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鲁迅及其“杂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Vol. 29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7
────────── 收稿日期:2007-06-05
作者简介:赵献涛(1975-),男,河北邯郸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 14 -
“杂家”鲁迅及其“杂学”
赵献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102)
摘 要: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目: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教育家、美术家、编辑家、国学家等等。这些名目仅仅能概括鲁迅思想肖像的一个侧面,而不足以包举鲁迅整个的思想地图。鲁迅,只有“杂家”这一个名目才足以囊括其全部风貌。之所以给鲁迅杂家的定位,是与其杂学的知识结构紧密相关的。其杂学,一言以蔽之曰“三四之学”:四库之学、四野之学和四洋之学。
关键词:鲁迅;杂家;杂学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6-0014-04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鲁迅,总是人们回顾的对象,通过对鲁迅的反思性回顾,找到解决现实思想文化问题的路径。为此,人们赠予了鲁迅各种各样的徽号或谥号。其中尤其以毛泽东的论述具有较大影响:“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1]这种观念因为毛泽东的政治权威和特殊的历史境遇曾强有力地支配着人们对鲁迅的认识。新时期以来,人们解放思想,冲出牢笼,开始了对鲁迅新的思考。“鲁迅逝世时,正值抗战前夕,于是他的葬礼便成了民族团结的标志;而他的精神,也就适时地成了鼓舞民族斗志的伟大象征。应当说,这是对于鲁迅的最大范围的一次集体利用。从此,鲁迅的名字,作为文化的一个符码,便开始被广泛使用了。毛泽东在延安,以及以后发表的有关鲁迅的评论,都是在这一意义上进行的。对鲁迅的这种肯定,是一种名义上的肯定,抽象的肯定,整体象征性的肯定。鲁迅思想中许多重要成分,实质性的东西,却被忽略了,甚至被轻易地给否定掉了。”[2]“实际上,鲁迅无意去摘取任何一‘家’的桂冠:若为文学家,他就不会在后期放弃纯文学创作而专注杂文;若为思想家,他就不会处处与人针锋相对,对事一针见血,他应该去对宇宙人生做抽象的玄想;若为革命家,他就不会连自己都觉得只是和‘无物之阵’鏖战,皱着眉头品尝孤独。”[3]
进入新的世纪,翻译家鲁迅、编辑家鲁迅、国学家鲁迅、教育家鲁迅、美术家鲁迅等名目层出不穷,这些观念固然发掘了以往不被人注意的鲁迅的一面,有利于对鲁迅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但过犹不及,倘若以其中任何一种名目来笼盖鲁迅,其必然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鲁迅不拘一格的思想、
不主故常的文体、不宗一家的学术研究和不限一门一类的文学活动不是上述任何一“家”所能囊括的。鲁迅,无论从其思想之错杂而言,还是从其文化构成之“杂烩”而言,无论从其文体之驳杂而言,还是从其一生文化活动之庞杂而言,鲁迅是一个博闻而宏富的“杂家”。杂家,含括诸多“家”,诸多所谓“家”只是杂家之一端而已。杂家,也完全摒弃了诸多附加在鲁迅身上的“符码”意义,还原一个真实而本色的鲁迅。
二、为杂家、杂学正名
提及杂家,我们都有一种鄙视的情绪,杂家不过是旁门左道、芜杂不堪、杂七杂八、杂乱无章而已。首先,我们必须为杂家正名。
杂家,班固《汉书·艺文志》列其为先秦诸子之一家:“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4](P1376)杂家,“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4](P1378)班固视杂家为六经之支流,可以看出还是对杂家相当肯定的。杂家,在《四库全书》中隶属于子部,基本上仍延续班固的观点:“杂义之广,无所不包,班固所谓‘合儒、墨,兼名、法’也。”[5]张之洞《书目答问》在对杂家的归类上也没有跳出四库之樊篱,仍将其隶归于子部。至今为止,人们对杂家的认识,归纳之为两点:“①先秦时期融会各家学说而成一家之言的学派。②指知识面广,什么都懂一点儿的人。”[6]
杂家,在我看来,近似于张之洞所谓“学术不纯宗一家者”[7],即“不专为一家之言”
、不守门户之见、不墨守陈规、博采众长、渊博宏富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物,鲁迅即是
赵献涛:“杂家”鲁迅及其“杂学”
- 15 -
这样一个兼采众家之长并进行融化创造的杂家。
