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中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如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在有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创设的情景很精彩,比如运用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鲜明的实例,但情景讲完了以后,就没有其他的用途了,与本节课问题的提出毫无关系,甚至是与本节课的教学没有本质的联系,失去了创设情景的意义。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角?”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角往往是墙角,桌角等等生活化的“角”,而教师用课件显示的实物图中隐藏的角是数学意义上的角。学生们在找出图中的角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意义上的角与生活中认识的角的区别,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接下来的整节课,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继续往下学。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可以创设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过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加减法计算,通过让学生看图编数学故事,更容易理解题意,掌握加减法的意义;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刚好是六一儿童节前夕,我创设了举办“庆六一”联欢会,布置会场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布置教室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引发学生对怎样布置教室进行讨论,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在课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情境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境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数学是抽象的,但是对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数学现象。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为了降低对小数抽象性理解的难度,教材创设儿童熟悉的情境:商店的商品价格。在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元角分的知识来感悟小数的含义、小数的加减法,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这种情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认知基础,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同样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一位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来到数字王国,数字1,2,3踢皮球,一会儿是1跑在前面:1.23,一会儿是2跑在前面:2.13,……有近10分钟的时间停留在数学王国的情境渲染中,才说:这就是小数。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还没理解。这种情境设置是不是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生活环境,灵活选择教学素材。创设有助于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一节,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谁能既快速又准确的计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全班哗然,“这怎么弄?”过一会儿,有的同学举手说:“量一量”。接着有反驳的:“那么高怎么量啊?”又有同学举手说:“绑竹竿!”接着又有反驳的:“上哪找去?也不安全!”这时学生面面相觑,愁云满面,我顺势利导:“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数学方法,很容易地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解比例。”学生兴趣高涨,注意力集中。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评课中说:“我不仅有趣的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还知道了物体和影子的比值是一定的科学知识。”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中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情境要有明确目的

教学中情景的创设要紧紧围绕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得出相关的认识,发展其思维能力。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在讲述必修二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一节我们讲述“大量洋货涌入中国”一目时,我们虚拟了一个商人名字叫姚得利,他在鸦片战争后一直经营洋步生意,我们设计了下列几个问题:洋货为什么会大量涌入中国?在19世纪40年代早期到中期,他经营洋布是赚钱还是赔钱?请你帮他做一个市场分析;19世纪60年代后,姚得利经营洋布的情况有该是怎样的情况?为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把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经济特权和子口税等知识带了出来,并就洋布一开始在中国滞销和后来的畅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⑵情境要有“历史味”

所谓的“历史味”,也就是不论你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有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所学的历史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历史化”思考,发展思维,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⑶情境要有现实意义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使历史与现实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讲述我国的汉字、书法、绘画一节内容时,我们往往会把2008中国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2008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相联系。问: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包含哪三种历史信息,福娃属于什么画种?体现了哪些含义?这样可以使历史知识和现实相结合,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情境材料的最直接动能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材料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本身就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容易引发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