidity, simplicity,euphony)的语言风格也是其作品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1毛姆的叙事视角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代表热拉尔·热奈特在其代表作《叙述话语》指出:“视角的本质,是对信息的限制。”他发展了托多罗夫的理论,将叙述视角分为三类:全知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有限视野)、视角外叙事(戏剧性视角)。毛姆在其小说创作中一直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在叙述视角的选择上早期选择了传统的全知视角,如在《人性枷锁》和《面纱》等早期作品,后期创作倾向于选择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也即“人物视角”)。例如,带有自传性质的《人性枷锁》就采用了全知视角。《人性枷锁》中主人公菲利普的故事时间跨度大,从童年时代到成人,地点变换也多,从家乡到伦敦、巴黎、再返回伦敦,前后出场的人物纷繁复杂,通过全知全能的视角,作者比较容易把握故事的发展。全知视角的优势也在于作者能够随心所欲的介入到故事的发展,勾勒故事脉络和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活动。但是由于介入过多过深,难免使得叙事繁杂臃肿、客观性和真实性都会受到影响。 比较而言,人物视角要复杂的多,对叙述技巧的要求也最高。毛姆年轻时接受的医学教育培养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冷静的性格,在结合对亨利·詹姆斯和赫尔曼·麦尔维尔作品和叙事艺术分析的基础上,毛姆渐渐发展起来了自己的小说叙述视角,即现在广为人知的人物视角(有限全知视角)。毛姆认为用人物视角讲故事是小说叙述的最佳处理方式,因此在他的代表作《刀锋》中,毛姆以叙述者经历事情的发展,然后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其透露给读者。如其所述“他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和其他人物或多或少保持着联系。他并不决定情节,而是作为其他人物的知己、朋友、仲裁者或旁观者产生作用。……小说的这种写法有助于使读者对人物产生亲切感,增强小说的真实性,是很值得推荐的。”作为叙述者的“我”,是故事发展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刀锋》描写了不同人的生活状态,这些人彼此间有着亲情、友情或爱情。但这些自然形成或儿时建立的各种感情,随着岁月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变,其间的联系已经相当淡化,甚至有些不太相关。譬如伊莎贝尔追求体面的物质生活;她的舅舅艾略特追求上等阶层的社交生活;而从战争中幸免于难,并返回美国的拉里则因不适应战后美国歌舞升平的浮华社会现实,远走他乡,去探求生命的意义;再加上渐次出场的苏珊和索菲等,都是通过第一人称的“我”,一个略有名气又喜欢四处体验生活的作家,联系到一起的。“我”总是和主人公们在一起,听他们讲述发生的事情。叙述者“我”值得信任,在各个人物之间穿梭,听取拉里、伊莎贝尔、艾略特等人的心里话。在此基础上,毛姆建立起了读者对叙述者“我”客观立场的信任,继而使故事情节和人物给读者留下了真实和可信的感觉,增强了艺术感染的效果。 2反高潮 尽管在毛姆是不是一流的小说家、是否在语言造诣上达到了如同狄更斯那样的大师级水准,国内外研究者还有不同意见,但是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毛姆小说很大程度上胜 106

