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_专业建设规划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_专业建设规划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_专业建设规划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一、专业现状

1、本系专业设置情况概述

学院2007年正式招收本科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首批开办的六个本科专业之一,2009年被列为院级特色建设专业。目前我系有两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四个专科专业,全系在校生1317人,其中本科生有536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477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59人)。2007年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按照学院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富有创新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系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共5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1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29人,占专任教师人数比例78%,其的专业背景、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结构较合理,发展趋势良好,能够较好开展教学、科研、教育等各方面工作。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45岁以下教师有32人,比例为86%,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数量适当、结构较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及科研队伍。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建有省级示实验实训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如图1-1所示)。该中心搭建了四个实验平台:公共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创新与科技竞赛实验平台,教学实验室总面积约2650平方米,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75.6万元。

图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组成结构

公共基础实验平台由8个计算机教学机房构成,完成全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专业基础实验平台由4个基础实验室组成,专业实验平台包含网络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和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共8个专业实验分室(如图1-1),用于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与科技竞赛实验平台由创新实验室构成,为学生参加“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等竞赛提供设备与技术上的支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目前,我系师生在“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及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等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本系专业实习基地主要分为校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实习基地6个,分别是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机电工程系科技创新活动基地、本系科技创新活动基地、院各相关科研实验室、本系开放实验室等。通过校实习基地完成相关课程实训过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工作,提高学生课外实践及动手能力。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分别为创睿信息科技、求精电子科技、昆山安博科技,各实习基地均按各自的实习大纲开展实训工作。

图书馆馆藏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纸质图书,共计1221种,51918册,电子图书69551册,专业纸质期刊217种,电子期刊1779种,9种专业数据库,资料充足,种类齐全,满足教学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建立了自己的资料室,有计算机专业图书300余册;建立了电子图书服务器,收集了6000余册的计算机电子图书与研发资料,为本系师生教学与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知识来源与专业参考,能够满足本专业教科研需要。

2、专业现状

⑴本专业设置及办学情况的简要概述。

为实现学院办学层次由专科向本科的重大转变,学院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确认为第四批开办的本科专业之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和今后若干年社会对从事电子技术和信息化产业人才的需求,审视电子专业教育在我国的现状,放眼国家信息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回顾电子专业在我国成长的历史,参考国际相关学科发展的趋势,得出在国家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大背景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人才需求量逐年上升的专业。为了全面调查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在2008年底,开展了本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查活动。调查容主要涉及:各企业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社会需求岗位、对软硬件人才的工作性质及其技能要求、对电子技术人才的综合要求等方面。在此基础上,2009年制定了本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使本专业学生有相对优势的知识结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第二批开办的本科专业,2010年7月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并招生,学院2010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报到学生59名,报到率93.4%,使我系本科学生占比上升到40.7%。

⑵本专业建设现状。

课程建设现状。本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与要求,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并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限选、专业选修四个模块构成。

规了教师教学过程。编写了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和课堂教学教案等教学文件;制作了教学用PPT,规教师基本教学行为;精选大量典型的、针对性强的例题,减少教师教学过程中选择例题的盲目性,也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提高;每次实验容针对性,提高了实验课效率;对课程设计进行了方案设计,给出样例和参考课题,规整个课程设计环节。

形成了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教研室隔周开一次教研会议,讨论教育、教学、教改等方面的容;系里每学年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我系已经形成教学研讨工作的常态机制,教师的教学与教改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积极申报各级教研项目,积极撰发表教研论文,全系参与校级以上教研立项教师的比例达到95%以上,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初有成效。已逐步形成了一批重点建设课程,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重点课程1门、系级重点课程2门。90%以上的教师9参与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教学、编写教材、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教研论文等。

实践教学条件(实验室及实习实训中心)现状。目前,省级示实验实训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在整合、建设过程中,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业与基础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师资队伍开始向整体优化的方向变化,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核心队伍。实验教学中心人员由三部分组成:管理人员、实验教师(含主讲教师和任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中心鼓励理论课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兼任理论教学,实现两类教师与教学的融会贯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实验室下设的软件技术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下设的嵌入式系统(ARM)实验分室、嵌入式系统(DSP)实验分室、嵌入式系统(51单片机)实验分室和嵌入式系统(Freescale 单片机)实验分室。各专业实验室的种类、数量、配置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各类功能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仪器设备先进,利用率高,能够很好地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教师队伍现状。本专业现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师资队伍,师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强,且拥有工程师背景的“双能型”教师。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名,

外聘教师4名,其中,客座教授1人,副教授1人,高级实验师1人,共66.7%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学位,专任教师中讲师以上职称为60%,教师队伍专业背景、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结构较合理,发展趋势良好。本专业生师比为4.92:1。

教师科研能力。在做好各项教学工作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同时,本专业教师非常注重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科研工作正逐步取得成果。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涉及领域:数据挖掘、网络信息处理、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工程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自动控制、虚拟现实等。近年来,主持或参与院级、横向科研项目及产学研项目15余项;在国家级及省级大奖赛上获奖14项(指导学生参与省“挑战杯”杯大学生竞赛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获得了奖项)。

在国外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近20篇。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10余人次;经常以专题报告形式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学习进展;聘请省知名电子信息领域专家围绕教学、前沿技术及学术热点,来院开展学术讲座与交流。长期的研究积累和实际项目经验为课程教学、教材编写、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等奠定了基础, 科研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本专业教师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对专业建设起到了推进和提升的作用。

⑶与同类院校比较本专业的主要优势、特色或差距及原因分析。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省级示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教师队伍职称、学历结构较合理,在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科研、指导学生竞赛等工作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专业负责人有28年的电子专业教学经历,教科研成果丰硕,教学经验丰富,能起到优秀的引领作用。

