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光照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古斯丁光照说

【摘要】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上综合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的观点,提出了“光照说”。他将恩典和真理说成是源之于上帝、见之于我们心灵的理性之中的东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按照这种“光照说”,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最终被认识

ⅰ、“光照说”是奥古斯丁的认识论

“光照”用的是一个柏拉图式的隐喻*12,指心灵对唯有心灵才可通达的相界的特殊对象(即相)的直接把握。×13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时赋予了人的心灵关于“相”、上帝、自我以及永恒的记忆。人的这种记忆是心灵的潜在状态。当上帝的光照亮人心灵的时候,潜在的记忆就因光照而呈现出来。奥古斯丁在《论教师》里说,把真理启示给我们的是在我们心中的教师基督。神圣光照就是在圣灵的光照下,圣子基督帮助心灵来理解记忆。既然心灵受到光照可得知识,理解本身便已显示了上帝在世界中的临在。×14

奥古斯丁的“光照说”与柏拉图的“回忆说”有着很深的渊源。在追问美德问题时,柏拉图借枚农之口提出了“枚农悖论”:一个人不可能去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去寻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不能去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用不着再去寻求了;他也不能寻求他不知道的,是因为他也不知道他应该寻求什么。×15回忆说就是柏拉图在试图解决这个悖论时提出来的,奥古斯丁则用光照说回答了这个问题。柏拉图认为各种品德虽然多种多样,“却共有一个同一的型,正是由于这个型,它们才都是品德”×16。这个“型”应该可以理解为某一存在着的事物的本性。柏拉图还主张灵魂不死和转世的学说。在人的灵魂进入一种新的,人世间的生存之前,它被允许看见各种理念的永恒形象。因此,它把对理念的回忆——哪怕是模糊的回忆——一起带到生命里。×17人受到一定的提醒,可以通过回忆想起他在前世见过的相,就形成了认识。

柏拉图的“记忆”是由于灵魂前世见过某事物及其相而形成的,奥古斯丁的“记忆”则是由上帝创造人时赋予的。柏拉图认为,获得对品德的认识(他在《枚农篇》中提出“回忆说”主要是为了探讨如何达到德性之知)就是回忆起关于品德的相的记忆,为此,人还需要一些提醒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回忆。奥古斯丁认为记忆虽然在上帝造人时就赋予了人,但是这些记忆只是一种潜在状态。如同物体在黑暗中,虽然确实存在,但是若没有光照亮,人便不能看见一样,人能够看到自己心灵中上帝赋予的记忆,一定是有某种光照耀了人的心灵,这光就是基督。奥古斯丁在他的《论教师》里说:“无人可以教人,唯有基督才教人”。奥古斯丁认为人的一切认知都离不开上帝,认识最终来源于上帝,并通过耶稣基督这位“内在教师”来帮助我们理解从上帝那里得到的知识。

无论奥古斯丁的“光照说”还是柏拉图的“回忆说”都是以人有与生俱来的“记忆”为认识的前提。这种“记忆”乃是认识的完全状态,也就是所说的应然。记忆与光照在奥古斯丁那里都与上帝有着根本的联系,归根到底都是上帝赋予人的,因此,记忆和光照必须从神人关系来看。*18“记忆”代表心灵的潜在状态,“光照”代表心灵的显在活动。“光照”以“记忆”为

前提,是耶稣基督临在人心,帮助人认识到被照亮的记忆。人的心灵里有关于上帝的记忆,所以人天生有寻找上帝的愿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洞察到自己的心灵受到了神圣光照,人为了看清自己心灵中关于上帝的记忆,除了光照这一必要的内在条件外,还需要信仰的外在提醒。人在此世得到的认识并不能完全与上帝所赋予的“记忆”一致,有时甚至是相悖的。作为有限性的人在此世最终还是难以直观上帝,只能通过信仰的阶梯努力达到在“惊心动魄的一瞥”中,得见“存在的本体”*19。再者,由于人有原罪和自由意志,使得人类还有一种背弃上帝的愿望和能力。因此,虽然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所造,但还是形成了人的实际上的不完善和上帝意志完善之间的对比,这就产生了关于应然和实然的问题。

论中世纪哲学中的光照论及其意义

【摘要】光照论是中世纪哲学基于基督教信仰之下的一种独特的知识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在认识领域的逻辑延伸,其主要目的是论证人的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定性。它着眼于强调人的精神的主动性,是近代唯理论和先验论哲学的先驱。光照论所揭示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和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主义在知识论上的不同立场,最终导致的是对上帝(神学)的两种不同态度,即我们的知识是参与到世界和上帝的知识之中,还是必须与此相反,通过从外面去研究世界而认识上帝。

【关键词】光照天赋先验宗教类型

光照论是中世纪哲学基于基督教信仰之下的一种独特的知识论,这种理论主要为追随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路线的人所坚持;它又是与柏拉图主义的理念论(范型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理念论(范型论)在认识领域的展开就成为光照论。它肇始于早期教父如奥利金(Origen, 165~254)等人那里,完成于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Augustinus, 354~430),充分发展于作为中世纪鼎盛时期的13世纪与托马斯·阿奎那齐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波纳文图拉(Bonaventura, 1221~1274)。

(一)光照论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光照的概念则来自柏拉图所用的比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其心灵转向理论时,讲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即“洞穴比喻”。他认为,人的心灵有四种由低到高的认识能力,即想象、信念、知性和理性,它们各自的对象分别是影像、具体事物、数理对象和理念。通过教育和训练,专注于个别事物的心灵能够逐渐上升,最后获得对最高理念“善”的把握,但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好比有一个很深的洞穴,这洞穴的一面向着地面,洞口有一条路斜着通向洞中。洞里有一些人,生来就被捆绑在洞穴的底部,背向洞口,头不能转动,眼睛只能看着洞壁。在他们后面有一道矮墙,一些人举着各种器物沿着墙往来走动;墙和洞口之间燃烧着一堆火,火光将那些器物的影子投射到洞的后壁上。由于这些影像乃洞中囚徒们唯一能见的事物,他们即以为这些影像就是最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一人被解除禁锢,并让他走向洞外,去观看外面的事物,这时他会倍感痛苦,因为这人有生以来,其视觉已习惯于昏暗,故无法忍受火光及太阳的光明,眼花缭乱,什么也看不见。因此,应该给他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先让他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看事物本身;先让他在夜里看星星和月亮,最后才去看太阳本身。到那时,他才会认识到主宰可见世界一切的正是太阳,它是他过去通过各种曲折看见的所有事物的原因。

对于这个“洞穴比喻”柏拉图自己给出了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他说:“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个比喻整个地应用到前面讲过的事情上去,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如果你把从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