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新闻传播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突发)新闻传播
海南大学2018年名词解释:危机传播。
北京大学2018年名词解释:危机传播与风险交流。
广西大学2018年材料分析题:危机公关——海底捞事件。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简答题:危机传播管理的基本程序。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论述题:试论危机传播的理论范式及管理原则。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材料分析题:榆林产妇跳楼,谈谈医院方的组织危机应对。
学姐说:
危机(突发)新闻报道是每年常规考点,主要是考察危机事件产生原因、记者报道原则、媒介应对等方面,出题集中在论述和问答题等,因此要重点把握其定义和特征,理解媒体在危机中的角色,并提出对策。
一、危机传播的定义与特征、产生原因
危机事件是指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急需快速作出决策的紧急公共事件。其特点:以其发生的突然性、不可预测性、高度不确定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为特点。
二、危机事件分类及产生原因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造成,如地震、洪水、干旱、滑坡等灾害。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所导致的重大突发事件,就是由自然力造成的。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它又可细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种。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进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2007年厦门发生的PX项目危机,也是由于市民对PX 项目可能导致的对环境严重破坏的恐惧而爆发的群体性抗议事件。生态环境破坏指生态环境由于人为的直接作用遭致破坏。
2、社会问题
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更多的同制度设计不合理,社会矛盾长年得不到解决,群情激昂,矛盾激化,一些当事人铤而走险直接相关。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呈现一些新的发展态势,出现新的矛盾。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以来的经验也表明,目前正是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最突出的时期。究其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1)中国社会正处于结构性调整之中
调整得好,一个适合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运行规律的新结构将有助于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城乡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调整得不好,过去长期存在而未能妥善解决的城乡矛盾、东西部差距、社会保障和就业、分配不公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定时炸弹”而随时爆发,如处置不当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2)腐败滋生,对公职腐败缺乏有力的制约机制。
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在于金钱方面的腐败,主要在于权力腐败。权力资本化是当前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权力资本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公职腐败,当前公职腐败的严重性是它的普遍性,而普遍的公职腐败必然大大削弱国家的管制权力,同时又大大恶化公众同政府的亲和关系。当民众同政府关系是对立的、紧张的,群众牢骚满腹,怨声载道,事情就不好办,小问题也会变成大问题。
(3)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有效调节公民与政府、官方与民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些领导人用阶级斗争看问题的旧思维没有改变,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和群众性事件没有经验,不懂得慎用警力,激化了矛盾,加剧了冲突。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抓紧设计和推出相应的法律规范,用法律武器调节和处置矛盾和冲突,而不能凭一时感情,凭过去的经验,更不能用以前的旧观念和老办法去激化、恶化矛盾。相关的法律还应作出刚性规定,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只要不冲击党政机关和公、检、法机构,不准出动警力。
(4)政治体制改革无限期滞后,社会对立和社会纠纷长期得不到切实解决。
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对当事人来说,主要由于社会不公平,政府对老百姓的一些正当要求不作分析就随意扣帽子,动辄就是“群众闹事”、“聚众作乱”。现在发生的一些仇官、仇政情绪,实际上是民众对干部特权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并不是反国家和反政府有些社会对立情绪,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关键是要把敌意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对立转化为运用法律武器和民主程序对官员的监督,通过非暴力手段达到社会和谐。
(5)对突发公共事件、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公开不够
大众传媒没有提供民众舆论表达的足够空间,媒体的情感宣泄功能未能受到重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付诸实施。
三、政府与媒体应对危机事件之策
·媒体面对危机事件的对策
1.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确立信息公开制度,防止重大社会信息的隐瞒或扭曲现象。因突发事件与大众个体切身利益相关,影响力大,必须尽可能的把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受众,保障其知情权,公众知道越多,政府获得的支持就越大。信息要传达及时,但也要防止成为留言的温床。
2.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优势,使之成为引导社会新闻舆论的主要阵地。做好公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有效传达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做好沟通作用。同时,媒体必须比任何时候都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引导社会的舆论,妥善迅速的处理好危机。
3.对于重大突出事件,新闻报道的政治性、策略性都较强,记者采访时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恪守道德,掌握报道的度,有大局责任意识,在报道中做到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又有利社会安定。
4.通过危机事件,塑造品牌形象,树立媒介公信力。合理利用危机事件中的处理方法,提升媒介形象水平,能获得平时难以产生的效果;若能准确把握社会心理,积极的进行有利监督,民众则会产生信赖、亲近,提升其公信力。
5.重视新媒体影响,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流之势。
四、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应对危机事件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使得突发事件中仅凭党政权力压制媒体的做法已经不再可行。大众传播渠道被封锁以后,以手机等新媒体为载体的人际传播仍在继续,公众转向其他渠道满足信息获取的需求,反而加大的信息传播中的噪音,使真实信息的传播受阻,为危机爆发埋下祸根,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1.建立危机预报监测机制
防微杜渐,在意识上和机制上形成危机防范措施。在危机预报和监测的诸多方式中,作为社会的环境监测站的媒体,将为政府提供最直接的决策参考。因此,危机前期和后期,政府不能仅仅把媒体的报道当成负面威胁来压制,而应该根据其提供的信息,分析目前危机发展态势,进行有效评估,进而为危机应对和管理提供符合实际的参考。
2.利用媒体发布危机应对信息
突发事件中,政府必须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在突发事件中,作为危机管理者的政府如果不及时站出来公布确切信息,新闻报道的内容则将被流言和猜测所占据,促成流言和恐慌的进一步扩散。多媒体环境下,政府在突发时间的媒体管理中,还应对媒体渠道进行整合,重视新媒体的运用,结合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方式,以到达全面有效的传播效果。
3.在危机处理中处于不利地位时,利用媒体进行形象塑造
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不可避免,但却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减少损失。例如厦门PX事件,经历过危机以后政府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在危机恢复过程中,政府其实可以针对事件前后的形象状况变化,制定形象恢复和改善的目标,通过媒体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重建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