总体上看,本专业教师结构较合理,教学、科研力量较强,但是由于最近几年我院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再加上电子信息科学发展迅速、技术更新速度快等因素,使我系的教学、科研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队伍总体比较年轻,“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一线的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特别是具有教授职称的专业领军人员太少,需进一步培养或引进,从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我院升本以来,在办学特色方面虽然有所积累,但由于时间较短,与省外同类院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办学特色培育方面还不够鲜明突出,需要进一步凝炼。现阶段

3.5+0.5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专业方向与地方经济结合不够紧密。二是工学结合度不够突出,表现为实践教学时间不足。部分实践教学环节还有待加强,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等。三是校企结合的紧密程度还不够,深度合作有待开展,需要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强化实践教学容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真正掌握行业要求的实际能力。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要坚持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把握现代社会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学校办学定位的同时,致力于体现“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主动适应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走涵发展道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教学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和实验室条件为保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的育人理念,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基本思路

(1)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

以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原则,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探讨我系专业结构调整及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将致力于拓展校企合作办学,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四合四共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试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总体质量进一步改善。形成学历层次、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硕士比例达到70%以上。努力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层次。积极参与省级、院级科研项目,实现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跨越增长。

(3) 教学体系建设

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依托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以综合电子设计制作为平台,深入开展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电子信息高级应用型人才。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基础、专业、创新三级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实验包括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实验,包含验证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注重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创新实验借助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通过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等培养具有应用、创新能力的学生。

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均保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四年不掉线。

(4) 特色学科专业建设

以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为根本的原则,积极推进我系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在特色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方面取得新突破,发挥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对全系其它专业工程化建设和改革起着示和引领作用。以各类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平台,打造专业品牌。

三、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走以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系部工作的生命线;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充分体现“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创新发展;主动适应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形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特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质量为抓手,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依托,构建教学与实践并重、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有品牌特色的应用型工科专业。

办学规模:根据未来几年人才需求情况和专业师资条件,拟将2011-2015年每年招生人数稳定在90至110人左右,新引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教师(硕士及以上)3至5人。

师资队伍建设:壮大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电子信息教研室教师自身的教科研水平,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引进高层次教学人才及具有企业开发与项目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把企业的文化和生产过程、技术要求带回课堂,为开展“工程化、应用型”课程教学打好基础。

实践条件建设:在完善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新建的创新实验室,本教研室拟扩建四个专业实验教室,促进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校企合作,开展生产一线课题和应用性技术研究。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索深度合作模式,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确保实习实训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有切实效果。在现有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增加建立2至3个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保障学生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

课程体系与教学容建设: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主流技术需求为主线,设置与之对应的课程组,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电子测量技术等作为重点课程,重组教学容,重构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素养、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和预期就业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立足皖北,面向,辐射长三角地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实基础、强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有较高专业水平与团队协调能力的基层应用型IT人才。预期2014届、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四、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与主要容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⑴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工程素养,能够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应用开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⑵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并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本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掌握数学等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了解仪器仪表、微电子学等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法规及国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翻译能力;

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2、专业规模

根据未来几年人才需求情况和专业师资条件,2014-2017年每年招生人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人数规模,2011至2014年逐年招生人数稳定在90至110人左右,预计2014

3、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现行培养模式为3.5+0.5,能够完成2010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

经调研,目前,人才培养模式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先进的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工程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自主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与促进,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发展。经思考,本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并不突出;与此同时,毕业设计一般从第七学期中期开展,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教师与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见面指导存在工学矛盾,难以保障;教师工作态度和学生自觉性都存在差异,给管理带来困难;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学时偏少。

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规划中,拟将原有的3.5+0.5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为3+1模式,课程设置需体现工程化思想,要体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增加综合、设计类实验,加强专业实训环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术技能在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延长实践教学时间。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与企业互动的长效机制,凝炼办学特色。

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2011至2012学年的工作计划中,应针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制定出详细的调研、论证过程,以及实施方案细节,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能力,以符合产业需求。

4、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围绕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培养与引进,建设一支教学和科研并重、专业结构合理、团队合作精神强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拟在未来5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任教师达到18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具有副教授资质的教师达到2-3人,具有教授资质的教师达到1人。

表4-1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2)建设容

加大专业负责人的领导力度,带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的教师取得更多的教科研成果,以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加大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坚持标准、广开渠道,积极、稳妥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注重引进高层次教学人才和具有企业开发与项目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争取特殊政策,注重新建专业的师资配备。

进行适当比重的人才柔性引进。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指导专业方向,并确定明确的工作任务。创造条件聘用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实践型”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外聘兼职教师。

加强教师的在职培养与提高。对教师实行分类分层次培养。培养学科突出人才,培养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支持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按学科发展要求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师资队伍的博士比重;注重“教学名师”的培育。

进一步深化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安排青年教师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研究等工作,扶持他们成长。新教师在学校组织岗前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使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活动,了解企业需求,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化能力和水平。

通过企业工程师进校园、青年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支持参加部开办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嵌入式工程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等途径,进行“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建设,使得“双师型”教师应能按照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能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等。同时能够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即要适应资讯、技术等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5、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专业实验室是学生实践环节培养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无疑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本专业实验室建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在原有电子专业的实验平台上,2011至2015年拟改建原有实验室,使之更好的为课程实践环节服务,同时扩建四个专业实验室,适应人才培养中课实验环节、综合实训环节的教学需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实习基地以系实验室为基础开展建设,预计从2011年开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本专业现有的一个稳定实习实训基地(求精电子)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实习基地,地域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累计可接纳学生数应超过200人,以适应招生规模的扩大,并满足实习教学环节的实践需要。

(2)建设容

实验室建设规划。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技术更新速度快,根据技术需求以及专业建设的需要,按照学院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规划,计算机教学综合实验平台的场所建设由学院统

