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

台湾工研院发展概况

从时间序列来看,台湾工研院的成长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973~1978 萌芽期

1979~1985 成长期

1986~1989 发展期

1990~1994 茁壮期

1995~全资源经营时代

基于系统观来看,在资源投入、组织演化及经营成效几个方面,工研院历时30载,几经沿革与嬗变,发展成为时下的强势态。资源投入包含经费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的指标,组织演化包括组织沿革与组织再造,经营成效包括技术发展、技术实施、产业服务、创生企业及建构增长点等。

资源投入

经费结构

按照《工业技术研究院设置条例》有关规定,工研院由政府出资创立基金成立。历经30年的发展,工研院的经费来源逐渐从纯粹依赖政府投入转变为以合约经营为主。1990年代以来,工研院强化了产业服务,以1:1为量化指标,即承接公共部门(含政府相关机构)项目的经费与面向产业服务的企业委托项目经费比例持平。经费结构如下:

①公共部门项目经费:政府相关部门委托。

②技术服务项目经费:军方、企业委托项目,以及面向产业的咨询、培训、检测、分析等服务项目。

③创生企业收入:通过技术创新,接受委托的特定产品研发项目。

④业务外收入及捐赠收入。

人力资源结构

人力资源现存量6000人左右,平均约36岁,硕、博学历占总人数的比例由成立之初的18.66%上升到51.97%。工研院已经成为一个专业研究机构,平均工龄十年以上,大部分为专业人员,几乎涵盖了所有技术领域,分布在7个研究所与5个研究中心里。

工研院不仅是技术研发机构,也是高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孵化器。到2002年,从工研院转业到各界的人员累计超过1.5万人。工研院输出人力资源的原则:①遵守知识产权及相关的纪律规定;②避免影响重大项目的进行。

组织演化

组织理念

工研院的任务是:提升产业技术,创生新兴产业,改造并升级传统产业;开发产业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优化产业结构。围绕这个任务,工研院历任院长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理念:

①王兆振:致力于工研院基础性研发能力建设和人才培育。

②方贤奇:配合政府发展战略性产业为工作要旨;

③张忠谋:积极推动技术扩散,涉入高技术领域。

④林垂宙:加强技术服务,积极参与产业活动。

⑤史钦泰:坚持“全资源经营”理念,力主整合工研院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形成总体产业效益,强化产业竞争力,发挥工研院整体价值。

⑥李钟熙:笔者2003年10月底到工研院考察时李钟熙刚刚上任,组织理念尚不知晓。

值得强调的是,史钦泰主张的“全资源经营”理念是台湾工研院自1973年7月成立以来的重要沿革。具体包括三大策略:

①提高有形资产的附加值;

②开发无形资产的有形价值;

③发挥杠杆和桥梁作用,整合可用资源,追求产业效用最大化,使工研院得以永续发展。

主业变迁

为了提升产业技术,工研院随着产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自我调整。随着产业需求激增,开始扩散研发成果,并适时转移人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生。当前则以积极创造经济效益为主,推动产业界投入研发活动,配合政府均衡发展产业,开发前瞻性技术领域。

总之,工研院的主业一直在变动之中。在成立的前十年,处于萌芽期和成长期,致力于建立基本能力,网罗并培养人才;发展期的重点在于积蓄研发实力,将技术成果推向产业界,并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茁壮期扩大技术服务层面,追逐服务效益,增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加速产业技术发展并促进产业升级;进入全资源经营时代,通过整合有形与无形资源,呈现出创新与国际化的新态势。

组织沿革

1973年,工研院初创之时,仅设立金工所,矿研所,联工所。到了2002年,则演进为“7所5中心”,分别为:电子、电通、光电、机械、化工、材料、能资等7个研究所,及量测、航太、工安卫、生医及系统晶片5个研究中心。

组织再造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促使工研院必须转变为创造知识的组织。为此,成立了前瞻性的研究机构——纳米科技研发中心;围绕产业服务效率的提升,重新组合并建立了技术转移服务中心、资讯技术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和会计资源中心。

经营成效

技术发展

为加速成果转化,1986年工研院制定了《技术扩散实施办法》,涉及的内容有技术扩散报道、技术公开和技术转移。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安排。

在知识产权产出方面,岛内累计获证专利数为5300余件,岛外累计获证专利数超过2300件。目前,平均每天产出2.4件专利,3.8个研讨会。

技术实施

工研院以多元化的方式(产业界先期参与、国际合作、交互授权、知识产权授权与许可)进行技术转移,加快了技术转移到产业界的速度,缩短了技术开发与商业化应用之间的差距。目前,平均技术转移1.3件/天,年总数超过340件。产业服务

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军、公、民、政业务和人才培训,工研院深化了与产业界的合作关系。目前,平均每日委托及合作研究项目4.2件,每日提供服务厂商110.3家。

创生企业

创生企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产业化模式。依据工研院的政策,凡由工研院正式规划核定,将某种成熟的技术连同关键人员一并转移而成立的公司,即为工研院的衍生公司。工研院于1980年首次以衍生公司的方式促成联华电子公司后,又在1990年正式出台了《工研院筹设衍生公司办法》,从而加速了创生企业的步伐,有代表性的公司如台湾集体电路制造公司等。

构建增长点

工研院的技术发展战略主要以建立核心技术、环境建构、研发创新、提升产业技术能力为主,同时善用国际科技资源,注重前瞻性技术和创新性技术的研发。工研院创立初期,基本上是开发或引进关键性技术,技术熟化后转移到企业,由此形成新兴科技产业。此后,工研院选择前瞻性技术,以及具有实用性的重要技术,经与学术机构合作,提升研发能力,然后进行产业化。目前形成新的增长点的领域主要有:电子与资讯、材料与化工、能源与环境、机械与自动化、生物与医药。

台湾工研院的定位、角色与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