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前 集卷十一 P168 连山觉笋香 ( 初到黄州 ) 。 他充分享受 着躬耕
这显然是老庄清静 无为思 想与 佛家空 静无 碍参 禅心境 的结 合。在 醉白堂记 中 , 他 称赞 韩琦 方其 寓形 于一 醉 , 齐 得 丧, 忘 祸 福, 混 贵 贱, 等 贤 愚, 同 乎 万 物 而 与 造 物 者 游 。
[ 1] P288
上少有像苏轼这样不汲汲于名利 而能从容流 连光景的人 了 , 因为欲望难平 , 每个人 都在 为各自 的利 益奔 波忙碌 , 除 非达 到一定境界 , 否则闲 适就 无从 谈 起。又如 游沙 湖 、 记樊 山 等 , 于千年之后仍能撩人心弦。
竹 杖芒 鞋轻 胜马 , 写词人 手执
竹杖脚穿草鞋 , 顶风冒雨 前行 , 一个 轻 字传 达出作者 的一 种搏击风雨、 笑傲人生 的豪迈 之情。 一蓑烟 雨任平 生 , 此 句更进一步 , 从眼前的 风雨 联想 到整个 人生 , 在 风雨中 前行 都能这样轻松豪迈 , 那 人生的 起起伏 伏又 算得了 什么 ? [ 收稿日期 ] 2010- 09- 06 [ 作者简介 ] 王 璇 ( 1986~ ), 女 ,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在读研究生 。 乌
[参考文献 ]
[ 1 ] 唐圭章 . 全宋词 .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95. [ 2] 苏 轼 . 苏东坡全集 . [ M ] . 北京: 中国书店 , 1986 [ 3 ] 孔凡礼点校 . 苏轼文集 .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6.
三、 齐物忘我 、 苦中作乐
为 , 只有清净无为 , 超然 物外 , 才 能把得 丧、 祸福、 哀 乐、 贵贱 等一切相反相成的东西看作是 绝对的统一 ; 只有做 到了齐衡 天下万物 , 才能进入思想的绝对自由 的境界。这些 思想对苏 轼的创作有着极 为深 远的 影响 , 送 参寥 师 诗中 说 : 欲令
[ 2] 前集卷 十 P149 诗语妙 , 无厌空且 静 , 静故了 群功 , 空 故纳万 境 。
[ 5]卷 二十三 P208 庚 桑 楚 )。 老庄 认
东坡八首 前面的小序中所 说 : 余 至黄二年 , 日 以困匿 , 故 人马正卿哀余乏食 , 为郡中情故营地数 十亩 , 使得躬耕其 中。 地既 久荒 , 为茨棘 瓦砾之 场 , 而 岁又大 旱 , 垦辟之 劳 , 筋 力殆 尽。
[ 2] 前集 卷十二 P175
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穷困潦 倒的生
活与境遇。物质上是极度的贫乏 , 精神上 也面临着人 生的孤 独与苦闷 : 我谪黄冈四五年 , 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 不复通 问讯 , 疾病饥寒疑死矣。 ( 送沈 逵赴广南 ) [ 2] 前 集卷十四 P200 然 而东坡居士 没有 被这 些 击垮 , 他 呈 现给 人 们的 不是 贫 病交 加、 颓废无奈的形象 , 而是悠然自 得、 快乐自足的形象。 他怡然自得的欣赏着黄州风 物 : 长江绕 郭知鱼美 , 好竹
认识 , 在客体不可改变的情况下 , 反 求诸己 , 改变主 体的观察 角度和思维方法 , 可以 得出 不同 的看法 而改 善心境 , 求 得快 乐。 谪居黄州的 生活是 艰苦 的。苏轼 此时的 生活 正如 他在
[ 责任编辑 : 李春辉 ]
[ 1] P287 夜归临皋 ) 。 他读书写作 , 充分 体味着黄 州文化 氛围里
这篇词作尽 情地 展示 了词 人人 生道 路上 受到 重大
挫折之后的内心世 界 , 表现 了他 宠辱不 惊、 超然 物外的 人生 态度。词人以议论发端 , 用形象的艺术手 法对世俗 热衷的名 利作了冷静的嘲讽。 百年里 , 浑教是醉 , 三万六千场 , 一个 浑 字展现了词人那种想要清醒却又不得不沉醉 , 想要摆脱 尘世束缚却又愤世 嫉俗的 无奈状 态。而 忧 愁风雨 , 一 半相 仿 , 这句 则隐 含 着 作 者身 遭 惨 祸、 壮 志 难 酬 的人 生 自 叙。 又何须抵死 , 说短论长 , 是因 忧愁风 雨 而 彻底醒 悟的悲 哀。此句深刻地表 达了词 人对 于无法 预测 的人 生的失 望和 惆怅 , 读后令人感慨万千。下面笔锋一 转 , 用 无际的绿茵、 高 涨的云幕 , 与浩瀚无穷的宇宙展现出作者 博大的心 胸以及内 心的宁静。