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人际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佐斌、赵菊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国人际关系满意感是两维实体, 包含六个因子:交际屏障、差异冲突、互利支持、外向干练、相 似相容和道德素质。分别体现了人际认知中对他人特性和对关系 的认知两个方面。
26
2013-8-8
社会心理学
(二)人际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中包含了人际与社会的和谐感。这种人际和谐感 也被称为人际幸福指数。
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3
2013-8-8
社会心理学
广义而言,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 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 切方面。 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夫妻 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等等。
பைடு நூலகம்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存在的社会 基础,狭义的人际关系则是广义的人际关系的具体运 行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我们 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是指狭义的人际关系。
15
2013-8-8



社会心理学

鲁道夫.弗.韦尔德伯尔(Rudolph F. Verderber)和凯瑟琳.塞.韦 尔德伯尔(Kathleen S.Verderber)提出的人际互动过程包括开 始、稳定、解离三阶段。

美国学者艾伦· 纳普(Ellen M. Knapp)提出的人际关系五阶段论, 即觉察阶段、试探接触阶段、合作强化阶段、亲密一体化阶段 和契约化阶段。 最佳的人际关系会沿着关系的台阶逐级向上,普通的人际 关系可能就在某个阶段上停留下来,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6
2013-8-8
社会心理学

(2)情感成分
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 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人际关系的情感成分是与人的交 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交往双方对人际关系状况的 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要素。

(3)行为成分 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人际 关系的行为成分主要是指交往双方外在的行为表现,是建立和 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与形式。人们会借助各种沟通方式来 传递信息并促进关系的发展,如语言、手势、表情、身体姿态 等行为。


二、人际关系质量的衡量指标

(1)情绪状态
关系可以存在于亲近-攻击这个对立统一体的任何一点上。 在这个对立统一体中,越是靠近亲近一端,人际关系质量就越 好。

(2) 时间和空间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质量可能越好,因为相处的时间越长, 相互之间的熟悉度越高,依赖性越大。

(3) 自我暴露程度 自我暴露是一种人们自愿地、有意地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暴 露给别人的行动,只有在彼此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之后才会 有自我暴露。关系越亲密,自我暴露程度越深。

邢占军在其幸福感量表中也提出人际适应体验指数:反映的是 人们在人际适应方面的心理体验。 目前国内还没有编制出单独衡量人们的人际幸福指数的量表。 因此人际幸福指数可能包含以下指数成分:

27
2013-8-8
社会心理学

人际满意感指数 人际关系满意感即是个体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与他人 之间心理关系的总体评价。佐斌、赵菊等人编制了人际关系满 意感和不满意感量表。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交往关系

人际关系更多地从个体、个性等方面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不是游离于其他社会关系之外,而是产生于 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
交往关系则是人际关系的具体化和实质化,是人际关 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直接前提,交往的状态与人际关 系的密切程度成正比 。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首先提出满意的对立 面并不是不满意。
满意和不满意并非一个连续的两极,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 有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也有学者也主 张是关系满意感通常是一个动态的二元实体,如个体会渴望自主 同时又渴望与他人保持联系。

5
2013-8-8
社会心理学
二、人际关系的构成
人际关系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 这三个基本成分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认知是情感的基 础,同时,情感又进一步对认知产生影响,而相应行为则是认 知与情感的表现形式。 (1)认知成分 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前提与基础。人际 认知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特性和人与人关系进行认识的 过程,是人际关系知觉的结果。
19
2013-8-8
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关系质量及评价
人际关系质量的意义 人际关系质量的衡量指标 人际满意与人际幸福
20
2013-8-8
社会心理学
一、人际关系质量的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总是要 与他人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无论是对社 会组织还是对个体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人际吸引指数
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 亲和的现象。与人际吸引相关的量表较多,大多根据认知理论 和相互作用理论进行编制。
28
2013-8-8
社会心理学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人际关系的测量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基础,主要的 测量方法有社会测量法(sociometric technique)、参 照测量法(reference measurement method)和贝尔 斯测量法(Bales’ technique)。
第七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


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的构成
人际关系的分类
人际关系的功能
2
2013-8-8
社会心理学
一、 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 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 映了个人与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它是在人 与人之间发生社会性交往和协同活动的条件下产生的。 它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若按照涉及范围来划分,人际关系可分为个体与个体 的关系,个体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与组织的关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洛.李维特(Harold Leavitt)根据时 间的长短、权力的大小、行为规则和社会角色等标准, 对人际结构加以分类,例如长期与短期的人际关系、 依赖与独立的关系、从属与平行关系等等。
四、 人际关系的功能
23
2013-8-8
社会心理学

(4) “自己人”效应 良好的人际关系通常表现为交际双方的相互认同、情感相 容和行为近似。人们之间的想法越相似,结合情感越多,彼此 的言谈举止越相似,越将他人看做“自己人” ,关系越好。 (5)是否主动承担义务 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要承担义务。如 果双方对继续相互关系有强烈愿望,以及双方对相互关系中所 出现的问题有承担责任的意愿,通常表明关系已经发展到了较 高的水平。
2013-8-8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人际关系的状态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模式
中国人人际关系的新特点
12
2013-8-8
社会心理学
一、 人际关系的状态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 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当两个人都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的时候,双方处于零接触状态。

