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综述_张小翠[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综述
张小翠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330022)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偏误分析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经历了引进国外先进理论、针对具体语料的具体分析和总结创新三个阶段,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偏误分析的类型包括语音偏误、语法词汇偏误、汉字偏误和特殊句式偏误等,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分工逐步具体化。

同时,语言学家对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也进行了逐步深入的分析总结,偏重于外在的环境原因,对学习者内在习得规律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本文对二十年来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发展作了具体陈述,指出应加强汉语本体研究,从整体上把握语言习得规律,在研究偏误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在学习中产生的偏误。

【关键词】偏误分析;心理因素;教学策略;偏误原因;负面影响;
The Introduction of Error Analysis in TCFL
Abstract:The error analysis in TCFL has developed gradually since the1980s. It has experienced three phas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dvanced theorie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the specific analysis on certain corpus; the summary and innovation, which indicates some characteristics&trends. The error analysis is diversified, including Phonetic error, grammer error, vocabulary error, Chinese characters error, Special sentence error,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the linguists have analysed the causations why the foreign students made such errors.Those analys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xternal causes, such as the surrouding environments, but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 studying principal within the students. This passag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error analysis in TCFL in the past 20 years, ponits out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itslef and master the principals of language study in a whole,so a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treat the errors made during their studies positively.
Keywords: error analysis mental factor teaching strategy causatuaion of error analysis negative effect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研究也随着对外汉语事业蓬勃发展而兴盛起来,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最密集的研究领域。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偏误分析在国外风靡一时,它以1967年S·P·Corder的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的发表为标志;1972年,L·Selinker在论文Interlanguage中提出中介语理论;在中国,1984年鲁健骥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的发表,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这一领域的开始,此后,鲁健骥又先后发表了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词汇、语法、语用方面产生的偏误的分析文章,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极大关注,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汉语学习者语言偏误分析的研究论文的产生。

本文以《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以及一些大学学报上刊载的有关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的论文为依据,对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发展作一个总的概括和全面介绍,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实际教学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明确偏误分析对语言学习的作用。

二、偏误分析的定义
1、偏误(error)和失误(mistake)
在偏误分析最初发展起来的时期,众多学者对“偏误”的定义不一,将“偏误”与“失误”相混淆,造成了许多研究上的误区。

Corder(1967)认为: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可分为偏误和失误两种,偏误的出现是因为语言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和内化语言规则,从而导致其产出的语言偏离目的语的标准;而失误则指语言学习者在实际运用语言知识过程中,由于受有限记忆力、规则欠自动化等因素的影响所出现的口误等语言行为。

偏误是学习者语言能力欠缺的一种体现,失误则是学习者语言行为失败的表现。

2、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
早期的研究表明,二语习得中存在三种偏误观:对比分析理论偏误观、偏误分析理论的偏误观、中介语理论的偏误观。

这里重点分析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指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观察、分析和分类,从而了解学习者本身的语言习得障碍,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的偏误观认为产生偏误的原因是学习者把母语习惯迁移到目的语的学习之中,是母语的干扰所致。

三、偏误分析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
1、引进国外偏误分析理论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引进国外偏误分析的流派、思想来源、基本观点和方法等。

1984年,鲁健骥就以L·Selinker的思想为基础,首次引入“偏误”、“中介语”和“化石化”三个概念,从中介语产生的几个主要根源分析了汉语学习者经常出现的语音偏误,后又列举了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词语层面可能发生的四种偏误现象,以及归纳了四类语法偏误类型。

可以说他的研究是建立在共时语言学的基础上。

与此同时,梅立崇发表《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分析》,从历时角度上介绍了偏误形成的3个阶段,并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实际上是介于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一种“过渡方言”。

随后,针对某个阶段的某一偏误类型(如语音、词汇、汉字、句式等)进行分析就成为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的一种重要模式,成为研究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突破口。

2、具体语料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又称“事实分析”阶段,大致始于90年代初,基本内容是对留学生的语音、汉字、词汇、句式和语篇等方面的偏误进行分析。