毕淑敏短篇小说的特点

生命的叩问和考量 ——试从《女人之约》浅析毕淑敏短篇小说的特点 第一部分前言 毕淑敏是我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共发表作品4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等各种文学奖三十余次。其小说总体分为三个阶段:1、 987—1997 发端发展期 1987年,毕淑敏崭露头角,其处女作《昆仑殇》、《送你一条红地毯》分别发表在《昆仑》第4、5期,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这十年间毕淑敏佳作迭出,有《补天石》、《阿里》、《女人之约》、《生生不已》、《预约死亡》、《红处方》等。 2 、1998—2002 徘徊蕴积期 1998年至2002年,毕淑敏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进行为期四年的心理学硕士和博士课程的系统学习。期间多为散文创作,小说创作相对沉寂,2001年的长篇《血玲珑》是此间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 3 、2003至今多元化时期 2003年,长篇小说《拯救乳房》问世,标志着毕淑敏创作进入以心理小说为重点的新的高潮。作品有《女工》、《鲜花手术》、《女心理师》等。 《女人之约》是毕淑敏短篇小说代表作,讲的是两个女人之间一个独特的约定。女工郁容秋长得很漂亮,但声名狼藉,外号“大篷车”。她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心气却很高,想做个像厂长那样出类拔萃的女人,受人家尊敬。于是在厂子面临三角债的困境时,别人知难而退,她却毅然揭了黄榜。经过厂长的严格面试,她成为厂里的清债员。可是她什么也不要,只要求厂长答应——只要讨债成功,厂长就代表全厂给她鞠个躬。为了解决厂里的困境,厂长同意了她的请求。郁容秋费尽周折,用尽一切手段,终于为濒临倒闭的工厂讨回了债,然而她却因长期喝酒过度导致肝硬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丈夫和女儿甚至没有来看望一眼,但她毫不在乎。郁容秋一直苦苦地等着女厂长鞠一个躬,可是厂长失约了,为了自己的面子不肯履行约定。郁荣秋那么渴望寻找失去的尊严,想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甚至不惜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等来的却是社会的无情扼杀。在这里,郁荣秋对尊严的理解注重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重社会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009届毕业论文题目: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点:青海贵德函授站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6级 姓名:王春燕 指导教师:陈良煜 教研室主任:高斌 成教院院长:蒋东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李白,正是站在这顶峰上的一颗奇松。 就个性而言,李白是酷爱自由、任侠放纵,崇尚自然,蔑视权贵的人,他的思想较复杂,儒、佛、道、仙、侠等对他有影响。他又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对自己的才能极为自信,这就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逸、洒脱不羁的特点。 他运用诗较多,且最有个性的是古题乐府,歌行及绝句。李白的乐府虽用古题,却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借古题写现事,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二是用古题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类诗中李白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与情绪融入诗中。除了古题乐府外,李白写得最能体现其特点的还有歌行体(或称七言歌行)。李白的歌行体诗歌将叙事与抒情结合,把抒情诗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其特点是感情强烈,一气直下,纵笔挥洒,淋漓酣畅。李白的绝句,大都写得清新自然,而又含蓄丰富,有无尽情思。 关键词:浪漫主义;意象;清新

目录 一前言―――――――――――――――――――――――――1 二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1 三想象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相结合―――――――――――――3 四意象的壮美和优美―――――――――――――――――――5 (一)李白诗的壮美意象――――――――――――――――5 (二)李白诗的优美意象――――――――――――――――6 五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7 参考文献―――――――――――――――――――――――――9