24
2013-8-8
社会心理学
三、人际满意与人际幸福
(一)人际关系满意感 关系满意感可以定义为:个体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 与他人之间心理关系的总体评价。关系满意感又可以分为个体 对其整体关系的满意感和个体对特殊关系的满意感。
关系满意感是基于个体的人际认知而产生的,个体对什么 是好的关系,都有一个内在的标准,如果个体评价自己的关系 符合或超过了这个标准,那么个体就会对这种关系感到满意。
从双方开始直接谈话的那一刻起,彼此就产生了直接接触。直 接接触是双方情感关系发展的起始点。 随着双方沟通的深入和扩展,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也逐渐被发 现。一般情况下,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 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三种。

13
2013-8-8
社会心理学
下图描述了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

(1)整合功能 整合功能是指以个体为生活与生存单位的人,通过种种人 际关系而连接成社会群体。一切团体、组织和人群,也依靠于 成员间的相互交往,使得团体内部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生 存发展着。

(2)调节功能
通过相互间的交往,人们取得情感上的沟通、行为上的认 同,使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上下左右关系和谐一致,避免产生 相互干扰与矛盾冲突。
21
2013-8-8
社会心理学

(3)增强群体凝聚力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使个人心情舒畅,群体宽松和谐, 使社会和各种组织的有机性增加,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 日益增强。 (4)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在要求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工作目标的完成, 从而也就为人的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反之,人际关系不好, 人们之间猜疑、妒忌、冲突,则势必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群 体目标的实现。 (5)正确自我认知 个体只有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充分地显示自己 的才能,并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为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目标、 自身的全面发展创设必要条件。


(1)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一代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新人, 使他们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如何正确按照社会要求设计自己、发 展自己上。 (2)形成良好关系环境 协调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一致的人事环境, 就会使人们感到置身于组织集体之中犹如置身于自己的家庭之中, 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扩大的家庭,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式氛围”。
16
2013-8-8
社会心理学

(1)觉察阶段 : 两个毫无关系的个体开始注意对方,并获得 第一印象。 (2)试探接触阶段: 双方从不认识到相识,对基本情况有了 初步的了解。 (3)合作强化阶段: 此时关系已经带有友谊性质,关系双方 的参与感增强,了解也日益增多。 (4)亲密一体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双方不但可以共同行动, 而且有较多心灵的沟通。 (5)契约化阶段: 是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




三、中国人人际关系的新特点:网络交往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交 往已成为现代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一种 重要形式,网络人际关系成为了一种 新型的人际关系。 新型网络社会关系 的趣缘,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并使网络人际关系呈现出虚拟性、广 泛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等新特点。




(1)虚拟性 虚拟性是网络人际关系最显著的特点。在网络上,人们可以 “匿名”交往,突破年龄、性别、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 (2)广泛性 在网络社会中,不分国籍、性别、地域等,所有具有共同爱 好和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为媒介进行便捷的联络。 (3)多样性 网络交往交往层次的增多,交往内容的丰富,交往方式的多 样化,从而形成了网络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与多样性。 (4)平等性 网络人际关系忽略了现实中角色属性,打破了个体在现实社 会中的身份、地位等各方面的差异,从而人们在网络中可建立平 等的网络人际关系。
图解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低 单向注意 双向注意 表面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高 相互作用水平
二、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模式

乔治.列文格尔(George Levinger) 提出人际互相依赖模式:认为人 际关系的发展分为单边知觉、双边表面接触和互惠三个阶段; 欧文.奥特曼(Irwin Altman)和达玛斯.泰勒(Dalmas Tayolr)认 为人际互动是由浅窄发展至深广的自我揭露过程; 弗列兹.皮尔斯(Friz Perls)认为互动分为社交、做戏(角色扮 演)、僵局、内爆(死寂)、外爆(真诚表露)五个层次; 保罗.德维托(Paul Devito)提出的人际关系形成模式可分为:第 一印象、印象整饰、人际吸引影响,接触、参与、亲密、衰退、 修复、解离 ;
三、 人际关系的分类

若按照所属群体的组织性来划分,可以分为正式人际 关系与非正式人际关系。前者如单位中的工作关系, 后者表现为朋友关系。 若按照所属群体的形态来划分,可以分为小群体人际 关系与群众性场合的人际关系。前者如家庭中的父子

关系,后者如销售员与顾客的关系。
8
2013-8-8
社会心理学

10
2013-8-8
社会心理学

(3)信息沟通功能
通过言语、副言语、表情、手势、体态以及社会距离等途 径,人们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

(4)心理保健功能
人们通过彼此间交往,诉说各自内心的喜怒哀乐,抒发对 人生的经验和见解,这就增进了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亲密、 依恋之情和归属感、安全感。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