许多在对外汉语教学一线的教师,把实际教学中留学生的各类偏误搜集起来,进行分类、分析,找出偏误原因并提出教学策略。

如《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鲁健骥,1994)、《跟副词“也”有关的偏误分析》(陈小荷,1996)、《外国留学生形符书写偏误分析》(施正宇,1999)等。

这一阶段研究的特点鲜明:一是研究的针对性、事实性明确。

研究人员对某一特定类型的偏误进行调查分析,如高立群的《外国留学生规则字偏误分析——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2001)、陈小荷的《跟副词“也”有关的偏误分析》(1996),这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分析某一语言项目的偏误情况。

二是基于留学生的语言背景,即根据其国别来进行偏误分析。

如《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肖奚强,2000)、《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曾怡华,2007)、《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戴国华,2000)等,这些偏误研究为特定语言背景的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提供了教学策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大大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三是基于汉语水平来进行偏误分析。

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由于教学需要,根据其学习时间被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学习水平。

许多有教学指导意义的偏误分析也是建立在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上的,如《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复句偏误考察》(唐永宝,2004)等。

此类偏误分析建立在具体语料和对象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

3、总结创新阶段
该阶段大致开始于90年代末期。

首先是总结前人的偏误分析成果,如:陈前瑞、赵葵欣总结了12年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并给予了客观的评述;肖奚强撰文对偏误分析用例的选取、分类和分析从原则上进行反思;李大忠的《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1999)从思维和心理两个方面揭示偏误产生的共同性;赵春利(2005)进一步地回顾了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应该从理论性、实践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上加强对偏误分析的研究。

这些研究既总结了成果,又客观地提出了问题,指明
了研究方向,对后来的偏误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其次是创新性的研究。

研究者在偏误成因、偏误研究原则及办法、汉字偏误分析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赵金铭(2002)在《外国人语法句子的等级序列》中,运用“最小差异对”的观点,对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出现的句子找出正确句子与错误句子的最小差异,深化了偏误分析的研究理论;吕文华、鲁健骥(1993)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用失误进行了解释。

这期间,配价语法理论、生成语言学理论和索绪尔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理论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偏误现象,显示了较强的解释力,是近年来研究的新思路。

四、偏误分析类型
1、语音偏误
在语音偏误分析方面,研究的重点是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儿化音等方面的语音偏误。

最早的有关语音偏误的研究始于鲁健骥(1984),他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中,从中介语产生的几个主要根源分析了汉语学习者经常出现的语音偏误,文章内容包括:列举汉语学习者在发汉语音素时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谈到母语是非声调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声调时可能出现的迁移现象等;扬娜的《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2005)也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在语音偏误研究中,研究人员常用的方法是对比分析法,找出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在语音方面的不同,列举出由于这种不同而在学习中发生的负迁移现象,并提出了一系列纠正发音偏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语音上的偏误提供了帮助,并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纠正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帮助。

2、语法偏误
这一类型的偏误分析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总体上分为词法偏误和句法偏误两类。

鲁健骥的《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1994)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教学角度来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这些研究对语言学习和在教学中尽量避免偏误的产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在词法方面,主要有副词偏误研究、动词偏误研究、虚词偏误研究以及其它词类偏误研究;在句法方面,有“把”字句、“被”字句等特殊句式的偏误研究。

具体总结如下: 副词在现代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副词偏误研究方面成果颇丰。

聂建军、尚秀妍在《说“刚”和“刚才”》(1998)中,分析了“刚”与“了”共现与否的条件,并提出了如何让学生区分能作时间状语的副词“刚”和名词“刚才”的教学策略;白荃在《“不”、“没有”教学和研究上的误区》(2000)中,结合偏误实例,从理论上区分了“不”和“没”,为在教学中解释偏误提供了理论参考;肖奚强在《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2000)中,分析了用程度副词修饰某些形容词的偏误,以及其他一些程度副词如很、挺、十分、非常等的运用偏误。

