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基因的概念及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基因的概念及发展

教学基本要求:

1.重点掌握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状况

2.具体掌握“三位一体”、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启动子与操纵基因;顺反子、重组子、突变子;断裂基因、外显子与内含子;重叠基因;基因的功能,一基因一酶假说的内容。

学时数: 3学时

性状的表现受基因控制,由于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分离同步,因而确定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对遗传物质DNA的研究,把遗传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奠定了分子遗传学基础。本章将进一步说明基因的本质是什么,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状况。

第一节经典遗传学中基因的概念

1866年,G. J孟德尔在他的豌豆杂交试验中,用大写字母代表显性性状,用小写字母代表隐性性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但他并没有严格地区别所观察的性状和控制这些性状的遗传因子。

20世纪,孟德尔的工作被重新发现。100多年来人们对基因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

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Johansson. W.L)提出基因这一名词(gene←pangen genetics←to generate),并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这个术语。

1910年,美国遗传兼胚胎学家T.H.摩尔根(Morgan)在果蝇中发现白色复眼突变型,首先说明(1)基因可以发生突变;(2)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象一串珠子一样;(3)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交换。不过直到40年代中期为止,还没有发现过交换发生在一个基因内部的现象。因此当时提出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也是一个突变和交换单位的“三位一体”的概念。把基因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的遗传单位。

摩尔根的主要成就:把基因和染色体联系起来。认为基因是一种物质,是染色体上的一个特定的区段。

第二节基因与DNA

一、基因的化学本质

1928年,Griffith首先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1944年,O.T.Avery(埃弗里)等证实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才首次证明基因是由DNA构成。

1953年,Watson和Crick(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Crick,1957年提出“中心法则”,1961年,又提出“三联体密码”,从而阐明了DNA的结构、复制和遗传物质如何保持世代连续的问题。从化学本质上看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断,每个基因平均相当于1000(500-6000)对核苷酸的特定序列。估计大肠杆菌含有1000~7500个基因,人的基因至少有100万个(按分子量算)。

(1)基因的自体复制——DNA的复制。

(2)基因决定性状——DNA→mRNA→蛋白质。

(3)基因突变——DNA核苷酸的改变。

二、基因与基因组

基因组(genome)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22年的遗传学文件中,指的是单倍体细胞中所含有的整套染色体,所以又被译作染色体组。近年来,学界更多地把genome定义为整套染色体所包含的全部基因。原核生物基因组就是原核细胞内构成染色体的一个DNA分子;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组是指单倍体细胞内整套染色体所含的DNA分子。

基因组测序的结果指出,基因组中不仅包含着整套基因的编码序列,同时还包含着大量非编码序列,这些序列同样包含着遗传指令。因此,基因组应该是整套染色体所包含的DNA分子以及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指令。

基因组研究的迅猛发展已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即基因组学(Genomics),这是1986年出现的述语。用以表述研究生物体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组成、不稳定性及功能性的一门学科。随后又把基因组学分成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 and furetional genomics),

前者研究基因和基因的结构,各种遗传元件的序列特征,基因组作图和基因定位等;后者着重研究不同的序列结构具有的不同的功能,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和环境(包括基因与基因之间,基因与其他DNA序列之间,基因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一)基因组的序列复杂性

1.C值悖理:

生物体的单倍体基因组所含DNA总量称为C值。

C值悖理:生物基因组的大小同生物在进化上所处的地位高低无关:

(1)显花植物和两栖类动物的基因组最大,软骨鱼硬骨鱼甚至昆虫和软体动物的基因组都大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基因组。肺鱼的C值比人类高100倍。

(2)每类生物的最小基因组的大小基本上对应生物在进化上所处的地位的高低。

2.序列复杂性

同一类生物中基因组大小相差悬殊,其主要差别在于多余(excess)DNA量的差别。

(1)重复序列

基因组不同序列的总长度称为序列复杂性(sequence complexity)。用bp来表示。序列复杂性的高低反映了序列包括的遗传信息量的多少。

(2)外显子数目的多寡,从进化的角度看,更多的外显子有助于形成更多的外显子组合,对生物在多种环境下生存是有利的。

3. DNA复性协力学

反映基因组内单一序列和重复序列的组成情况。

(1)DNA的变性和复性。

变性(denaturation)::将双链DNA在中性盐溶液(食盐0.18mol/L、枸橼酸钠0.018mol/L)中加热(100℃,10分钟)。使两条多核苷酸链互补碱基对间的氢键打开,分成两条单链。

复性(renaturation)或退火(annealing):变性后成为单链的DNA,在适当的条件下(慢慢冷却10小时以上)又回复成双链DNA。

解链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使溶液中DNA分子的50%成为单链时,所需的温度。因为DNA分子中,氢键越多越稳定,所以GC含量多,解链温度高,DNA稳定性高。

(2)复性速率(reassociation rate)与重复顺序

DNA复性速率与基因组中碱基顺序的复杂情况和重复程度有关。两种不同复杂性的DNA分子,在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复杂性高的序列,复性速度慢,反之亦然。

复性速率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C-在时间t时单链DNA浓度,k-二级反映常数

解微分方程得:

当复性反应完成一半时,所对应的Cot值定义Cot1/2

可用分光光度计,在260nm波段测量光密度的变化,此外,复性速率也受到反应液中DNA初始浓度的影响。因此,以未复性的单链百分数为纵轴,初始浓度(Co)×时间(t)为横轴,作成Cot复性曲线,用来估计重复顺序和单拷贝顺序的相对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