结尾 江 南好 , 千 钟美 酒 , 一曲 满庭 芳 一 句, 情绪豁然开朗 , 表明作 者最 终摆 脱了世 俗功 名的羁 绊 , 获得 了精神的解脱 , 到 达了 飘逸旷 达、 超然物 外的 闲适 境界。这 首词既饱含着苏轼愤世嫉俗的 哀伤 , 又洋 溢着他对 于精神解 脱和理想的向往 , 表达了词人在人生矛盾 的困惑中 寻求超脱 的出世意念 , 是对生命的呼唤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家 , 道家思想使他得以到达最终的超脱和旷达 , 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 。
[关键词 ] 苏轼 黄州时期 道家思想 超脱 旷达
. 2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2- 3473 ( 2011 ) 01- 0058- 02 [中图分类号 ] I 207 公元 1079 年苏轼 因 乌台诗案 而 下狱 , 诗 人经历 了生 死攸关的劫难后被贬黄州。黄州是 他人生挫 折的第一站 , 仕 途的不顺 , 朋友的离弃 , 贬谪黄州的 伤心失落 , 功业 未就的感 慨 , 使他一下子失去了精神的支撑 , 表面上看 他嬉笑自如 , 不 时自嘲一下 , 可实际上他内心却是极 度压抑的。在 经历了挣 扎和煎熬 , 苦闷和痛苦 之后 , 苏 轼最终 在道 家的 思想中 找到 了出路。 乌台诗案 , 把他 推向了 道家 , 道家思 想使他 得以 到达最终的超脱和旷 达 , 也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 台诗案 后 , 作者对人生有了一种通达的感悟 , 一种超 脱于世 俗的情怀。尤 其是 回首 向来 萧 瑟处 , 归 去 , 也 无风 雨 也无 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 的点睛 之笔 , 道出 了词 人在大 自然 微妙的一瞬间所 获得的 顿悟 和启示 : 不 管是 自然界 的雨 晴 , 还是政治上的 沉浮 , 且用 平常 心去 对待。不 随着物 悲喜 , 不 让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变 自己的人生态度。 苏轼旷达诗风 在他的 一些 写景小 诗和 咏物 诗里也 得到 充分体现。如 南堂 : 扫地 焚香闭 阁眠 , 簟纹如 水帐如 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 , 挂起西窗浪接天。 [ 2] 前集卷 十三 P186这首小诗朴 素中透着哲理 , 闲适中 透着 宁静 , 使人 深深 体会 到诗人 安居 的旷达情怀。又如 东坡 于清 新自然 中表达了 作者无 论历 经怎样的磨难都不改变自己清白 志向的决心。而 海棠 等 , 感情则油然 而 生 , 自然 流 露 , 蕴含 着 清新 朴素 的 生活 气 息。 在黄州时期除了有写景小诗外 , 还有散文 以及数量可 观的笔 记小品和书札 , 这些无不显示出苏轼的真 切自然文风 以及他 的超凡脱俗的 人 格 魅力 。如 记承 天 夜 游 中说 : 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何夜 无 这世界
[ 3] 卷十 一 P344
可见他认为齐物的境界不可求 , 因而 只能寄托
于醉梦中。 道家追求遁世 , 道 家的无 为特 别是 庄子的 齐物 论 , 使苏 轼淡泊名 利 , 在逆 境 中 显 得从 容 不 迫。 满 庭 芳 名
[ 2] P278
的生活 : 自惟罪大罚轻 , 馀生所得 , 君父之 赐也。躬耕渔 樵 ,
庄子主张 齐物 , 他认为 事物都 是相通 而又是 相对 的 , 只要不执著于他们的 对立 , 偏执一端 , 自陷其 中 , 它 们的不能 相容的区别就不复 存在。苏 轼在 超然台 记 中表达了 这样 的思想 , 物皆有可 观可 乐之处 , 而 不必可 以分 辨。心游 于物 外 , 安时而处顺 , 不思占有 , 减少 我 的欲望 , 使 我 与 物 处于一种对待亲切 的欣 赏审 美关系 , 则 物皆 有可乐 , 皆 可以
[ 3] 卷五十 P1446 真有馀乐 ( 答范蜀公十一 首 之三 ) 。 黄州虽然是
蜗角 虚