一协调,在进一步扩大实验场所空间的基础上,合理构建实验室之间的地理布局和网络联系。为实现计算机教学综合实验平台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功用,与物联网专业申报同步进行,本教研室,计划以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表4-2所示实验室项目的建设,以此夯实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基础。

在电子专业实验平台下,实验室重新组织和搭建,即变更:由数控与自控实验室、SOC/SOPC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软件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接口实验室、实验室构成,占地面积约为1000多平方米;创新与科技竞赛实验平台由创新实验室构成,预计占地面积约450多平方米。在此平台下,专业实验室能开设计算机接口、测控、单片机、智能控制、嵌入式开发等课外基础或综合实验项目,能为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供训练场地和硬件条件。

以课程综合型实验为核心,培养学生基础应用能力;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以学科竞赛和科研实践为手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大力推进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中心的各项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根据计算机教学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的要求,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加强实验设备的新建、改造,设备总额估算达到1200万元,扩大实验室使用面积,保障持续增长、持续丰富的实践教学项目顺利进行。

实习基地建设规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两个本科专业共建有三个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创睿信息科技、求精电子科技、昆山安博科技),基本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未来五年的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将坚持按照“以生为本,分类培养”的理念,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有效地保证学生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根据行业特点、系本科专业设置以及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拟将学生专业实习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方向、“电子信息控制类”方向以及“网络工程”三个大方向,供学生选择。实习结合学生个人专业兴趣与公司专长,进行双向互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以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路为指导,规划建立1小时车程的实习基地若干,充分发挥地方性经济建设特色,以适应地方性技术需求,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学以致用。

同时要求各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协作),制订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大纲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对实习容、实习地点、实习过程、实习报告、实习考核、实习基地等环节逐一提出明确要求。积极与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安排好各个具体环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科学合理地配备指导教师,同时与实习基地协商由企业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对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组织各种实习教学活动,保证了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实习实训教学大纲或实习指导书,对实施细则、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等指导性教学管理文件,强化了实习实训过程的质量监控。

通过教学实习实训,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逐步建立了实习、实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6、课程及教材建设

(1)课程及教材建设目标

将传统课程,转变为能力本位的课程,构建工学结合、重在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工程化应用教学模式,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设;探索教学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改革,在教学容改革与建设中,体现课程改革与课程整合与重构。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规划中,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突出特色,争取取得显著成效。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现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重点课程的基础上,再培育省级精品课程1-2门,院级重点课程2-3门,加大本教研室专任教师的参与力度,构建省级、院级、系级精品课程体系,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2)课程体系与教学容建设

教学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容,删减旧过时的教学容,去掉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技能的培养。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要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做到课程特色明显,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容、结构的优化,应服从课程体系整体结构的优化,要有完善的、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大赛和教学评优活动,争取通过比赛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提高,从而扩大本专业课程在学校的影响力,向院级、省级精品课程迈进。

课程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抓好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的建设;力争通过立项申请、评审等方式,确定多层次重点建设的课程,以五年为周期开展建设;每设周期结束前,要对课程进行评估验收,以“精品”、“优秀”、“合格”来确认课程建设的水平;以课程的建设、验收、评估为契机,带动和推进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即以重点课程的建设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力求以点带面的建设,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整个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

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突出课程体系模块形成,将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相互影响的、有序的、互动的、相互间可构成独立完整的教学容体系的相关课程整合在一起构成课程群。通过课程群来整合课程教学容,规划课程发展方向和新课程的建设。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完全融于课程群之中。

(3)教材建设

本着“先进、有用、有效”的原则进行教材建设。大力推动高质量教材的选用,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对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重点教材优先选用,提高优质教材的使用效益。在建设期力争出版1至2部在省有一定影响且水平较高的特色教材。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符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的专业课程实验指导书。现阶段,重点指导书编写对象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电子综合实训》实验指导书,并根据学生的实践效果形成反馈机制,以此修订实验指导书的容,使实验容的设置于难易程度更加适合我校本专业学生学习。

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规划的实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保证,现将专业建设具体措施归纳如下:

(1) 修订、完善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 使教学过程有章可依。

(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符合学校“工程化、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

(3) 加强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根据课程体系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容(理论和实验)整理,编写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和课堂教学教案等教学文件。

(4) 把精品(重点)课程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工程。对本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本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积极申报各级精品(重点)课程,精心制作课程教学,经常进行网络维护、更新管理。丰富网上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并积极推广、应用课程建设成果,提高师生利用率。

(5)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在学期初,任课教师提交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表(教学日历、实验计划),经教研室讨论后实施。在期中,由教研室主任负责对每门课程进行中期教学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学期末,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对课程教学状况进行调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请院教学督导组对部分教师进行随机听课,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6) 建立每门课程建设规划。确定课程建设负责人,明确建设目标和最终建设成果。对条件成熟的课程积极申报院级重点课程,进而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使这些课程纳入优秀课程的建设轨道。

(7) 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容之一,除选用全国优秀教材外,加强自编教材及辅助配套教材的编写和课件研制。对教材编写力求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充分考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对教学要求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统筹把握好“增”、“删”、“减”、“移”、“合”五种策略,做到专业需要、学生状况、教学条件三者有机结合。实验教材注重实际编程能力的培养提高,并配有电子教案,提供例题程序源代码,以方便学生自学,形成立体化教材。

(8) 重视实践环节,编写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除了基础实验和选做实验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一些设计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同时,按照课程性质,分别加强教育实践、专业实践或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实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9)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注重年轻教师人才素质培养,使青年教师热爱教学、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鼓励教师进行多层次的进修提高,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带动青年教师出成果,改善整体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形成教学梯队,使教学工作后继有人。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进程,

以适应技术的快速变化和时代要求,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使教学队伍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