王朔作品

王朔作品 一.王朔现象产生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朔创作了“顽主”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与当时社会上的正统作品之间有着明显的反差,一出现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反响;二是社会上存在着对这类作品明显对立的两种现象,一方面是作品在社会上拥有大量的读者群,另一方面是这些作品又引起许多正统文学评论家的否定;三是这一时期王朔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成就辉煌,而且在影视圈的创作也有着较高的收视率,而这些又与大众媒介的作用分不开。其实所谓“王朔现象”就是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由王朔的创作引发的矛盾现象。总之,王朔现象是八九十年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现象看到中国在文化转型期的社会现状、并对未来进行深刻的思考。 二.王朔小说表现出十分突出的“大众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消费与娱乐。在我们以前的观念中,文学不但源于生活,而且必须要高于生活;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对芸芸众生进行人生和社会的启蒙,而大众文化的特点就是“媚俗”。对此,王朔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为了赢得市场,完全迎合读者的口味。王朔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在纯文学于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时候,一枝独秀,就在于他能够“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一种适应“商品社会”需要的策略。 第二,批量与复制。在我们以前的文学观念中,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文学的可贵就在于创新。许多文学家都一直认为,重复自己就等于自取灭亡。而大众文化则正好相反,不讲独创性,只讲时效性。创新就等于独特,独特就会失去大众。而讲求效率,则可以加快消费的过程和频率。为了追求最大的市场效应,就必须迁就大众的阅读水平和欣赏习惯,只能讲故事,用同样的方法讲不同的故事。大家读了就忘,忘了就再讲。因此,王朔的小说一走上这条道路,就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地重复自己。 第三,利用大众媒体。在我们以前的文学观念中,文学诞生过程的重心是在作品完成之前,主要是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作品完成之后,就完全任人评说了;因此,文学是一种精神贵族,是与清心养性联系在一起的,与抛头露面、招摇撞骗、哗众取宠等做法水火不容。而大众文化则把这个重心放在了作品完成之后。生产一个产品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它送到消费者手中,甚至把所有的社会人都变成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因此,大众文化无所顾忌,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包括“作秀”、“抄作”、“策划”以及利用“大众媒体”制造热点等等。王朔是善于利用大众媒体的高手,但同时他也在被大众媒体利用。 三.王朔作品的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对现存的社会观念和文学观念的反叛。王朔作品对现存的社会观念的反叛,主要表现为对人文价值、社会秩序、社会方式的嘲弄,也包括对文学和作家的嘲弄。否定王朔的意见认为,由于他把我们社会所提倡的一切道德观念都说的一钱不值,甚至公然向整个文学传统和人文价值挑战,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人们对王朔的拒绝和否定,主要在于他对社会观念的反叛。 而人们对王朔作品的肯定,在很大的程度上却在于王朔对现存的文学观念的反叛。我们知道,新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启蒙主义,新文学从她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自觉地承担起教育引导人的作用,并有意识地拉开了与大众文化的距离。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新文学开创初期的鸳鸯派文学和后来的海派文学,都是与传统文学相对立的,应该属于新文化的阵营,但是它们不仅从来没有得到过新文学朋友的地位,而且始终是新文学批判的对象。20世纪50年代以后,文学的政治性带来了严重的虚假性,使文学面目变的越来越不可爱。“文革”结束

