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心学源流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九渊心学源流辨析

刘宗贤

[摘要]陆九渊创立的心学体系是与他的为人之道相关的。而孕育他成长的陆氏家学也是以人生践履为起点。陆氏家风,笃实严谨。他们对当时的士风颇为不满,所以其为学不是

以科举中榜为目的,而为履于日用,指导人生。陆氏兄弟没有直接的师承,他们自相师友,相

互提携。他们以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作为根底,在日用人生中相互影响,并注重对心与理

关系的体悟。可以看出,陆九渊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和家庭背景下生活,其心学思想产生并不

是偶然的。陆九渊心学是在与朱熹理学的争辩中形成自身特色的。朱陆是理学家,又是哲学

家,确立理学伦理本体的价值原则是他们的目标,而对于“理”的哲学建构,本体思考,只是他

们建构理学的思维手段。对于理学主旨他们是明确的,而对于各自的思维逻辑、哲学背景却

只能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中。因此在辩论中他们不可能将为学方法上升到哲学观点上去加以

自觉的认识,也不可能从逻辑上对于自己的哲学思想给予圆满的说明。这就是“无极太极”

之辩没有从理论上焕发光彩的原因。尽管如此,作为后来的研究者,我们却不能不尽力去发

现他们争论的理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理学发展以及心学产生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陆九渊 心学 源流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627(2005)0320094213

一、陆九渊心学与陆氏家学

陆九渊创立的心学体系是与他的为人之道相关的。而孕育他成长的陆氏家学也是以人生践履为起点。

陆九渊(1139-1191),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他曾在贵溪象山建舍讲学,自称象山居士,所以后来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陆九渊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先任隆兴建安县主簿,后改建安崇宁县。大约十年后,他被荐为国子正,不久,又迁敕令所删定官。陆九渊少年时曾读三国六朝史,有感于当时“夷狄乱华”,后又听长辈讲“靖康之耻”,于是曾剪断指

作者简介:刘宗贤(1946— ),女,北京市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研究员。济南 250002

甲,学习弓马,慨然要为大宋朝廷复仇。在任敕令所删定官时,他便“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朝廷轮对时,“遂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

事。”(《宋史・陆九渊传》

)淳熙十三年(1186),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管管道观的闲职,于是他便归江西故里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直到宋光宗即位时,又被任荆门

军,此间他治绩显著,“厚风俗”,“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宋史・陆

九渊传》);并因荆门处江、汉之间,为四战之地,而议筑城壁以御边防。但在任仅一年有余,就卒于荆门任上。

陆九渊自儿时就好学,他的好学不在于博览,而表现在多思上。三四岁时,他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竟为这个问题费思索而至废寝忘食。后来他读书孜孜不倦,又常在书中发现问题。例如读《论语・学而》,就对《有子》三章表示怀疑;读二程书,就发现伊川(程颐)所说的话与孔子、孟子不相类似,甚或有矛盾处。

陆九渊十三岁时,有一天对自己少儿时思考的问题忽有所觉悟。这天,他读古书到宇宙二字,见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忽然省悟道:原来“无穷”便是如此啊。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无穷之中。他提笔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

宙内事。”(《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陆九渊年谱》中说他“因宇宙字义,笃志圣

学”,就是说他从宇宙二字,悟得人生之道。陆九渊立志要做儒家的圣人,而他以为,做圣人的道理不用别寻他索,其实就在自己的心中,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

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对

宇宙无穷与对圣人之心广大的顿悟使陆九渊似乎进入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正象他后来的《语录》中曾说的:

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

……天之所以命我者,不殊乎天,须是放教规模广大。(《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同上)

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

他以为宇宙的无穷正是因为人心的无穷,人心无穷,能够包容宇宙万物。因此,他要在天理中寻找人的位置,从人本有的道德良心中体味做人的道理。这也正是他建立心学思想的理论起点。

陆九渊年青时并未象朱熹那样漫游多学,广而求师,他是在没有任何师承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读书和思考,悟出人生的道理与孔孟儒学的精神意旨的。在这其中,他所生的家庭,以及他的父辈兄弟都曾给他以重要影响。

陆九渊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大家庭。他的八世祖陆希声曾为唐昭

宗之相,五代末因避战乱迁居金溪,遂“买田治生,赀高闾里”(《陆九渊集》卷二十七《行59 陆九渊心学源流辨析

69孔子研究 2005年第3期

状》),成为地方上有名的豪门大族。金溪陆族经过几代变迁,到陆九渊出世时,经济已经衰落,只有10亩左右的菜田和一处药铺、一处塾馆。但至此,陆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仍保有封建宗族大家的风度。

陆门治家一靠严格执行宗法伦理,同时,也靠家庭成员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尽其能,各供其职。《宋史・陆九韶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可以看作这种情况的生动写照,其曰:

其家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岁迁子弟分任家事,凡田畴、租税、出内(纳)、庖爨、宾客之事,各有主者。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

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

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宋史》

卷四百三十四《陆九韶传》)

陆九渊自己也曾说:“吾家合族而食,每轮差子弟掌库三年。某适当其职,所学大进,这方是‘执事敬’。”(《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从小耳濡目染,长大成人后亲身参加家事管理,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于陆九渊形成对社会国家的参与意识会有很大影响,也许,这就是陆氏兄弟形成“专务践履”之学的学问起点吧。

陆氏有家学渊源,陆九渊的八世祖陆希声“论著甚多”,高祖陆有程“博学,于书无所不观”(《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到陆九渊父亲这一代虽已家业衰落,只靠经营医药和教书授学来维持家计,但仍“以学行为里人所宗,尝采司马氏冠昏丧祭仪行于家”(《宋史・陆九龄传》)。陆门家风整肃,闻名州里,甚至受到孝宗皇帝的称赞。

陆九渊的父亲陆贺生有六子,陆九渊排行老六,除他之外,还有四兄陆九韶,五兄陆九龄,都以学闻名于世,号称“三陆子之学”。陆九韶,字子美,因讲学梭山,学者称梭山先生。《宋史・陆九韶传》说他:“其学渊粹,隐居山中,昼之言行,夜必书之。其家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他主持陆氏家政,对家规家教执行甚严,治家经济也有良法。他为学主张“切于日用”,“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宋元学案・梭山日记》)并且雅好古学,“读史,知历代兴衰治平措置之方。”(同上)

陆九龄(1132-1180),字子寿,学者称复斋先生。九龄从小颖悟端重,少年时就怀有大志,对儒道义理探究不舍。当时,秦桧当国,科场中已无人再讲二程之学,而他读了程氏遗书,心中十分倾慕。又在学校听说新任的博士信黄老之学,不讲礼法,就慨然离去,归家与父兄一起学习。他博览百家之学,昼夜攻读不知疲倦。又用闲暇时间,与子弟一起学习射箭武功,认为文事武备,大丈夫都应熟习,不应以习武为耻。他主张为学应重践履,不应离日用而论心,遗弃理而讲“道”。他说:“声气容色,应对进退,乃致知力行之原,不若是而从事于笺注训诂之间,言语议论之末,无乃与古之讲学者异与!”(《文集・与张敬夫》,《宋元学案》卷五十七《梭山复斋学案》)他继承父志,以礼治家,“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