(10) 实时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实时对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质量监控。采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开学生座谈会、与学生个别交谈、发放问卷调查、听取教学督导的意见和进行试卷分析等方式,对本课程的教学情况、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11)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课程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实践的课题。进行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构建旨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新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力求具有创新性,研究确定后认真实施,定期检查,并对教改进程中掌握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加以记录整理,进行分析对比。经过探索和实践,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并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

(12)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再次强调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发展。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本科教学的促进作用。鼓励和推荐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类竞赛,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和研究能力;吸纳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等奠定基础。

六、专业建设的预期成果

通过专业改革和建设,预计将产生以下成果:

(1) 建立“3+1”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环境下,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有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2) 修订并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3) 预期出版专业建设点系列教材2-4部,暂定教材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指导》,《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与《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4) 计划申报省教育厅教研项目1-2项,申报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2项,主持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4-5项,发表教研论文6-8篇,并将教学改革的成果运用到本科教学中去。

(5) 到2015年,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出版专著1部,院级科研项目累计3-4项,发表科研论文4-6篇,并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促进教学,教学相长。

(6) 计划申报省级精品课程1项(拟申报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现阶段,课程网络平台已搭建完成),院级重点课程2-3项,争取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7) 形成较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实习、实训、实验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形成有效的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和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8) 加强与国本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邀请国知名教育专家与学者到我院讲学,举行1次高规格、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学术或教学研讨会。

(9) 在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申请各类教学成果奖项、各类教学科研奖项,为本教研室带来给多的荣誉,激励更多的年青教师投身到教科研工作中。

(10) 基于创新与科技竞赛实验平台,积极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逐步形成竞赛团队,力争在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单片机、RoboCup机器人大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竞赛中再创佳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2010年7月

完整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规划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 2005.9 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目标 1.1 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加快教改步伐,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控、科研素质的培养来大力推进专业学科建设,拓宽专业覆盖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建成基础厚实、特色突出、实力较强的专业。 1.2 专业建设整体目标 通过5 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建设与发展,打造出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成高水平学科,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科学合理地定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在专业性质上加强材料科 学与工程基础、侧重材料制备和表征训练,以现代科学与工程体系为主干构建专业和组织教学,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具创新精神、面向生产第一线的优秀工程型人才”。 (2)专业方向紧密结合产业科技进步需要、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 (3)突出优势,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方向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 4)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辅以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全面推进、整体优化。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5)强化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培养适应2l 世纪时代特征要求的创新性人才,为 我国材料产业的产品更新换代、产业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6) 把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打造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成高水平学科,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措施 2.1 建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新的人才培养观确立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及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的重要性。高等工程教育应从“授技型”向“育才型”转变,从单纯传播知识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转变,从狭窄的专业技术教育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应将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大工程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开拓创新精神、独立深入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2)建立起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段式、三平台、多专业方向 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三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和一年的专业技术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基础教育阶段的三级教学平台——通式教育基础教学平台,大学科基础教学平台,按一级学 科设置专业基础教学平台;多专业方向。 2.2 以“大学科、大材料、大工程”的人才培养观,以创新的思路构建起了新型课程体系 21 世纪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素质是前题、能力是关键、知识是载体的新型人才观,以“大学科、大材料、大工程”的意识,以创新的思路构建起新型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充分发挥知识平台和课程群(教学模快)的整体功能作用。如何做到厚基础,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

通信专业建设规划

通信专业建设规划

- 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电信系通信工程专业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本科专业。为了使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工作突出专业特点,把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卓有成效,特制定通信工程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在专业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我系始终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从培养方案制定、基本建设与改革、培养计划执行与监控三方面建立系统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经过5年的建设,通信工程专业当前的基本情况如下: 1、师资队伍 由于我系成立时间性不长,成长中建设,发展中提高,需挖掘内部潜力、完善学科建设梯队及学历梯队。不足之处在于:教师整体年龄和职称偏低。 2、办学条件 我系当前的基本情况:开展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和综合设计性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压缩验证性实验,增设探索性实验,构建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把年论文、实训等纳入教学计划,延长专业实习时间,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的教学任务要求,专业实验室应该得到大力加强,实验室需要一定的设备投入,当前有如

下实验室: 电子信息实验室: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视原理; 电子设计实验室:DSP、EDA、单片机、嵌入式系统; 基础电路实验室:电路、电工、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电子类课程。 经过上述措施,改革教学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学,拓展教师教育内涵,丰富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基本理论培养,强化实践能力训练。 为了达到既定的专业建设目标,首先需要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和重点投入;同时也需要我系自身努力和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 不足之处在于我系实验设备仍缺乏。 3、教学管理 在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中,我系以制度建设为先导,针对教学过程中人(教师、学生)、物(教材、试卷、作业、教案资料)、过程(质量监控)等环节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和细则,严格纪律。 不足之处在于现在较难保证教师合理的教学强度及科研实践时间,由于专业教育的特殊性,教学效果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延时性,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自我条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加大了教师教学的复杂性和难度。 4、课程和教材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何雯 学号:51131334 前言 记得去年9月16号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些许希冀,些许兴奋,些许迷茫,些许不安,四年之中的学习生活应该怎样度过?四年之后的发展道路又应该延伸向何方?时间如水,光阴似箭,转眼间,大学的四分之一已经离我而去,在一年后的今天,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学习,我已经不再彷徨,不再迷茫,而是明确了目标,找准了方向,并准备为之努力拼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它是我大学生活的启明星,它是我人生道路的导航塔,它唤醒了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它使我系统全面的认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道路,总之使我受益匪浅。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给予我的思维意识与规划方法,不仅仅局限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而且将 会延伸到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之中去。 一、自我认识 1、感性认识 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在生活中,我有时喜欢独处,自己一个人读读书或者听听歌,有时喜欢和大家一起玩,经常会从和朋友的聊天中得到一种愉悦的感觉;在学习上,我比较严谨,注重学习过程中细节上的精确性,希望尽可能做得完美。 从他人的角度来分析:在家长的眼中,我是个比较听话懂事的孩子;在老师的眼中,我是个比较踏实认真并富有潜力的学生;在朋友的眼中,我是个有时严肃有时搞笑,具有亲和力,比较平易近人的女孩。 综上分析,我认为自己的性格特征比较倾向于双面性,有时外向,有时内向,有时好动,有时好静,但总体上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比较积极进取并且渴望独立,但是有些方面有些情况会缺乏自信。

