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论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文化研究的影响,国内高校的文论教学面临着“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现实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文论教学与文艺学研究之间的关系。从学科的立场而言,文艺学研究有必要对传统的知识体系和理论话语进行反思和批判。而从大学课程的设置目标和知识的传授角度而言,文论教学应当回归常识,贴近接受主体当下的文学经验,回应接受主体对文学本质的追问,并且重视对文学知识的完整呈现。

关键词:文论教学;困境;出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文化研究的影响,我国文论研究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观点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学者们奉为绝对权威,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原苏联文学家的文论话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法、英、美等国各种新潮而又具有颠覆性的文论话语。与此同时,文论研究的兴奋点也已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转向了喧嚣的大众“文化”,文学的边界日趋模糊,文学观念不断更新,以往我们固守的文学“常识”遭受到了质疑。这些在给当今的文论教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诸多的疑虑与困惑。

一、移动的边界:文论教学教什么

众所周知,知识分化和学科分工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英语世界中,“学科”(discipline)一词指的是由一系列密切相关的知识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以某些人为的规定性(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等)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相對的封闭性,进而将自身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这就形成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科“自律”。正因为如此,英文“discipline”又有“纪律”、“训导”之意。仅从这一角度来说,学科意味着某种特定的知识、领域、对象、方法和边界,它规定了自身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相关议题。

在现代文艺学的发展史上,我们不能不提美国学者勒内?韦勒克的名字,因为在他的努力探索之下,文艺学的学科架构才得以确立,学科内涵和学科边界日渐清晰,这主要体现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末他与奥斯汀?沃伦合作出版的《文学理论》一书之中。与以往的文论著作相比,《文学理论》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一是区分了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并且自觉坚守“文学研究应该是绝对‘文学的’”的学科立场;另一个是对文艺学进行细分,将其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学科,并且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以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学研究体系。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之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是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包括单部作品的个案研究和相关作品的系列研究;文学史则是将文学看做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序列而对其发展做出历史的描述。韦勒克强调,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并非彼此独立、各自为政,而是紧密关联、互为渗透的。显而易见,在韦勒克构建的文艺学体系中,文学理论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它对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均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文学理论大厦的构筑离不开丰富的文学批评实践和扎实的文学史研究基础。基于此,韦勒克指出,文学理论应当包括必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史理论。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将韦勒克的“文学理论”相应地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文学理论必须首先是“文学的理论”,而不能是一般性的“文化理论”或

其他理论。简言之,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必须是“文学”——韦勒克依据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的审美原则将其定义为具有虚构性、创造性和想象性的语言产品。第二,文学理论必须坚守自身的学科边界,解决文学自身的实际问题,如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好的文学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的概念、范畴与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文学等。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自上个世纪40年代出版以来,先后被世界各国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许多著名大学都将其作为指定教材,其影响之广及其在当代文论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韦勒克关于“文学理论”的两个基本设定如今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韦勒克相信,文学具有一个相对封闭的本体性结构,这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文艺学科的边界。可是,经过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洗礼以及紧随大众文化而来的文学性的泛化,文学的本体或本质正在受到质疑和瓦解,“文学像杂草一样”的比喻借助特雷?伊格尔顿和乔纳森?卡勒这样当红的理论家们的著作广为流传。与此相应,文学的边界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学界近些年来争论的焦点。其结果虽一时之间难以判定,但从事实的层面来看,文学的反本质论和文化论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因为无论在文学研究的领域还是在文论教学领域,从文学转向“文化”、从经典转向非经典已经流行开来,并且得到了许多年轻学者的肯定和响应,这在近年来新编文论教材中有比较突出的反映。其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回避文学的本质问题,拒绝给文学做出明确的界定;二是把“文学是什么”的本质论转变为“什么是文学”的认识论和功能论,乐于揭示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性别、文学与种族以及文学与其他文化权力之间的纠葛;三是不再眷顾过去由经典作品建构起来的文学体系,而对新兴的仍有待验明正身的网络文学和各种流行的语言文本如手机短信、博客写作以及影视作品等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甚至将其作为亮点和特色来加以展示。如此说来,韦勒克声称的文学研究要解决文学自身的问题这一信念已被有意淡化了。

二、观念的竞争:文论教学怎么教

正如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经历过变化而越来越丰富一样,文学的其他文体乃至整个文学家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换言之,文学边界的移动从来就是文学史上的既有事实,并非今天才有的现象,而值得我们来大书特书。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文学边界之争的意义,而是要强调:文学的边界之争涉及的不只是文学生态的变化,而且还涉及文学观念的革新以及学界对于传统的文学研究范式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