关于人物毕淑敏毕业论文题目

关于人物毕淑敏毕业论文题目 对于大多数写人物传记毕业论文的同学来说,确定题目十分困难,下面我们今天就以研究毕淑敏同志为例,整理了部分关于毕淑敏毕业论文题目精选,欢迎各位参考。 关于毕淑敏毕业论文题目一: 1、毕淑敏小说中的疾病书写 2、毕淑敏创作中的文学治疗作用阐释 3、论毕淑敏创作的生命哲学与审美取向 4、论毕淑敏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女性意识和救赎意识 5、毕淑敏小说女性意识研究 6、毕淑敏《红处方》话语情态分析 7、叙事学视阈下的毕淑敏小说

9、毕淑敏小说的心理学阐释 10、文学世界里的白衣天使 11、论毕淑敏创作中的生命关怀 12、毕淑敏小说创作论 13、穿越死亡沼泽 14、毕淑敏散文研究 15、论毕淑敏创作的生命情结与审美超越 16、毕淑敏、余华小说死亡主题比较论 17、文学的白医天使 18、论毕淑敏创作的生命意识 19、悲悯济世大音希声 20、论毕淑敏小说的“生命关怀” 21、论毕淑敏小说的女性意识 22、论毕淑敏创作的关爱情怀 23、灵魂的救赎与唤醒 24、从属性对现代女性自性完善的禁锢与延迟 25、论毕淑敏作品的伦理叙事 26、论毕淑敏小说中的两性格局 27、盛开在生命悬崖边的白莲花 28、毕淑敏小说创作论

30、生命意识的执着叩询 关于毕淑敏毕业论文题目二: 31、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32、毕淑敏小说原型人物论 33、毕淑敏散文比喻研究 34、毕淑敏小说创作论 35、直面生命的达观叙事 36、直面存在的生命悲歌 37、毕淑敏小说创作论 38、试论医学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 39、一掬清泪眷苍生 40、毕淑敏小说人物论 41、弃负型故事的现代演绎 42、毕淑敏作品及其市场价值研究 43、毕淑敏散文的“心理治疗”功能研究 44、《开讲啦》(毕淑敏:别给人生留遗憾)口译实践报告 45、直面死亡困境 46、红与蓝 47、一曲庄严的生命之歌 48、背负写作的责任与良知 49、毕淑敏小说论

