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的真谛是爱”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教育的真谛是爱”的反思

教了二十年书,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中: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我带着这个问题,想从名师和专家的教育论著找到答案;也带着这个问题,在20年的教育实践中想探寻到这个答案。

在今年某一天的早晨,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了。

下面,我给大家谈谈我的认识。

对“教育的真谛是爱”的反思。

我认为教育的真谛是“爱”,也就是说要在教育中灌注“爱”,应该有三个层次:

浅层次的“爱”:要教师爱学生;中层次的“爱”:使学生爱教师;深层次的“爱”:让学生爱自己。

教育是爱的事业。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的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都在向我们彰显了爱是教育生命力的底线。

所以,教师爱学生,这是一个教育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爱的要素由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组成。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老师所说,"我教书育人的理念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师爱" 是 "师德" 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爱学生,使教师能够不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一面,让自己保有一颗烂漫的童心,理解学生,爱护学生,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爱学生,使教师能够真正做到教育过程的民主和平等,充分培养和发扬学生的个性,驱除优生、差生的偏见,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展;爱学生,使教师能够以宽容博大的襟怀容纳

学生的一切,以严父慈母的情怀教育学生,远离教育暴力,为学生提供安全平和的成长环境。

斯霞说:"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现。"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学家的共识。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正是因为教师有了无私的爱,教师在人们心中才变得崇高起来。

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它是严与爱结合的理智的爱、科学的爱。师爱尤其体现在对后进生的爱上。好教师对后进生不是"头痛"而是"心疼",他们不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厚爱。

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一般来说,教师的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上他代的课。师爱还有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就丰富了,思维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形象的重要标志。假如一个教师讨厌学生,对学生讽刺、谩骂,那他不但教育不好学生,而且还有损自己的形象。

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它是严与爱结合的理智的爱、科学的爱,它体现的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怀。师爱尤其体现在对后进生的爱上。

好教师对后进生不是"头痛"而是"心疼",他们不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厚爱。教师的爱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教育的桥梁。

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一般来说,教师的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上他代的课。师爱还有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就丰富了,思维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爱学生就是,用我们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家长的放心。学生需要教师的爱心,家长需要教师的爱心,人民需要教师的爱心,教师自身形象也需要爱心,毋庸置疑,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但是,我们常发现:如果我们教师爱学生,不注意方式,不注意艺术,是生硬的“爱”,是一厢情愿的“爱”,这样的“爱”,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产生消极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因爱致恨”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可往往因为表达方式的错误反而导致孩子讨厌父母,比如父母因为过度关心孩子的生活反而侵犯学生的隐私。教师在对学生的关心中也不乏“因爱致恨”的例子,其中最典型的错误就是把“关心学生”转换成“关心学习”。每次考试结果出来,基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心,老师都特别看重要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考得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需要教师和他讨论成绩的多与少,而是需要教师理解他本人的辛酸;在他们看来,教师对学习成绩的关心是功利的表现,而教师对他们学习过程的

关心才是爱的表现。当教师对学生的爱没有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时,教师就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情感资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爱反而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讨厌时,教师不但浪费自己宝贵的情感资源,反而浪费了课堂教学中最起码的教育资源。因此,虽然教师爱学生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如果教师没有掌握“爱的艺术”,也有可能大大地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当我们要求教师爱学生时,尤其是把爱学生当作一种职责来要求教师时,容易产生两种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坏的结果。一是教师的情感是有限的,很少有教师可以真心地爱上所有的学生,既然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如此的低,可我们还把它当作一种“要求”提出来,这本身就是对这种“要求”的否定。比如我们要求中学英语教师专业考试都要过八级,可绝大多数中学英语教师专业英语都不可能过八级,这种现实本身就是对这种规定的否定,于是有了这种规定反而比没有这种规定有着更坏的影响,在高要求或者是无法实现的要求面前,他们的放弃反而心安理得。二是当我们要求教师爱学生时,学生会在情感上依赖教师,甚至对教师提出“过份”的要求,这样反而减少了学生爱教师的机会。当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情况时,我们首先怪罪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于是很少学生去反思自己。

可是,当我们一味地怪罪教师时,教师并不会因为学校管理者的怪罪而喜欢上学生;与此同时,学生认为这并不是自己的责任,因此他更不会因此反思自己而重新喜欢上教师。事实上,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