2、理性认识 根据霍兰德理论分析,我具有社会型,现实型和研究型的复合型特征。 一面属于社会型,是因为我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比较喜欢接受新事物,很爱与人交往并能够在沟通交流之中提升自我。一面属于研究型又一面属于现实型,是因为我肯动脑,善思考,钟爱富有创造性与挑战性的工作,有时喜欢逻辑分析与推理,有时喜欢接受操作性行动性任务,有时喜欢从学识才能的提高上认可自己,有时喜欢在实践操作的完善中证明自己。 二、专业认识 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IT、信息与电子类的毕业生在市场供求关系上普遍还是保持稳定的状况,社会需求量相对乐观。按照200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信息产业、IT、电子类的毕业生在各理工类中就业率比较靠前。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对该类的毕业生需求将不会出现骤冷骤热的现象。虽然电子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不窄,但是对于我们本科毕业生来说,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因为我们现在所学并不细致深入而太过于宽泛,而且我们大多缺乏实际工 作经验,所以我们仍需不断提升自己。 就业前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个公司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对软件或者硬件的开发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一般的本、专科毕业生对任职要求望而却步,或经常被拒之门外。 从总体上看,软件工程涉及面很广,就业市场广阔,社会需求量也是各类专业中最大的。一般要求为计算机、信息类相关专业,具备一年以上的相关软件开发经验。目前,社会上关于JAVA/J2EE、VC++、.NET、数据库这些技术要求还是占主导地位的。另外,熟悉Windows、Linux应用平台和内核的开发是在应聘时的一个优势。对于软件开发人员,熟悉数据结构、算法设计和软件工程思想是很必需的。而硬件方面的职位都需要有一定的经验,经验越丰富的应聘者就越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由于应届毕业生硬件调试经验偏弱,很难得到招聘单位的赏识。从中也可以看出很多的大型企业要求求职者需要具备比较高端的硬件开发技术,如嵌入式系统、DSP、FPGA等(基本的如画板、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以信息产业人才需求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及选择性相统一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习者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根据本地区经济、技术、社会以及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着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培训计算机网络型人才。本专业领域技能培养中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科学的劳动观及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学校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 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积极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及培训的机制。学校有关部门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及培训方案,在设备、师资、课程开发上要加强及企业的合作,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

3. 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学校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弊端。要结合专业要求,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及先进性的统一。 4.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要根据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要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培养目标及规格 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修业年限:3年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培养目标:以IT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铸造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型中等技能人才为中心,着力设置社会急需的、能宽口径就业的专业方向,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及道德修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工程设计

单元三: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单元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行业发展背景 威海作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之一,借助比邻韩国、日本的地理优势,电子制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到2006年6月,威海的电子企业已超过3000家。伴随着电子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国外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行业背景下,现有的和新诞生的电子生产企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严重不足,这就为我院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并为该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专业发展背景 2005年,我院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作为院级重点专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了高职教育的丰富经验,具有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连续三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就业的对口率也在90%以上,就业地区大多位于山东省沿海发达城市,一些大中型中外资企业如青岛海尔、烟台福士康等连续3年

在我院招聘该专业毕业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受到了用人企业的广泛欢迎。通过该专业的建设,可进一步带动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中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形成示范效应,并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三年重点建设,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成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示范专业。 在课程建设方面,三年内建设该专业网络课程5门,优质核心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在实训条件方面,将校内电子与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能够满足专业理论和实习实训课“一体化”教学需要,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8个稳定的能够充分满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需要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某某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XX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就是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的改革与建设是学校各项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尺度。 课程建设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为依据,以教学设备,实践条件建设为保证,以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成果载体,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课程是学校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进而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课业及其进程,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载体,从广义上讲,课程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载体。 开展课程建设活动,不仅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明确课程定位,有效开展课程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了使课程建设与改进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学校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一)基本原则 课程建设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思想,贯彻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多样人才;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专业课程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建设课程的原则。 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施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趋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融教学研为一体,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积极改革学业评价模式,推行多元多主体评价原则。 改革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大力推行多元多主体评价。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材,

通信工程专业职业规划(完整)_

职业生涯规划书 姓名:邓黔锋 学号: 20 班级:通信0802 二零一一年五月四日

[引言] 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一份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就是职业生涯成功的第一步。我是一名10级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现已进入大二阶段。“志当存高远”,面临着毕业,我的人生该向着哪个方向发展,成为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问题。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继续学习深造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为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条件。取得硕士学位后,能够进入通信行业的公司从研发员开始,一步步实现职业目标,继而成为业内的专家或者高层管理人员。 “工作将成为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自己工作满意的唯一方式,就是相信你正从事了不起的工作。要干一行,爱一行,并成一行。如果你还未找到你的职业兴趣点,请接着寻找。不要停下来。用心去寻找,就会发现你最热爱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与所从事工作的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融洽。因此要找到你喜欢从事的工作,不要停下来。”这是乔布斯在2005年6月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关于工作的演讲。 [正文] 一、自我分析 1、类型:自主型——主要指乐观主动,喜欢自己动手,自学能力强。 2、强项能力: 1)自主能力——自我意识和主观意识很强,充满自信;不会等待机会从天而降,而会积极的争取或制造,无畏艰难和困苦。 2)言语能力——有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推理能力——具有良好的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全面具体的考虑事情的能力 3、职业个性分析 优点——目标明确,有很强的逻辑推断能力,善于分析总结。能快速认清事物的本质,责任心强,创新能力较强。 缺点——思维较为发散,注意力容易游移,易忽略简单常规的细节。 二、职业分析与定位 1. 专业评估 a)专业简介 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近年来的毕业生集中在通信系统、高科技开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金融系统、民航、铁路及政府和大专院校等。本专业本着加强基础、拓宽