透过《顽主》谈王朔小说的先锋性

透过《顽主》论王朔小说的先锋性 摘要:本文主要以王朔小说代表作《顽主》为例,通过对人物、语言、风格三个方面的阐释,论述了王朔小说的先锋性。 关键词:先锋性、颠覆性、调侃、顽主 王朔其人惯以被同行称作“文坛异类”、“痞子作家”的代表。其小说自1984年《空中小姐》在《当代》成功发表便一发不可收拾:《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动物凶猛》等小说也相继问世,并结集出版。《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在当时非常畅销,一时“洛阳纸贵”。他的许多作品像《动物凶猛》、《顽主》、《过把瘾就死》等还被改编为影视剧,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 许多评论者对于王朔的作品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俗”,何以谓俗?无外乎其作品颇多言情之类、颇多污秽之词、颇多玩世之举。但这只不过是就其表面现象品论而已。我觉得王朔的小说是“俗而不俗”即通俗但不庸俗;“雅而不雅”即极富生活化而且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也即他的小说是具有先锋性的。 《顽主》发表于《收获》1987年第6期,后改编为同名电影,是王朔“顽主”系列的代表性作品。作品虚构了一个“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极尽嘲讽、调侃之能事,对生活尽情的嘲弄和否定。以于观为首的几个青年人,替作家宝康策划并举办颁奖晚会,替不能按时赴约的人去赴约,替不能满足妻子对多方面要求的丈夫陪其夫人聊天、挨骂等。作品塑造了于观、杨重、马青三个主要人物以及与其有各种业务关系的宝康、刘美萍、王明水等各色人物,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故事的讲述,集中反映了这个社会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揭示了社会的一些弊端,同时,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嘲讽。 下面我以王朔的代表作《顽主》来具体探讨其小说的先锋性。小说主要讲了主人公即三个顽主开了一家专为人排忧解难出主意的“三T”公司,以及在经营这个公司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既喜剧又戏剧性的故事的事。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论《顽主》是如何体现王朔小说的先锋性的。 首先《顽主》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具有先锋性的。 《顽主》中着重塑造了三个顽主:于观、马青、杨重的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了解什么叫玩世不恭,什么叫举手投足间的把不在乎,什么叫不学无术游戏人生。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细读小说我们就会体味出这些顽主身上的可爱之处和作者在小说中对他们无处不在的欣赏。他们思想纯洁,开心就笑,生气就骂,不矫饰,不造作;他们之间坦诚相待平等相待;他们的友谊是真挚的美好的。书中于观这样说:“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和他们在一起我总是很快乐。”①这是于观发自肺腑之言。他们心地善良,虽然爱开几句过分的玩笑话,但也仅限于玩笑而已。他们在遇到不顺心事时有着一颗谅解和宽容别人的心。书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顾客托于观退衣服,结果因为领子脏了不给退,于观就只好自己穿了。这说明他们的内心是善良的。他们聪明机智、敢想敢干,虽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们有头脑、有想法。他们开的“三T”公司就很有创意,而且生意也是不错的。况且像“人生就是那么回事,就是踢足球,一大帮人跑来跑去,可能整场都踢不进去一个球,但还得拼命踢,因为观众在玩命地喝彩打气。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听别人叫好。”②这样通俗但却寓意深刻的话不是随便一个不学无术的毛头小子就能说出来的。作家有意抬高这些顽主的形象,可以说是有其深意的。这些顽主无疑是作者一贯所关注的社会边缘人,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得不到家长应有的关心。主人公于观整天泡在公司里而不愿去见那位一

论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 题目论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 指导教师n j 学生姓名wy 二〇一五年四月一日

论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 摘要 毛姆是一个充满浓厚异国情调的作家,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1920年毛姆亲临中国并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中国形象。在他的作品中主要呈现出两种矛盾变化的中国文化观,其笔下的中国形象一方面展现出他对乌托邦古国的憧憬,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对中国意识形态下的傲慢与偏见。本文从形象学角度出发,分析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复杂性成因。 关键词:毛姆;中国形象;乌托邦;意识形态

Theory of maugham's image in China Abstract Maugham is a writer with strong exotic, He has a keen interest in the Chinese culture.Performance in China and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China's image in the works. In his works mainly presents two contradictory change Chinese cultural viewpoint, It's China's image showed his vision of utopia country 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revealed under the ideology of pride and prejudice to China.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ologi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discusses maugham's contradiction change China's image,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magologie maugham's image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cause of the complex image. Key words:Maugham; China's image; utopia; ideology

