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上课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溪流
桃林
高山
芳草 洞口
落花
这些景物洁净幽寂,处处显示出大自然内
在的静美,为桃花源的出现铺垫了充分而自然
的条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自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环境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 “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言极简洁,却字字 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 淡远的村居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 记》课 件(共46 张PPT) 统编版 课件优 秀课件 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 记》课 件(共46 张PPT) 统编版 课件优 秀课件 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桃花 源记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逢桃林 桃林尽,山洞现
良田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必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 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起 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 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这里的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 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1.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 意,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2.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 法。(难点)
3. 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花源人的“乐”,理解 “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重点)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 元亮,东晋诗人。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 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 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 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 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 酒》《五柳先生传》等。
外界 政治极端黑暗, 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
对比
桃花源 环境宁静幽美, 人们生活美好安 宁,怡然自乐。
本文通过将外界和桃花源对比,寄托了作 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 宁理想生活的向往。
写出了桃花源人见到外人时的惊奇,表明 他们与世隔绝之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 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层层设疑,虚实结合 文章开头虽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但比
较模糊,实际上都无从查考。写进入桃花源的通 道更为奇特,宛如“洞天福地”。这些似真似幻 的介绍给人一种虚幻的神秘感。待渔人进入桃花 源,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图景, 其中的所见所闻皆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而且桃
源人来到这里的原因——“避秦时乱”也真实可信。 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 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 最后虚写一笔,说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 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又“未果”。这种层 层设疑、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 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
具:通“俱”,详尽。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要:通“邀”,邀请。 无论:不必说,更不必说。
还(huán):返回。 延:邀请。
妻子:妻子和儿女。 语(yù):告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表现了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从 侧面表现了桃花源内没有剥削压迫,人们和平 安宁、丰衣足食。
交代桃花源人来此地的原因,表现了他们 对战争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
暗含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 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就是 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 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 阔敞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扶:沿着,顺着。 规:计划。
向:从前的,旧的。 问津:问路。津,渡口。
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 划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 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 他去,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 也没找到路。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 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 静祥和的世外桃花源,描绘了 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表达了对 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 记》课 件(共46 张PPT) 统编版 课件优 秀课件 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自然风光 进入桃花源
生活情景
美池 桑竹 往来种作
怡然自乐
再寻桃花源
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 记》课 件(共46 张PPT) 统编版 课件优 秀课件 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世外桃花 源寄托美
好理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 记》课 件(共46 张PPT) 统编版 课件优 秀课件 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 版),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 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极端黑暗,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因对当时政权不满却又无力改 变,只好辞官归田,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此文虚 构了一个与当时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 以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
事,高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 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 经过和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及 感受,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动词,作为。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缘:顺着,沿着。 异:对……感到诧异。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 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 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 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舍:放弃,离开。 阡陌(qiān ):田间小路。
豁:开阔。
交通:交错相通。
开朗:开阔,明亮。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平旷:平坦宽阔。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 记》课 件(共46 张PPT) 统编版 课件优 秀课件 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生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情景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 业,其乐融融。
全文出现了三百度文库“外人”,找出另外两
处,说说这几处的“外人”如何理解?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中”“此绝境”“此中”都是指桃花 源中,则三个“外人”都指桃花源外之人。
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 讯再访桃花源而不可得其途的种种情景。
【第一部分(1)】
时间
人物及 地点 其职业
似真实虚, 以实写虚。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写出了渔人专心捕鱼,没有 注意路程,暗示其行程之远,也 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 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作了回答。就有人邀请渔 人到自己的家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 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 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 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 了铺垫。
【第二部分(2、3)】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表明了什么?
林尽 得一山 山有小口 舍船
复行数十步
初极狭
从口入
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 隔绝,难以被发现。
作者在进入桃花源之前,描写了哪些景物?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在情节发展上有 什么作用?
暗示桃花源人不愿意与外面世界有接触的 心理,也为下文渔人再寻找桃花源却寻而不得 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
【第三部分(4、5)】
渔人走时“处处志之”,太守派人寻找却 “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 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碑记 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问题 游记 描写旅行途中见闻的散文体裁 记 杂记 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 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
文体
邑人( yì ) 间隔(jiàn) 俨然( yǎn ) 屋舍(shè ) 问津( jīn ) 诣( yì ) 黄发垂髫(tiáo) 缤纷(bīn fēn) 怡然自乐( yí ) 阡陌(qiān mò) 豁然开朗( huò )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 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 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 来来往往,耕作劳动,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 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 记》课 件(共46 张PPT) 统编版 课件优 秀课件 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2.语言简洁,清新自然 本文仅用三百余字就异常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理
想中的社会,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 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层层深入,井然 有序,没有一句多余的话。陶渊明的文章不事雕饰, 朴素自然,接近口语,读后却令人有清新如画、诗 意盎然之感,这实在是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语言 来表现丰富深厚的意蕴的结果。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 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 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 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 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 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 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