还有其他重要的研究成果,如《跟副词“也”相关的偏误分析》(陈小荷,1996)、《语法偏误分析二题》(李大忠,1995)等。

在动词偏误研究方面,戴国华在《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2000)中,全面分析了日本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动词方面的偏误,对实际教学有重要参考价值;肖奚强在《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2000)中,对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离合词”
发生的偏误做了深入的分析,他建议教学人员应从句法功能上注意离合词和动宾短语的相似之处、离合词和离合词之间的相异之处,以此来减少偏误的发生;此外,方绪军(2001)以配价语法理论为背景,考察了使用动词的偏误和使用补足语的偏误这两种带有偏误的动词句,充分体现了配价观念在教学中的影响;陈若凡(2002)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探讨了能愿动词“能”、“会”的几种偏误情况,倡导在教学中应对词义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具体词语的不同义项,并与学生的母语进行对比。

由此可见,关于动词偏误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为实际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研究发现,在留学生学习汉语产生的偏误中,由于虚词运用不当而形成的偏误占语法方面偏误的60%以上,因此,有关外国学生虚词学习的研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课题。

李春红在《外国留学生初级汉语习得中的虚词偏误分析》(2004)中,详细分析了虚词偏误的类型为语序偏误、缺失、赘余和误用,指出了虚词偏误产生的原因为母语负迁移、规则过度泛化,并指出在教初级学生时,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增补语言点,从而让学习者系统全面地掌握虚词的语法意义和使用规则;元华(2000)从日本留学生在句群语段中句末助词“了”的偏误入手,通过与日语过去完成时助动词“た”的对比分析,揭示日本留学生母语“た”对助词“了”的迁移规律;徐丽华在《外国学生连词使用偏误分析》(2001)中,对已学了两年以上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的67篇习作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连词使用偏误主要有错用、简化、多用、缺省这四个方面,学生采用简化的学习策略是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此外,赵葵欣(2000)还采用调查的方式对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基础系的学生学习汉语介词的情况进行了统计;丁安琪、沈兰(2001)采取实际交际场景的对话问答方式调查了韩国三星集团公司汉语学员的学习情况,发现出错最多的是“在+处所+动词性词语”这一格式。

其它词类偏误的研究成果也颇丰。

曾怡华在《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2007)中,通过阅读本校越南留学生的习作,发现他们在运用汉语量词时偏误主要集中在名量词上,指出回避和语言转化是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同时还谈到了量词的研究中仍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纯本体研究较多、应用研究较少、描写性研究较多、解释性研究较少,提出应从加强汉、越语量词的对比研究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陈满华在《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1995)中,针对留学生误用、滥用、缺用方位词“里、中、上、下”,搜集了大量病句,从分析病句入手找出了一些规律。

此外,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还有:《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高宁慧,1995)、《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张雅冰,2005)、《浅析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产生偏误的原因》(郭晓沛,2008)。

从大量的研究语法偏误的论文中,可以总结出,不论哪类词型的偏误分析,其产生偏误的内容多为“误用、缺省(遗漏)、误加(多用)、简化”等,这是研究得出的共性结论,对预防和纠正偏误具有有效的作用,但这种共性的结论也使偏误分析落入模式化,很难有创新性的成果。

被动句是来华留学生较难掌握的句式之一,偏误率高,成为研究重点。

柳绿英在《韩汉语被动句对比——韩国留学生“被”动句偏误分析》(2000)中,对韩国语和汉语被动句中的体词性单位和谓词性单位作了分类,并通过对比找出了两种语言被动句中出现的体词性单位和谓词性单位的不同特点,归纳出了两种语言被动句之间的部分对应规律。

汉语中的“把”字句是一种特殊句式,是汉语中独有的,外国学生不容易熟练掌握,不仅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最感头疼的问题之一,也是语法教学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李宝贵在《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2004)中,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韩国留学生“把”字句的偏误形式进行归纳,并按偏误性质把它们分成遗漏、当用而不用、不当用而用、语序错误四类,并以这四种类型为基本框架, 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把”字句偏误
现象从正反两方面例证进行详细解析。