毕淑敏作品阅读训练

幸福盲 毕淑敏 ①若干年前,看过报道,西方某都市的报纸,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 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来稿很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 出了三个答案。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 ②按照投票者的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发布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名单。记得大致顺序是这样的: 一、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 二、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 三、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的顽童,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的作家。 ③消息入眼,我的第一个反应仿佛被人在眼皮上涂了辣椒油,然而 十分怀疑它的真实性。这可能吗?不是什么人闲来无事,编造出来博人 一笑的恶作剧吧?还有几分惶惑和恼怒,在心扉最深处,是震惊和不知 所措。 ④也许有人说,我没看出这消息有什么不对头的啊?再说,这正是 大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不是别有用心或是哗众取宠啊!是的是的,我 都明白,可心中还是惶惶不安。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梳理思绪,才明 白自己当时的反应,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原来我是一个幸福盲。 ⑤为什么呢?说来惭愧,答案中的四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我都 一定程度地拥有了。我是一个母亲,给婴儿洗澡的事几乎是早年间每 日的必修。我曾是一名医生,手起刀落,给很多病人做过手术,目送 着治愈了的病人走出医院的大门的情形,也经历过无数次了。儿时调皮,虽然没在海滩上筑过繁复的沙堡(这大概和那个国家四面环水有关),但在附近建筑工地的沙堆上挖个洞穴藏个“宝贝”之类的工程, 肯定是经手过了。另外,在看到上述消息的时候,我已发表过几篇作品,因此那个在备选答案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完成最后一字”之感,也有幸体验过了。 ⑥我集这几种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可我不曾感到幸福,这 真是莫名其妙而又痛彻的事情。我发觉自己出了问题,不是小问题, 是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我所有的努力和奋斗,犹如沙上建塔。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即使是对别人有所帮助,但我本人依然是 不开心的。我哀伤地承认,我是一个幸福盲。 ⑦我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从那时起,我开始 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我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我像一个自幼被封闭在洞穴中的人,在七彩光线下学着辨析青草和艳花,朗月和白云。体会到了那些被黑暗囚禁的盲人,手术后一旦打开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是中国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在李白的诗歌作品把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采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他的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在学习、研读、欣赏李白的诗歌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抓住李白诗歌的特色。李白诗歌有哪些方面的艺术特色呢?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诗歌除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出傲世独立的气概和人格力量。他在《行路难》中说:“行路难,行路难”说明作者面对眼前的现实的时候,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岐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使作者感到自已前途一片茫然。但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由于他有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最终使他再次摆脱了岐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将会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此诗句在气势上波澜起伏,跳跃纵横,既显示了诗人对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苦闷、愤郁和不平,又突出表现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使李白诗抒情方式有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这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宣州谢眺楼饯别》: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流水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追求功名是李白一生的理想。在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中,腐败王朝的江河日下,李白被权贵排挤出朝来。诗人感到徒有回天之志,却毫无用武之地。只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始便把浓烈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君不能狸膏全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满腔忿慨喷薄而出,滚滚滔滔。抒发了对当时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强烈愤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白应永王李璘的招聘加入永王幕府。本想以平叛立军功,却不料永王被肃宗认定为叛乱。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以“附逆”被判流放夜郎。在《与史郎中钦

论影响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因素

论影响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因素 一、金庸传奇般的经历 (一)家族渊源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查家是江南的名门世家,他的先祖查慎行(金庸在其作品《鹿鼎记》第一回的注释中对其身世有具体论述)是清代的著名诗人,官居翰林。他的大儿子克建、二弟嗣口、三弟嗣庭都是翰林,堂兄嗣韩是榜眼,侄儿查升是侍讲,也都是翰林,当时称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门户科第甚盛。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光绪丙戌年进士,曾在江苏做过知县,任职期间清正廉明,后因对洋教士欺压中国百姓敢于仗义干涉,因此而辞官。金庸的父亲查枢卿是受过西洋教育的一位大地主。 从查慎行到查文清,查家的人物不仅博学多才,而且重气节,正直刚烈。这种传统在金庸日后的小说中,有着透彻的体现。同时,金庸作品中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笔下侠义英雄们那种关注民族、国家命运的热心,似乎也与他先辈的精神一脉相承。 (二)家道巨变 在海宁沦陷前夕,金庸的父母带着全家逃难,渡过钱塘江,在对岸的余姚庵东镇(现归慈溪市)落脚。“他的家乡袁花饱受日寇的蹂躏,昔日繁华的江南古镇成了一片废墟,他家的房子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历多少代积累起来的藏书等统统荡然无存,一个历六百年绵延不绝的书香门第、曾经显赫的家族就此中落了。”[1]在庵东镇,金庸的母亲徐禄不幸得了急性菌痢,因无医无药,不久病亡。而此时的金庸却远在浙南山区丽水碧湖镇,多年后才得知母亲病亡的消息。幼年丧母是人生至痛,这是他永远无法弥平的伤痕。而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正在香港打拼的金庸,又听到了父亲又以“抗粮、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罪被处决的噩耗,他哭了三天三夜,有半年时间他都沉浸在痛苦之中。 金庸年少而痛失双亲,成为独自在异乡为生计打拼的孤儿,其命运不能不说是悲惨的。我们不难发现,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绝大多数主人公不是幼年丧父就是父母双亡,然后独自一人历尽千辛万苦闯荡江湖。这与他的亲身经历应该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 (三)自幼多艰 1937年11月,日军从杭州湾登陆,金庸所就读的嘉兴中学在校长张印通带领下南迁,历尽艰辛徒步跋涉近两个月,到达浙南山区丽水碧湖镇。从此与家人隔绝,过上了由政府提供救济的生活。1940年,在省立临时联合高中上高一的金庸因在学校壁报上撰文讽刺训导主任沈乃昌而被开除,后来在原校长张印通等的帮助下于进入衢州中学。1941年,在衢州中学,金庸因积极参与反对训育主任杨筠青的学潮,曾被列入“过激学生”的黑名单,又差点被开除。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战火中,他首次离开家乡,开始了自己人生旅程上的奋斗与游历。离开浙江后,不久考入重庆政治大学国际法专业。在重庆他又闯了祸,因为不满校内的所谓“职业学生”(其实是国