构成鲁迅杂家之称谓的是其旁涉杂览而得来的“杂学”。 杂学,在四库馆臣《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的分门别类中,是子部杂家类中的一类:“今从其说,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纤细者谓之‘杂品’,类辑旧文、涂兼众轨者谓之‘杂纂’,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谓之‘杂编’。”[5]在封建科举时代,杂学对那些一心扑在“举业”即应科举用的八股文的人看来是非常要不得的东西。[8](P20)《儒林外史》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可以看出封建士子们对“杂览”及“杂学”的不屑一顾之态度。卫体善对匡超人谈论文章法则道:“文章是代圣贤立言,有个一定的规矩,比不得那些杂览,可以
随手乱做的”。
[9](P172)
在卫体善看来,杂览和杂学是一味胡闹。在吴敬梓更早之前,清朝初年王晫所作的《今世说》里,具有同样鄙视杂学的记载:“梁苍岩教子弟,家法醇谨……自理学经济诸书外,稗官野史,都不令流览。”[10]而不读稗官野史的梁苍岩被作为“德行”一门的人物所标举,可见世人对杂史之偏见何其深固。
与传统的士大夫不同,鲁迅自小喜欢杂览。“豫才从小喜欢‘杂览’,读野史最多,受影响亦最大。”[8](P123)在矿路学堂的时候,“他就用余暇来看别的古书,这在正经用功赶考的人说来是‘杂览’,最是妨碍正业,要不得的。鲁迅看了许多正史以外的野史,子部杂家的笔记。”[8](P50)鲁迅的杂览自有其特别的方法:“鲁迅对于古来文化有一个特别的看法,凡是‘正宗’或‘正统’的东西,他都不看重,却是另外去找出有价值的作品来看。”[8](P51)而鲁迅之所以能够如此别致而裕如地杂览与杂学,与其幼年宽松的家庭教育的小环境及浙东学术风尚的大环境不无关系。“博采众家之长,不
守门户之见,确实是浙东学术一个最大的特点。”
[11](P3)
同样,鲁迅杂学之庞杂,与其终生不懈的“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密切相关。当别人惊讶于鲁迅之博学时,他夫子自道:“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12](P136),随手翻翻陈年账簿、旧历本、宋人明人笔记,都会开卷有益,即使“讲扶乩的书,讲婊子的书,倘有机会遇见,不要皱起眉头,显示憎厌之状,也可以翻一翻;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已经过时的书,也用一样的办法。”[12](P137)这么一来“有些正经人是反对的,以为这么一来,就‘杂’!‘杂’,现在又算是很坏的形容词。但我以为也有好处。”[12](P137)
我们都知道,周作人常常“称自己的读书为‘杂览’……欣欣然自喜他乃是一个‘杂家’。”[13](P1)“周作人的‘杂览’,自中土的八股、散文、小说、笔记,到西洋的神话学、人类学、生物学、医学、性心理学乃至妖术史,还有日本的民俗学、浮世绘、川柳、俗曲与玩具等等,真是洋洋大观,其广博与芜杂之程度,均令人叹为观止。”[13](P2)这一句形容周作人的话,移用于鲁迅,同样是恰当而合适的。
鲁迅的杂学虽然汪洋无涯,细细分析,还是可以以“三四之学”来统而率之的。所谓“三四之学”是杨义先生创造的一个术语,意指“四库之学”、“四野之学”和“四洋之学”。“鲁迅的独特存在,在于他扎根于四野之学,援引四洋之学,以破解四库之学的价值结构,在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创造中显现了他的学术文化方式的强大的生命力。”[14](P13)
三、鲁迅的四库之学
四库之学是指以四库全书的修纂为标志而建立起来的正统的官方之学。鲁迅对四库之学主要采取消解的策略,因为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一方面是对中国古籍的整理过程,同时是主流话语对众声喧哗的话语形态的一次整合过程。在此过程中,包含着深深的权力支配关系。作为一个“权力思想家”,其消解四库之学的策略之一是对四库全书直接抨击:“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15](P182)“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15](P185)。其策略之二是将四库本与宋元本进行对照,从而发掘四库本的删改。“最初启示了我的是《琳琅秘室丛书》里的两部《茅亭客话》,一是校宋本,一是四库本,同是一种书,而两本的文章却常有不同,而且一定是关于‘华夷’的处所。这一定是四库本删改了的;现在连影宋本的《茅亭客话》也已出版,更足据为铁证,不过倘不和四库本对读,也无从知道那时的阴谋。”[15](P182)
鲁迅对四库之学不仅是消解,还包含着对四库之学的利用。鲁迅对四库全书史部之杂史类、目录类、地理类,子部之杂家类、小说家类、类书类及集部多是积极利用的。之所以说是积极利用,因为这些部类基本上给予鲁迅正面的影响:杂史类、杂家类使得鲁迅更加看到了历史的真实,有益于鲁迅“野史思维”的形成,地理类有助于鲁迅对乡邦文献的重视,目录类之金石学与鲁迅终身相伴随,小说家类与类书类对鲁迅撰写《中国小说史略》的帮助更是无穷尽。而鲁迅对经部、史部之正史类、子部之医家类多是消极利用的。之所以说是消极利用,是因为这些部类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是鲁迅社会批判和文明批评的对象或资源。即以正史而论,鲁迅“正史方面有一部明刊十八史,以备查考,也不曾好好读过。”[8](P63)不好好读,是因为装腔作势的正史有过多的粉饰而使人看不清历史真面目。医家类的著述因为充满了荒诞离奇的谬论更是成为鲁迅愤怒批判的对象。
四、鲁迅的四野之学
四野之学,在鲁迅的世界里主要指民俗智慧与原生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