语法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广大学者一直致力于语法偏误研究,相信随着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和加深、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语法教学将不再棘手。

3、汉字偏误
在众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中,有关汉字的文章所占的比例不大,一些有关汉字偏误的文章多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写字和识字上针对笔画的规范和变异、形符偏误和部件偏误,要求以正字法来区分错字、非字和别字。

高立群在《外国留学生规则字偏误分析——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2001)中,根据中介语语料库的数据,对外国留学生在读音规则形声字和不规则形声字的错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欧美和韩国学生对零部件成字水平的汉字表现出高的错误率,即成字部件构成的字优于不成字部件构成的汉字是由于成字部件在形的加工方面优于成字部件,并认为外国留学生对汉字的认知主要依赖于字形信息,这些观点的提出都为汉字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肖奚强在《外国学生汉字偏误分析》(2002)中,从部件的角度讨论外国学生成系统的汉字偏误,在分析外国学生偏误的同时,还简要对比古今汉人书写汉字的情况,以期揭示人类共有的认知心理。

汉字偏误现象的研究为我们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汉字偏误以及探寻更好的教学办法提供了依据。

此外,《留学生汉字书写差错规律试析》(杜同惠,1993)、《对外国学生形符书写得偏误分析》(施正宇,2000)等都是在汉字偏误方面有影响的论文。

4、语用偏误
语用偏误是在偏误分析的总结创新阶段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偏误类型,分为口头(包括社交、对话、应答、称呼语)和书面(包括语篇的形式衔接、语义连贯、标点符号使用)两种。

早在1993年,吕文华、鲁健骥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用失误》就针对语用偏误进行了语言本体和社交解释;马燕华(2001)对中级汉语水平的日本留学生在汉语语段衔接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肖奚强(2001)对外国学生的汉语照应偏误进行了研究,把留学生的汉语照应偏误分为六种可能,即:1、名词照应误为代词照应。

2、名词照应误为零形式照应。

3、代词照应误为名词照应。

4、代词照应误为零形式照应。

5、零形式照应误为名词照应。

6、零形式照应误为代词照应。

认为出现这种偏误与人们的认知心理及表意的明确性和经济性有直接关系。

这些成果的巨大作用在于让我们预见这些偏误并为进一步找到适当的纠误策略提供帮助。

以上总结的语音偏误、语法偏误、汉字偏误、语用偏误四种偏误类型被统称为“表达偏误”,赵春利(2005)在《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中,除总结了表达偏误外还提出了“理解偏误”的观点,他认为:“语言交际是双向的,偏误所涉及的范围也是双向的,包括输出性和输入性双方面的偏误,随着心理学、神经学和认知语言学等有关大脑科学的发展,理解性偏误的分析将成为热点,很多表达偏误可以从理解偏误上寻找原因。

”理解偏误是一种内在的认知活动,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依赖性较大,目前主要是理论性和小规模、实验性地研究理解偏误,李珠、王建勤(1987)的《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和刘颂浩(1999)的《对9名日本学生误读现象的分析》都属于此类研究。

五、偏误产生的原因
对偏误产生原因的解释也是偏误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学者在做某一类型的偏误研究时,总要对偏误原因进行探讨分析,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教学对策的提出。

通过对大量论文的阅读可以发现,虽然学者们在对具体问题分析时所述原因并不完全相同,但归结起来主要有语际迁移、语内影响、语释误导和语外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还存在留学生内在心理策略的原因,现具体陈述如下:
1、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
第二语言习得偏误的首要特征是来自母语的负迁移,这种迁移情况在初级阶段比较普遍,由于初学者还不了解目的语的语言规则,母语就成了他们可以参照的唯一曾经有过的语言系统。

《韩汉语被动句对比——韩国留学生被动句偏误分析》(柳英绿,2000)就从母语负迁移的角度分析了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被”动句时产生偏误的原因。

另外,有学者认为学生的方言、第一外语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媒介语也会产生迁移,但这种说法还仅仅处于提出阶段,其意义在于使人们认识到语际领域的广阔性和复杂性,现在还没有专门性的论文来具体分析其影响面的大小、程度、特点和规律。