现代文阅读——毕淑敏专题

条条大路通罗马 ___现代文阅读之作者(毕淑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热点作家毕淑敏的系列学习,了解毕淑敏,了解“毕式”考题,并通过学习、归纳、总结了解语文学习方法总结的过程。 2.接触情感型命题的基本考点,学会分析题目。 3.通过作家专题,初步感知作家的写作世界,培养写作灵感,初步学会鉴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毕式”文章,学会“语文方法”的求证过程,并真正形成自己的方法。 争取每个人根据这种思路总结出自己的方法。 学习难点:情感型命题的题目分析、对于作家的初步鉴赏。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前言:解读教案) 语文阅读的考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跟传统课文讲解跟为直观看到的:文章中心、文章结构、文章写法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从更深层次或者说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文学研究的核心:作者、读者、文本、世界四个方向来考察。 本次教案设计笔者力气从深层次本意出发(作者、读者、文本、世界),以直观和简单的外在表现形式(传统讲解:文章中心、结构、写法)讲解,让学生以简单明了的方式理解到更深的层次,才能真正走进文章。做好“阅读”是有自己想法后即对文章有高瞻远瞩的误读后,按照题目要求再进行一种标准的解读,才是“阅读”真正的过程。 本次教案设计,力求给学生直观展现一个作家的文章,选材本身就是对作者的一种解读,初一学生通过感受领略一个作家的写作风采,同时掌握一种类型作家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具体题目又是一个小的类型,是专门针对具体方法的,本次教学通过演绎的方式总结出语文的重点解题方法,要求学生紧跟教师思路,一步步学会总结的过程,方法得来的过程。具体题目内的方法是直观给出来的,不过也是在具体文章内的总结。 二、教学内容 1.经典语录: ●生理是心理的镜子。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朋友和杀手。许多人的疾病其实是由自身心理攻击生理而造成的。 ●没有快乐,谁也别想留住健康。 ●友谊也像零存整取的银行。若你平时不补充情感进去,一旦需要朋友的支援渡过难关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 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三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着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艺术特点: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 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春望》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用“花溅泪”、“鸟惊心”描述自己的亡国之恨。无知的花、鸟尚且如此,诗人的痛苦不言而喻。诗人有关心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戏仿和拼贴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戏仿和拼贴 中文摘要:王朔小说中的话语充满了戏谑与颠覆,在小说中采用戏仿和拼贴的叙事策略对“主流文化或者中心话语”进行升格或降格,造成语境的错置,形成一种独特的痞子式语言,这也体现了话语的边缘化①。王朔在作品中还经常引用一些典故或移植古典诗文及其意境,并戏仿和拼贴,这属二次创作的一种,用“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的话语模式巧妙地套出新的内容与意义,更多地使“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陌生化②”的意义。关键字:滑稽模仿随意拼贴边缘化陌生化 戏仿,旨在以玩笑的态度颠覆模仿对象,具体方式又分为两种:一是用庄重、神圣的语言对平凡可笑的事物予以提升(升格);二是用猥琐、下流的语言对庄重伟大的事物加以贬斥、降格,以此消解话语的神圣性,使其滑稽、错位、脱节、颠覆,形成反讽。在这一点上他又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味道,也有点像政治波普,把可口可乐广告、红宝书、毛泽东像章等加以拼贴、并置,消解其政治意义与神圣性。 拼贴则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写作手法。它的特点与滑稽模仿类似,都是把被描述的对象抽离其原来的语境,加以随意的拼贴结果,由于语境错置而产生荒诞、滑稽的效果。 一、王朔小说中的拼贴和戏仿。 1、词语的拼贴。 词语的搭配不仅要符合语法规则!而且还要在词语的意义能够相互选择的范围内进行" 所谓词语的随意拼贴!就是打破词语意义的常规选择!对意义进行异常组合"词语的随意拼贴是王朔常用的手法!他总是把一些不相关的词语随心所意地组合,这样的组合主流话语所排斥的,与主流文化有着明显的不符的,从而产生出一种痞子色彩,这正体现了王朔小说的话语边缘化。 ⑴“如在《顽主》中的少妇埋怨丈夫的侃瘾: "别回家了,和老婆一起多枯燥,你就整宿的和哥儿们神侃没准还能侃晕个把水汪汪的女学生就像当初砍晕我一样卑鄙的东西。你说你是什么鸟变的,人家有酒瘾棋瘾大烟瘾,什么瘾都还说得过去,没听说像你这样有砍瘾的,往那儿一坐就屁股发沉眼儿发光,抽水马桶似的一拉就哗哗流水……早知道有这特长,中苏谈判请你去得了……” 这里的“中苏谈判”指的是1989年5月中国与苏联恢复中苏关系的正常化而举行的高级会晤,是80年代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中苏谈判正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而中苏谈判也是一个很严肃的词语,但王朔却把它用于少妇对丈夫的抱怨,并将其与“抽水马桶”这类低俗的词语拼贴,使其原有的严肃性消失殆尽,,被降格为痞子式的胡款。 ⑵如在《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中有这样一小段对话: “林蓓你小心点,康宝不是好东西,你也没听说现在管流氓不叫流氓的作家么?” “全市的流氓都转行当作家咯!” ①边缘化,是指向人或事物发展主流的反方向移动、变化。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等)所排斥,所不包容。 ②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浅谈金庸小说的深层次影响