电子信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

电子信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范文网 自我盘点 1.兴趣爱好 业余爱好:喜欢听音乐、逛街购物,散步,看书等; 我最欣赏的人:李开复,比尔盖茨,耐基,拿破仑,麦克阿瑟。 2.优势与优点 学习成绩优秀,担任学习委员,班级群众基础好。做事仔细认真、踏实,友善待人,乐于助人,做事锲而不舍,勤于思考,考虑问题全面。 3.劣势与缺点 经济状况较为一般,身体偏瘦,体质较弱。性格偏内向,交际能力较差,过于执着偏固执,胆小,思想上属保守派,缺乏自信心和冒险精神,积极主动性不够,做事爱拖拉机,惰性较大,学习方面坚持性不够,没有完成预期目标。 4.生活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成功竞选成为学习委员,通过湖南省计算机二级考试和全国英语四级考试。高考考的不顺利,没有取得过一等奖学金。普通话不标准,和陌生人交谈时总有些紧张。 充分利用好图书馆和网络,多看些交际礼仪和增强自信的书籍,不断锻炼自己的胆量,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使自己多一份自信、激扬,少一份沉默、怯场。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制定出相应计划加以针对改正。阅读一些励志性的书籍,增强学习的毅力,向努力学习的同学取经,借鉴其学习方法,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多的社团,既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又能参加社会实践。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体育成绩,与弥补体质过弱而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争取条件,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增强自身的社会工作阅历,为以后实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5.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师,电子商务师,网站设计师。 6.职业取向分析 我选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电子线路方向。主要是从事单片机(8位的8051系列、32位的arm系列等等)、fpga(cpld)、数字逻辑电路、微机接口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的基础 (一)行业背景分析 1.全国及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产业现状 中国大力发展网络技术和开展网络服务已成定势。据分析,到2010年,网络服务创造的经济产值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达0.8-1.2万亿元;2020年为3%,达7.6-8.2万亿元。而从事网络服务的人员并不多,2004年全国只有20万多人。在今后的5年中,中国这部分人员的数量预计增加4-6倍,整个行业的需求将达到80-120万人。未来的网络行业将成为中国的“金领行业”。 近几年来,江苏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超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达到1.2万亿元,产业规模是2002年的7倍,5年年均增速48.5%;信息产业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0%,占全国信息产业的比重达21%。而在信息产业中,计算机软件和应用技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教育信息化都将有很大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江苏省网民规模为1757万人,总量居全国第二,全省互联网普及率为23.3%,位列全国第七。江苏省互联网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根据江苏省的人才优势和计算机产业的特点,省委、省政府把计算机相关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第一优先鼓励的产业来加快发展。根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计算机产业要实现销售输入上千亿元。 同时,江苏省重点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推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等方案的实施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苏州市计算机网络技术产业现状 近十年来,苏州市经济突飞猛进,仅世界500强就有100多家落户苏州市,近年来每年要新增IT企业300多家,而苏州网络公司也有上百家。现在信息化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苏州市的信息化等人才的培养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为此,苏州市人事局制定了《苏州市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列为苏州市紧缺专业人才培养项目。针对目前的实际状况,苏州市将用五年的时间,逐步构建一个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适应不同层次人才培训需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人才培养网络体系。 (二)需求分析 1、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急需企业网络化和信息化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是:92.5%的建设了企业内部网;76.3%的建设了财务管理软件;73.8%的建设了企业外部网站。根据国家人力资源部门的统计,2007年的江苏人才市场分析,需求量最大的是计算机应用和网络专业的毕业生约占总需求的40%,

培训中心建设思路及方案

辉县市职业中专 培 训 中 心 建 设 思 路 及 方 案 电器专业组

一、培训中心建设的整体目标 培训中心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周期,为国家的电子产业培养急需的大批职业技术人才,为农村和社会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基地。探索掌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的转变,培养大批掌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的中、高级层次的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满足社会日益紧缺的新型电子产业及现代电子产品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目标,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应用”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能力为主、需要为准”为原则,进行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培训中心的建设,达到培养的人才和社会、市场、企业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的能力。 二、培训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 现代电子企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这些能力包括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一定的专业动手能力、处理不同任务的协调能力、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有的岗位不一定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需要更多的是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需要的是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践操作训练是培养这些综合性的能力的最好手段和方法。改变传统的

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和实训操作能力训练为辅的模式,大胆采用以实训操作训练为主线,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训操作教学模式,即实训操作需要什么知识,理论教学才教什么知识。依据这个原则,对市场进行调查,再依据市场需求建设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培训中心。 三、我县发展概况 坚持“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思路,把工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点。县级热电、重工、冶金工业基地。全县各大企业进入强势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适应企业发展,许多企业职工、社会学员也来学校学习新知识,培训新技能。 四、培训中心建设及使用现状 学校现有的电工电子培训中心除了示波器、晶体管图示仪、函数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直流稳压电源、各种仪表等以外,共有5个大型实训室,分别是: ◆电气装配实训室 ◆电工技术实训考核室 ◆维修电工实训考核室 ◆电视技术操作实训室 ◆制冷操作实训室

通信机房建设规划技术方案[详细]