2、语内影响
又称目的语迁移,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规律对二语习得者产生影响而形成偏误。

对汉语来说,主要是汉语拼音使用的字母、形近的汉字、义近的词语和难以理解的语法规则所导致的偏误。

鲁健骥的《中介语理论与其学习策略关系的初探性研究》(1984)对这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语内迁移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即学习者把在目的语中学到的部分语言规律以类推的方式不恰当地套用到新的语言知识上。

对于“语内影响”产生的阶段,学者们的观点不一,更多的认为在学习者后期阶段明显表现出来,显然,在语内影响是如何影响学习者以及影响的程度这些理论研究还需要更多的依据来证实。

3、语释误导
语释误导一方面指教师的讲解、训练和发音书写所造成的偏误,另一方面指教材在注释、编写和标点符号的问题以及汉语工具书的过于抽象的释义方式导致的偏误。

这种偏误原因是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环境而言的,与学习者本身的水平无关。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用语以及教材工具书的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语释误导”这个原因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汉语本体研究的发展。

4、语外影响
除语言方面外,学习者受具体学习环境(如特殊的社会环境)、学习者的交际策略、文化思维差异上的影响而产生偏误,这些影响统称为“语外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学习者的
交际策略是指由于回避学习难点、死记现成的短语和句子、向母语借词等策略,这也是学习者的内在心理策略。

李大忠在《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1999)中,综合各家的观点,从偏误来源的共同性、思维逻辑分析、心理过程分析三方面探讨外国人学汉语过程中偏误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综合的、理论性的分析而不是就某类具体偏误分析其成因。

对偏误原因的研究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六、有关偏误纠正的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语言专家关于二语习得中偏误纠正问题看法不一,Krashen(1982)认为:对偏误进行纠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纠正偏误不但对二语习得的作用甚微,而且还会妨碍正常的交流。

但仍有许多学者在分析某一偏误类型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在词汇偏误上,焉德才在《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偏误预治"策略》(2005)中,从4个方面探讨了“偏误预治”策略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价值,他所提倡的“偏误预治”是指教师在课堂讲解词汇的过程中,在教学经验、错误分析和语际对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词汇用法普遍性的偏误规律,将偏误句式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对”与“错”的思考,加深他们对词汇用法的理解,并最终达到“提高话语输出质量”的一种教学策略。

另外,让学生借助字典、实物图片、语境等通过汉语与母语对比准确理解词义;教材编写的应用性、趣味性、系统性也很重要。

在汉字偏误上,把汉字部件的教学放作为教学重点,强调反复练习的重要性,对比易混字形,规范汉字笔顺和笔画。

也可以简要对比古今汉人书写汉字的情况,在提高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揭示人类共有的认知心理。

在语法偏误上,首先是要加强汉语本体研究,只有先对汉语语法系统有透彻的研究,才能确保在教学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其次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能,要注意语法教学的系统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坚持“先用先学”原则,把理论和练习结合起来。

让学生记忆一些汉语系统中的固定语法格式、句式和搭配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

在语用偏误上,首先应大胆地让学生犯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应加强对汉语语篇的特点、衔接方式、连贯机制、以及民族文化背景和语言交际策略的研究。

现在,汉语语篇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吕文华等人的研究成果很有借鉴意义。

七、取得的成就与思考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偏误分析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顺利完成从引进学习国外理论到实践分析的过渡。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偏误分析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借鉴国外理论,到学者们运用先进语言学理论来对留学生习得汉语实际做出一个个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出一个个习得规律,理论探讨已经和对外汉语实际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在不断创新,研究思路也不断拓宽,这将大大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二是研究对象越来越具体。

从宏观的、概括性的研究走向微观的、对象具体化的专项研究,在二十多年的偏误研究中,韩国、日本、越南、英国等许多国家的留学生都“走进”了学者们的论文中,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范围越来越广。

这些具体的研究对象为实际教学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