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章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哈贝马斯
答:哈贝马斯是德国社会学家。

哈贝马斯的社会学主旨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

关心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的自由是他的理论追求。

他的理论实践从早期对知识论的反思批判到后期建立沟通行动理论,进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探求人类未来的理想境地,奠定了他批判社会学体系的基础。

但是,他的这种努力是企图在马克思和韦伯之间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带有理解主义的成分,因此,哈贝马斯仍然没有摆脱批判性的维护色彩。

2.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3.沟通理性
答: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概念的分析,普遍(形式)语用学对交往的有效性要求的分析,都是为了揭示沟通行动中所潜藏着的不同于目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理性: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即沟通理性。

①沟通理性首先是一种对话式的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平等的对话为基础的。

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是一种独白式的理性,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的理性。

②沟通理性是一种借助于更佳论据的力量进行反复论证的理性。

在有效性要求受到质疑时,沟通行动的参与者能够进入理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双方针对受质疑的有效性要求反复讨论,以期达成共识。

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不必借助于理性的讨论,而是以单方面的利益的取得为标准。

4.后工业社会理论
答:美国社会学教授丹尼尔·贝尔于20世纪50年代末第一次提出了这一概念。

他在对后工业社会的探讨中提出了“中轴原理”和“中轴结构”的分析方法。

由此着眼,人类社会被分成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他对后工业社会进行了广泛的概括,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特征。

二、简答题
1.简述哈贝马斯的认识批判模型。

答:(1)哈贝马斯的认识批判模型是建立在他的沟通合理性理论基础上的,哈贝马斯认为,韦伯对行动类型的这种分类的狭隘性在于,它忽视了人类行动的互动或相互协调方面,忽视了具有言语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把行动当作孤立的行动主体的行动。

即韦伯的行动模式中的行动者的合理性只是从单方面即行动者自身的手段、目的、价值与后果来考虑行动的合理性,而不顾及行动中的另一方。

而典型的大量的社会行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从单方面的主观意义来评价行动的合理性,必然是狭隘的、不合理性的。

(2)哈贝马斯认为科学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益的一个方面。

哈贝马斯假定了三种包括人类所有理性领域的基本知识类型:
①经验——分析的科学(自然科学),即旨在理解物质世界规律的科学;
②历史——解释学的科学(精神科学),即致力于理解历史意义的科学;
③批判型科学,即致力于揭示人类遭受压抑和统治的条件的科学。

(3)认识是批判的过程,因此认识批判理论可参见表2-1来理解:
表2-1 认识的有效性表
2.如何理解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
答:(1)哈贝马斯提出沟通行动的概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出自己的合理性理论。

哈贝马斯批判韦伯在理性化的问题上的理解仅限于目的——工具合理性。

目的——工具合理性模式的错误在于,这种视角仅看到了人类行动处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合理性。

沟通行动所处理的正是主体间关系,或者所处理的是主体间行动的相互协调问题。

(2)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概念的分析,普遍(形式)语用学对交往的有效性要求的分析,都是为了揭示沟通行动中所潜藏着的不同于目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理性: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即沟通理性。

①沟通理性是一种对话式的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平等的对话为基础的。

而目的——工具理性是一种独白式的理性,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的理性。

②沟通理性是一种借助于更佳论据的力量进行反复论证的理性。

在有效性要求受到质疑时,沟通行动的参与者能够进入理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双方针对受质疑的有效性要求反复讨论,以期达成共识。

而目的——工具理性不必借助于理性的讨论,而是以单方面的利益的取得为标准。

(3)沟通理性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七点:
①沟通理性是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与实践理性辩证的综合;
②沟通理性是重建人类生活世界理性化的基础;
③沟通理性是人类寻回自我尊严和意义价值,迈向理性社会的先决条件;
④沟通理性是一种透过反复论辩的民主沟通程序,以追求真理共识的理性;
⑤沟通理性是一种启蒙的理性,其目在于批判,反省被社会系统所扭曲的沟通,以重建人类沟通之潜能;
⑥沟通理性具有民主、多元、开放、整全、普遍及实践的特质;
⑦沟通理性是一种透过教育的启蒙,以培养具有自主、成熟、负责的整全人格为理想。

(4)沟通行动的合理性程度是以沟通理性的发展程度为基础的。

哈贝马斯认为,韦伯和传统批判理论之所以在社会理性化的问题上陷入悲观主义,正是因为他们分析问题的概念框架的不适当:其出发点都是目的——工具合理性行动,没有看到在人类的沟通行动中,实际上潜藏着另一种理性的潜能,即沟通理性。

理想言语情景下的沟通理性显示出人们是希望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意味着人们愿意放弃用武力或其他内外的强制力来协调主体间的行动,愿意通过平等的对话和沟通来处理人际间的冲突。

如果人类的这种理性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合理化并非没有希望。

3.简要评价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分析。

答:(1)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的分析是为了说明,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即从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来沟通、协调其行动的沟通行动视角出发,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矛盾、自由与意义的丧失的现象并非社会现代化的必然,并非无法解决的矛盾,在人类沟通行动中,就蕴藏着突破理性化的困境的可能性。

人类沟通行动中的理性潜能,在社会的层次上,则蕴藏在“生活世界”之中。

(2)生活世界,是指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拥有的、一组庞大而并不明确的社会文化背景。

由于生活世界的存在,沟通与沟通才得以可能。

生活世界与沟通行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沟通行动是在生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

哈贝马斯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过程:①生活世界结构上的区分;②内容与形式的分离;③符号再生产的反思性的增加。

(3)通过对生活世界及其理性化、体制及其理性化的分析,哈贝马斯得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结论。

哈贝马斯认为系统的理性化产生了现代社会的悖论:①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和自主性的增加;②导致系统对个人的制约也日益显著,使现代社会里的生活世界受制于系统,最终变成了系统的殖民地,即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给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

即人们逐渐习惯于把周围的环境,包括其他人在内,都当作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或手段。

哈贝马斯认为,不能因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就对人类的前景悲观失望。

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沟通的合理化”,即让对话主体之间在没有任何内外强制力的情况下进行真诚的对话,在达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

(4)哈贝马斯讨论“生活世界”实际是为结合其沟通行动理论而作,沟通行动是在生
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实际上所表明的是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依赖于理性的讨论而不是受制于外在的强制力。

对生活世界的分析具有积极的现代性意义,对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具有现实的影响。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认为,现代性之所以出现危机,主要是因为“生活世界”受到了来自“系统”的侵蚀,而解决该危机的根本途径则在于“生活世界”的复兴。

(5)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分析理论的落脚点有其局限:与其说他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充满“兴趣”,提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交往行为理论”以实现“社会进化”,不如说他对重新回到“生活世界”更感“兴趣”。

但是,他所谓的“生活世界”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乌托邦”。

4.哈贝马斯是怎样论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
答: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给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

(1)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秩序越来越不被一个简单和呆板的生活领域来事先假定,而是变得日益复杂,人类似乎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每件事都只靠自己的判断来解决了。

于是就产生了现代社会的悖论:①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和自主性的增加;②导致系统对个人的制约也日益显著,使现代社会里的生活世界受制于系统,最终变成了系统的殖民地,即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机制:在现代社会,体制的理性化主要是在市场和国家机关的范围内。

制约人的行为的主要手段是金钱与权力。

为达到有效率的运作,市场以金钱来调节和制约人的行为,国家机关则通过权力来影响人的行为。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与权力的制约机制逐渐渗透到其他活动中。

人们以金钱和权力作为沟通的媒介,对待周围的人和物采取像商品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