中心通信机房 建 设 方 案 中越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1月

目录 一、机房概述 (3) 1 概述 (3) 1.1 设计原则、依据和设计目标 (6) 1.2 机房总体规划 (11) 2. 中心机房规划设计 (14) 2.3 机房建设总体设计 (14) 2.4 机房装修工程设计 (17) 2.5 机房配电工程设计 (22) 2.6 机房安防系统 (46) 二、技术方案 (48) 1.1、通信机房建筑装修 (50) 1.2、数据机房电气工程 (51) 1.3、UPS供配电系统 (52) 1.4、数据机房空调系统 (53) 1.5、数据机房门禁及视频监控系统 (54) 1.6、数据机房消防系统 (54) 1.7、数据机房等电位接地及防雷系统 (55) 二、设备清单及预算表 (56)

一、机房概述 1 概述 酒店机房的硬件及软件环境如何优化才更有利于机房正常工作,对于机房场地技术设计要求将参照国家标准《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2887-89)和《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执行。 酒店智能建筑中控机房和计算机机房环境,包括硬件与软件环境,为了保证各种智能设备与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运转,计算机机房环境必须满足计算机等微电子设备和工作人员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强度、屏蔽、防漏、电源质量、振动、防雷、接地和安全保卫等要求。 下面结合国家规范及我公司多年来在计算机机房工程设计和监理实施中的经验,来对贵酒店的计算机机房工程建设中所涉及到的机房总体设计、机房装修两大部分内容逐一进行论述。

图3-1 中心机房布局示意图 图3-2 中心机房系统运行示意图 中心机房处于整个酒店信息化系统的中心,安全、稳定是长期运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目录 前言...................................................................... ........................................................................ ......... 2 一、自我评估...................................................................... . (2) 二、环境评估...................................................................... . (2) 三、专业评估...................................................................... . (3) 四、职业目标...................................................................... . (3) 五、实施步骤...................................................................... . (4) 六、评估反馈...................................................................... . (5)

七、结束 语 ..................................................................... ....................................................................... 5 1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前言 驻足观望,中国IT行业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形形色色人物竞赴出场。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当代大学生,我不由得考虑起自己的未来。在机遇与挑战粉墨登场的未来社会里,我究竟该扮演如何一个角色呢,水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江河。人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气候。没有兢兢业业的辛苦付出,哪里来甘甜欢畅的成功的喜悦,没有勤勤恳恳的刻苦钻研,哪里来震撼人心的累累硕果,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本书中这样写到: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而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个春秋,有多少事是值得回忆和纪念的。生命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去谱写。而如今,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在一天天消磨时光的日子里,不如抓紧时间多学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人的大学时光一生中也许就一次,不把握好,将来自己一定回追悔莫及。于是,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把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下。我始终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有恒心,能吃苦,掌握方法,就Nothing is impossible!我不甘做个平庸的人,我一定要超越,我相信,我能行~ 一、自我评估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2018)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8-xx-xx

目录 1 安全体系发布令 (2) 2 安全体系设计 (3) 2.1 总体策略 (4) 2.1.1 安全方针 (4) 2.1.2 安全目标 (4) 2.1.3 总体策略 (4) 2.1.4 实施原则 (4) 2.2 安全管理体系 (4) 2.2.1 组织机构 (5) 2.2.2 人员安全 (5) 2.2.3 制度流程 (5) 2.3 安全技术体系 (6) 2.3.1 物理安全 (6) 2.3.2 网络安全 (8) 2.3.3 主机安全 (11) 2.4.4 终端安全 (14) 2.4.5 应用安全 (15) 2.4.6 数据安全 (18) 2.4 安全运行体系 (19) 2.4.1 系统建设 (19) 2.4.2 系统运维 (23)

1 安全体系发布令 根据《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规范及指导要求,参照GB/T22080-2008idtISO27001:2005《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公司运营系统及办公系统的安全运行及防护,避免公司核心业务系统及日常办公系统遭受到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威胁,防止因网络安全事件(系统中断、数据丢失、敏感信息泄密)导致公司和客户的损失,制定本网络安全体系。 本网络安全体系是公司的法规性文件,是指导公司各部门建立并实施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运行体系的纲领和行动准则,用于贯彻公司的网络安全管理方针、目标,实现网络安全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体现公司对社会的承诺,现正式批准发布,自 2018年 XX月 XX 日起实施。 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照本网络安全体系的要求,自觉遵循信息安全管理方针,贯彻实施本安全体系的各项要求,努力实现公司信息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 总经理: 批准日期:2018-xx-xx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1 现有基础与优势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监控、技术支持、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该专业已为社会培养电子信息人才335人,目前在校生269人。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和院级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与应用、通信技术等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优势共享、资源共享、良性发展的专业群,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促进了日照等周边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专业现有基础和优势如下: 1.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校内专任教师3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5人,双师素质教师28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1人。骨干教师先后获得厅级、院级“优秀教师”、“师表奖”、“金牌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另外,在相关的企业中聘请10名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具有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达到了21.7%。 2.建成了模拟生产现场环境的校内实训场围绕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维护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单片机系统的开发应用、物流控制系统、通讯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在内的16个实训室,仪器设备价值1600余万元。学生的实训按企业实际生产流程进行,使学生得到了准实战锻炼。 3.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及时到位近年来,建立了包括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日照港通公司、东营盛泰集团、兖州太阳纸业、日照比特等大中型企业在内的2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各实训基地技术力量雄厚,装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企业效益好,具备常年接受学生实习任务的能力。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根据产学结合协议,这些企业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及教师实践锻炼场所,协助做好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4.“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根据培养目标、专业特点、专业方向及对应的素质与能力、技能要求,将整个教学周期分成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训练四大模块,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

本科课程建设规划

本科课程建设规划

本科课程建设规划( -2020年) 课程建设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结合我院课程建设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院自升本以来,积极探索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构建“三平台+二模块”的课程体系。,学院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三大平台和集中性实践教学与素质能力拓展活动等两大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又分为基础课和素质课两个小模块,学科基础课程又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职业素质课。集中性实践教学按照通用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发展能力的培养递进式安排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应用、工程训练和创新实践,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素质能力拓展活动统一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必须修满至少10个学分。 2.规范课程建设管理。制订了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制度,规范了课程教学大纲、考核大纲、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教案等教学文件的撰写、教师课程教学工作考核,制定了精品课程、双语课