个贫瘠的小地方 , 但是 诗人 将万缕 闲情、 无 限风 光以及 无穷 的想象力 , 混合着 月光美 酒 , 创造 了富有 诗意 的生活 。此时 的黄州生活已经变成了苏轼的一 种享受 , 他在此地和 朋友聚 会喝酒夜游 夜饮 东坡醒 复醉 , 归 来仿 佛三更 ( 临江 仙
[ 3] 卷 七十一 P2260
一、 旷达坦荡、 随遇而安
旷达 , 是一种积极的人 生态度 , 不论 人生 道路如 何坎 坷崎岖都能心 胸开 阔、 安之若 素。显然 , 一 般人要 做到 旷达 是很难的。苏轼则不然 , 对于欲进不能欲 退也不成 的深沉苦 恼 , 面对现实企图超脱 而又 无法 真正超 脱的 感伤情 绪 , 以及 人生试图解脱而事实上不可能 完全解脱的迷 茫心理 , 他在道 家的处世哲学中寻找到了答案 。道 家思想否 定尘世 , 追求超 然旷达的心境 , 不仅使 他获 得了 精神慰 藉 , 而且 治愈了 他内 心的创伤。苏轼正是在这种无欲无 求、 恬 淡释然的 心境下坚 定了人生的追求 , 完善了对现实的思考。 最能体现苏轼这 种随遇而安的心态的词莫过于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 叶声 。
二、 超脱物外、 清静无为
超然物外、 清 静无 为 是老 庄哲 学 思想 中 的一 个 重要 方 面。老子说 : 致虚极 , 守静笃。万 物并作 , 吾以 观复。 ( 道
58


道家 思想对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语言
文学
德经 十六章 ) [ 4] P109 庄 周说 : 正 则静 , 静 则明 , 明则 虚 , 虚则 无为而 无 不为 也。 ( 庄子
内蒙古电大 学刊
J OURNAL OF I NNER MONGOL I A RAD I O & TV UN IVERS I TY
N o. 1 , 2011( Sum N o. 125 )
2011 年第 1 期 ( 总第 125 期 )
道家思想对苏轼黄州 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王 璇
(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山东 曲阜 273165 ) [摘 要 ] 在经历了挣扎和煎熬、 苦闷和痛苦之后 , 苏 轼最终在道 家的思想 中找到了 出路 。 乌台诗 案 把他推 向了道
所蕴含的民俗风 情。这种 情操 有益于 他改 变主 体的观 察角 度和思维方法 , 改变心境 , 逐渐淡化 伤悲 , 同时又深刻 地影响 了其文学创作 , 形成了 黄州 时期独 具一 格的 艺术特 色 , 在中 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 的篇章。 苏轼从情绪的低落 到思想的超脱 , 进 而到人格的 塑造和 完善 , 完成了人生华丽的蜕变。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评价 苏轼说 : 苏轼之词旷 。 [ 10] P213 苏轼之词多心 胸旷达 , 乐观积 极 , 究其原因是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 取超然旷达 的处理 态度。可以说苏轼自 乌 台诗案 贬谪 黄州后 , 思想 上、 文学 创作上是一个转变的成 熟期。
[ 6] P25 给予主 体以审美快感。 心境产生于主体对 客体的态度﹑
[ 4 ] 张松如 . 老子说解 [M ] . 济南 : 齐鲁书社 , 2009 . [ 5 ] 王夫之 . 庄子解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1. [ 6 ] 张慧民 , 张 [ 7] 张 进 . 士气人 心 : 苏轼文 化人格 与文 艺思想 [ M ] . 北 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4 . 晶 . 心灵的歌吟 : 宋代词人的情感世界 [ M ]. 保 定 : 河北大学 出版社 , 2001. [ 8 ] 周先慎 . 论苏轼对儒 、 释、 道三家思想 的吸收与 融合 [ J ]. 中国典 籍与文化论丛 , 2002, ( 7) [ 9] 朱 刚 . 唐宋 四 大 家的 道 论与 文 学 [ M ] . 北京 : 东 方 出 版社 , 人间词 话 [ M ] . 北京 : 人民 文学出 1997. 120~ 150 [ 10 ]况周颐 , 王国维 . 蕙风词话 版社 ,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