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雨果的对照原则在作品中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圣母院》的对照原则:(1)情节、场景的对照。围绕一个现实的专制王国和一个虚构的乞丐王国之间展开。在这个对照中,雨果写出了“我希望于人类的,相信人类所应当的样子”,这包含了理想主义色彩,使得小说具有否定性的主题,又有肯定性的主题。(2)人物关系的对照。这是对照原则最集中的体现,它具有多层次的特点:a正反两种人物对照。爱丝梅哈达和加西莫多是正方面,克洛德是反方面,雨果表达了善必胜恶的人道主义观念;b 同且人物间对照:爱与加对照,这是极为奇特的对照,一个极美,一个极丑,这说明雨果的美学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c某个人物自身对照,比如加形体上的丑与心灵上的美。特别是克,外表的美与灵魂的丑构成对比,而且更加深刻地把行为的可憎与命运的可怜进行对比。(3)戏剧风格的对照。这与情节的大起大落是联系在一起的。作品一开始是一个极富喜剧性的群众狂欢的场面,但克的两次出现使喜剧气氛骤然消失,悲剧气氛从此展开,这是情节开端的大起大落联系在一起了,一喜一悲,情节的发展阶段,少女与弗比斯幽会,双方都沉浸在幸福当中,又是克的行为带来了一连串悲剧,这是情节的再次大起大落,一喜一悲,最后少女与失散16年的母亲重逢,但瞬间情节急转而下,又构成大起大落,一喜一悲剧的场景,这种大起大落,悲喜交加的对照画面,便得作品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维克多·雨果,被世人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诗人、小说家、戏剧作家。他出身于军官家庭,父亲信仰共和主义,母亲则信奉天主教。由于受母亲影响较深,他青年时代同情保王党,后因目睹波旁王朝的黑暗与反动,政治立场从保守主义转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后又走向资产阶级共和主义,晚年成为热情的民主战士。文艺观上,他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影响,反对已成为僵化教条的古典主义,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在当时法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此而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主将。雨果在他的《莎士比亚论》、《论司格特》、《论拜伦》等理论著作中,深刻地阐明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思想。特别是1827 年发表的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所作的序言,论证翔实,精华毕注,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和理论经典。雨果要粉碎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反对封建贵族的沙龙主义文艺观,以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运用资产阶级的文学新形式、新题材进行创作。这篇序言实际上也是对古典主义提出的宣战书。

在《序言》里,雨果提出了“艺术自由”的信条。他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强调作家应该根据一定的道德和美学理想不拘传统自己创作, 深入到心灵中进行挖掘,无拘无束地抒发主观的思想感情。雨果在《序言》中特别强调艺术的基础是社会,他从基督教的肉体与灵魂、兽性与神性对立的神学观念出发,指出近代诗人应该站得高些,全面地看到黑暗与光明、丑与美的并存和对照,从而获得新的觉醒。近代诗人开始赋予灵魂以肉体,理智以兽性,崇高优美以滑稽可笑,结果产生了诗的新形式———浪漫主义戏剧,这种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对照原则,是贯穿《〈克伦威尔〉序言》全篇的理论线索,也是雨果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雨果认为,自然的万物并不尽符合人的意愿,都属于美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两种不同要素的对比形式而呈现出来的。他说:“在生活中、在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中,存在着两种敌对原则之间无时无刻不有的对立和斗争”;“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某一种污点只可能是某一种美所具有的不可侵害的后果⋯⋯。如果删掉了丑,也就是删掉了美。独创性就是由两个方面所组成的。”[1 ] (P30) 因此,在他看来,艺术的任务就在于再现事物的对比,美与丑、悲和喜、哭与笑、性格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崇高面与丑怪面都应处于统一整体中,不应割裂。因为,只有把美丑统一在一起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近代生活,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他解释说:“崇高与崇高很难产生对照,人们需要任何东西都要有所变化,以便能够休息一下,甚至对美也是如此。相反,滑稽丑怪却似乎是一般稍息的时间,一种比较的对象,一个出发点。从这里我们带着

一种更新鲜更敏锐的感受朝着美而上升,鲵鱼衬托出水仙;地底的小神使

天仙显得更美。”[2 ] (P35) 这就是说,由于有了美丑比照,美才能给人以更强烈的感染。正因为如此,新的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近代喜剧,把滑稽丑怪引入了戏剧,其美学效果要高于单纯追求高贵和典雅、一味地描写美的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把美丑两方面割裂开来,舍弃了滑稽丑怪的一面,是个缺陷。雨果指出,滑稽丑怪是戏剧的一种美的要素,“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3 ] (P37) 。“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崇高优美将表现灵魂经过基督教道德化后的真实状态,而滑稽丑怪则将表现人类的兽性。”“戏剧就是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结合、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悲剧与喜剧的结合。”