程建设标准,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双语课程6门,对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进行了规范。 3.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在“卓越计划专业”开发了校企合作课程,组织开设《中西文化十二讲》,引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方面,以课堂教学为重点,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项目式、研讨式等教学法,立项支持探究式示范建设课程6门,启动了基于互联网络的以翻转课堂为特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全面实施了通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进行了分层分级教学,大学体育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在教学手段方面,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当前,学院本科课程建设仍处于初期,在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规范管理、课程教学及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进展缓慢。 二、指导思想 -2020年,学院课程建设以学院发展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文件要求为出发点,以“规范管理、优化体系、加快改革、强化实践”为基本方针,进一步规划课程建设管理,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快教学内容、方

中国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中国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公司工程建设管理,建立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根据国家工程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及所属各省(区、市)公司、铁通公司、专业公司及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各公司)的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第三条工程建设管理总体目标是建立全公司统一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和标准化工程规范体系,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统筹兼顾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合规、安全五个要素,确保全公司工程建设合法合规,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建设精品网络,将建设需求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条工程建设管理包括职能管理和项目建设两部分,实行“两级管理、三级建设”的组织架构,“两级管理”是指由总部负责对全公司工程建设的职能管理、省(区、市)公司负责对本公司工程建设的职能管理,“三级建设”是指总部、省(区、市)公司和地市分公司分别负责具体项目建设。

第五条各公司要保证必要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配置,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设置专职人员,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工程建设职能管理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建设由建设单位负责。 第七条建设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制定工程建设管理规章制度。 (二)制定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流程。 (三)制定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相关规范。 (四)负责指导、监督、检查各级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期间的质量、进度、成本、合规及施工安全等情况。 (五)负责建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需求管理和考核评估体系。 (六)组织工程一阶段设计或施工图设计评审,负责进行工程一阶段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批复。 (七)负责进行工程初步验收批复。 (八)负责进行工程竣工验收批复。 第八条建设单位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编制工程实施方案和计划,申请网络资源,组织项目开工、设备安装调测、系统联调测试、验收测试、割接上线及项目交维,工程实施期间执行质量、进度、成本、合规及施工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 更多大学生职业规划案例,上,无需注册免费下载! 前言:转眼间,我已经在我的生命历程中走过了二十载,但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我适合做点什么呢,我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呢?以往我从来细想过这些问题,只是每天很机械地在重复着做些以为该做的事情,对未来也相对迷茫。但这一次作业——人生规划,给了我一次唤醒自我的机会,一次深刻认识自我的机会,让我意识到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个规划。但鉴于本人能力和眼光有限,此文主要对本人大学四年本科阶段以职业为目标导向进行规划。 一、自我分析 1、性格方面:外向开朗,为人坦率,对人和善,乐于助人;爱开玩笑,遇事乐观,有责任心,做事也有毅力,只要认准的事情我一定能坚持到底,一定要把事情做得完美,并且一向对自己高标准要求。但是缺点也较为明显,缺乏耐心,不够细心,且有时候太追求完美,太过感性,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够沉稳;眼光有时短窄,从而造成有时心怀放不开。 2、兴趣方面:喜欢流行音乐,喜欢体育,喜欢去关注世界动态、周边动态。 3、能力方面:因为生活中喜欢与人交流,并且在学生会工作过一年,有了较强的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我是理工科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领悟能力;从小就能够独立生活,但由于从小到大没碰到太大的挫折,所以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够。 二、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我现在所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我自己也比较喜欢这个专业,所以以后仍然想从事这个方向。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计算机专业还是具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选择计算机专业,在就业方面有三大特点:一是就业空间大,二是就业高工资,三是高就业。 IT产业成为接收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生力军。IT人才是我国四大紧缺性人才之一。未来十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游戏开发人才、移动通信人才、IC技术人才、信息安全人才严重短缺。我国软件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软件测试专业人员缺口高达20万,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每年的缺口为15万左右。随着软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doc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2013-2015年) 一、建设背景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使得各行业都迫切需要建网、管网和用网的高素质技能型网络技术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面向高速发展的IT行业,面对技术性强、操作性强且技术更新速度快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应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与技能,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一种计算机领域新型的技能型人才。为适应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高职院校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已刻不容缓。要根据市场不断变化需求及技术的发展,加强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形成一个科学而规范的体系。 (一)目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必将使本专业特色和优势将更加明显,教学基础能力加强,办学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升。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课程体系模式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在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具有示范作用,更好地发挥服务行业、企业、跨区域的职业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1、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构建“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和“课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课证融通”

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IT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坚,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通过对本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分析,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对接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岗位群实际优化专业,实现专业课程设计与项目工作过程紧密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驱动为导向”,以职场典型的真实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到课率很高,校内考核合格率98%以上,专业技能合格率95%以上,当年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在80%以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毕业生的满意率达到100%以上。 2、通过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成网络建设与管理1个院级精品课程群,完成1门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出版工作。在此基础上,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开放的形式逐步丰富各种教学资源。 3、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一个校内网络建设、管理与维护综合性实训基地,一个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训基地,利用实训基地的优势开展对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本地区一流示范性实训实习基地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鉴定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4、实现师资队伍职称的稳步提高,保证三年内晋升3个副高级职称,晋升5个讲师职称,实现高、中、初合理的职称结构,通过校企合作,优化教师挂职锻炼模式,实现100%的教师能够在三年内挂职锻炼半年,利用行业企业一线的优质工程师队伍建立校内稳定的兼职教师师资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