xxxxxx届现当代文学论文 学科专业: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 学生姓名:xxxxxxx 学生学号: xxxxxxx 中国﹒xxxx﹒xxxx xxxxx年xxx月

浅谈金庸小说的深层次影响 摘要 在现在,提到金庸的作品,只要你是中国人,不分等级、不分社会地位、不论性别,都会对他作品里的一些人物有意或无意之间都有一些印象,憨厚的郭靖,多情的韦小宝,讲义气的乔峰。在六七十年代,电视、网络还不发达,人们了解金庸作品只能通过纸质(报刊、书籍、杂志)媒介来了解,在当时,已经很多青年人多少都受到金庸作品里的一些审美标准的影响,而当八十年代后,电视的发展,金庸的作品更是影响了大江南北,不仅是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影响了人们,还有他作品里的理念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宇宙哲学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金庸,小说,影响,价值观,哲学思想

一、金庸小说里的哲学思想 在金庸小说里,很多地方都体现了中国的古典哲学,而且在他作品里的古典哲学还有一定的新的解释。比如儒家思想,体现的是仁义礼智信、社会和谐的思想,而“仁”的思想在儒家思想里又是最重要的。在《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的任务形象无疑是体现了这种儒的思想,在郭靖的身上显示出“为国为名,侠之大者”的风范。①在襄阳的时候,为了抵抗外敌,可以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命,对自己的国家忠,对自己的人民忠,上面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的主张。可是在金庸作品里,还有新的见解,比如写慕容复时,就体现出了慕容复的悲剧,对爱情的背叛,对朋友的不义,对待下人不仁,这样的人在儒家正统思想里是坚决批判的。在最后,慕容复确实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可是金庸把他写成了一个悲剧,让人对人性有反思,想想,其实慕容复很可怜的一个人,人们有意或无意就会原谅他了。 释教的思想在金庸小说15部小说都有体现。佛家的观点主要讨论是人在肉体上的解脱,在精神上归宿的问题,宣言的是人老病死都是苦,我们要承受人间一切苦痛,最后才能登上极乐。其中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天龙八部》里,所描写的人物几乎全是悲剧,乔峰原本是丐帮帮主,可是契丹人的身份使他成为众矢之的,与阿朱相爱,但命运又促使自己又亲手杀死阿朱。虚竹原本是少林的一名普通弟子,可一次次的偶然因素让自己远离了佛家,坐上了灵柩宫宫主。到最后,又是在偶然中知道方丈就是自己生生父亲,而且刚知道父母就双亡了。段誉先是陷入乱伦的恐惧之中,后又有邪恶身世引发的负罪感使自己痛苦不堪,而他们到最后都找到了心灵的寄托,知道了人生很多事是该经历的,所以最后都有了心灵的归属。很多人会问,难道乔峰死了也是归宿,我想说在那种环境下,乔峰不死,不管是哲学上还有艺术上都说不过去。乔帮主用自己的死亡诠释了佛家的伟大,宣扬了佛法的普度众生。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构成。在《笑傲江湖》里,令狐性灵冲逍遥自在,不为虚所迷,不为权势所左右,不拘泥于俗理,如行如流水遨游江湖。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思想,在于探索宇宙原始,追求万物本源时,并不忘怀现实人生。②在《倚天屠龙记》里,武当就是道的化身, ①《笑书神侠——孔庆东点评金庸》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 ②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毛姆小说叙事结构研究

ywjsxxk@https://www.360docs.net/doc/d615760530.html, 毛姆小说叙事结构研究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崔 薇 毛 姆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其写作风格、 叙事方式与同时代作家不同,对小说叙事方式有独到的见解。毛姆在英国文学史上影响非凡,他在D.H.劳伦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等意识流大师盛极之际,拓展了叙事的结构、模式与技巧,为英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主要就毛姆小说的叙事结构展开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一、波浪形的线性叙事结构叙事结构通常可根据线索类型分为网状结构和线性结构。网状结构将诸多人、事、物汇集在同一场景,重要的人物大多会同时出现、同时离场,故事由诸多供人物发生关系的场景组成,这是20世纪初包括意识流小说在内的英美文学的常见叙事手法。毛姆没有随波逐流,以这种流行的记叙方式写作,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 创造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尤其在故事情节的贯穿与架构上,毛姆更多地运用波浪式、开放式的思维模式构思小说大局。线状结构中,主人公在小说开头出现,一直作为叙事焦点贯穿全篇,移步换景地依次与其他人物发生短暂的关系。一旦时间地点发生变化,小说中出现过的次要人物就不会再次出现,而且各个人物仅与主人公发生短暂的关系,彼此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这种写法不会强硬地将牵引读者的思路,引导读者亦步亦趋地领会要旨,而是给读者留下了独立思考的余地。以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为例,小说以“我”对查理斯·思克里特兰德生平的回忆展开,以“我”的见闻为线索,逐步向读者展现一位艺术家追求理想的过程。小说夹叙夹议、在今昔之间迅速切换的风格类似于“元小说”,作者没有以纯粹的巧合让人物形成场景,而是 以叙述者线性的、有目的的见闻,将一个个人物、一系列事件串联起来。这种移步换景的线性叙事手法让小说情节更加真实自然,结构更为精巧清晰,作者以叙事者为视角讲述事件的整个过程,有助于情感的抒发。 在线性叙事结构的基础上,毛姆惯以“波浪形”的手法讲述人物的身世浮沉,展现人物的命运历程。小说以浓重的笔调描述人物的命运低谷,以轻快的文字描写明快积极的情节,使悲者愈悲,喜者愈喜,在线性的时间发展中形成高峰低谷交错前进的“波浪形”格局。这种写法兼顾情节的丰富性和情感的真挚性,峰谷交错之时还会给读者带来峰回路转、荡气回肠的阅读体验。波浪形的线性叙事结构既发扬了传统传记小说叙事清晰的特长,又兼顾了意识流小说重视情感历程、关注心灵体验的优势,为毛姆之后的很多作家所效 37 DOI:10.16412/https://www.360docs.net/doc/d615760530.html,ki.1001-8476.2017.30.019

文学类学术论文题目大全

一、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三、文学理论部分 1. 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 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论朴素美 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