[4 ] (P51) “戏剧的特点就是真实;真实产生于两种典型,即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非常自然的结合,这两种典型交织在戏剧中就如同交织在生活中的造物一样。因为真正的诗,完整的诗,都是处于对立面的和谐统一之中。”[5 ] (P66)“正是从滑稽丑怪的典型和崇高优美的典型这两者圆满的结合中才产生了近代的天才。这种天才丰富多彩,形式富有变化,而其创造更是无究无尽,恰巧和古代天才的单调一色形成对比;我们要指出,正应该由此出发以树立两种文学的真正的、根本的区别。”雨果之所以特别强调滑稽丑怪,是因为他把滑稽丑怪的表现视为近代艺术的新类型,是艺术发展的表征,同时,也是浪漫主义区别于古典主义的重要特征之所在。雨果的这种美学对照原则,在他的戏剧和小说创作中贯穿始终。他利用这种极强烈而又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品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相斗争的主题思想,抒发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情感,谴责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黑暗的势力,表现了作家对被压迫摧残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热切追求。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美总是与善紧紧相连,丑总是与恶密不可分。但雨果却把美与善、丑与恶在人物身上和谐地结合着,或严重地矛盾着。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夸张的手法、浪漫的色彩,运用纵横交错的对照,把形象突现出来,致使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产生一种撼动人心的魅力。雨果创作实践中对照原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角色安排的对照。雨果认为,美的角色旁边设置丑的角色,通过美、丑两个极端的对比突出美的形象。正如莫里哀的名剧《唐璜》中,使斯加纳莱勒在唐璜周围蹦跳; 歌德诗剧《浮士德》中靡菲斯特在浮士德左右周旋。雨果的早期浪漫主义杰作《巴黎圣母院》,在角色的安排上,运用对照原则,鲜明突出,增强了角色的审美性。例如,善良、诚挚、美丽、纯洁的艾斯梅拉达,与在道貌岸然的法衣覆盖下,隐藏着肮脏兽性、卑鄙、恶毒灵魂的副主教克罗德形成鲜明对照,反衬出艾斯梅拉达高尚和纯洁的人性美;卡西摩多跛、聋、瞎、奇丑无比,但他心灵高尚、纯洁、正义,与卫队长英俊潇洒、漂亮,但内心却自私丑陋、卑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相对照,使人物泾渭分明,高下判然。第二,不同情境的对照。雨果说:“当艺术本身合情合理的时候,就更有把握把各种事物表现得彻底, 而表现彻底的最好方式是对照。”[6 ] (P86)例如, 雨果的中篇小说《死囚的末日》,作家幻想的美好情境与现实的丑恶情境相互对照: 青春的生活不断诱惑着囚犯的想象,“那年轻的亭亭玉立的姑娘,那教士的华丽礼服,那灯光辉煌的戏院,那月夜树荫下的幽情散步⋯⋯”,这些“良辰佳节”的情境,都已消逝;而眼前赤裸裸的现实情境:凄凉的牢房,潮湿的石板地,暗淡的灯光,质料粗劣的囚衣,卫兵严厉的脸孔,以及子弹盒的闪光⋯⋯”,这种不同情境的强烈对照,使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恐怖倍加深刻。再如《, 巴黎圣母院》中,广场上卡西摩多在绞刑架下,受鞭打折磨,围观的人投石唾骂,烈日下的卡西磨多企盼有人能救他并给他口水喝。就在这丑恶的情境中,美丽的艾斯梅拉达,拎着桶水走向了卡西摩多,把水送到他干裂的唇边。这正是雨果所言的,把美的人物同丑的情境加以对照,使美者愈见其美。第三,情节的对照。雨果说:“在戏剧里形体和心灵都在起作用,人物和情节都被这双重动因所推动, 忽而滑稽突梯, 忽而惊心动魄。”[7 ] (P46)例如《, 悲惨世界》中写冉阿让带着阿赛特从沙威的追捕中逃脱,进入一个月色朦胧、万簌俱寂的园子里,而且耳边不时传来一阵阵祈祷声交织而成的音乐。当读者正在为他们的化险为夷而欢愉时,作家笔锋一转,随着冉阿让的视线,出现了一间厅堂,那里正僵卧着一个可怕的人,“颈子上仿佛有根绳子,像蛇一样拖在石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